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摘?要:圖書館的圖書分編工作直接影響讀者查找資料的效率,如果《中圖法》的分類設置與讀者對學科專業(yè)分類的認知不同,就會給讀者查找資料帶來諸多不便。文章介紹了“藝術”的概念和內涵的流變,并以廣州美術學院為例梳理了我國藝術院校專業(yè)設置的變化,指出了《中圖法》藝術類目設置中存在的問題。
中圖分類號:G25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8)12-0065-02
關鍵詞:《中圖法》;藝術類目;藝術專業(yè)
圖書分類工作最重要的三條原則是“揭示館藏圖書的學科知識內容,便于讀者確認圖書”“把學科性質相同的圖書聚集在一起,滿足讀者按類求書的需求”及“根據(jù)各類圖書之間的親疏關系把藏書組成一個系統(tǒng)”。因此,圖書分編工作依據(jù)的《中圖法》如果不能與時俱進,不符合學科知識的發(fā)展要求,就必然會給讀者查找資料帶來諸多不便。作為藝術院校的學科館員,筆者在開展信息素養(yǎng)培訓的過程中,了解到師生在圖書館查找圖書時常常遇到的問題,即學科性質相同的圖書分散在不同門類下,其中“J5工藝美術”類的設置問題尤為凸顯?!吨袌D法》(第五版)雖是2010年修訂的版本,但是隨著藝術學科的快速發(fā)展,其有關藝術學科的分類已不能適應該學科的發(fā)展要求,展現(xiàn)該學科的知識框架。為了解決《中圖法》(第五版)藝術學科的類目設置問題,筆者介紹了“藝術”的概念及我國美術院校專業(yè)設置的發(fā)展和變化,以期為《中圖法》的再次修訂提供參考。
1?何為“藝術”
“藝術”一詞最早并不源于我國,而是一個舶來品。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藝術(Art)的內涵和范疇被不斷地演繹和拓展。在古代西方,“藝術”被視為一種“技藝”,其范疇包括美術、科學和手工藝,因此藝術家、匠人、學者等都是擁有各自技藝的人。羅馬時期,“藝術”(Ars)指“技藝,技巧”,甚至到文藝復興時期也沒有改變。
18世紀以前,藝術與“美”從未被聯(lián)系在一起。直到18世紀,與“美”有關的“美的藝術”(Beaux Arts)和“藝術”(Art)都被寫進孟德斯鳩(Montesquieu)的《百科全書》,“藝術”包含繪畫、雕刻、建筑、詩歌和音樂等“五種藝術”(Five Arts)。
18世紀中葉,“美的藝術”與技術分離,工藝不再是藝術,工藝就是工藝。18世紀末,工業(yè)革命席卷而來,一些新事物應運而生,如工業(yè)建筑、宣傳某品牌物品的海報、陶器、玻璃器皿及藝術地毯等。這些具有實用性而又非純粹精神性的事物能否算是藝術品,在19世紀引起了學者們的爭論,以威廉·莫里斯為代表的學者強烈反對將這種藝術與工藝分開。
19世紀末20世紀初,先鋒派藝術家不斷打破以往藝術的面貌,不再局限于對再現(xiàn)現(xiàn)實這一藝術目的的追求,如野獸派、立體主義、未來主義等藝術流派。但這些藝術流派的作品仍然屬于架上繪畫的范疇,直到杜尚最為臭名昭著的“小便池”作品《泉》問世,“藝術”的內涵再一次被拓展,大地藝術、觀念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及貧窮藝術等這些有別于架上繪畫、面貌不拘一格的藝術作品不斷涌現(xiàn)出來。同時,科學和技術日新月異的高速發(fā)展也促進了運用影像技術、科學技術、生物技術等藝術作品的誕生。事實上,這些形態(tài)各異的藝術作品都可以歸入“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這一范疇中。
綜上所述,《中圖法》(第五版)的藝術類目雖然增加了“J19專題藝術與現(xiàn)代邊緣藝術”,以容納近年來新出現(xiàn)的藝術形式(如行為藝術、人體藝術等)的書籍,但是從藝術理論和藝術的發(fā)展歷史看,行為藝術、人體藝術等并不“邊緣”,它們都可以歸入“當代藝術”的范疇。尤其需要強調的是,“當代藝術”是美術院校師生關注的重要主題。但是,圖書館卻依據(jù)作者的國籍、作品的媒介、專著或綜合作品集等,將“當代藝術”方面的圖書分到不同的書架上,十分零散。需要指出的是,“當代藝術”中的“當代”概念并不等同于“當下”的時間概念,并非當下時代創(chuàng)作的作品就是“當代藝術”作品。
另外,從藝術的發(fā)展歷史看,“建筑”其實也應包含在“藝術”的范疇中。有研究者曾提出將“[J59]建筑藝術”變?yōu)檎筋惸?,這一觀點既符合藝術理論又適應目前學科的發(fā)展要求。
2?我國專業(yè)美術院校的專業(yè)設置發(fā)展情況
“美術學院”的前身是“畫院”,可以追溯到宋徽宗創(chuàng)辦的皇家美術學院“畫學”。我國近現(xiàn)代的新藝術教育肇始于1906年南京兩江優(yōu)級師范學堂創(chuàng)辦的圖畫手工科,其課程設有素描、水彩、油畫、中國畫、圖案畫及用器畫等。民國時期,新藝術教育的辦學之風蔚然興起,許多藝術學校不斷涌現(xiàn)。20世紀30年代,劉海粟創(chuàng)辦的上海美專得到了發(fā)展。上海美專設有中國畫、西洋畫、雕塑、音樂、藝術教育和圖案等6個系。國立北平藝術??茖W校在原有的中國畫、西洋畫、實用美術、音樂、戲劇等5個系的基礎上又增設了建筑系。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及時代的變遷,美術學院也不斷拓展、細化藝術專業(yè)。筆者以廣州美術學院(以下簡稱“廣美”)為例做進一步分析,著重談工藝美術系和設計系的發(fā)展。
廣美的前身為武漢中南美術專科學校,1953年該校設有繪畫系、雕塑系和圖案組,1958年正式成立版畫系和工藝美術系。1989年,工藝美術系分設工藝美術系和設計系,由服裝設計、染織設計、工業(yè)裝飾繪畫等3個專業(yè)構成工藝美術系,由工業(yè)產(chǎn)品造型設計、裝潢美術設計、環(huán)境藝術設計等3個專業(yè)構成設計系。1997年,廣美成立設計分院,原設計系與工藝美術系合并。2004年,設計分院更名為設計學院。
綜上所述,20世紀90年代廣美有中國畫系、油畫系、版畫系、雕塑系、工藝美術系、設計系和美術教育系等7個系,開設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美術史論、工業(yè)產(chǎn)品造型設計、環(huán)境藝術設計、裝潢美術設計、染織設計、服裝設計、裝飾藝術和美術師范等12個專業(yè)。目前,廣美有7個學院、31個專業(yè)、55個專業(yè)方向。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藝術學科得到蓬勃發(fā)展,其知識體系也越來越龐大。美術院校的專業(yè)設置已經(jīng)從最初的以造型藝術專業(yè)(素描、水彩、油畫、中國畫、圖案畫、雕塑、藝術教育、建筑等)為主,發(fā)展為既有造型藝術專業(yè),又有設計、美術教育及藝術理論研究專業(yè)的格局。2012年,教育部頒發(fā)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目錄》,新增了藝術學學科門類。藝術學門類下設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和設計學等5個專業(yè)類,專業(yè)類目下設33個專業(yè)。如:設計學類下設藝術設計學、視覺傳達設計、環(huán)境設計、產(chǎn)品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公共藝術、工藝美術、數(shù)字媒體藝術等8個專業(yè),另特設藝術與科技這一個專業(yè)。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其他藝術院校的專業(yè)設置與廣美基本相同。
3?《中圖法》藝術類目設置中的問題
在《中圖法》(第五版)中,J藝術分為:J0藝術理論、J1世界各國藝術概括、J2繪畫、J29書法篆刻、J3雕塑、J4攝影藝術、J5工藝美術([J59]建筑藝術)、J6音樂、J7舞蹈、J8戲劇藝術和J9電影、電視藝術。由上可見,《中圖法》(第五版)在藝術學科的分類中沒有設計一類,未能展現(xiàn)藝術學科知識體系的變化。
事實上,J5工藝美術類目下設的一些專業(yè),如陶瓷、漆器、民間工藝等屬于工藝美術的范疇,而一些專業(yè)如工商工業(yè)美術、裝飾美術等則屬于設計的范疇。工商工業(yè)美術可與視覺傳達設計相對應,裝飾美術包含陳設設計(軟裝設計)和展示設計。縱觀J5的下設類目,圖書館如果遵循這一套分編方法,就會將同一專業(yè)的書籍分散到不同書架,導致書籍排放混亂問題的產(chǎn)生。以工商工藝美術為例,視覺傳達設計類的書籍被分別歸在J524工商工藝美術、J534各國工商工藝美術下;視覺傳達設計的專業(yè)書籍主要集中在工商工業(yè)美術類目下,而該專業(yè)的“外文字體設計”類的圖書則被分編在“J29書法、篆刻”下。讀者如果不熟悉《中圖法》(第五版)的分類標準,以專業(yè)知識為分類依據(jù),就很難找全所需的資料。因此,有研究者認為工藝美術已經(jīng)自成體系、發(fā)展成熟,應調整工藝美術的類目,將實用藝術、應用藝術抽出變成獨立的類目。同時,有研究者還認為應改工商工藝美術為平面設計,擴充并規(guī)范其內涵。筆者認為應對染織設計、服裝設計和室內設計等專業(yè)的類目設置進行相應調整。
綜上所述,《中圖法》(第五版)藝術學科的類目設置是依據(jù)20世紀90年代前的學科知識體系進行劃分的,已經(jīng)無法滿足藝術院校師生的學科知識需求。筆者認為,對藝術學科的類目設置進行調整是圖書館界亟須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陳競.圖書分類中常見的問題解析及其對策[J].圖書館建設,2011(3):65-68.
[2] 國家圖書館《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編輯委員會.《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五版使用手冊[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177.
[3] 瓦迪斯瓦夫·塔塔爾凱維奇.西方美學六大觀念史[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14-30.
[4] 梅琦.美術院校圖書分類亟待解決的問題[J].圖書館建設,2011(1):57-59.
[5] 阮榮春,胡光華.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38,153-154.
[6] 林藍.亦溫故·亦知新[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7:17.
[7] 黎明,譚天.廣州美術學院六十年大事文獻[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13:9,135,140,243.
(編校:孫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