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怡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鮑勃·迪倫在《答案在風中飄蕩》中寫道:“一只白鴿要飛過多少片海,才能在沙丘安眠,炮彈要在天空中掠過多少次,才能被永遠禁止”。滄海桑田,戰(zhàn)爭帶來了無盡的災難,和平卻是亙古不變的追求。
這首歌寫于美越戰(zhàn)爭期間。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越南南北分裂,北方城市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國,而越南南方城市則建立了越南共和國,由此開始了長達二十年的美越戰(zhàn)爭。凡是戰(zhàn)爭,就會有人離去。美國華盛頓憲法公園中“V”字形碑林,用于紀念越戰(zhàn)中犧牲的美國士兵和軍官,以戰(zhàn)死的日期為序,密密麻麻記下了五萬多位陣亡者的名字。當你沿著斜坡而下,望著兩面黑得發(fā)光的花崗巖墻體,猶如在閱讀一本敘述越南戰(zhàn)爭歷史的書。那些離去的靈魂將與腳下的泥土融為一體,而前來看望他們的人帶來了眼淚,帶走的應是更深遠的思索。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而我終于明白這是錯的,當你看見前來看望的人滿含淚水的眼睛,當你看見他們久久不能平復的空洞眼神,你就會明白,戰(zhàn)爭帶來的是無盡的痛苦,而因此帶走的土地和財富,也終究會以同樣的方式失去,但那些為此而付出生命的千千萬萬士兵卻永遠不會重來。后來的后來,美國依舊是美國,越南也依舊是越南,這些未曾改變,而那些離去的士兵卻也終究不會再有了。所以戰(zhàn)爭的意義又在于何?用被歷史銘記的苦痛去換取那微不足道的土地和財富是否值得?士兵的責任在于保衛(wèi)祖國的每一寸土地不受侵犯,在于為祖國的人民提供更加安全的環(huán)境。一個國家的發(fā)展與強大也許不在于幅員遼闊的土地,不在于鼎鐺玉石的富足,而是在于保衛(wèi)自己祖國和平的同時能為保護世界和平獻出一份寶貴的力量。聯(lián)合國作為當代國際社會中最具代表性的國際組織,也以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與發(fā)展為宗旨,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為原則,這也同樣充分代表了當今世界對和平的期盼與要求,正義的戰(zhàn)爭不可避免,但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以和平溫暖世界。
如鮑勃歌中所唱:“一座大山能存在多少年,在沖進大海之前。有些人能活多少年,在允許他們自由前。”我們早該醒悟,歷史洪流中太多戰(zhàn)爭永遠不會被遺忘,用鮮血染紅的土地早該讓我們明白戰(zhàn)爭的殘酷,而那些被利益蒙蔽了雙眼的戰(zhàn)爭狂人卻總是難以醒悟,迂腐刻板的思想發(fā)酵了殺戮。答案在風中飄蕩,我們仍希望會有人能夠看到。
早在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宣揚和平的聲音就已出現,儒家的“仁愛禮樂”、“非兵羞戰(zhàn)”;墨家的“兼愛非攻”都反映著古代思想流派中對和平的祈愿?!耙粚⒐Τ扇f骨枯”,不應是將軍的榮耀。在歐洲,和平自由的社會構想也推動著歐洲早期啟蒙運動的進行,被啟蒙思想家所推崇,這也正是展現了各國人民一直的和平愿望。當我們將視線從古代緩緩轉向近代,19世紀90年代,維新變法運動展開,為了民族富強,為了一個和平的未來。如梁啟超所言:“十年飲冰,難涼熱血?!弊兎ㄊ。珵榱酸绕鹋c追求和平的心卻永遠不會變。當今中國已逐漸富強,卻從不海外擴張,殖民掠奪,而是以逐漸研發(fā)高新科技,提高文化軟實力,提升國力秉承著中國一貫的和平大國形象,力爭以和平的方式實現國家一統(tǒng),為世界和平貢獻力量。
追溯至今,和平已成為時代的主題,但仍有部分國家硝煙彌漫,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曾看過一段視頻,在戰(zhàn)地醫(yī)院中,醫(yī)生正在與一位在炮火中失去雙腿的少女聊天,他問:“你的父母去了哪里?”女孩仍舊笑著面向鏡頭,眼角卻泛上了點點淚光:“他們消失在煙霧中了?!蔽蚁肽切θ荼澈笥袩o數次戰(zhàn)火中的恐懼,有無數次深夜里的思念,有無數次孤獨彷徨的泣不成聲。而我偶然看見中央電視臺的《朗讀者》節(jié)目,幾位無國界醫(yī)生恰巧在朗讀《答案在風中飄蕩》,他(她)們支援在南蘇丹、敘利亞、阿富汗等地,對戰(zhàn)火有著最深切的感受,他(她)們的朗讀不僅讓人為之動容。愿所有在戰(zhàn)火中離去的人啊,來世再無傷痛;愿所有被炮彈煙灰迷蒙雙眼的孩子啊,都能重新看見清澈美麗的世界;愿所有飽受彈火侵襲的城市啊,從此只有碧草藍天。
朋友啊,答案在風中飄蕩,答案已經在風中飄蕩,不要讓答案一直在風中飄蕩!盼望著,盼望著白鴿踏上每一片熱土!盼望著,盼望著炮彈不再劃過寧靜的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