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東升+史琢琮
內容摘要:當前計算機網絡、手機網絡等新媒體網絡的廣泛運用,對學生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培養(yǎng),道德品質提高等德育教育產生了極大沖擊,在良莠不齊的海量網絡信息沖擊下,在班級中開展“慎獨”教育,不失為一種輔助開展德育教育的行之有效的途徑與方法。
關鍵詞:新媒體網絡 德育 慎獨教育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在第1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中說,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7.51億,占全球網民總數的五分之一。其中,手機網民占比達96.3%,而就年齡結構而言,我國網民年齡結構依然偏向年輕,以10—39歲群體為主,其中10—19歲群體占比為19.4%。
另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不完全統計,以學習為主要目的上網的中學生,美國占總數的20%,英國為15%,中國僅為2%,這說明絕大部分中學生上網是為了娛樂、消遣、聊天,視網絡為“玩具”。
近年來,隨著國家城市化戰(zhàn)略的推進,在農民工進城潮流的影響下,農村學生也紛紛涌入縣城讀書,有的家長在城市買房、租房陪讀,有的學生則從小就開始住校、寄宿。這些孩子絕大部分處于家庭監(jiān)管不到位,甚至無監(jiān)管的狀態(tài),學校教育難以企及,形成教育的盲區(qū)。這時網絡游戲,網上交友常常成為他們的首選,絕大部分中學生上網是為了娛樂、消遣、聊天,視網絡為“玩具”,并逐漸由校外滲透到校內,給學校的教育教學帶來不小的沖擊。
針對當前毗鄰農村的城鎮(zhèn)教育現狀,筆者認為,在中學生中開展“慎獨”教育,不失為解決計算機網絡、手機網絡等新媒體對傳統德育教育造成不小沖擊的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和方法。
一.“慎獨”思想淵源
“慎獨”最早見于《禮記》,在《禮記·中庸》中有如下一段話:“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薄暗馈奔词琼樦说谋拘孕惺隆_@段話用白話文翻譯出來就是“‘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边@段話的核心是“君子甚其獨”,“君子甚其獨”的思想其實在《禮記·大學》里也有過相關闡述,這些論述的關鍵詞就是“慎獨”,由此而引申出一個成語“君子慎獨”,意思是有修為的君子在獨處活動,無人監(jiān)管,有多種做壞事的可能并且不會被發(fā)覺的時候,仍然能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覺地按照一定的道德準則去行動而不做任何壞事。這既是一種道德修養(yǎng)的途徑,也是經過長期休養(yǎng)所達到的一種境界。
后世學者在對《禮記》進行研究、譯注的時候,曾對“慎獨”思想進行過深入、精辟的闡述、引申。老一輩革命家劉少奇同志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yǎng)》中對“慎獨”做了通俗簡潔的解釋:一個人在獨立工作,無人監(jiān)督,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的時候,不做壞事,這就叫慎獨。
慎獨思想是我國儒家文化的精華體現,它是針對現實生活中,在無人監(jiān)督之境人們容易放松自我而提出的。其價值在于激發(fā)了人的主體性和道德能動性,其作用在于主體通過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監(jiān)督,實現自我約束和自我超越。作為儒家思想的精髓,幾千年來,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二.中學生“慎獨”教育實踐探索
在中學生德育教育中,尤其在當前網絡等新媒體沖擊下,針對中學生面對網絡中形形色色、良莠不齊的信息的誘惑,辨別能力不強、自律性不高的現實,引入“慎獨”思想,開展慎獨教育,具有極大的德育教育的功效。學校教育中開展“慎獨”教育,應從培養(yǎng)學生自律能力入手,達到自我教育之目的??赏ㄟ^以下途徑去實施:
1.樹立遠大理想,堅定成才信念
志在藍天者,不貪棘窠,志在大海者,不戀溝渠。只有我們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他們就會隨時以這個理想來警策自己,要實現這個理想,就要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勤奮惜時,知難而進,永不言棄,從而自覺擯棄低級趣味,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可通過歷史上生動具體的自小立志,嚴格自律,最終成才的典型事例激勵學生。如我國南朝宋人自小就有“愿乘長風破萬里浪”的豪情壯志,為此他長期勤學苦練,自勵自強,最終真成了一代赫赫名將。清代著名學者顧炎武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己任,自幼勤苦研學,采取“自督讀書”之法,每天限定讀書卷數,并在讀完后再抄寫一遍,還堅持做筆記,寫心得。他的一部分讀書筆記,后來匯成了著名的《日知錄》一書。周恩來同志從小樹立“為中華之掘起而讀書”的信念,嚴格要求自己,潔身自好,終成世界一代偉人,也成為當世道德的楷模。只有樹立了遠大的志向,有了堅定地信念,學生才能抵制住網絡中良莠不齊、形形色色的誘惑,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才有了現實基礎。
2.認知層面造勢,多種渠道入手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事物的發(fā)展常要經歷認知、情感、實踐三個層次。因此,教育者應首先從認知層面大力造勢,培養(yǎng)中學生對慎獨的認識,通過《論語》《禮記》學習課堂,主題班會,校園文藝活動,田徑運動會,周晨會等不同場所,不同形式的活動,加強學生對慎獨的認知。通過”慎獨”名人言行,如清朝廉吏葉存仁離任前拒收部屬送禮:“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一個”畏己知”,體現了“慎獨”修為的極高境界。被譽為”官場楷?!保巴砬宓谝幻肌钡脑鴩?,他的四句遺囑傳世百年,讓后代受益終生,沒出一個敗家之子,其首句即是“慎獨則心安”,稱“慎獨”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林則徐虎門銷煙時在他的居所懸掛醒目匾額,上書“慎獨”二字,以警己自勉。以此引導學生見賢思齊,自律自省,做到有無監(jiān)督一個樣,校內校外一個樣,把“慎獨”真正內化為學生主體的自覺行動。
3.制度公約保障,他律內化為自律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中說:“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而自律能力是自我教育的必要保障。青少年正處于自我意識的飛躍期,這為自律能力培養(yǎng)提供了有利時機,因而我們要充分重視,及時引導,并通過一定的制度保障,促其由“他律”內化為“自律”。比如通過開學伊始學習《中學生守則》,《中學生行為規(guī)范》讓其行有所依,言有所據,通過學習中國互聯網協會發(fā)布的《文明上網自律公約》,號召大家從自身做起,提高網絡道德,成立“自律監(jiān)督小組”,撰寫“自律心得”,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辯論會等等,把對制度的領悟,落實到行動上,習慣成自然。使其逐漸內化為學生自身的自覺道德行為。進而引導他們追求“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道德境界。
4.借力網絡平臺,促進慎獨實踐
“網絡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它海量的信息存儲,強大的搜索引擎,靈活的線上支付對人們的學習,工作,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另方面,網絡具有鮮明的“獨立”個性和“自由”特性,他始終在虛擬與現實間快速切換。目前還無法對網絡實現完全監(jiān)管,這就給網絡欺詐,網絡暴力,謠傳色情等垃圾信息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和傳播的通道,也常常讓涉世不深,又喜歡獵奇擷趣的青少年“落網”。為此有些學校不得不要求學生遠離網絡,甚至嚴令禁止將手機等電子產品帶進校園,更時有學校收繳學生手機并當眾砸毀的視頻報道。他們費盡心力想給學生圍起一片“凈土”,孰不知他們日后的學習,工作,生活都將與網絡密不可分,既然這樣,我們何不轉變方式,變“堵”為“疏”,進而充分利用網絡優(yōu)勢,主動出擊,化弊為利,讓網絡成為學生學習交流成長的“第二課堂”,成為道德修養(yǎng)的“礪刀石”,自律教育的“實戰(zhàn)場”。比如,我們可以建立班級QQ群,微信群,校園網站,讓典型發(fā)聲,讓專家講評。既便于溝通交流,又便于監(jiān)督指導,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體會網絡的真正作用與價值。進而規(guī)范自我,嚴格自律,文明上網,將慎獨實踐和在實踐中慎獨有機結合起來,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在學校德育中滲透慎獨教育,既有利于學生思想道德的修養(yǎng),塑造高尚人格,又能彌補當前教育的一些缺失。同時也應認識到,慎獨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老師不懈的努力與堅持,同時,還需要教育主管部門與學校領導的悉心指導,全力支持;需要家長,教師,學生三方密切配合,溝通協作,才能使慎獨教育落到實處,收到實效,不斷把素質教育改革推向深入。
參考文獻
1.《論語》,廣西民族出版社.1996.
2.《禮記譯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3.《劉少奇選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劉日.實踐榮辱觀在慎獨[J].思想教育工作研究,2007,(5).
5.趙煥林.慎獨是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遼寧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