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光偉,孫文瑞,崔洪濤
(1.吉林省中醫(yī)藥科學院,長春 130021;2.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沈陽 110000;3.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yī)院,長春130000;4.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長春 130117)
國醫(yī)大師王琦教授提出平和質、陰虛質、陽虛質、氣虛質、瘀血質、痰濕質、濕熱質、氣郁質、特稟質9種體質辨識的基本類型[1];國醫(yī)大師任繼學教授提倡伏邪致病的相關理論學說,用以指導臨床闡發(fā)多種疾病的病因病機[2]。筆者總結《黃帝內經》等中醫(yī)經典中體質與伏邪的相關理論,結合臨床經驗提出中醫(yī)伏邪體質理論學說,認為伏邪體質是先天和(或)后天因稟賦、內傷、外感、情志、飲食、環(huán)境等多種原因造成的,感受邪氣后感而未發(fā)或祛邪未盡,邪氣伏留體內,在一定的條件下引發(fā)或必然發(fā)病的征兆及病證的特殊體質類型。根據受邪伏留的時間不同可分為先天伏邪體質與后天伏邪體質。辨識伏邪體質將有助于中醫(yī)從更深層次剖析病人所患相應疾病的病因病機,以更好地應用于臨床診治相關疾患。
先天稟賦是后天體質形成的重要因素。中醫(yī)認為人的生命從先天無形之精氣逐漸演變成形,繼而生長、壯盛、衰老,正如《易緯·乾鑿度》“夫有形生于無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3]所演繹的宇宙演變規(guī)律?!饵S帝內經》:“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盵4]中醫(yī)認為人體五臟六腑之中腎為先天之本,腎之精氣為人先天之本源,正如《黃帝內經》中闡述的理論觀點“夫精者,生之本也”;脾胃運化水谷精微,是人體出生后賴以生存的氣血津液生化之源。從父母精血結合孕育胎兒開始,即是人生命初始,到嬰兒誕生階段為人的先天階段。從中醫(yī)三因理論來分析,此時人后天體質的特點主要受以下幾個主要方面影響:一是稟賦于父母的先天精血是否健康,直接影響出生后人的體質;二是在天之五運六氣,木火土金水之五運與風寒暑濕燥火六氣,通過孕婦間接影響胎兒先天階段的生長發(fā)育,此即“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之意;三是孕母個人的飲食起居以及情志等因素直接影響人先天階段的生長發(fā)育。以上3點是人先天體質形成的關鍵,若有內傷外感等因素,則易造成邪氣伏留,形成后天易于患病的伏邪體質。
《靈樞·本神》 “智者之養(yǎng)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jié)陰陽而調剛柔”[5],闡述了人后天飲食起居以及自然環(huán)境對身體健康的影響?!疤熘谖艺?,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人出生后,受天地之氣以生,所謂“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順四時陰陽,則人體健康不病,若不順應自然陰陽規(guī)律,則“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jié)M;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酚涊d “冬傷于寒,春必溫?。淮簜陲L,夏生飧泄;夏傷于暑,秋必痎瘧;秋傷于濕,冬生咳嗽”[6],正所謂順四時則不病,逆四時則易導致相應邪氣侵犯伏留相應臟腑?!端貑枴ぎ惙ǚ揭苏摗酚涊d不同的后天生活、飲食、居住等環(huán)境對人體質以及所患疾病的影響。東方居住的人,“食魚而嗜咸”的環(huán)境、飲食特點決定了其“病皆為癰瘍”的發(fā)病體質特點。西方居住的人,“華食而脂肥”的環(huán)境、飲食特點決定了其“病生于內”的發(fā)病體質特點。北方居住的人,以“野處而乳食”的環(huán)境、飲食特點決定了其“臟寒生滿病”的發(fā)病體質特點。南方居住的人,以“嗜酸而食胕”的環(huán)境、飲食特點,決定了“其病攣痹”的 發(fā)病體質特點。中央方位居住的人,以“食雜而不勞”的環(huán)境、飲食特點,決定了其“病多痿厥寒熱”的發(fā)病體質特點。《素問·金匱真言論》中記載的五臟應四時 “東方青色,入通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中央黃色,入通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腎”[7],亦說明不同的地域環(huán)境分別影響五臟。以上經文闡發(fā)了不同的地域、時節(jié)的環(huán)境對人所患疾病以及體質的影響,有當季受邪到下一季節(jié)發(fā)病的情況,也有不同地域環(huán)境因生活環(huán)境造成所患疾病不同的情況,因此逆四時之寒暑,感觸六淫與所居住的環(huán)境是人后天產生伏邪的成因。
《靈樞·百病始生》:“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兩實相逢,眾人肉堅,其中于虛邪也因于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虛實,大病乃成。氣有定舍,因處為名,上下中外,分為三員?!盵8]此處經文概述了人感受六淫等虛邪賊風,逢人體正氣虧虛,伏留于人體上、中、下、內、中、外等相應部位,是伏邪致病的理論源流之一?!端貑枴け哉摗贰拔迮K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筋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肝;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心;肌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脾;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闡述了外感風寒濕等邪氣,侵犯筋、脈、肌、皮、骨等部位,通過經絡內犯五臟,邪氣從其合也之意,是伏邪致病的理論源流之二?!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贰皞陉栒?,上先受之,傷于陰者,下先受之”,有易理之同氣相求的內涵。結合經文人身體正氣虧虛是邪氣侵犯與祛邪未盡,邪氣內陷成為伏邪的前提條件,六淫邪氣在五臟所屬部位已經發(fā)病時復感于邪,造成邪氣通過五臟所屬部位循經絡內犯相應臟器,最終造成邪氣從體表內陷臟腑的情況。因此結合醫(yī)理與易理,可以將“兩虛相逢,同氣相求”作為伏邪體質形成的機制。
伏邪體質人群,考慮稟賦于父母的因素與受邪病因病機不同,大致可分為先天伏邪體質和后天伏邪體質兩類。先天伏邪體質,由遺傳于父母或胎孕期間宮內感染等先天伏邪造成的后天功能性障礙伏邪體質和(或)器質性病變伏邪體質。功能性病變伏邪體質如《素問·奇病論》記載之胎病,闡發(fā)孕母情志因素異常,導致“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并居”,最終造成新生兒后天罹患與神經系統相關之“癲疾”??;器質性病變伏邪體質如現代醫(yī)學認為妊娠早期(3個月內)感染風疹病毒,病毒通過胎盤而傳給胎兒,最終可導致胎兒畸形及因父母染色體結構異常導致的疾病,可導致新生兒多種疾病,如21-三體綜合征、先天性卵巢發(fā)育不全綜合征等病癥。以上為先天伏邪體質形成的病因病機概括。后天伏邪體質,由情志類與外感類后天伏邪影響造成的情志類伏邪體質和(或)外感類伏邪體質。情志類后天伏邪體質人群多因情志因素及相關誘因引發(fā),以導致情志與神志類疾病為主,如小兒之多發(fā)性抽動癥、多動癥。此類病人多因情志類因素累積日久,打破體內神志的陰陽平衡,發(fā)為相應的病證。其發(fā)病前可有情志過激或抑郁,躁動、言語異常等表現。又如婦人之臟躁,在發(fā)病前此類患者平素情志多有抑郁、不善溝通等心理表現,此類情志類后天伏邪體質當早期予以心理疏導及相關治療。外感類后天伏邪體質,此類人群多因外感六淫、疫癘等邪氣侵犯身體,感受邪氣未表現出相應病癥,或治療不徹底導致病邪留戀,當再次受到引動伏邪發(fā)病的因素,感而發(fā)??;此外還可根據伏邪所在部位劃分相應五臟六腑之伏邪以及四肢九竅之伏邪和飲食勞傷之伏邪。以上為后天伏邪體質形成的病因病機概括。
祖國醫(yī)學的體質學說從產生到發(fā)展,始終是與臨床緊密聯系在一起,因此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9]。而伏邪致病的相關理念從古至今一直指導中醫(yī)運用其精髓從不同角度辨治不同的疾病?!恶T氏錦囊秘錄》概括小兒痘疹發(fā)病機制“溯源流于陽毒,適氣運以感觸,精髓伏藏兮……”[10],其中“適氣運以感觸”指明了四時寒暑之氣引動痘疹發(fā)出,“精髓伏藏”有深刻的伏邪含義,包含痘疹伏邪藏于精髓之意。清代劉吉人《伏邪新書》主要從外感角度概括了伏邪定義:“感六淫而不即病,過后方發(fā)者,總謂之曰伏邪……病情隱伏,亦謂之曰伏邪。邪氣內陷,暫時假愈,后仍作者,亦謂之曰伏邪。有已治愈,而未能除盡病根,遺邪內伏,后又復發(fā),亦謂之曰伏邪”[11]。王先敏[12]從伏邪角度闡發(fā)治療高尿酸血癥的機制。鄭燕飛[13]從伏邪致病理論出發(fā)針對過敏性疾病進行論治。丁慧芬[14]從溫病學暑熱病因角度探討伏暑的機制。蘇齊[15]運用伏邪理論闡述伏邪在慢性肺系疾病防治的應用。王珍[16]探討伏邪與糖尿病腎病的相關性,分析其病因病機。
中醫(yī)在體質分類上目前存在不同的學術流派分類標準不同的現狀,《內經》陰陽二十五人及太陽人、太陰人五型五態(tài)分類體質分類判定法為中醫(yī)體質分類判定樹立了典范[17]。譚啟文[18]認為體質在疾病的發(fā)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席光春[19]認為中醫(yī)體質辨識是治未病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高衛(wèi)國[20]認為體質、氣象、地理三者與疾病及治療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