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霞 李夢雅
摘? 要: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新樂府這組詩反映民生疾苦,揭露貪官污吏對人民無止盡的壓榨,以及暴露當時社會種種不好現(xiàn)象。文章通過分析新樂府的創(chuàng)作年限、創(chuàng)作動機、創(chuàng)作題材以及藝術(shù)風格來展現(xiàn)當時社會面貌。通過分析結(jié)果,使我們能夠清晰了解當時社會現(xiàn)狀,這對研究當時歷史有著重要的作用。
關(guān)鍵詞:新樂府;白居易;題材;創(chuàng)作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5-0-02
前言:
白居易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于新鄭(今鄭州新鄭)。其詩歌內(nèi)容廣泛,形式多樣,語言淺俗直白;代表作有《賣炭翁》、《長恨歌》、《琵琶行》等,白居易與元稹二人世稱“元白”?!缎聵犯肥亲髡咔捌谧髌罚敃r作者是躊躇滿志,心懷天下。所謂新樂府,《樂府詩集·新樂府辭一》云“新樂府者,皆唐世之歌也。以其辭實樂府,而未嘗被于聲,故曰新樂府也”[1]。元和元年(806年)白居易為準備參加制舉精心寫作《策林》75篇。《策林》反映當時作者對文學與政治社會的互動關(guān)系有認真思考?!缎聵犯穼懽魉枷胗幸徊糠质莵碜浴恫吡帧贰P聵犯?0篇,這組詩主要講述人民生活現(xiàn)狀,這由于白居易在《新樂府序》云以“欲見之者易諭,欲聞之者深誡”以及“為君、為民、為臣、為事、為物”為創(chuàng)作目的[2]。文章就新樂府的創(chuàng)作年限、創(chuàng)作動機、創(chuàng)作題材和藝術(shù)風格展開論述。
一、創(chuàng)作年限
在《新樂府序》中有寫到“元和四年為左拾遺時作”[2],那究竟是何時結(jié)束?按照《新樂府序》組詩排列順序這個角度思考,從《七德舞》、《法曲》、《二皇后》……到《采官詩》,最后《采官詩》頗有總結(jié)全文的味道,詩人建議統(tǒng)治者應(yīng)該“欲開壅蔽達人情,先向歌詩求諷刺望采納”[2],表明詩人的政治理想,且該篇還與首篇有相互呼應(yīng)的作用?!栋拙右准{?!分姓f,這些詩都是元和四年而作,但是之后白具有經(jīng)過多次的刪減增補。且到了元和七年新樂府有改動之處,在《海漫漫》和《杏為梁》有著明顯的痕跡。
例如《海漫漫》主旨 “戒求仙也”,素材來源于《舊唐書·憲宗紀上》,云:“八月乙巳朔。乙亥,上顧謂宰臣曰:‘神仙之事信乎?李藩對曰: ‘神仙之說出于道家;所宗老子五千文為本。老子指歸,與經(jīng)無異。……上深然之。”[3]。這篇記事是元和五年,因此可知《海漫漫》大約成篇在元和五年之后。
綜上可知,白居易雖云“元和四年為左拾遺時作”,通過上文分析,新樂府應(yīng)當完成于元和四年之后。而且新樂府時一首詩表達一個涵義,記敘一件事情,整整五十首,并非作者一時能夠全部完成。陳寅恪先生根據(jù)嚴震刊白氏諷諫本《新樂府序》末有“元和壬辰冬長至日左拾遺兼翰林學士白居易序”題款將新樂府完稿定為元和七年,即812年。袁行霈《中國文學史》也道:“《新樂府》五十首,作于元和四年,至元和七年大體改定。[4]”
二、創(chuàng)造動機:
白居易認為詩歌應(yīng)該為政治服務(wù),植根于現(xiàn)實。其在《新樂府序》中說過“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2],這種詩歌創(chuàng)作主張一直貫穿在新樂府創(chuàng)作始終。
新樂府內(nèi)容形式,首先新樂府共50篇,“篇無定句,句無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2]”其次“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2]。最后所寫的事情一定要真實,“其事核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詩歌的整體形式要“順而肆,可以播于樂章歌曲也。[5]”
白居易《新樂府》思想理論一部分來源于他前期的《策林》。元和元年(806年)白居易為準備參加制舉,精心寫作了75篇《策林》?!恫吡帧贩从钞敃r作者對文學與政治社會的互動關(guān)系有認真思考。《策林六八·議文章》向統(tǒng)治者建議應(yīng)通過文學作品來了解民情,采詩補察時政,“且古之為文者,上以紐王教,……補察得失之端,操于詩人美刺之間焉。[1]”
《策林六九·采詩》更是明確提出要從民間采詩采風,體察民情,改良政治,“臣聞圣王酌人之言,補己之過,所以立理本……建采詩這官,稗乎歌詠之聲,諷刺之興,[2]”這樣才能清楚地知道民生民情。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也有說道,因為廢除采詩官,使得統(tǒng)治者不能清楚的了解民生如:
洎周衰秦興,采詩官廢,上不以詩補察時政,下不以歌泄導(dǎo)人情。[2]
綜上可知,白居易創(chuàng)作《新樂府》的動機是緣于他的政治抱負,以及他那顆憂國憂民的心;同時還和白居易當時的政治地位有關(guān)。白居易曾被授左拾遺,其在《初授拾遺獻書》中詳敘了“拾遺”職位的重要性,而且作者也表達出恪盡職守的政治決心:“倘陛下言動之際、詔令之間,小有遺闕,稍關(guān)損益,臣必密陳所見,潛獻所聞”[6]。白居易秉承著自己的政治抱負,踐行自己的政治責任,將自己所看的這個社會和自己的感觸不遺余力地上奏。如《論制科人狀》一文中,白居易筆誅墨伐,為牛僧孺一眾鳴之不平,他在文中這樣說道:“若數(shù)人進,則必君子之道長。若數(shù)人退,則必小人之道行”。后面白居易的言辭情緒更是激昂,淋漓盡致的發(fā)揮了諫官的本職,如“臣若不言,誰當言者。臣今言出身戮,亦所甘心。何者?”[1]。
一方面白居易的身份使他在政治上奮不顧身,一心一意為國家人民;另一方面緣于詩人的政治抱負。當時中唐社會已是風雨飄零,國力大不如前,他沒有武官那種鎮(zhèn)守邊關(guān)的能力,他只能用充滿激情的文字向統(tǒng)治者呈現(xiàn)這個社會現(xiàn)狀。作為諫官他的職責就是向統(tǒng)治者提出意見,讓統(tǒng)治者了解社會現(xiàn)狀,從而改良政治。白居易《與元九書》中說道:“擢在翰林,身是諫官。月請諫紙。啟奏之外有可以救濟人病、裨補時闕……上以廣宸聰、副憂勤,次以酬恩獎、塞言責,下以復(fù)吾平生之志”[1]。在白居易看來,想要國家強盛,擺脫目前風雨飄搖之態(tài),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警醒君主,讓統(tǒng)治者了解這個社會的現(xiàn)狀,清楚人民生活狀態(tài)。即在白居易元和年間所作的《新樂府》五十首中,近四十首用“憂”“疾”“誚”“哀”等這些字來表現(xiàn)人民生活的疾苦,力圖展現(xiàn)中唐社會生活中的種種弊端及丑陋之態(tài),以及警示統(tǒng)治者,希望統(tǒng)治者能夠拿出積極有力的措施來挽救這個岌岌可危的社會。
三、創(chuàng)作題材
當時唐王朝剛經(jīng)歷安史之亂,雖然叛亂被平定,但是叛亂帶來的損失卻不可估計,首先是唐王朝的軍事力量被削弱;其次政治的混亂,藩鎮(zhèn)割據(jù),外敵入侵,徭役繁重,土地兼并激烈,使人民生活更加艱難;最后經(jīng)濟的停滯。正是因為如此《新樂府》題材才會從不同角度去觀察當時社會,從而真實展現(xiàn)這個社會的現(xiàn)狀。
首先,詩人從民間提取題材。漢代李夫人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她那傾國傾城的美貌讓漢武帝終生難忘。而白居易在他的新樂府中《李夫人》就寫到:
夫人之魂在何許? 香煙引到焚香處。
既來何苦不須臾? 縹緲悠揚還滅去。
……
魂之不來君心苦,魂之來兮君亦悲。[7]
詩歌中出現(xiàn)鬼怪,而鬼怪傳說本是民間傳說,但是白居易充分的運用了這些民間傳說,把它們?nèi)谌氲阶约涸姼柚?,從而達到自己寫作目的,即勸誡君王“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傾城色?!盵1]
其次直接從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選材,充分體現(xiàn)了他“為時為事”的詩歌創(chuàng)作主旨。白居易新樂府時代背景是政治混亂,人民生活水深火熱之中,詩歌直接表現(xiàn)其的政治道德主張。例如《賣炭翁》、《新豐折臂翁》、《官?!返茸髌分谐浞煮w現(xiàn)了對廣大勞苦大眾的生活現(xiàn)狀關(guān)心,并且還諷刺了上層階級的奢靡浪費的生活。如《賣炭翁》白居易自注云:“苦宮市也?!痹娙艘孕∫姶蟮姆绞剑鑼戀u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本質(zhì),深刻有力的鞭策了那些掠奪人民的黑心貪官。白居易的新樂府題材很多來源于生活,真實地再現(xiàn)當時人民生活現(xiàn)狀。
四、藝術(shù)風格
白居易詩歌著重寫實、尚通俗?!缎聵犯颉分性啤捌滢o質(zhì)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涫潞硕鴮崳共芍邆餍乓?。”[1]。這就表明他的詩歌具有語言質(zhì)樸通俗,形式流利順達,議論直白顯露。再者《新樂府》有著濃厚的現(xiàn)實主義色彩,它真實的再現(xiàn)社會之當前面貌,能夠與廣大人民群眾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能夠被人民所理解。正是因為他的但詩歌淺顯直白,人們幾乎都能讀地明白,因此造成過度通俗化,從而產(chǎn)生不少的詬病。
首先議論過多,缺乏含蓄;語言淺露,詩意缺乏內(nèi)涵。明代鐘惺謂:“元白淺俚處,皆不足為病,正惡其太直耳,詩貴言其所欲言,非直之謂也,直則不必為詩矣?!盵8]如《二王后》。
議論頗多,而且都是辭藻堆積,沒有什么有實質(zhì)性的東西,給人的感覺就是在湊篇數(shù)。袁行霈的《中國文學史》道“在語言使用上,因一意追求淺顯務(wù)盡而失之于直露無隱,有時一件簡單的事理也要反復(fù)陳說,致使詩作不夠精煉含蘊”[9]。
再次就是語言不夠簡煉,顯得冗長繁復(fù)。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云:香山詩如《上陽白發(fā)人》、《驃國樂》、《昆明春》、《西涼伎》、《牡丹芳》諸篇,雖言在易曉,終覺冗長,音節(jié)亦松滑,不及杜之疏密得中也[10]。如《法曲》的前半部分連續(xù)使用四個“法曲法曲……”的排比句式就是如此。這種排比式復(fù)疊,類似哥辭,復(fù)疊造成歌辭朗朗上口的感覺。但是歌辭與詩是不同的兩種文體。且當初白居易創(chuàng)作《新樂府》動機是要補察時政,而不是為了歌唱。
結(jié)語:
通過分析,我們大致清楚了新樂府的創(chuàng)作年限、創(chuàng)作動機以及他的創(chuàng)作題材,雖然白居易的新樂府有一些缺陷,但是其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不容忽略。新樂府真實再現(xiàn)當時社會現(xiàn)狀。讓我們對當時社會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的認識有著重要的意義。
注釋:
[1](宋)郭茂倩.《樂府詩集》[M].北京: 中華書局1979.p1262.
[2](唐)白居易.丁如明.聶世美校點.《白居易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p35.
[3](后晉)劉昫等.《舊唐書·音樂志》[M].北京: 中華書局,1975年.p431.
[4]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卷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p345.
[5](唐)白居易.丁如明.聶世美校點.《白居易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6](唐)白居易.丁如明.聶世美校點. 《白居易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7](唐)白居易.丁如明.聶世美校點.《白居易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8]鐘惺.譚元春選評, 張國光等校點.《詩歸》[M].武漢: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p563.
[9]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卷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0]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6.p631.
參考文獻:
[1](唐)白居易.丁如明.聶世美校點.《白居易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唐)白居易.白居易集箋校[M].朱金城,箋校.北京: 中華書局,1988.
[3](后晉)劉昫等.《舊唐書·音樂志》[M].北京: 中華書局,1975年.
[4]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M].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2015( 5)
[5](宋)郭茂倩.《樂府詩集》[M].北京: 中華書局1979.
[6]鐘惺.譚元春選評, 張國光等校點.《詩歸》[M].武漢: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7]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6.
[8]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卷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