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俊 杰
(西北大學 藝術學院,西安 710069)
古代中國的國家祭祀承擔著宣示政權合法性、建構正統(tǒng)意識的重要職能,受到歷代王朝的格外重視,呈現(xiàn)出體系化、制度化的特點(祭典在正史中往往冠以“禮樂志”“郊祀志”“封禪書”“禮書”“樂書”的名稱,唐宋的類書之中對此也有專門輯佚)。農業(yè)是傳統(tǒng)社會的經濟基礎,對于農神的崇祀活動成為了國家祭典的重要組成內容。古代禮書中所記載的農神以“后稷”“先農”(神農)為代表,前者為西周時期的農神代表;后者則是魏晉以降的農神象征,二者以秦漢為界,分屬不同時代。
秦漢時期是農神形象發(fā)生轉變的重要歷史階段,國家祭典中的農神變遷與當時社會變革、文化重建均有關涉。分析其中的緣由,對于深化中華禮制變遷研究、提煉古代農業(yè)文化的精神標識,總結傳統(tǒng)農業(yè)禮俗、促進國家認同均有裨益。
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中華先民通過“以聚落為中心”的農業(yè)生產,促進了文字、城邑、禮制等文明要素的誕生與發(fā)展,使得古代中國由“聚落”逐漸演變?yōu)椤岸家貒摇?并最終邁入文明時代的大門[1]。聚落化的農業(yè)生產構成了中華文明歷史發(fā)展的原始基因。在社會的宗教意識上,表現(xiàn)為祖先崇拜與原始自然崇拜天神崇拜相結合,奠定了國家宗教的基本內核,并形成了國家祀典的早期制度化。其中對于后稷的祠祀行為,發(fā)展于殷周之際。
據(jù)《史記·封禪書》載“周興而邑邰,立“后稷”之祠,至今血食天下。于是高祖制詔御史:‘其令郡國縣立靈星祠,常以歲時祠以?!盵2]1 380。周人將“后稷”祖先神化、將祭祀制度化。直到西漢初年,漢人仍立“靈星祠”祀“后稷”。
在先秦時期,“后稷”祀典的形成過程中,其“名實內涵”“祭典禮儀”等方面,在不同階段各有不同,逐漸演變。
“后稷”是周人對其文化先祖的一種尊稱,寄托著他們對其族群的深刻體會和認知?!冻o》《詩經》《上博簡》《史記》均有姜嫄感孕而生后稷的神話記載,楊向奎從“神職”“巫職”“史官”[3]角度總結其特質:“稷維元子,帝何竺之”(《天問》)[4],強調后稷為上帝之子,本身具有神性;“厥生初民,時惟姜嫄”(《大雅·生民》)[5]394,強調姜嫄履天帝足印而生后稷,雖然也講人神交感,但減少人中神的成份,屬于巫傳歷史;“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周本紀》)[2]111,司馬遷將圣母姜嫄還原為了有邰氏之女,后稷成為周人的直接遠祖,是史傳歷史。
“后稷”的合稱,是后起的概念,應對“后”“稷”語詞內涵作系統(tǒng)認知。借助文獻及考古材料,后稷意涵的衍生歷程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稷”字初義,代表先民對于農作物的理性認知?!墩f文》云:稷屬“禾”部,從“禾”,“畟”聲,為“五谷之長”[6]141。20世紀后半葉,在磁山裴李崗、秦安大地灣、臨潼姜寨、寶雞北首嶺等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粟粒與粟殼[7],反映“稷”是中華先民最早馴化的農作物之一,孕育了黃河流域內涵豐富的仰韶和龍山文化[8]。程瑤田指出“稷”與“秫”“蜀”“黍”“疏”的內涵相通,其中“秫”指稷之粘者,“蜀”指稷之形體在谷類中較大,“疏”則指稷的質地較粗*程瑤田指出:“蜀”“黍”為“秫”之緩聲,“秫”為“蜀”“黍”之合聲,類之大者,名“蜀”?!笆琛毖云湫?,稷舉其名也。以大訓疏,疏為稷也,以不精訓疏,疏亦為稷也。??梢姡梆ⅰ弊謨群S富,與早期農業(yè)生產水平相關。
2.“稷”的高級意義指“農官”,并與“后”結合,成為農業(yè)的代稱。《左傳》指出“稷,田正也……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昭公·二十九年》)[9],春秋時期晉國史官蔡墨將“稷”定義為掌管農業(yè)的田正,“棄”也是夏商時代的農官。從字源來看,“后稷”與“司穡”意義相近。《說文》釋“司”云:“臣司事于外者,從反后。”[6]184甲骨文中的 “后”“司”呈現(xiàn)出左右對稱的樣態(tài),正反無別,意思相通,卜辭中有“司工”(存 1·70)、“司我工”(掇1·432)的記載,“司”為動詞,是主管的意思[10]61,246“后”與“稷”初步結合為“后稷”,代表司職農業(yè)的農官,反映出先民對農業(yè)、農事管理已到達一個較高水平。
3.“后稷”合稱的高級形態(tài)特指周人先祖,反映周人文化尋根的歷史訴求。《詩經·周頌》祖述后稷:“厥生初民,時惟姜嫄……載生載育,實為后稷”(《大雅·生民》)[5]394。通過姜嫄感生,賦予了后稷受命于天的理論關聯(lián)。周策縱將此感生禮儀定義為“郊媒”[11]化的生殖崇拜。雖然后稷形象先后經歷了農作物、農官、人祖的發(fā)展演變,但“載生載育”的生殖意蘊,及其與農業(yè)、農官、農事的緊密聯(lián)系,始終是后稷神性的現(xiàn)實基礎。
先秦時期“后稷”神性的發(fā)展包含“自然神”“祖先神”“農業(yè)守護神”三個方面的內涵。
1.作為自然神,后稷神性源于原始生殖崇拜。古文獻中一些材料將后稷描述為“半人半魚”“死而復生”的形象。如:《山海經》云“西望大澤,后稷所潛也”《西山經》[12];《淮南子》云“后稷垅在建木西。其人死復蘇,其半魚,在其間”《地形訓》[13]?!渡胶=洝返挠浭龅玫搅顺鐾廖奈锏淖糇C,在半坡、姜寨等墓地中出土一批“人面魚紋”的彩陶盆,因為魚蛙卵生,寓意多子而高產,所以“人面魚紋”的實質是生殖崇拜[14]。其后,后稷形象由魚蛙逐漸轉變?yōu)轲⒐?,如文獻中有大量的“月令”類的著作,它們往往將“稷谷”列為五谷之長,“孟春行冬令……首種不入”,鄭玄注曰“首種謂稷”(《月令》)[15]。“稷谷”歷經四時,死而復生,象征著生生不已頑強而繁盛的生命力[16]。早期后稷形象演變的本質是社會生產方式由漁獵向農耕的轉變,反映出先民對農作物生產規(guī)律的系統(tǒng)認知,是人化自然的一種歷史印痕。
2.作為祖先神的后稷,特指周人族群的文化遠祖。史官通過“姜嫄履跡”“感生受孕”“生子為棄”的神話敘事,建構了后稷父系的來源。周公制禮作樂,以后稷配祀上帝,強化了后稷祖先神的歷史地位?!八嘉暮箴ⅲ伺浔颂臁?《思文》)[5]471,而后稷的貢獻在于農業(yè)事功,“黎民阻饑,汝后稷,播時百谷”(《堯典》)[17];“后稷播種,務勤嘉谷,以作民飲食”(《五帝德》)[18];“周棄能播殖百谷百蔬,以衣食民人者”(《鄭語》[19]466;“好稼者眾矣,而后稷獨傳者壹也”(《解蔽》)[20]。于是,對于后稷祭祀活動便超越了族群的界限,轉化為社會最高權力——王權的象征。
3.作為自然神的后稷,轉化為農業(yè)守護神。自西周后期開始,后稷神性發(fā)生新的變化,一方面它由“人鬼”上升為“天神”,成為司職農業(yè)星宿——“靈星”的配祀神。另一方面作為谷物的自然神“稷”與土地神“社”相結合為“社稷”,土地與谷物是天子設官牧民的物質基礎,因此社稷成為現(xiàn)實王權的憑據(jù),如《六韜》記載文王對召公及太子的政治遺言,“嗚呼,天將棄予,周之社稷將以屬汝”(《明傳五》)[21]。
早期的后稷祭祀以自然崇拜為主,往往將石頭、樹木視為神主,并與土地祭祀相雜糅,“殷人之禮,其社用石……社主,或松或柏,取其長青;用粟,取其多子;用石,取其象征男陰,能育”(《齊俗訓》)[13]。在禮儀上以焚燒、瘞埋為主,半坡、姜寨、馬家窯等遺址均有稷粟灰燼,以及大麻的出土[22];其用牲制度為“社稷太牢”[23];“天子社稷各一?!?《王制》)[15];用樂制度為:“社稷之祭教羽舞”(《舞師》)[24]“以靈鼓鼓社稷”(《鼓人》)[24]??梢姡珈牒箴⒌哪康氖菆蟊痉词?,祈求豐收。
西周時期的后稷祭祀更加系統(tǒng)化,在祖先崇拜的基礎上,突出了后稷司職農業(yè)的農神屬性?!对娊洝酚性啤傲⑽覠A民,莫匪爾極。貽我來牟,帝命率育”(《思文》)[5]471;《郭店楚簡》:“后稷治土,足民養(yǎng)生”(《唐虞之道》)[25]123-129;“后稷之藝地,地之道也”(《尊德義》)[25]181-188。所謂“率命率育”“治土”“藝地”皆指后稷治理農業(yè),養(yǎng)育萬民。此外,一些農業(yè)生產禮儀也被內化于后稷祭祀之中,如“率時農夫,播厥百谷”(《噫嘻》)[5]473“載芟載柞,其耕澤澤”(《載芟》)[5]485“畟畟良耒,俶載南畝”(《良耒》)[5]487。詩歌中對祭祀活動的生動描述,反映出作為祖先神的后稷因農業(yè)事功而得以位尊,通過后稷的祭祀禮儀又促進了農業(yè)生產技藝的傳承,深化了以農為本的社會意識,使得后稷成為了早期農業(yè)文化的精神標識。
秦漢時期,國家祭典中農神形象發(fā)生了新的變化。其一,“后稷”祖先神的身份被淡化,后稷祭祀雜糅于社稷、靈星、迎氣、畤祭、藉田等祭禮之中,凸顯了農業(yè)守護神的身份;其二,原為民間小神的“先農”,地位不斷提升,經過“五德終始”“陰陽五行”的理論浸染與系統(tǒng)改造,“先農”與“神農”“炎帝”相融合,成為了“大一統(tǒng)”帝制時代國家祭典的農神象征。
秦漢之際的后稷祭祀延續(xù)了向“天神”和 “地祇”轉化的趨勢?!斗舛U書》云“周興而邑邰,立后稷之祠,至今血食天下”[2]1 380。漢高祖一方面下令郡國立后稷祠,配食“靈星”;另一方面又“令除秦社稷,立漢社稷” (《高祖本紀》)[2]370。
1.以后稷配食靈星,這實為戰(zhàn)國傳統(tǒng)?!吨苷Z》云“月之所在,辰馬,農祥也,我太祖后稷之所經緯也”[19]125;《晉語》云“辰以成善,后稷是相”[19]344。《周語》強調“辰馬”為后稷所經緯,突出后稷是主;《晉語》則云“后稷是相”,突出后稷的事跡。二者論述雖略有差別,但統(tǒng)一將后稷由人鬼上升為天神,成為農業(yè)守護神。《封禪書》中所云的“靈星祠”,其祠祭的對象正是作為天神的后稷。此外,秦漢之際還以“畤祭”的形式祭祀“五帝”,所謂“畤”字本義特指民間在田土之中立石祭農,祈禱豐收[26],聞一多指出,“畤”“疇”“稷”“畟”意涵相近[27],所以也可以將“畤”祭視為先秦“后稷”祭祀的變相延續(xù)。
2.將“后稷”內化于社稷,這也是對戰(zhàn)國傳統(tǒng)的延續(xù)。漢初,劉邦下令去除秦社稷,更立漢社稷。將社稷視為王權為西周晚期的傳統(tǒng),往往與“受土受封”“置社遷社”的禮儀象征政權更迭,《逸周書》云“諸侯受命于周,乃建大社于國中。其壝東青土,南赤土,北驪土,中央疊以黃土。將建諸侯,鑿取其一方面之土,苞以黃土,苴以白茅,以為土封,故曰受列于周室”(《作雒解》)[28]。西漢末年,王莽上書建言“帝王建立社稷……圣漢興,已有官社,未立官稷。遂于官社后立官稷,以夏禹配食官社,后稷配食官稷”(《郊祀志》)[29]1 269。可見,在漢人眼中,社稷的對象為大禹、后稷,二者的身份已然由“人鬼”轉化為“地祇的配食者”。
“先農”一詞不見于先秦典籍,傳世文獻對“先農”最早的記載出自東漢人衛(wèi)宏的《漢舊儀》,其書云“先農即神農炎帝也。祠以太牢,百官皆從。皇帝親執(zhí)耒耜而耕。天子三推,三公五,孤卿七,大夫十二,士庶人終畝。乃致藉田倉,置令丞,以給天地宗廟,以為粢盛”(《明帝紀》)[30]107-108。東漢時期的“先農”祠祭多與“藉田禮”相聯(lián)系。關于“藉田”,西漢史料雖有記載,但并未解釋其所祭之神,惟有東漢禮書將其鎖定為“先農”。《后漢書·禮儀志》云“正月始耕,晝漏上水初納,執(zhí)事告祠先農,已享”,注引賀循《籍田禮》曰“漢耕日,以太牢祭先農于田所”[30]3 106-3 107。
近年來出土一批涉及“先農”祠祀的戰(zhàn)國簡牘,有助于我們了解“先農”在先秦時期的演變。1993年湖北省沙市區(qū)關沮鄉(xiāng)清河村周家臺出土秦簡,“先農:以臘日……我獨祠先農”[31]。2002年湖北省龍山縣里耶古城出土22枚“祠先農簡”[32]。有學者指出,簡牘所反映的祠祀先農呈現(xiàn)出“臘祭”與“蠟祀”的合一[33],并以神農炎帝配祀[34]。秦簡中祠祀先農的材料,反映出先農祭祀的制度化,其歷史過程大致先是以官方的形態(tài)祭祀“先農”,后推廣到郡縣[35]。祭祀的形式主要為“蠟祭”“臘祭”??梢?,祠祀先農,并將其與炎帝相聯(lián)系,實為秦人所創(chuàng)。至于先農的原型,則是田間除蟲的小神田祖,秦代演變?yōu)椤跋绒r”[36]。秦人本為游牧民族,西周時曾為周王牧馬于“汧渭之會”,后秦襄公護國有功得以封侯,自此立畤祭天。樊志民指出,在秦人東進的過程中,吸納了周傳統(tǒng),以“吳陽上畤”“吳陽下畤”祠祀炎黃二帝,作為與炎帝緊密關聯(lián)的神農崇拜自然也被收入其中[37]。
綜上所述,先農的祭祀與秦人的興盛有著緊密的關系,其國典化歷程呈現(xiàn)出兩條線索:一是民間農神“先農”,與蠟祭、臘祭等農業(yè)禮俗相結合;二是秦人吸納周人禮俗,以畤祭的方式祠祀炎黃二帝。于是,炎帝、神農、先農之間的聯(lián)系不斷緊密,為漢代國家祭祀中農神的制度化奠定了基礎。
秦漢時期,“先農”地位的進一步提升,與“神農”被納入以“陰陽五行”為基礎的宇宙圖式有關?!稘h書·藝文志》的“農家”類中有《神農》二十篇,顏師古注云“六國時,諸子疾時怠于農業(yè),道耕農事,托之神農”(《藝文志》)[29]1 742。托古改制是戰(zhàn)國時期歷史神話建構的主要方式,例如,齊相管仲曾根據(jù)傳說史料對上古封禪泰山的帝王加以統(tǒng)計,包含無懷氏、伏羲、神農、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我們在其中可以看到“三皇五帝”的身影,秦漢時期關于“三皇”的譜系排列有六種之多,但“神農”始終居于其一*如《史記》《春秋緯》:“天皇”“地皇”“泰皇”(“人皇”);《風俗通義》:“伏羲”“女媧”“神農”;“伏羲”“祝融”“神農”;“伏羲”“神農”“共工”;《尚書大傳》:“燧人”“伏羲”“神農”。。
徐旭生先生指出“神農”與“炎帝”的結合發(fā)生在司馬遷之后[38],當然“神農”與“炎帝”的結合并不是簡單的附會,而是擔負著農業(yè)守護神的具體職能。戰(zhàn)國以來,受“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以“月令”為代表的宇宙圖式逐漸成為支配世界的自然法令[39],天上星宿的運轉、人間帝王的政事活動,皆由此系統(tǒng)決定?!吧褶r炎帝”在此系統(tǒng)中成為了布政農事的職官,“孟夏之月,日在畢……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注曰:此赤精之君,火官之臣。自古以來著德立功者也。炎帝,大庭氏也,祝融顓頊氏之子曰黎,為火官。炎帝,神農也”(《月令》)[15]。經過“月令圖式”的流布,“炎帝”“神農”“農事”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神農”的農神地位也不斷上升,逐漸成為了國典中的農神象征:就天神而言,西漢初年以后稷配祀“靈星”,但到了東漢末年卻以“先農”配祀,故應劭云,“既以立稷,又有先農,無為靈星復祀后稷也”[40];就地祗來說,西漢以“后稷”配食,但東漢以后轉化成了以“神農”配食,如《通典》云,“后周以十月祭神農伊耆氏”[23]卷四十四“梁武帝制北郊為壇于國之北……祀后土于壇上……先農從祀”“后周祭后土地祇于國北郊……以神農配”[23]卷四十五。
綜上所述,秦漢時期國家祭典中農神呈現(xiàn)出從“后稷”到“先農”的轉換,其歷程經歷了三個主要步驟:一是秦漢之際,將“后稷”分化為“天神”和“土地神”,淡化祖先神屬性,突出了農神屬性;二是民間農神“先農”,逐漸與“神農”“炎帝”相結合,經過“月令圖式”的建構與流布,強化了“先農”的農神屬性;三是將國典中“靈星”“社稷”配祀之神,由“后稷”置換為“先農”。此后,“先農”與“后稷”并置的農神禮俗一直延續(xù)至明清時期的“先農”祠祀*見《大唐開元禮》卷二十二吉禮“皇帝臘日蠟百神于南郊”,云“神農氏、伊耆氏神座各于其壇上……后稷神座于壇東西向”(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明集禮》卷十一吉禮十一“藉田享先農”,云“北齊祀先農、神農氏于壇上無配享,隋以后稷配,唐初于帝社壇西立帝稷壇,至開元定禮又除帝稷壇,祀先農于壇上以后稷配,歷宋元至國朝遂為常典焉”(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古代中國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yè)生產構筑了穩(wěn)定的基層社會結構,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祖先化、圣賢化的農業(yè)神祇,同時,這種圣賢與祖先一體的農業(yè)神祇又推動了超越血緣關系的農業(yè)文化認同。家族化的生產關系與超越性的社會意識的結合,奠定了古代社會穩(wěn)定的文化基礎。以“后稷”“先農”為代表農神祭祀活動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秦漢時期國家祀典中農神變遷的內在動因與“大一統(tǒng)”的秩序訴求有著緊密的關系。秦漢間的“大一統(tǒng)”是一項囊括了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各領域一體化的系統(tǒng)工程,相較于政治和經濟而言,文化和宗教領域的問題更加復雜,所以改革的進程相對緩慢?!斗舛U書》有云“周公既相成王,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2]1 355。周人最重要的政治遺產來自于周公的制禮作樂,強化了周王、后稷與上帝的聯(lián)系,然而在秦漢帝王看來,正是宗法血緣成為了橫亙于他們宣示天命的一條鴻溝。如何建立與至上神(天)的直接聯(lián)系,便成為構建“大一統(tǒng)”國家宗教亟待解決的理論問題。
秦漢時期,隨著“大一統(tǒng)”國家祭典的營建,以“后稷”與“先農”為代表的農神祭祀也漸成定制,隨著儒家學說的官學化,以貢禹、韋玄成、匡衡、劉歆、王莽為代表的儒家學者利用儒家經書對祭典加以改造,王莽借用《周禮》提出祭祀的基本原則是“天地之祀,樂有別有合”。所謂合祭就是將天神、地祇、四望、山川、先祖集中于都城南郊祭祀,依據(jù)《易經》“分陰分陽,迭用柔剛”的原則,分祀天地于都城的南北郊;依據(jù)《尚書》“類于上帝,禋于六宗”的原則,將日月星辰、山川海澤等自然神祇集中于都城,并根據(jù)《易經》“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的原則將上述自然神祇分為東西南北中五方,并與“五帝”“五方”“四時”等自然神、祖先神、方位神相結合,將其納入“四時迎氣”祭禮之中。此舉,使得原先紛雜的“后稷”“先農”的祭禮被系統(tǒng)化,成為了國家祭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意義不僅在于用儒家經典框范了農神祭祀,更重要的是用創(chuàng)造性的思想解決了“大一統(tǒng)”帝制時代祭典改革的現(xiàn)實訴求,順應了秦漢“大一統(tǒng)”政治的需要。在淡化農業(yè)神祇與特定族群祖先神的血緣關系的基礎上,強化了具有普遍意義的農業(yè)守護神的精神標識,促進了傳統(tǒng)社會更加廣泛的文化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