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寧寧
(西南交通大學 四川成都 610000)
古羅馬時期,工程師維特魯威最早提出了建筑的三要素——適用、堅固和美觀。隨著時代的變化,優(yōu)秀建筑的評價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是這三個因素仍然被當成優(yōu)秀建筑中至關重要的因素。從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的角度去分析上述三個不同的因素,可以這樣認為:建筑的“適用”和“堅固”運用了理性的邏輯思維,“美觀”則更多的使用了感性的形象思維。
朱智賢在《心理學大詞典》中認為:形象思維是主要用直觀形象和表象解決問題的思維,它是通過對事物形象的概括而產(chǎn)生的。另一個與形象思維相對應而存在的哲學概念——邏輯思維,其中含有更多理性的理解,而不多用感受或體驗。
形象思維主要有四個特點:①形象性是形象思維最基本的特點。形象思維所反映的對象是事物的形象,思維形式是意象、直感、想象等形象性的觀念,其表達的工具和手段是能為感官所感知的圖形、圖象、圖式和形象性的符號。②非邏輯性,形象思維不像抽象(邏輯)思維那樣,對信息的加工一步一步、首尾相接地、線性地進行,而是可以調(diào)用許多形象性材料,一下子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或由一個形象跳躍到另一個形象。③粗略性,形象思維對問題的反映是粗線條的反映,對問題的把握是大體上的把握,對問題的分析是定性的或半定量的。④想象性,想象是思維主體運用已有的形象形成新形象的過程。形象思維并不滿足于對已有形象的再現(xiàn),它更致力于追求對已有形象的加工,而獲得新形象產(chǎn)品的輸出。
從藝術的角度來看,建筑需要滿足視覺上的欣賞作用;從生活的角度來看,建筑亦要滿足人們的功能需求。回顧建筑史的發(fā)展,建筑師一度片面注重建筑的功能,忽視建筑的形式,建筑成為一個個冰冷的機器。面對這樣的現(xiàn)象,建筑師開始思考,人文主義、回歸自然的字眼重新被建筑師拾起。建筑師的思想在轉(zhuǎn)變,建筑的形式亦變——建筑師將聽覺、味覺和心情進行“視覺化”,通過建筑來表達他們的思想。
魯?shù)婪颉ぐ⑺己D返摹耙曋X”理論為:視覺“實際上就是一項通過創(chuàng)造一種與刺激材料的性質(zhì)相對應的一般形式結構來感知眼前的原始材料的活動”。建筑師是如何運用形象思維將感知“視覺化”,下文將通過過程方法以及具體手段兩方面講述。
深化法:通過對來自生活中但比其更典型、更集中的形象進行加工。在思維中創(chuàng)造生動的新形象。以現(xiàn)實生活為依據(jù),在客觀基礎上進行分析。深化法對應的是原形模仿的表現(xiàn)形式。在仿生學的起初,建筑往往以生活原形(大自然的鳥,樹葉等)為依據(jù),通過深化法創(chuàng)造出符合建筑師審美要求的新形式。例如埃羅·沙里寧(Eero Saarinen)設計和建造的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TWA候機樓,其形式是一只展翼騰飛的鳥的形狀。在建筑師的心中展翼起飛的飛機猶如展翅騰飛的鳥,因而建筑師從鳥的原形進行深化出了一種新的飛機場形體——新的生態(tài)有機體。
分化法:即由一種形象拓展出多種形象,同時要保持原形態(tài)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符號。這種方法是在再想象的基礎上進行的。設計者主要從原始形象中提煉出一般性共同特征,以自己創(chuàng)造的抽象、形象語匯和符號語言分化出一般性質(zhì)的形象。
變異法:人們的思維活動往往帶有虛幻的成分,但同時也最具創(chuàng)造性。設計者可以不受時空限制,運用三種方法,在已有的形象資料基礎上分解、組合、打散,形成新的建筑形象。例如建筑師扎哈哈迪德的維特拉消防站,整座建筑還是沿用了扎哈的一貫解構主義的手法——組合與打破,從內(nèi)部看,這種手法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空間體驗,以變化的空間渲染出建筑師對建筑給予的情感。從建筑形體來看,它的造型仿佛是一組紙折的飛鏢.充滿了傾斜的幾何線條,線條的自由組合,分解成的形體令人緊張得喘不過氣來,似乎一直在向人們示警,讓人不由想到遇到熊熊大火的手足無措,然而整體幾根簡單的直線又透露著冷靜。扎哈用變異法把自己的情感完美地詮釋出來了。
具體思維:具象是使喻示的概念直觀化,即從概念到形象的直接轉(zhuǎn)化。它能啟迪人們的聯(lián)想,產(chǎn)生與建筑師設計意圖的心理共鳴。
抽象思維:抽象是隱喻非自身屬性的抽象概念,它表現(xiàn)的是人們的感知與思維轉(zhuǎn)化而成的一種精神上的含義,建筑藝術所反映出來的也往往是這種抽象的精神概念。例如赫爾佐格的布雷根茨美術館,美術館在形體上是一個從底部到頂部都覆蓋以完全相同的半透明玻璃板的立方體,整個建筑如同水晶一般純凈地立在康斯坦茨湖畔。建筑師向人們展示不僅僅是建筑外形,更重要是凈化人們的心靈。
形象思維是建筑設計中必不可少的一個思維方式,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它與邏輯思維相輔相成,促成建筑設計的完成。一個好的建筑師他必定會有很好地形象思維,通過具體的表現(xiàn)方式與手段將自己的感知“視覺化”,以建筑的形式展現(xiàn)給人們。反過來,人們可以通過體驗與觀察來欣賞建筑以及感悟它的精神層面,與建筑師產(chǎn)生心靈共鳴。
因此相關建筑學院在培養(yǎng)建筑學生時,要注重他們的形象思維,同時也不可忽略他們的邏輯思維。
[1]劉 挺,肖 鶴.建筑造型方法淺析[J].價值工程,2005(08):113~114.
[2]原妙龍.建筑設計形象思維的表達[J].江蘇: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8(35):28.
[3]理查德·英格索爾,彼得·卒姆托.超越世俗的呼喚[J].世界建筑,2005(0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