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波
(湘潭大學 歷史系;湖南 湘潭 411105)
自江西南昌西漢?;韬钅贡话l(fā)現(xiàn)、發(fā)掘以來,墓主劉賀及其生平事跡遂為世人所矚目,并成為學界重要議題。據(jù)文獻記載,元平元年(前74年)漢昭帝駕崩,霍光以上官皇后的名義征召劉賀入京,繼嗣大統(tǒng);僅27天之后,劉賀又被廢黜、貶回昌邑故國,不久再度謫遷鄱陽湖濱,郁郁而終。?;韬钜簧H具戲劇性,他的被立與被廢有其合理性;同時,若從兩漢宗室王侯謫免制度的角度考察*雖然學界有人稱劉賀為“廢帝”,但事實上漢代文獻中基本上沒有使用這一詞語,更多稱“王”“廢王”“故王”“海昏侯”,這幾種稱謂正好反映了他從“王”到“庶人”(廢王)、從“王”到“侯”的謫免經(jīng)歷。,他被廢黜后遭受到的種種“禮遇”有其必然性,亦有特殊之處。
漢昭帝早逝,沒有子嗣,輔政大臣霍光經(jīng)過權衡,擬定劉賀為繼嗣者。之所以選擇劉賀,與古代皇位繼承制度以及霍光秉政的局勢有關。
自西周嫡長子制度定型以來,世襲權力交接莫不以“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為基本準則。這一制度得以貫徹的條件當然是存在“嫡長子”,而某些時候情況并非如此,甚至連“嫡子”都沒有。因而不得不在“明親親”的前提下采取靈活措施,選用親兄弟或關系較近的侄孫繼位(“立貴”)。當時的狀況正是如此,昭帝沒有子嗣,無法實現(xiàn)子承父位的直系嫡傳,只能從兄輩或侄輩中選擇。據(jù)《漢書》記載,其時昭帝親兄弟中只有廣陵王劉胥還在人世。但早在武帝末年,廣陵王因行為“驕慢”“多過失”,被排除在繼嗣人選之外,因此當群臣建議立劉胥時,霍光以為先帝已棄,不可再用,“群臣議所立,咸持廣陵王。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盵1]2937況且劉胥“有勇力”,桀驁不馴,也是長期秉政的霍光所忌憚的。最后霍光力排眾議,選擇了劉賀。
劉賀的身世很清楚,乃前昌邑王劉髆之子、漢武帝之孫。劉賀的祖母李夫人,《史記》卷四十九《外戚世家》說她“有寵”于武帝;《漢書》卷九十七上《外戚傳上》也說她妙麗善舞,可惜早死,武帝思念不已,“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憐憫焉,圖畫其形于甘泉宮。”[1]3951《西京雜記》亦有漢武帝賜李夫人象牙席子、用李夫人玉簪搔頭的傳說*《西京雜記》卷二有“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卷五有“武帝以象牙為簟,賜李夫人”等記載。([晉]葛洪:《西京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3、38頁。),親近關系可見一斑。據(jù)說后來大將軍霍光還追尊李夫人為皇后*《漢書》卷九十七上《外戚傳上》記:“(霍光)緣上雅意,以李夫人配食,追上尊號曰孝武皇后。”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3951頁。有學者認為類似的文字還見于《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而《封禪書》中明確講到武帝思念王夫人,讓術士用法術令王夫人顯形,因此這里追尊的應該是王夫人,而非李夫人。但辛德勇指出王夫人、李夫人都曾得到武帝寵愛,“用同類法術,令其顯影現(xiàn)形,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所以追尊李夫人的可能性非常大,不能否定《外戚傳上》的記述。見辛氏所著《?;韬顒①R》,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6年,第15頁。。正因為這層關系,李夫人獨子前昌邑王劉髆得到武帝寵愛,“時昌邑王以少子愛,上為選師。”[1]3154為此還引發(fā)了一場宮廷爭斗,李夫人之兄李廣利與丞相劉屈氂陰謀改立昌邑王劉髆為太子,后被發(fā)覺,以大逆不道治罪。這場宮廷權爭充滿險惡,但從另一個角度也反映出劉髆、劉賀在漢武帝子孫中的特殊地位,同時李氏、劉氏陰謀導致的舉宗被滅,反而成為劉賀繼嗣潛在的有利因素,即因這場變故劉賀不再有復雜的外戚關系?;艄膺x擇沒有外戚依靠的劉賀,無疑便于自己繼續(xù)執(zhí)掌大權??傊瑒①R身為武帝貴孫,又沒有外戚依靠,是他被選為皇嗣的主要原因。
然而劉賀旋即被廢,個中緣由,正如廖伯源、宋超等先生所言,是因為劉賀入京后沒能聽取近臣王吉的忠告,唯輔政大臣霍光是聽,反而急于親政,與專權的霍光產(chǎn)生矛盾[2]。
不過,若將劉賀被廢的原因僅僅歸結為他與霍光的摩擦,有失公允。一者,霍光長期專權不假,但西漢早期、中期元老重臣的專權與東漢外戚不一樣,其中有對權力迷戀的成分,亦有為社稷考慮的成分,因此本質(zhì)上仍是輔政大臣,而不是那種可以隨意鴆殺皇帝的跋扈者。就霍光而言,他輔漢幾十年,當然希望繼位者是一位既尊服自己、又能安社稷的君王,以確保武帝以來國家盛大局面的維持。劉賀被立后的“淫亂”行為顯然與此不符,所以霍光曾表達出“昌邑王行昏亂,恐危社稷”的擔憂。當霍光對廢帝一事猶豫“未定”時,光祿大夫給事中丙吉勸霍光從“大誼”,“所立非其人,復以大誼廢之,天下莫不服焉。方今社稷宗廟群生之命在將軍之一舉?!盵1]3143即勸說霍光從“社稷”層面考慮,不要顧忌太多?!按笳x”之語讓霍光決心“寧負王”,“不敢負社稷”,廢掉劉賀,改立宣帝。這種顧慮不僅見于班固的《漢書》,東漢其他學者對此事也持類似態(tài)度,如仲長統(tǒng)視霍光為“鎮(zhèn)安社稷”的一代名臣,“蕭、曹、丙、魏、平、勃、霍光之等,夷諸呂,尊大宗,廢昌邑而立孝宣,經(jīng)緯國家,鎮(zhèn)安社稷,一代之名臣也。”[3]388所以,不能因霍光專權就否認他廢劉賀有“忠于漢室”的考慮。
另外,所謂劉賀與霍光爭權,實際情況應該是跟隨劉賀入京的部分“昌邑臣”與霍光爭權。據(jù)散見于《漢書》各篇的有關資料,劉賀并非殘暴之人,但也不是一位有見識、有魄力的王侯,因此劉賀剛剛繼位,不太可能與霍光爭權,顯然受了身邊小人的慫恿。有關部分昌邑佞臣的危害,忠臣龔遂曾多次提醒他,“今大王親近群小,漸漬邪惡所習”[1]3637—3638,“陛下左側(cè)讒人眾多,如是青蠅惡矣……如不忍昌邑故人,信用讒諛,必有兇咎。愿詭禍為福,皆放逐之?!鳖亷煿抛ⅰ安蝗獭痹唬骸爸^不能疏遠也?!盵1]2766由此推測劉賀的舉動受惑于部分佞臣。辨明是劉賀與霍光爭權,還是部分“昌邑臣”與霍光爭權,不能改變劉賀由此被廢的結果,但它至少說明劉賀本人并不明智,對自己的處境、實力認識不清,亦沒能處理好與朝中重臣的關系,反而聽任“昌邑臣”輕舉妄動。這種行為及結果表明劉賀本身素養(yǎng)、能力較為平庸。
能力平庸之外,劉賀還缺乏君王應有的德行。劉賀被征召星夜入京,在途中“求長鳴雞”,“買積竹杖”,“以衣車載女子”[1]2764,進京不為昭帝哭喪,以及即位后種種“淫亂”寡德表現(xiàn),與霍光及群臣的期望格格不入。這里要特別提到一點,因?;韬钅钩鐾亮巳寮业浼?、孔子及弟子畫像、衣鏡銘文等,有學者據(jù)此認為劉賀并非荒唐無德之人,而是一個知書守禮者。我們認為若無更多證據(jù),這樣的結論還須謹慎,因為上述器物不能簡單與劉賀品性畫等號。一方面,西漢一朝王國侯國本來就是國家的文化重心之一,如河間獻王劉德藏書甚多,可與朝廷媲美,“故得書多,與漢朝等?!盵1]2410作為儒家取得獨尊地位之后的宗室王侯,劉賀家中有一定數(shù)量的儒家典籍,并不奇怪。另一方面更關鍵的是,相關器物是否反映了墓主生前品性,要看這些隨葬物與墓主品性有無內(nèi)在關聯(lián)。*關于這一點,徐衛(wèi)民、臧知非等先生亦有論述,參看《史學月刊》2016年第9期“?;韬顒①R評價”筆談相關文章。劉賀的例子恰好不是這樣,器物文字沒有任何部分提到劉賀喜讀詩書,傳世文獻也未提供將二者關聯(lián)在一起的證據(jù),相反都指責劉賀隨心所欲,不好儒家著作,如說他“不好書術而樂逸游”,即便龔遂特意選拔了“通經(jīng)術有行義”的張安等十位郎中“與王起居”,也很快被劉賀趕走,“居數(shù)日,王皆逐去安等?!盵1]3638可見,海昏侯墓里的藏書并不能改變他“淫亂”的形象,相關典籍只是西漢王侯家中常見收藏,或者是朝廷或忠臣用來勸諫劉賀的東西,死后隨葬而已。
要之,昭帝去世后改立劉賀,取決于劉賀本人的身世及古代皇位繼承制度;劉賀的被廢,除了與霍光爭權外,能、德不備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與皇位繼承一樣,朝廷對有罪宗室也本著“親親”原則,給予寬待。他們很少被刑殺,多采取貶謫或廢免爵位、食邑等方式“以罰代刑”。具體而言,漢代宗室的貶謫、廢免方式大致有這樣幾類:降爵,主要由“王”降為“侯”;削土,即削減所食戶數(shù);外遷,一般由較為富庶的地方遷到相對邊遠貧瘠的地區(qū);降爵且削土外遷,即幾種懲罰方式兼而有之;最后是完全廢爵,失去身份等級,只享受少許經(jīng)濟方面的恩遇。劉賀被廢黜,死后也未能入《漢書》本紀之列,表明他實際上只有皇帝之名,而無皇帝之實,因此從宗室王侯貶謫的角度考察其立廢前后的變化,或許更便于窺探他的身份落差、貶謫心態(tài)等情況。
劉賀被黜后,朝廷原本打算將他外遷房陵,以令其思過——宗室王侯貶遷房陵,乃兩漢成規(guī),譬如河間王劉元、廣川王劉海陽、濟川王劉明、常山王劉勃、清河王劉年等有罪王侯,均被遷至房陵,所以《華陽國志》卷二《漢中志》有“漢時宗族大臣有罪,亦多徙此縣(房陵)”[4]138的斷語。后來皇太后考慮到劉賀與其他宗室身份不同,將其改遷故國昌邑。在昌邑,雖然朝廷仍用“故王”來稱呼他,但事實上他已被剝奪了王爵,連侯爵都沒有,“昔漢昌邑王以罪廢為庶人”[5]144,“于是大臣白皇太后,廢賀為庶人。”[1]1367漢代宗室王侯免爵,主要針對那些大逆不道或殘殺他人者,像劉賀這類因私德被廢的較少,之所以這樣恐怕還是跟劉賀27天的鬧劇有關。
在食邑方面,由于爵位的剝奪,昌邑國不久并入山陽郡。不過按照常例,失爵宗室會保留部分食戶,如前面提到廢遷房陵的清河王劉年,朝廷賞賜他周邊若干民戶,“年坐廢為庶人,徙房陵,與湯沐邑百戶”[1]2212。廣川王劉去有罪被謫遷上庸,也獲得“湯沐邑百戶”[1]2432。朝廷剝奪劉賀爵位,同樣保留了部分食戶,《漢書》卷六十三《武五子傳》說朝廷“賜湯沐邑二千戶”,而《諸侯王表》的記載是“三千戶”。二千戶、三千戶之差,可能是二者之一屬于誤記。不管二千戶還是三千戶,食戶數(shù)量雖比其他謫免王侯優(yōu)渥一些,但肯定比原來的昌邑國少得多。
在行動上,劉賀也受到限制,一是不能擅自離開食邑之地,二是受到嚴密監(jiān)控。對于被貶王侯,漢代一般由其食邑所在地的郡守、縣令(長)兼職防控,因劉賀短暫被立的特殊經(jīng)歷,宣帝內(nèi)心十分忌憚,特地委任心腹山陽太守張敞監(jiān)視:
(宣帝)即位,心內(nèi)忌賀,元康二年遣使者賜山陽太守張敞璽書曰:“制詔山陽太守:其謹備盜賊,察往來過客。毋下所賜書!”敞于是條奏賀居處,著其廢亡之效,曰:“臣敞地節(jié)三年五月視事,故昌邑王居故宮,奴婢在中者百八十三人,閉大門,開小門,廉吏一人為領錢物市買,朝內(nèi)食物,它不得出入。督盜一人別主徼循,察往來者。以王家錢取卒,迾宮清中備盜賊。臣敞數(shù)遣丞吏行察。四年九月中,臣敞入視居處狀,故王年二十六七,為人青黑色,小目,鼻末銳卑,少須眉,身體長大,疾痿,行步不便……后丞相御史以臣敞書聞,奏可。皆以遣?!鄙嫌纱酥R不足忌。[1]2767—2768
由上可知,張敞對劉賀的生活起居、身邊人員、與外界的交際往來,甚至相貌氣色均有詳細記錄,不僅自己“入視”,還經(jīng)常性“遣丞吏行察”,可見監(jiān)控之嚴密。這在漢代謫免宗室中十分少見。而且,被貶謫宗室只要沒有大過大錯,多會因骨肉之情較快恢復原爵、回遷舊地或增加食戶。試看兩則恢復食戶的例子,趙惠王劉乾因過被削去一縣,不久復封,“乾改悔前過,堅列上,復所削縣?!盵6]559濟南王劉康不遵法度,被削去祝阿、隰陰、東朝陽、安德、西平昌五縣,也得到復封,“建初八年,肅宗復還所削地?!盵6]1431劉賀被免爵后沒有獲得這種恩遇,他在昌邑被軟禁長達11年之久,始終沒有增戶、復爵。因此所謂“不足忌”并非“不忌”,宣帝對劉賀一直保持著警惕。
劉賀被廢黜后受到的懲罰,還包括跟隨入京的二百余名昌邑臣被誅殺,“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惡不道,皆誅,死者二百余人。”[1]3638朝廷對昌邑臣的處理出于多方面考慮,一方面他們被認為是劉賀即位后“亂漢制度”的始作俑者;另一方面將他們一網(wǎng)打盡,可以降低劉賀日后作亂的可能性。同時,它也是兩漢宗室被謫免之后常見的連帶問責方式。
如前所言,因為血親緣故,宗室往往享有各種特權,其中“刑不上大夫”是刑罰方面的重要原則。漢代雖然有宗室觸犯刑律被處死的例子,但并不多見,大多得到豁免或?qū)掑?。哪怕他們殺人、謀反,大臣要求依法問責,都可能因為皇帝的偏袒而免刑或減刑,至少不會有刀鋸之禍。如淮南王劉長謀反,當誅,景帝“不忍致法”[7]3079,濟川王劉明“坐射殺其中尉,漢有司請誅”,武帝“弗忍誅”[7]2088,皆免去死刑。據(jù)我們粗略統(tǒng)計,類似的情況在兩漢十分常見,有司明確“請誅”、但因皇帝“不忍”“弗忍”最終或曾經(jīng)減免死刑的有罪宗王,至少包括淮南王劉長、吳王劉濞(曾經(jīng)免死)、濟東王劉彭離、濟川王劉明、膠西王劉端、常山王劉勃、廣陵王劉胥、楚王劉戊、梁王劉襄、梁王劉立、廣川王劉去、楚王劉英等數(shù)十人。
皇帝“不忍”、相關臣吏“請誅”的做法分別代表了矛盾的兩面,前者念及骨肉之情、維護宗室特權,后者依律辦事、犯禁則治。最后為了調(diào)和二者之間的矛盾,朝廷采取折中辦法,以前文提到的謫免方式來替代刑殺之災。貶謫或廢免宗室的同時,還往往將責任轉(zhuǎn)嫁給王侯近臣,如常山王劉勃淫亂無法度,梁王劉襄大不孝,皇帝認為是“無良師傅”[7]2103,“相吏不逮,無以輔王,故陷不誼”[1]2215。有的還要牽連問責,如東平思王劉宇犯法,朝廷先問罪王傅、國相,“傅相連坐?!盵1]3320淮南王劉安謀反,國中二百石以上官吏皆受處罰,“論國吏二百石以上及比者,宗室近幸臣不在法中者,不能相教,當皆免官削爵為士伍,毋得宦為吏?!盵7]3094這里講得很明白,部分官吏、幸臣雖然“不在法中”,但因為沒有輔佐好王侯,照樣逃脫不了干系。對于影響特別惡劣的,還采取“清王側(cè)”“清侯側(cè)”即刑殺臣吏的做法,借此顯示朝廷對此類事件的嚴懲,并用以警示犯罪者及其他宗室。
跟隨劉賀入京的“昌邑臣”被誅,就是對王國臣吏牽連問責最嚴重的處置。劉賀淫亂、不遵“漢家制度”的行為雖然不是殺人謀反,但影響顯然也較為惡劣。這一鬧劇的后果也不是將劉賀廢為庶人即可消弭,因此朝廷只免死王吉、龔遂、王式三人,其他二百余人被一網(wǎng)打盡。朝廷對外宣告的主要理由,是因為他們沒盡職盡責,“不能輔道,陷王大惡”,顏師古注曰:“道讀曰導?!盵1]3062輔道即輔導,與前舉常山王劉勃、梁王劉襄等人情況如出一轍。
我們之所以認為誅昌邑臣事件,不僅僅是為了防范劉賀日后生變,也是漢代王侯謫免制度中的牽連問責,還有如下理由:其一,漢代宗室生活荒淫屬于普遍現(xiàn)象,“(漢興)諸侯王以百數(shù),率多驕淫失道”[1]2436,因此所謂的“不能輔道”只是借口,昌邑臣成了這一借口的犧牲品。其二,劉賀生活的時代,歷經(jīng)了文景漢武對諸侯的削藩、推恩,王國權力與漢初已不可同日而語,國相、太傅等主要官吏均由朝廷任免*《漢書》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載:“諸侯王,高帝初置,金璽盭綬,掌治其國。有太傅輔王,內(nèi)史治國民,中尉掌武職,垂相統(tǒng)眾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漢朝。景帝中五年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天子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謁者、郎諸官長丞皆損其員。武帝改漢內(nèi)史為京兆尹,中尉為執(zhí)金吾,郎中令為光祿勛,故王國如故。損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他們身負輔佐、防范地方王侯的雙重責任,因此沒有理由認為劉賀身邊臣吏均與他沆瀣一氣,像龔遂、王吉、王式都反復勸諫過劉賀,龔遂的直言不諱甚至讓劉賀感到難堪,“面刺王過,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盵1]3637其三,從對昌邑臣的處理過程來看,幾乎是不分曲直整體問罪,說明朝廷看重的是問責,不在于區(qū)別某臣某吏的功過。至于龔遂、王吉、王式幸免一死,有極大的偶然性,如王式“系獄當死,治事使者責問”[1]3610,他借機申訴,得以減死。其他人則沒有這種僥幸。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幸免于難的王吉曾有一份耐人尋味的“家訓”,“吉坐昌邑王被刑后,戒子孫毋為王國吏”[1]3066,因自己的遭遇,王吉擔心子孫被王侯牽連,招來殺身之禍,所以堅決反對他們“為王國吏”。
元康三年(前63年),宣帝改封劉賀為?;韬?,“食邑四千戶。”封侯、增邑至四千戶,劉賀似乎獲得了“復封”,實則不然。其一,前面已說到,漢代有罪宗室在謫免期間大凡沒有劣跡的,多被復封原爵。劉賀改封“海昏侯”,并沒有恢復諸侯王的身份,這是后來劉賀口出怨言的重要原因。其二,“食邑四千戶”似乎比原來“三千戶”或“二千戶”有較大幅度增加,但江南當時屬于“卑濕”之地,湖澤山地交錯,社會發(fā)展程度不如中原地區(qū),因此“四千戶”與昌邑舊地的三千戶(二千戶)湯沐邑差別不大,更不能與原來的昌邑國相提并論。其三,西漢一朝宗室王侯即使被貶謫外遷,也幾乎沒有遷至江南的,而多集中于長江以北的房陵、巴蜀等地,與京城長安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系。其四,宗室王侯的相關權利也沒恢復,劉賀不能回京參加祭祀、朝請等活動,“賀天之所棄,陛下至仁,復封為列侯。賀囂頑放廢之人,不宜得奉宗廟朝聘之禮?!盵1]2769最后,漢宣帝雖認為劉賀“不足忌”,其實并不放心,仍讓豫章郡郡守及揚州刺史監(jiān)視他的一舉一動。劉賀并沒因復封為侯而重獲自由。所以劉賀被封于江南,是大打折扣的“復封”,不少方面仍有明封暗貶的意味。
雖然?;韬钅怪畜@人的考古發(fā)現(xiàn)顯示,劉賀在生活上仍很優(yōu)裕,但謫遷王侯的結果不單是經(jīng)濟地位的變化,更是政治地位、社會地位的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心理落差。朝廷對劉賀的處理的“再貶”色彩,從他本人南遷后的心態(tài)亦可窺見一二。?;韬钅怪谐鐾恋狞S金中,有幾枚金餅上書寫有“?;韬畛假R,元康三年酎金一斤”的文字,表明他希望提高身份等級,并獲得應有的諸如獻酎金參祭祖廟之類的禮遇。另外諸多器物上常見“昌邑”“昌邑某年”“臣昌邑”的文字,劉賀南遷豫章營筑的都城不叫“?;璩恰?,而稱“昌邑城”*如《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六“昌邑城”條引南朝雷次宗《豫章記》曰:“昌邑王賀既廢之后,宣帝封為?;韬?,東就國,筑城于此?!?[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2106頁。)《水經(jīng)注》卷三十九也記:“繚水又逕海昏縣……其水東北逕昌邑城,而東出豫章大江?!?[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922頁。),也表明了劉賀懷念舊土、渴望回遷昌邑并恢復諸侯王身份的心態(tài)。另《后漢書·郡國四》“海昬(昏)”條,李賢注:“在昌邑城。《豫章記》曰:‘城東十三里,縣列江邊,名慨口,出豫章大江之口也。昌邑王(實為?;韬?每乘流東望,輒憤慨而還,故謂之慨口?!盵6]3491—3492“憤慨而還”形象地反映出劉賀當時的心情。
后來不見恩準回遷的可能,劉賀郁郁寡歡,以至于與前太守卒史孫萬世交談時流露出后悔之意,后悔當初沒有先發(fā)制人。劉賀與孫萬世的言行完全只是假設,因為當時幾乎沒有反制權臣霍光的可能,它反映的恰是劉賀的失落心緒。孫萬世還說劉賀將要升為豫章王,不應長期為侯,劉賀竟天真地說:“且然,非所宜言?!盵1]2770這些話旋即被揚州刺史奏報朝廷,并請求逮捕劉賀。結果劉賀被“削戶三千”,成了一個千戶小侯。不久,劉賀病逝于侯國境內(nèi)。劉賀的結局,是被貶謫異地、身體疾病、“后悔之言”與漢宣帝忌憚心理等多重因素的結果。
劉賀死后,按宗室爵位可以世襲的原則應繼封他的兒子,此時朝臣認為古有虞舜外封有罪之弟、死后沒有再封的先例,現(xiàn)在海昏侯去世,他的兒子劉充國、劉奉親也相繼早逝,“是天絕之也?!庇谑切垌槃輳U掉?;鑷_@一做法顯然不合常例,因為漢代宗室王侯大凡絕國不外兩種情況,一是無任何子孫可繼嗣,二是因嚴重罪過被廢。劉充國、劉奉親雖然相繼去世,但劉賀有“妻十六人,子二十二人,其十一人男,十一人女”[1]2768,并非無子繼封。即便嫡子只有劉充國、劉奉親兩人,其他九男為庶子,也不符合王侯無嫡子支庶可繼封的漢代慣例,“其毋嗣者,復其次?!盵1]254“次”就是嫡子之外的庶子。晉人談到漢代王侯繼嗣的情況,也強調(diào)支庶可繼承的原則,“古者列國無嗣,取始封支庶,以紹其統(tǒng)?!盵8]1171這里的“古者”,有學者指出就是西漢[9]143。對于第二種情況(“重罪廢國”),劉賀雖然有怨言,但已被削戶三千,再廢就不合常理。那么,朝廷為何堅持廢掉?;鑷兀俊稘h書》卷十五下《王子侯表下》對其中緣由有所揭橥:“(劉賀)坐故行淫辟,不得置后?!盵1]493同書《五行志中之上》也說:“賀既廢數(shù)年,宣帝封之為列侯,復有罪,死不得置后。”[1]1367綜合兩則文獻可知,劉賀并不是無后可置,而是“不得置后”。換言之,劉充國、劉奉親去世只是廢掉?;鑷囊粋€借口,真實原因是劉賀曾經(jīng)身為皇帝卻行淫亂,在?;韬顕挚诔鲈寡?,宣帝認為原來削戶三千還不夠,所以借機追加懲罰。無論如何,明知?;韬钪皇怯捎陂L期得不到回遷、復封為王而心有怨言,并不能構成實際威脅卻廢掉其封國的做法并不合理。所以,宣帝之后的元帝也覺得此事欠妥,繼封劉賀的兒子劉代宗為?;韬?。
綜前所述,劉賀的速立速廢有其合理性,其中有劉賀個人能力、品行的原因,不宜完全歸結于霍光專權;?;韬钅菇o后人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chǎn),但不能因此否認史書中的劉賀形象,更不能證明他知書達禮。朝廷對劉賀被黜后的處置,爵等降免、行動管控方面比普通諸侯要嚴苛,食戶方面要優(yōu)渥,它們都取決于劉賀特殊的身份與經(jīng)歷。與廢黜相關的二百余名昌邑臣被誅,既是為了防止劉賀日后作亂,也是兩漢寬待有罪王侯而將責任轉(zhuǎn)嫁給身邊臣吏的常見做法。后來劉賀復封為侯但始終沒有回遷昌邑,他死后后人并沒立即獲得繼封,元帝時庶子劉代宗才襲爵為侯??傊?,劉賀經(jīng)歷的貶謫與懲罰,某些方面符合宗室王侯謫免的慣例,同時也反映出朝廷對特殊個案的特殊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