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慧,劉菲,段忠心
(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湖南衡陽421001)
2型糖尿病(T2DM)發(fā)生、發(fā)展的始動因素是胰島素抵抗[1],而胰島素抵抗還是一個慢性亞臨床炎癥反應過程[2]。NF-κB/IκB信號通路是炎癥導致胰島素抵抗和胰島β細胞功能減退以及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途徑之一[3]。中醫(yī)認為,糖尿病的發(fā)病機制主要為陰津虧損、燥熱偏盛。生脈散是益氣養(yǎng)陰的基礎方,臨床常用于治療糖尿病,但目前對其作用機制尚不清楚。2015年3~12月,本研究觀察了生脈散對T2DM大鼠胰島素抵抗、胰島β細胞NF-κB/IκB表達及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表達的影響,旨在探討生脈散治療T2DM的作用機制。
1.1 實驗動物 健康雄性SD大鼠120只,清潔級,8周齡,體質量180~225 g,購自南華大學實驗動物學部,動物許可證號:SYXK(湘)2015-0001。本研究經南華大學動物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主要藥物、試劑及儀器 生脈散組方:人參9 g、麥門冬9 g、五味子6 g,購自湖南三湘中藥飲片有限公司,經加工研制成湯劑,由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中藥房提供;SYBRGreen qPCR試劑盒(上海達為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鏈脲佐菌素(美國Sigma公司),阿司匹林腸溶片(湖南新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PCR儀器(美國ABI公司),離心機(長沙湘儀離心機儀器有限公司),血糖儀(長沙三諾生物傳感股份有限公司)。
1.3 動物分組、模型制備及藥物干預 將120只SD大鼠隨機分為A組20只和造模組100只。A組予以基礎飼料喂養(yǎng)。造模組基礎飼料適應性喂養(yǎng)1周,給予高脂飼料(碳水化合物熱卡占20%,脂肪熱卡占61%,蛋白質熱卡占19%,脂肪成分主要為熟豬油)喂養(yǎng)8周,一次性腹腔注射0.25%鏈脲佐菌素30 mg/kg(用pH 4.4的0.1 mol/L無菌枸櫞酸緩沖液配制)。注射72 h測血糖>16.7 mmol/L,表明造模成功。造模組建模成功70只,隨機分為B、C、D、E、F組,每組14只。B組給予等量生理鹽水灌胃,C組給予0.2 g/(kg·d)阿司匹林灌胃,D、E、F組給予4.7、9.4、18.8 g/(kg·d)生脈散湯劑灌胃,持續(xù)治療4周。實驗期間,A、B、C、D、E、F組分別死亡6、3、1、2、1、3只。
1.4 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島素(FINS)檢測及胰島素敏感性指數(ISI)、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計算 治療前及治療4周,大鼠進食12 h,尾靜脈取血約5 mL,離心留取血清,-20 ℃冰箱保存。分別采用血糖儀和ELISA法檢測FPG、FINS,計算ISI、HOMA-IR。ISI=1/FBG×FINS,HOMA-IR=FBG×FINS/22.5。
1.5 血清VEGF檢測 大鼠麻醉后球后取血5 mL,按ELISA試劑盒說明書進行加樣,封膜板蓋住反應板,恒溫箱溫育約60 min,洗滌后加入顯色劑,恒溫避光顯色12 min,加入終止液,10 min后采用酶標儀依序測量各孔的吸光度。根據標準品曲線,計算血清VEGF水平。
1.6 主動脈血管結構觀察 大鼠麻醉后,迅速取出主動脈組織,4%多聚甲醛固定,石蠟包埋,4 μm厚連續(xù)冠狀切片。切片分別予二甲苯脫蠟、梯度乙醇脫水、蘇木素-伊紅染色、乙醇復脫、二甲苯透明,樹膠封片,顯微鏡下觀察。
1.7 胰腺組織NF-κB、IκB mRNA檢測 大鼠麻醉后,迅速取出胰腺組織,- 80 ℃保存,按照試劑盒和逆轉轉錄試劑盒說明書進行RNA提取和cDNA制備,然后進行PCR擴增。NF-κB上游引物:5′-AGTTGGAGCAGCTGCAGCGC-3′,下游引物:5′-GGAGGGCTCCGCTGGTT-3′;IκB上游引物:5′-GCAACCCAGTGGTGGCCCAG-3′,下游引物:5′-CTCCCGCTGGCTGACCTGGA-3′;β-action上游引物:5′-AGAACATCATCCCTGCATCC-3′,下游引物:5′-TGGATACATTGGGGGTAGGA-3′。經吸光度掃描儀掃描,PCR條帶用軟件進行定量分析,基因表達量用β-action內參進行標準化。
2.1 各組治療前后FPG、FINS比較 見表1。
表1 各組治療前后FPG、FINS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B組治療同期比較,bP<0.05;與C組治療同期比較,cP<0.05。
2.2 各組治療前后ISI、HOMA-IR比較 見表2。
2.3 各組治療前后血清VEGF水平比較 A、B、C、
表2 各組治療前后ISI、HOMA-IR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B組治療同期比較,bP<0.05;與C組治療同期比較,cP<0.05。
D、E、F組血清VEGF水平分別為(211.430±11.359)、(273.910±4.527)、(258.690±4.423)、(262.170±5.149)、(247.080±4.907)、(245.450±3.532)pg/mL。與A組比較,B、C、D、E、F組血清VEGF水平均明顯升高(P均<0.05);與B組比較,C、D、F組血清VEGF水平均明顯降低(P均<0.05);與C組比較,E、F組血清VEGF水平均明顯降低(P均<0.05)。
2.4 各組主動脈血管結構比較 A組血管內側壁平整光滑,平滑肌細胞排列整齊;與A組比較,B組血管內側壁內膜粗糙,平滑肌細胞排列紊亂;與B組比較,C、D、E、F組血管內側壁內膜稍粗糙,平滑肌細胞排列不規(guī)則,E、F組血管壁結構損傷較C、D組有所緩解。
2.5 各組胰島β細胞NF-κB、IκB mRNA表達比較 見表3。
表3 各組胰島β細胞NF-κB、IκB mRNA相對表達量比較
注:與B組比較,aP<0.05;與C組比較,bP<0.05。
目前,國內糖尿病患者數量超過1億,其中T2DM約占90%[4]。在T2DM患者中,胰島素抵抗的發(fā)生率超過80%[5],胰島素抵抗與NF-κB信號轉導通路關系密切。糖尿病狀態(tài)下,高血糖、高血脂及胰島素抵抗等病理機制誘發(fā)的炎癥反應,是導致糖尿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原因[6],通過降低炎癥反應、改善胰島素抵抗、控制血糖水平是防治糖尿病性冠心病的重要途徑。
糖尿病在中醫(yī)學中屬于“消渴”范疇,主要病機為陰虛為本、燥熱為標。生脈散出自《醫(yī)學啟源》一書,方中人參甘溫,有益元氣,具有生津液、補肺氣的作用,用以為君;麥門冬甘寒,具有潤肺生津、養(yǎng)陰清熱的作用,是為臣藥;人參與麥門冬合用,更彰顯益氣養(yǎng)陰之效;五味子酸溫,有斂肺止汗、生津止渴之功,為佐藥;三藥合用,一補一潤一斂, 益氣養(yǎng)陰,氣充脈復,為益氣養(yǎng)陰的基礎方,臨床上常用于治療糖尿病[7,8]。但目前對其作用機制尚不清楚。
NF-κB是一個具有多向轉錄激活功能的調節(jié)因子,是炎癥介導胰島素抵抗和胰島β細胞功能減退的重要途徑,屬于炎癥反應過程的關鍵調控因子,主要通過氧化應激引起炎癥反應,繼而導致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3]。IκB位于細胞質內,主要在非激活狀態(tài)下通過攔截NF-κB的核定位序列阻止NF-κB的核定位,抑制其激活,IκB受IκK的調節(jié),使其絲氨酸殘基磷酸化[9],誘導IκB快速分解,充分暴露NF-κB的核定位序列,激活后迅速移位,與κB的位點結合,調節(jié)靶基因轉錄,參與炎癥反應和細胞分化,引起胰島素抵抗和胰島β細胞功能減退。同時,NF-κB還能誘導外周血單個核細胞,使單核細胞向動脈內膜遷移形成泡沫細胞,加速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糖尿病相關并發(fā)癥[10]。VEGF能夠增加血管通透性,對單核細胞和巨細胞有化學趨化作用,是糖尿病血管病變的高危因子[11,12],可引起血管壁結構改變,加速動脈粥樣硬化形成。
本研究結果顯示,E、F組能顯著降低FBS、FINS和HOMA-IR,升高ISI,降低血清VEGF水平,改善血管壁結構,降低NF-κB mRNA,提高IκB mRNA表達,效果優(yōu)于C組;而D組上述效果與C組比較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說明精確的劑量控制才能使生脈散發(fā)揮最佳的治療效果。
總之,生脈散能夠明顯改善T2DM大鼠胰島素抵抗,降低血清VEGF水平,改善血管壁結構,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抑制NF-κB/IκB表達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