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藝
(武漢紡織大學 湖北武漢 430073)
現階段的城市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從而導致了住宅產業(yè)隨之繁榮起來。從沿海到內陸,各地區(qū)坡屋頂住宅逐漸的盛行起來。甚至在某些新開發(fā)建設的工程中都要求采用坡屋頂的形式。從上海興起了大規(guī)模的“平改坡”工程之后,各大城市也都出現了住宅“坡頂熱”的現象。這主要是有由以下幾大原因引起:
(1)城市形象的需求以及景觀建設方面有其客觀要求。在21世紀,城市景觀形象不僅僅只是城市經濟實力的主要代表,而且還是衡量一城市投資環(huán)境優(yōu)劣的重要準則。城市政府運用城市規(guī)劃進行宏觀調控,從建設方案上,把坡屋頂式住宅作為控制準則,以求創(chuàng)造優(yōu)美、舒適的城市景觀形象。
(2)房產開發(fā)商對于坡屋頂式住宅有著濃厚的興趣。這些年以來,坡屋頂式住宅不僅在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城市形象上起到重要的積極作用,而且坡屋頂式住宅還為開發(fā)商增添了額外的開發(fā)面積,從而促進了住宅的銷售熱點,同時也滿足了購房者的多類型的多方面的購房需求。形成了不僅創(chuàng)造了優(yōu)良的城市形象,還利于開發(fā)商發(fā)展的積極局面。
(3)屋面滲漏較為嚴重,頂層的隔熱保溫功能需要得到改善。而平改坡的工程可讓老式房屋頂層的防水與隔熱保溫功能到有效地改善。在完成平改坡的工程之后,住在頂層的居民也能深深地感受到平改坡的好處,即使是在梅雨季節(jié)也完全不用擔心之前嚴重的滲漏現象。
樓梯是復式樓最大的亮點和裝飾物,但復式樓除了它之外還有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坡屋頂。它可為頂層住戶增加了一塊可以利用的寶貴空間。通常情況下,坡屋頂下的空間與頂層相通,異型空間使得空間結構豐富,富有趣味和變化。坡屋頂空間的百變加上樓梯的巨大裝飾體量感,二者結合可以讓住宅具有強烈的空間層次感,使人享受一場空間的盛宴。
談到坡屋頂下的空間,人們一般認為是別墅閣樓中的那個異形空間。坡屋頂式住宅往往由于其空間受到坡屋頂的限制,其相對繁瑣的結構,給設計上帶了很多不便,所以常常給人一種閑置不用的可惜之感,通常是因為尷尬的高度對使用造成了困擾,因此,常常被人所遺忘或用來堆放雜物。但住宅坡屋頂卻又有其他形式的住宅無法替代的優(yōu)勢。所以,要利用坡屋頂下的空間作為住宅空間,最重要的是對坡屋頂下的相對低矮空間、柱體裝置、樓梯下的異形空間等的利用。綜合規(guī)劃后再進行巧妙地設計,合理的利用空間,使其能更好的為人們的工作生活服務。
總結住宅坡屋頂的限制與優(yōu)勢,坡屋頂式住宅有如下幾個特點。
首先最為重要的就是具有舒適性。清代的李漁曾在《閑情偶寄》中談到有關居室的內容;“人之不能無屋,猶體之不能無衣。衣貴夏涼冬燠,房舍亦然”。其大意是,人不能沒有屋子,就如身體不能沒有衣物一樣,好衣服就要夏涼冬暖,房屋也同樣如此。因而可知,住宅的舒適性在人們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閣樓上的坡屋頂處于住宅中最高位置,所以來來往往的車輛與行人等造成的噪音,對閣樓的干擾也是相對最小的,再加上閣樓本身具有防雨與隔熱處理,也會由此也更好地保障了住宅的靜謐;居室位于夾層之中,這里的環(huán)境與樓下人們的日?;顒酉喾蛛x,提高了居室的私密性,也帶給了住宅里人們更強的心理安全感和舒適感。
其經濟性也是坡屋頂下的空間的一個主要特點。當其作為居室,不僅經濟實住房問題,又能將其他功能區(qū)域用盡其致,從而解決了住戶的用房緊張的問題。
坡屋頂下的空間具有不合理性。像是樓梯的位置以及造型獨特的框架結構梁柱還有空間高低的利用等。據人機工程學記載,房間的1/2面積凈高要大于或等于2200mm。而通常坡屋頂的凈高度在1.5~2.2m之間,顯然這不能夠滿足人機工程學的需求,從而會在空間上給人們造成壓迫之感。甚至在心理尺度上無法消除斜屋頂高度的突然變化對居住者產生的心里束縛。
絕大多數人談到坡屋頂,就會想到閣樓和假層,而不可能是頂樓。實際上,無論是住宅設計規(guī)范,或是其他規(guī)則,都不會將坡屋頂下的空間當成是獨立的頂層空間。通常在房地產界和普通民眾都是以閣樓的意義去理解坡屋頂,但相關準則并未明確“利用坡屋頂內空間”的意思,是一套住宅內可利用的空間還是可以利用其空間作為一套獨立住宅。《住宅設計規(guī)范》中所說的“利用坡屋頂內空間”是指住宅中可以利用坡屋頂下的空間增加其使用面積以居住條件,而并非開發(fā)商可以利用坡屋頂內空間隔成一套獨立的頂層住宅。
居住空間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會是相隨一生的“忠實伴侶”,無論是簡陋的鐵皮房還是豪華的高級別墅,雖有優(yōu)劣之差,但對于不同處境的人來說都有可能是他們的居住空間。只不過是經濟等外部條件的限制才導致他們現階段能實現的需求層次不同?;蛟S我們可以想象在未來的某個時候,在社會文明已經高度發(fā)展并且已經完全實現現代化時,在社會主體階層的需求層次達到較高水準之后,坡屋頂空間的風格設計很可能會憑借它所獨具的特色而在室內設計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日本,有個名為Kojyogaoka的住宅。其設計理念起因于客戶的一句“每戶家庭都應享有一處屋頂下的空間”。Kojyogaoka住宅的有著足夠寬敞的前廣場,使場地環(huán)境得到充分的運用,打造出了一個南北朝向的坡屋頂住宅空間,同時也減少空間中的墻壁,以實現一處屋頂空間。此外,還預留了兒童活動空間。該住宅以其獨特的造型成為當地的風景線。由此可以看出,保留或放大空間的特點,從而成為亮點,“以人為本”才是更好的設計。
在臺灣中部的某開發(fā)商,在其頂樓的露臺旁設計了一個室外樓梯,可直接上到閣樓處,閣樓可當做泡茶區(qū),因閣樓無人打擾的特性,這里也成為了一個可告浮躁沉淀心靈的好去處。
坡屋頂的百變多維度的面是無比迷人的。不少獨立式的坡屋頂空間都帶有天窗設計,如若設計較為合理,則可以盡量保留天窗的自然位置。甚至在不影響結構或設計法則的前提下,可適當增加采光面積,利用日光的流通,甚至可以通過挑空區(qū)域讓光線進行延伸,從而延伸到樓下的空間。這樣可增加白天的室內照明減少室內的燈光作用,從而可以達到減碳生活的目的。
坡屋頂的迷人之處在于,它可以成為私密空間但也可以成為公共空間。它與日常的家居空間相連接,但卻又獨立于日常生活空間之外。帶有著一種“隱居”的意味。從以上的論述可以發(fā)現,坡屋頂下的住宅空間因為獨特地地理關系,樓上沒有住宅用戶,樓下又屬于自己的私密空間。再加上坡屋頂的結構復雜,空間小等因素,許多人會將坡屋頂下的空間作為公共空間,可增進家人的生活情趣。在住宅設計中,處處都充滿了辯證法。是一項繁復的,需要綜合均衡各項矛盾的工作,在設計中要從實際出發(fā)做到以人為本。將整個坡屋頂下的空間與設計方案結合,綜合為一個整體加以考慮。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地體現出住宅坡屋頂的方案優(yōu)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