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姚曉宙
(云南財經大學,云南 昆明 650000)
共享單車名為共享,實際上是政府主導的多經濟體形式。在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了“互聯網+”的概念,而共享單車正是基于“互聯網+”的移動網絡背景下發(fā)展起來的,本文從三方角度提出共享單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
1.1 消費者角度
(1)消費者違停亂放問題嚴重。共享單車違停亂放情況嚴重。隨著共享單車的數量增多,亂停亂放的情況也越來越嚴重;這與一些消費者不好的騎行習慣有關,有些消費者騎車后,求省事,隨意亂停,給別人造成不便,甚至有些消費者騎車后,隨手把車停在非機動車道上,既影響市容,又影響交通。
(2)消費者存在私自侵占的侵權問題。共享單車雖名為共享,但其所有權歸相關單位,相關單位通過APP以租賃的方式向用戶出租使用權。近日,不斷出現的共享單車侵占問題,如:違規(guī)開鎖,私自上鎖,自行改裝甚至自行噴漆等,暴露了消費者法律意識的缺失。
(3)消費者認為存在的問題。在問及受訪者“在使用共享單車過程中,遇到過哪些問題”時,調查數據顯示,前三位分別為:37.5%的人反饋不能及時找到車輛所在地;26.6%的人在使用時遇到過刷卡系統失靈或二維碼不能識別的情況;24%的人認為共享單車亂停亂放,影響其他行人。
1.2 企業(yè)角度
(1)產品設計不過關。其一,缺少對用戶的激管理勵機制,使得用戶缺少保護單車的意識、無保護單車的動力。其二,對單車二維碼的管理不到位,使得大量虛假二維碼亂入。據報道,金融咋騙在共享單車二維碼上貼上其二維碼,即可實施犯罪活動,如“廣深共享單車現‘驚喜’二維碼”。
(2)技術把控不到位。其一,GPS定位裝置不精確,不能準確掌握車輛的騎行狀態(tài)。這是用戶不能方便有效找到單車的一個重要原因。比如在許多對共享單車的投訴中,很多消費者稱經常找不到車、遇到壞車,給正常的使用帶來了困擾。其二,單車本身的質量設計不夠好,易損壞,大量單車的鎖難開。其三,由于運營方的技術限制,對用戶輸入認證的個人信息保密性差,造成大量用戶的個人信息外漏,侵犯其隱私。
(3)企業(yè)缺少可持續(xù)盈利模式
1)企業(yè)相關營運成本較高。企業(yè)缺乏可持續(xù)的盈利模式主要體現在其租金收益無法彌補其運行維護成本,二者存在缺口。以摩拜單車為例,每輛單車的固定成本為3000元,其收費僅為1元/半小時,押金為299元。此外,在共享單車企業(yè)日常經營活動中,其管理費用同樣必不可少,僅靠租金收入無法獲利,甚至難以彌補成本。同時,由于用戶可能在較偏遠的位置使用共享單車,而后被放置在用戶較少的位置,企業(yè)還需為調度這些共享單車支付較高的成本
2)押金及充值余額缺乏有效監(jiān)管。從共享單車出現開始,其規(guī)模迅速擴大,同樣伴隨著押金及充值余額迅速擴大,其資金流向、安全性受到廣泛關注并受到質疑。此外,很多用為求方便,使用后不會及時申請退還押金,使得押金滯留在企業(yè)賬戶中,可能會引發(fā)變相募集或占有資金的嫌疑。由于政府部門尚未對資金的安全性進行監(jiān)管,存在較大風險。
2.1 消費者角度。作為消費者,應當強化整體意識和共享意識。從共享單車的問題分析出發(fā)可以看出,有些是因為消費者的人為損壞,如:惡意開鎖,共享單車騎入河中棄之而去等。對于消費者自身來說,應當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意識和守法意識。
2.2 企業(yè)角度。企業(yè)應當明確其運營與管理職責,隨著投放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應當建立與規(guī)模相匹配的配套設施、線下運營管理,著重解決現有的“重投放,輕運營”矛盾。此外,還應當盡快建立共享單車行業(yè)標準,開展行業(yè)內部監(jiān)督。
(1)企業(yè)加強與政府合作。企業(yè)應當與當地政府部門進行溝通,并建立事前、事中、事后溝通機制,根據相關政府管理部門要求進行運營管理,同時注重道路的“公共資源空間”屬性。以ofo小黃車為例,其負責人表示,“小黃車”已向北京市西城區(qū)政府相關部門提交《承諾書》,做好禁停區(qū)域巡視收車工作,建立信用體系對用戶違規(guī)停車行為進行約束,同時也會遵守政府相關部門的管理要求。
2.3 政府角度
(1)將共享單車納入政府監(jiān)管范圍。共享單車的出現,為公眾提供公共服務交通新選擇,便民的同時也給政府帶來新的監(jiān)管公眾。政府應將共享單車納入城市公共交通體系,完善相應的配套設施,對共享單車的資金及其運營進行監(jiān)督,為公眾提供良好且安全的騎車環(huán)境。在共享單車的管理上,城管部門要提供管理力量,與共享單車平臺共同管理停放在戶外的共享單車。這既能提升共享單車的管理效果,又降低共享單車平臺的管理成本。
(2)政府參與共同管理,與企業(yè)實現共贏。企業(yè)的生產與投放情況應當根據乘車道路交通的承載能力城市人口容量等情況相匹配,但是由于企業(yè)缺乏上述相關事項的具體數據,可能導致其供給量與實際需求兩存在差異,造成資源浪費或供給量不足的情形。對于政府而言,可以全面獲得城市道路交通承載能力、人口容量等宏觀信息,政府參與共享單車的管理,就讓企業(yè)經營有了“導航儀”。
共享單車已成為公眾短途出行的新選擇,這種綠色出行方式受到廣泛青睞,但同時也帶來諸多問題。各方應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從而建立成熟的社會信用體系,營造文明安全的城市騎行氛圍。
參考文獻:
[1] 謝慧敏.共享單車大混戰(zhàn)[J].經理人,2017(02)
[2] 郭全中.共享單車能飛得起來嗎[J].互聯網經濟,2016(11)
[3] 李敏蓮.共享單車市場調研與分析[J].財經界,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