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昆,余光榮,陳正鸞
(1.貴陽市清鎮(zhèn)市麥格苗族布依族鄉(xiāng)農業(yè)綜合服務中心,貴陽 551401;2.貴陽市清鎮(zhèn)市紅楓湖鎮(zhèn)農業(yè)中心,貴陽551400)
羊快疫是由腐敗梭菌所引發(fā)的一種羊急性傳染病,最顯著特征就是發(fā)病突然、病程極短、死亡快且死亡率高。具體表現為羊的真胃出血,嚴重時出現壞死性炎癥。該病癥一般發(fā)生于冬季寒冷季節(jié),特別是在潮濕、低洼地區(qū)多發(fā),由于它的短急病程特點,所以極易引發(fā)羊群大規(guī)模死亡,對規(guī)?;蝠B(yǎng)殖場而言是極大打擊。實際上,不僅僅是綿羊,任何品種的養(yǎng)殖羊都是具有羊快疫癥易感性的,例如6月齡到2歲的黑山羊比較容易患上羊快疫癥。
羊快疫癥多發(fā)生于綿羊上,一般從6月齡到2歲前都有可能發(fā)生,另外黑山羊也極易患該病。通常情況下,病原菌會首先感染羊的消化道,所以它的傳染性較高,通過呼吸或唾液即可完成病毒傳播,而且該類疾病屬于季節(jié)型疾病,一般多發(fā)于每年的10月至次年2月,此階段染病死亡率高。羊快疫類疾病一般發(fā)生于低洼潮濕的環(huán)境中,如果在該季節(jié)放羊過程中黑山羊食用了帶霜夾冰的草料或在食用產氣較多的豆科類草料后飲水,就極易患病,而且羊快疫發(fā)生后黑山羊的臨床表現并不明顯,直到死亡前才會表現出精神不振、食欲不佳、腳軟不愛走動、腹瀉等癥狀。從患病原理來看,是外界不良因素刺激才導致羊快疫癥中的腐敗梭菌大量繁殖,進而生成大量毒素。隨即黑山羊會出現消化道粘膜發(fā)炎、壞死等癥狀,發(fā)病非常突然,嚴重時會引發(fā)中毒性休克,最終死亡。從實踐研究結果觀察,病羊在發(fā)病后到死亡需要數分鐘或數小時不等,其病程持續(xù)最長不會超過1 d。例如急性病黑山羊表現為愿意行走,但運動明顯失調,腹圍膨脹變大,伴隨腹痛、腹瀉、磨牙、抽搐等現象,最終昏迷,滯留帶血泡沫,數分鐘或數小時內就會死亡,病程相當短促。一般來說,急性型與最急性型是羊快疫癥臨床癥狀的兩種突出表現類型。
羊快疫類疾病在發(fā)病過程中由于臨床癥狀出現較晚,所以很難進行第一時間診斷,又由于它的病程較短,也很難進行準確判斷,只能進行尸體剖檢初步判斷,之后病料送檢確診。剖檢后會發(fā)現羊的真胃部位存在出血性炎癥,幽門區(qū)粘膜位置則存在大量出血點和壞死區(qū)域,粘膜下部位置則存在水腫現象。通過解剖初步診斷可定性為羊快疫。另外,對患病黑山羊尸體臟器病料樣品進行進一步的化驗確診,結果可發(fā)現其革蘭氏染色為陽性,所以可以最終診斷為羊快疫類疾病。
從病理學角度來講,羊快疫癥與羊黑疫、羊炭疽以及羊腸毒血等是存在類似臨床癥狀的,因此需要對其進行細致鑒別診斷才能判定是否患羊快疫癥。如患羊快疫癥死亡的病羊其肝臟位置會存在壞死灶,如果利用涂片染色配合顯微鏡觀察還能發(fā)現病羊肝臟中大量呈無關節(jié)長絲狀的腐敗梭菌,由此也可判定病羊所患病為羊快疫癥[1]。
羊快疫癥發(fā)病快、周期短、死亡率高,一旦患病可實現大規(guī)模感染,所以對大規(guī)模羊養(yǎng)殖場而言,一定要加強日常飼養(yǎng)管理、重視對健康羊群的預防措施,同時思考合理有效的羊快疫治療對策,做到日常管理和防治相結合。
一方面,要做到為黑山羊羊群合理選址,優(yōu)化建設羊舍羊場,應該保證羊舍建設在相對干燥且通風排水良好的區(qū)域,同時要做到背風向陽。為了便于采光,一定要做到高建羊舍,同時保證通風和冬季保暖良好。另一方面,羊舍與羊群運動空間面積要相互匹配,如羊舍面積建設要確保每只羊都擁有至少2m2的運動空間,而羊群放養(yǎng)運動場空間建設則應該是羊舍的2~3倍左右,如此是為了避免羊群過于擁擠,導致羊舍內濕度過高滋生病菌。
在飼養(yǎng)管理強化方面,應該采取舍飼或放牧兩種形式。飼料方面應該注意對蛋白質飼料或苜蓿草飼料喂量的有效控制,要規(guī)避一次性投放過多草料。在放牧階段,則要求黑山羊最好在草地或次草地采食,然后再進入草地和青草地采食,如此操作也能有效預防疫病產生。另外,放牧出牧前應該保證先飼喂干草,然后再讓羊群食用野外牧草,這樣可保證羊群較好吸收牧草水分,避免腹瀉情況發(fā)生。如果是冬季放牧飼喂羊群,在飼喂過程中也要注重防寒保暖,避免個體黑山羊受寒出現感冒癥狀。切忌飼喂羊群夾雜冰碴或直接冰凍的飼料,飼料補充應該以干草、豆皮為主,并適當為其配合食鹽飼喂,整體增強黑山羊的抗病能力。另外在羊群放養(yǎng)方面則要遵循“晚出早歸”的基本原則,有效規(guī)避早晚低溫對羊群的不利影響,并選擇在高坡空曠地區(qū)放羊,盡量避免在低洼濕地放羊。在清理羊舍后,為進一步鞏固預防效果,還要對全體羊群投藥,一般選擇在黑山羊的飲水槽中加入恩諾沙星,在飼料中添加一定量的多西環(huán)素,大約飼喂3~6d即可,上述藥物均可調節(jié)黑山羊胃腸道菌群平衡,起到預防羊快疫類疾病效果。在用上述方法進行治療后,如果在14 d內沒有任何黑山羊發(fā)病,則可確定不會再發(fā)生羊快疫,此時要為羊群注射羊三聯四防免疫疫苗以及青霉素,這些都是比較有效的羊快疫疫苗。當然,為黑山羊肌肉注射青霉素(每次80~160萬單位)也是有效的,要求首次劑量加倍,每天注射3次,連續(xù)注射3~5 d,或為黑山羊內服磺胺瞇0.2 g/kg(按體重),第2天用量減半,連續(xù)內服3~5 d也會有效。再者,可適當配合羊猝疽、腸毒血癥滅活疫苗,使用注射方式為皮下或肌肉注射,注射不分年齡大小,注射量大約為5 mL/只。注射后進行觀察,2 d內不再出現癥狀則表示安全[2]。
針對大規(guī)模羊場日常管理應該重視對疫苗免疫的預防工作開展,定期實施疫苗預防接種。例如在春季要在羊場內選擇用羊快疫猝疽、黑疫五聯苗以及腸毒血癥三聯菌苗等進行免疫接種。要對所有黑山羊進行皮下注射,注射藥劑用量大約控制在5 mL,具體以三聯菌苗為例。如果黑山羊日齡小于6個月要進行皮下注射,用量大約在5~8 mL即可;如果大于6個月則用量大約在8~10 mL。在疫苗接種后,可保證黑山羊擁有至少6個月、最多10個月的羊快疫免疫力。再者,還可以為羊群接種三聯四防滅活凍干苗,每只羊用量1份,利用專用稀釋液稀釋凍干苗后在羊頸側注射1 mL即可。
如果黑山羊已經感染上羊快疫癥,則要及時作出應急治療處理,充分考慮到羊快疫癥病程的短促性與高威脅性。一般情況下,如果發(fā)現疑似病羊要第一時間快速隔離,在診斷確診后為其注射三聯四防疫苗,同時引導綿羊灌服0.4%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300 mL),再配合投喂磺胺類藥物及土霉素即可。如果病情十分緊急,則要對全群羊(包括健康羊)使用濃度為2%的硫酸銅,保證每只投服100 mL,配合150 mL左右濃度為10%的生石灰水,能夠在短期內減少羊病發(fā)數量,緩解患病羊癥狀[3]。
羊快疫癥病情復雜且病程極端,因此一旦羊群發(fā)病就需要及時進行治療。但大規(guī)模羊養(yǎng)殖場的正確思路還要以防控為主,在日常管理中注重細節(jié),避免羊群患上該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