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敬華
(吉林省吉林市船營區(qū)第一小學校)
繁蕪的課堂實例說明,閱讀教學中的“軟肋”,與文本解讀的膚淺不無關系,完全依賴教學參考,格式化個性理解,閱讀的眾矢之的在于領會感悟,但流于浮表的解讀不但不能走進作者,走進文本,更難走近《義務課程標準》的要求,存在的共性問題也就在所難免:
第一,解讀過程倒置(先看教學參考后解讀,制約教師潛能發(fā)揮);
第二,解讀重心失當(重教學形式花樣翻新,少解讀實質指導性);
第三,僵化鎖腦(“有己無人”的傳統認識影響多元理念思想的吸納)。
反之,成功的閱讀教學則是以教師對文本深入獨到的解讀為載
體,釋放教與學的情感,凝練思與行的風骨,鑄就意與義的提升。故此,文本解讀尤為重要!解讀“三部曲”:
第一,陌生閱讀(教者文本如初見,讀者視角面對面);
第二,立體閱讀(全息解讀論辯證);
第三,智慧閱讀(個性化解讀助力閱讀教學)。
解讀為何?我認為解讀是對作者的造訪,對編者意圖的領會,對學者的傳道授業(yè)解惑,更是對自身教學的檢測與提升。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最大的成功莫過于和文人墨客、靈犀小生的文本對話、與生情共享。對于“讀本”與“解讀”的區(qū)別,一直以來各有說詞,但整體劃一后的個性思考對教材解讀的研究方向及模式定位都有了對立的共鳴:
整體解讀(全冊把握)、單元解讀、課文解讀。于此,筆者以小學語文人教版教材《步行18里》一文為據,從作者、編者、教者以及學者四個維度,對文本分別解讀,想必這樣必能產生曲徑通幽之識、心靈交匯,做到“形于外而情動于衷”。
看到一篇文章,我們首先要低下頭做一個讀者,去了解作者的背景,透過字句領悟作者的心境,實現思想境界與視野觀景的有機融合?!恫叫?8里》作為一篇新選編的課文,是長春版第八冊語文教材第十單元第一課的內容,它不曾選入經典,甚至無人問津,但它卻以感人肺腑的真誠打動著每一位讀者。如若沒有設身處地地解讀,就不會有身臨其境的感悟。
《步行18里》是一篇記敘文,作者以平淡無奇的語言,刻畫了一位以身作則、用心良苦的父親形象;以三次犀利簡短的對話、巧妙玄機的標點向我們展示了一個16歲男孩歷經一次謊言背后深深的懺悔與痛定思痛的決心;賦予了這一利欲熏心、情比紙薄的當今社會——真誠何等可貴的時代內涵。所以就課文本身而言,它早已超越了“聽說讀寫”的框架編程,二成功轉型為 “思想品德教育的好范本”,更是一封作者多年后對父親的公開致歉信。所以,在對教材進行解析時,我們還要做到:
面對文本,斗膽設想自己就是編者,筆者一定想讓讀者從文質、結構、情節(jié)到文章賦予的時代內涵領會筆者的編寫意圖。現在就班門弄斧聊以介紹:課文語言返璞曉暢,情節(jié)曲徑通幽,各自然段結構嚴密,來龍去脈,真切合理。段落之間的銜系自然是我們解讀不能放過的關鍵一環(huán)。
第一、二段的前因鋪墊;三、四、五、七段的語言描寫“言為心聲”;第六段的寥寥數語“罪惡感”“支支吾吾”“壓抑”生動傳神地勾勒出的“我”的恐慌;第八自然段的動作描寫:父親步行18里回家,作者開車緊隨;父親自責,觸動作者情感神經,于無聲處聽驚雷,鋪陳渲染——課文高潮也在于此。以上可謂筆墨最重,情絲最濃的經典!給讀者碩大的想象空間,似乎父親怒得夸大其詞,兒子痛在情理之中。
就整個教材體系而言,它并非數學呈螺旋上升的架構安排,它在編排上更注重主題明晰,“三維”巧妙,追求育人于無形,能力培養(yǎng)于基層。而單元的訓練點更是脈絡相續(xù)的提升點。
學習三種體會人物心理活動的方法:聯系上下文、抓重點詞句、標點符號。
理解“罪惡感”“沮喪”“折磨”“費盡唇舌”等詞語。
通過對話、動作描寫、環(huán)境渲染、進行揣摩人物心理活動的練筆。
待人真誠,同時體會父親以身作則、用心良苦。
教學重點:學習三種體會人物心理活動的方法。
教學難點:父親步行18里的目的和課文揭示的道理。
針對本教材的特點,我的教學策略為:從情境入手,發(fā)揮主觀能動,從文本到生活,再從現實提升精神。最終獲得知、情、能均衡并進。本課的教學設計就體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情境亢奮態(tài)度。于是在課伊始,我播放了一個動畫片《說謊的放羊娃》,使學生初步感知:說謊的弊端。然后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說一說,主人公和放羊娃都犯了什么錯誤?將目標化繁從簡。然后指名讀文,再現了課文情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說一說在生活中,你有過說謊的經歷嗎?
1.學會整體把握,全面分析
首先,通過自學提綱弄清文章的要素及線索;其次,根據起因,經過,結果劃分語段內部層次。
2.理解重要詞語深層含義
(1)聯系上下文:為什么我會有一種“罪惡感”,父親想要得到的解釋是什么,為什么父親身心遭受折磨?
(2)聯系文章立意:真誠的內涵是什么?“沮喪”痛苦源于什么事情?
(3)聯系生活,多方面揣摩:你有過沮喪的體驗嗎?
3.會分析語段
首先,從遣詞造句,標新立異方面體會人物心理;其次,用簡短清晰的語言表述梗概。
對經典段落第八段中的動詞一找、二劃、三讀、四說,用含蓄的敘述手法,合理的想象,想象這十八里,即9000里的路程,父親想些什么,以5公里時速緊隨其后的我在想些什么?多年后的“我”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會是一個成功人士嗎?是得益于這件事的教訓嗎?寫一段話,這樣“就文取材”,提高練筆的密度和強度!
教學有效,最應從學生的角度審視文章,做到預設生成。沒有經歷,理解只能浮于表面。怎樣才能讓學生深切體會父親的那些做法呢?可通過設定最近發(fā)展區(qū),與目前學情接軌,解決核心問題。挖掘學生的學習資源,讓他們講述生活中類似的事,另外,還可以結合課后題,讓孩子們從更高的角度與作品中的人物互動交流:長大后的“我”將是怎樣的人士?有了父親的身正為范,“我”成功了嗎?適當進行拓展練習,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想象力。
角色的更替,潤色了教者解讀的心靈,使我們在語文教學的困惑中柳暗花明。解讀,將會引領我們在不同學科領域長足發(fā)展的軌道上,邁進堅實關鍵的一步,樹立一個教材解讀觀——終身備課觀,整體解讀、單元解讀、課例解讀;完成五個對話——與作者的對話,與文本的對話,與編者的對話,與讀者的對話,與學生的對話;實現一個閱讀“瓶頸”教學的解困目標,相信我們實現大語文觀前景大好!
[1]小學教學參考.
[2]黃厚江.談談語文教師的文本解讀.
[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