崔菁
(吉林大學藝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說到夏商周的青銅藝術就不得不提到九鼎,作為這個時期的鎮(zhèn)國之寶,至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商王朝時期青銅器得到空前發(fā)展,其器物外觀、體積看起來都是特別厚重,冶煉的材料優(yōu)良,制造規(guī)模宏大。尤其是青銅器物已經遠遠超出原來的實用性質,更多的是強調其社會價值,絕大部分的青銅器物被用作祭祀的禮器。成套的青銅器物和樂器已出現,這時期的青銅風格是神秘、不可親近的,同時也可看出商代對青銅制品是非常重視的。
殷商時期出土的青銅制品有上千件,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司母戊鼎了。其鼎方直的線條形成莊重的造型,巨大的體積顯示商王朝王權與神權的威力。同時大鼎的鼎壁厚重、四足平穩(wěn)以及商代特色的饕餮紋,這些都證明了商代時期鑄造技術已近成熟。大鼎高133厘米,中875千克,是中國青銅器中的重器,是商代奴隸們的杰作,也是世界古代金屬器物中少見的作品。
西周王朝早期青銅器物基本繼承了商朝時期的紋樣和造型,到了周中期以后才逐漸的形成了獨立的、新的器型特征。紋飾失去森嚴的神秘感,被樸實舒暢的風格取代,器物造型特別是樂器得到較大發(fā)展。除此之外,周王朝時期的青銅器上的銘文相比之下有增多,用鼎來記錄諸王的功績和大事件等。器物的外觀更加的實用,從祭祀品到酒器,到處可見青銅器的影子。據分析,周朝取代商朝時俘虜了大量的商殷工匠,繼續(xù)青銅鑄造的技術工作,因此周的青銅鑄造技術愈發(fā)精湛是必然的趨勢。
青銅藝術品的使用范圍從祭祀和服務于王族擴大到為更多的諸侯貴族服務,由于眾口不一各有喜好,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器藝術品在其造型形式和鑄造技巧上與商和西周時期相比有更成熟的表現和改良。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三大鑄造工藝:陶范鑄造、金屬范鑄造、失蠟鑄造。失蠟鑄造工藝在這一時期得到廣泛使用。典型的代表作是一套大型的編鐘,共65件,以大小和音高為序編排,分別懸掛在鐘架上,鐘架非常堅固。編鐘上有錯金篆體銘文,有關音樂方面的記載。
這時期除了鑄造工藝,還出現了新的金屬裝飾技藝,如錯金銀、包金術、鑲嵌術的應用,把一向凝重沉穩(wěn)的青銅器裝點得絢麗多彩,使中國古代的青銅器藝術風格煥然一新。中國的錯金銀和鑲嵌工藝成就了春秋戰(zhàn)國乃至漢代金屬藝術的輝煌,其技巧之精細令觀者感嘆不止。
秦統(tǒng)一后,青銅制品仍是重要的國家財寶。秦國一方面將六國的金屬器皿納為己有,另一方面制作具有秦國特色的金屬器物。據說秦始皇曾下令將全國銅器銷毀,鑄成12金人,其中一個一直保存到三國時代。秦帝國僅僅存在很短的時間,但制作了名震四海的陶兵馬傭和金屬《銅車馬》。車馬結構完整,挽具齊全,整個車和馬匹通體彩繪,車體各個部位零件制作工藝精良,裝飾物和一些小型構件由金銀制成,車上的馭手戴冠佩劍,神情專注地駕駛著車輛。其馭手和馬匹造型寫實,高潮的寫實能力和鑄造技術令人嘆為觀止。
虎符是古代皇帝調兵遣將用的兵符,用青銅或者黃金做成伏虎形狀的令牌,分為兩半,各自的銘文完全相同。作為中央發(fā)給地方官或駐軍首領的調兵憑證,虎符最早出現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漢時期仍盛行,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虎符仍沿用不衰?;⒎m然只是調動軍隊的一種信物,制作卻十分精美,儼然是一件藝術品?;⒎捎梅⑴P地,昂首前視曲尾上翹,等待出擊的虎為造型,具有一定的藝術性。
漢代的金屬藝術品十分豐富,貴金屬金銀的制品增多,用途也比以前寬泛,由于戰(zhàn)事少,人民安居,因此大多是表現安居樂業(yè)生活的內容,服務于帝王貴族生活的用品和用于大興厚葬之風的隨葬物品。
古老的《山海經》中多有記載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是產金之地,云南的麗水至今仍是產金之地。中國多處出產黃金,使?jié)h代黃金藝術品和工藝得到有利的發(fā)展。
“銅兵馬俑”是東漢時期的青銅隨葬品,其中馬踏飛燕堪稱絕世之作。由于工匠對金屬的性能十分了解,將奔馬的奔騰不羈之勢與平實穩(wěn)定的力學結構凝為一體,形成一腿落地的造型,生動地再現了馬匹四肢飛揚的瞬間,形成一種不可抵擋的氣勢,這種只能用金屬材料才能達到的造型特點為中外許多藝術家所驚嘆。
唐代的裝飾技藝精湛,與中國出土其他朝代的金銀器物相比,唐代出土的金銀器物不僅數量大,造型多,而且工巧藝精。唐代金銀器物的制作有幾種成熟的工藝技巧:錘揲工藝、鏨刻工藝、金銀平脫工藝等。
兩宋時期商業(yè)、手工業(yè)等部門的發(fā)展都超過了唐代。宋代的金銀藝術制造業(yè)繼唐代之風進一步發(fā)展,各種工藝技巧更加完善。因佛教盛行,圍繞佛教制作的金屬藝術制品占有大量比例。目前能見到最早的大型鑄鐵藝術品是滄州鐵獅,從形體中依然透射出鐵獅雄渾的氣勢和昂揚的威風。宋代銅的產量和鑄造技術都超過了前代,精巧又有新發(fā)展。
元代,中國的琺瑯藝術顯現出成熟的光彩,中國稱琺瑯工藝為“佛林”“發(fā)藍”“銀燒藍”和“景泰藍”工藝?,m瑯工藝是融合金屬和玻璃的綜合工藝,琺瑯器物以掐絲琺瑯工藝制作的作品為主,色彩豐富,釉色光亮晶瑩,質地細膩,造型厚重。
在金屬制品上,無論是金、銀還是銅、錫等,在明代都有較大的發(fā)展,如北京的大鐘寺明永樂年間鑄造的大鐘,是目前中國存世最大的銅鐘,是明代冶銅工藝和技術的見證。金銀加工技藝則在編、織、盤、辮、碼、拱等制作技術方面超越前代,工藝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