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萍,李曉元
(閩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十九大,習近平總書記以高度的使命自覺和責任擔當,著重強調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作用。在這之前的2016年,總書記已經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標、新方法。2017年12月14 日,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一周年之際,北京召開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總結貫徹落實習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觀的新經驗,強調開創(chuàng)思想政治工作新意境。習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觀扎根中國土壤,立足中國大地,承接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又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包容世界先進文明成果,蘊含即深厚又獨特的精神特質和理論旨趣, 具有務實的科學精神與豐富多彩的藝術魅力,為新時期高校思想教育及意識形態(tài)工作提供基本遵循。詮釋和凸顯習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觀的精神特質,對于豐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快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和解決社會意識形態(tài)問題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
習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觀昭示出深刻的時代特質,它源于黨和國家對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自覺。在黨建設過程中,黨對思想政治工作曾經有生命線、德育首位以及中心環(huán)節(jié)等論斷。習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觀具有深刻的歷史屬性,清晰的歷史脈絡,是對曾經的實踐探索經驗的批判繼承,對當下新動態(tài)的真實反映,是符合歷史規(guī)律,對時代未來的應然構設,是一種批判繼承,一種發(fā)展定位。
習近平站在歷代共產黨先輩的肩膀上,深刻理解和把握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看到思想政治工作在黨的革命、建設、改革歷史中的重要作用。自從古田會議中國共產黨自行組織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創(chuàng)造性開辟思想建黨的成功之路,到40年代的以整風運動為代表的全黨思想解放運動。思想政治教育經驗不斷完善。建國后,毛澤東強調思想政治工作要幫助人民正確處理“理想與現實、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的關系”。改革開放至今,思想政治教育以正規(guī)學科的重要地位建設起來, 2000 年中國共產黨召開首次全國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會議。2007 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形成習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觀的基本輪廓。2012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成習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觀的重要內容。2016年12月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較系統(tǒng)全面地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方向指南。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特別強調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要作用。同年10月,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強思想道德建設,高校普及理想信念教育,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高校培養(yǎng)人才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國家觀。同年12月份的紀念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的會議中,黃坤明再次強調,要著力培養(yǎng)具有民族復興責任擔當的時代新人,切實做好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斷發(fā)展,再創(chuàng)新高。至此,習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觀基本成熟,并作為高校各項精神文化活動的科學指南。
習近平的思想政治教育觀源于歷史,遵循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順應歷史潮流,準確把握時代走向。他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以青年學生為本,著眼于解決青年學生意識形態(tài)問題,根據當今國情和現實進程,強調教育強國、文化強國,以首創(chuàng)精神堅定理想信念,以工匠精神塑造職業(yè)道德和職業(yè)價值取向?!皻v史從哪里開始,思想的進程就也應當從哪里開始?!盵1]603習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觀源于歷史,形成于歷史過程中。歷史長河的動態(tài)流動決定習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觀不是固步自封的教條,而是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豐富發(fā)展的科學思想。
“世情”體現當今國世界瞬息萬變的局勢。中華民主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需要參照世情變化發(fā)展趨勢?!皣椤笔菄疑鐣再|、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況和特點。世情與國情相結合,是習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觀的重要參考和直接依據。在習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觀中,明確為高校培養(yǎng)人才的形態(tài)、方式道路和服務目標之根本問題指明方向,是習近平總書記綜合分析國內外政治環(huán)境、社會思潮現狀、以及黨面臨的嚴峻考驗和迫切任務最終奠定的高校發(fā)展未來方向定位。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極其強調意識形態(tài)工作。他明確指出:意識形態(tài)工作與黨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與國家長治久安和凝聚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息息相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2]而今世情紛擾,不同思想意識,多元價值觀念在我國社會激蕩碰撞。抓住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方向,助力青年大學生抵御普世價值、“公民社會”思潮、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思潮對大學生的思想侵襲,幫助青年學生認清這些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正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艱巨任務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習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觀要求高校著力培養(yǎng)服務于民,服務于黨,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四大服務,以及在思想水平、政治省悟、道德品性、文化修養(yǎng)等各個方面全面發(fā)展的新時代人才,回答了高校辦學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的根本問題。
習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觀的價值特質十分顯著,集中體現為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的科學性與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藝術性辯證統(tǒng)一。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科學性要求話語藝術性,話語藝術性體現規(guī)律科學性,二者相互貫通,辯證統(tǒng)一于習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觀中。
規(guī)律科學性體現在習近平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在規(guī)律的真理性認識,集中表現在 “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政教工作規(guī)律,具體體現為以學生為本,遵循解決學生思想問題和現實問題的工作方法規(guī)律。習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觀要求在關懷、理解學生中教育和引導學生;以問題為導向,以創(chuàng)新謀發(fā)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堅決克服墨守成規(guī)、固步自封的工作方式,摒棄與新形勢、新境遇脫節(jié)的老方法;思想政治理論必須借勢、謀勢、造勢,因勢而新等??倳浿赋觯焊咝K枷胝谓逃I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fā)展大勢……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不斷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而奮斗的信念與信心。[2]總而言之,習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觀是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的科學辯證方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融合、分享、交流、對話、合作等有效實踐方式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在穩(wěn)中求進的基調中,以和諧穩(wěn)定大局上引領學生認同國家道路,了解國家歷史、文化、國情,使其自覺理解、認同、踐行社會主義信仰和價值觀,具有遵循規(guī)律的科學性。
在對思想政治教育觀的闡釋和論述中,習近平總書記運用的話語富含藝術特點,不僅千錘百煉,合時切境,而且巧用比喻,深入淺出,以潤物細無聲體系思想政治教育“化人”之規(guī)律。在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闡釋中,以 “極端”一語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質,[3]173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在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論述中,以“最深沉、最持久” 詮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他指出:“一個民族的文明進步,一個國家的發(fā)展壯大……需要很多力量來推動,核心價值觀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3]153除了句斟字酌,總書記還活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比喻藝術,他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比喻為人生的“總開關”“總鑰匙”。他在同青年學生座談時指出“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掌握了這把總鑰匙?!盵3]180大學生掌握好總鑰匙,一切是非之辯、善惡之別、主次之分隨之明朗,有利于其在人生十字路口及時作出明智判斷和正確選擇中打好基礎??倳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比作每個人生存發(fā)展不可或缺的空氣之喻。[4]131他指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fā)揮作用,必須融入人們的社會活動、實踐勞動等日常生活中,使人切身感知價值觀與自身緊密關系,領悟這個價值觀關乎自身各項抉擇的重要作用??倳浺笏枷胝谓逃?“使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盵5]165不僅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藝術性,與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科學結合,共同彰顯習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觀的價值特質。
習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觀有中華文化的內生性與面向國際的世界性的辯證統(tǒng)一的視野特質。習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觀根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理論、文化為指導,帶領全國人民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此同時,兼顧他國發(fā)展,以中國夢融合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具有廣博的世界性。
習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觀繼承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經驗,承接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表現出堅定的內生性。習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觀衍生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是新時代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時代條件下,習近平總書記吸取從古田會議到建國時期、改革開放40年以來思想政治教育積累的經驗教訓,要求黨管高校,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使高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我指出:高校應認清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重要性,著力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人才培養(yǎng)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2]在凝聚青年力量,共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習近平總書記巧用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古語良訓傳播中國夢理想信念。他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引南宋陸游《病起書懷》中第二句“位卑未敢忘憂國”、清朝林則徐《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第二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6]229等古語要求啟示中國人樹立中國夢理想崇高理想信念,體現習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觀富含中華文化根基。
習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觀以中華民族復興為目標,兼顧他國共同發(fā)展,具有廣博的世界性。習近平總書記立足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將思想政治教育圍繞“中國夢”為主線展開,高揚社會主義旗幟,從為中國謀富強出發(fā),以中國風格承接世界文化,幫助青年學生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習近平總書記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凝聚中國力量,帶領中國人民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的同時,以友好和諧的姿態(tài),將中國人民的美好生活推而廣之,兼顧他國人民構建美好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中華文化的和諧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部分,也是習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觀的重要內容。在2018年3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憲法修正案中,將憲法序言第十二段修改為“發(fā)展同各國的外交關系和經濟、文化交流,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強調中華民族更應在文化領域、意識形態(tài)領域與時俱進,樹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為人類文明發(fā)展的理性形態(tài)貢獻中國智慧。習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觀堅持以強大的中國夢融合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體現廣博的世界性,是具有視野特質的科學思想。
習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觀源發(fā)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鑲嵌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大藍圖中,二者具有內涵同質性。與此同時,總書記將新時代培育社會主義新人才的崇高使命賦予高校教師,具有任重道遠的使命傳遞性。
習近平的思想政治教育觀融匯在他的治國理政方略中,具有內涵同質性。習近平治國理政戰(zhàn)略是新時代帶領中國人民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實踐和偉大創(chuàng)造,無不體現習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觀的價值導向??倳浺砸粠б宦泛蛠喭缎械慕洕螌嶋H行動,內涵中國與他國同富強,共命運,好和諧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以全國開展三嚴三實、兩學一做專題教育活動強調四大自信、四大服務意識;以五大發(fā)展理念體現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發(fā)展方向,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夯實基礎,開辟道路?!碍h(huán)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的理解為革命的實踐?!盵7]500實踐是人主體能動性的表現,習近平治國理政戰(zhàn)略的實施,以切切實實存在的社會文化輿論、社會制度規(guī)則、價值觀知識體系等,形成主流意識形態(tài)氛圍,促使青年學生理性思考。“因為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系,所以人在積極實現自己的本質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生產人的社會聯系、社會本質?!盵8]21人的價值觀、意識思想形成于物質生活環(huán)境,習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觀通過對青年學生學習環(huán)境、生活條件、工作過程等方方面面進行價值滲透,直接影響青年學生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導向目的,與他的治國理政方略融會貫通,具有內涵同質性。
習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觀的還體現在傳遞教師崇高使命的責任共擔性。擔當中華民族歷史使命的共產黨人的天然責任,教師亦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定義人民教師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是對教師地位的高度肯定以及對教師責任的沉重托付。他強調:高校教師以自身明道為前提,教育學生信道為根本,是人類文明,特別是社會主義精神價值文明的傳道者??倳浽谌珖咝K枷胝谓逃龝h中表達全民奔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高等教育和優(yōu)秀人才的極度迫切渴望,也是在這個基礎上提出高校教師需擔負起先進文化傳播者的使命責任,擔負起黨執(zhí)政理政堅實擁護者的光榮角色。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2]229共產黨執(zhí)政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也應然決定我國教師在傳道、授業(yè)、解惑中自覺擁護馬克思主義理論、黨的基本綱領、基本路線,引領學生樹立四大自信、四大意識及四大服務,以立德樹人為中心,培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習近平總書記關注教師,托付教師,強調教師使命崇高,與共產黨人具有想同的責任共擔。
[參 考 文 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張智. 習近平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五個比喻析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 (5).
[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人民日報評論部.習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