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紅
順應四時規(guī)律的防病、治病是中醫(yī)臨床治療學的一大特色, 其中冬病冬治對治療和預防疾病都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和意義。
天人相應理論是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中醫(yī)學整體觀的一個具體體現(xiàn),而冬病冬治是中醫(yī)學一種特殊的治療方法?!岸 笔侵负冒l(fā)于冬季或在冬季容易加重的疾病?!岸巍笔歉鶕饵S帝內經》中“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的原則,在冬季三九時節(jié),取溫經通陽之品,行穴位貼敷、艾灸、溫針灸等治療,達到扶正祛邪、溫通經絡、散寒除濕,調整人體陰陽平衡的一種外治方法。
何謂冬病冬治
冬病屬于中醫(yī)的虛、寒、里、陰等病證,臨床常見于陽氣不足、肺氣虛弱及脾腎陽虛引起的各種癥狀。如過敏性鼻炎、咳嗽,哮喘、體虛易感冒、慢性泄瀉、關節(jié)冷痛僵硬、怕冷等等。
冬治乃冬季三九時節(jié),自然界氣候最寒冷,人體正值陰氣最盛,陽氣斂藏,氣血不暢之時,此時利用藥物或其他方法溫陽利氣,驅散寒邪,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冬病冬治療法是對在冬季氣候寒冷時發(fā)作或加重的疾病,取溫經通陽之方法,達到溫陽散寒、通經活血、化痰除濕、健脾補腎等作用,預防、減輕這些疾病發(fā)生的一種治法。冬病冬治是預防和治療相結合的一種中醫(yī)藥防治手段。具體方法是在冬令三九之時運用湯藥內服、膏方內服以及中藥藥物敷貼、艾灸、藥膳滋補、刮痧、拔罐、熏洗等綜合治療或預防疾病。
艾灸可溫陽散寒治冬病
艾灸療法是以艾葉或艾絨為主要材料,點燃后在體表穴位或病變部位燒灼、溫熨,以達到預防保健和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艾灸具有溫陽散寒、助元固本的功效,能調節(jié)人體的陰陽平衡。在冬季三九天,人體陽氣最弱時,一些虛寒性疾病容易發(fā)生或加重。因此,此時利用艾灸療法防病治病,能達到驅散寒邪、化痰祛瘀、溫陽通脈、健脾補腎、平衡陰陽的目的。
作為冬病冬治的方法之一,艾灸主要治療慢性胃炎、胃痛、腹瀉;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咳嗽,反復感冒、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慢性咽炎;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老年性關節(jié)??;女性的痛經、帶下;小兒厭食、遺尿等屬虛寒性的疾病。
艾灸選取不同的穴位和部位,應用不同的方法產生的作用不同。例如,灸足三里、脾俞、中脘等穴能健脾,調理脾胃功能,治療胃痛、嘔吐、腹瀉等脾胃疾??;灸肺俞、太淵、定喘、合谷等穴益肺定喘,治療鼻塞、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痪臍夂?、關元、歸來等穴有溫經散寒作用,治療痛經、帶下等婦科病。在灸法上一般情況下選用直接灸,無瘢痕灸。根據病情可選不同的灸法,如隔姜灸溫和的作用更強,適用于寒性的腹痛、腹瀉等等;隔鹽灸溫腎陽的作用更好,適用于腎陽虛陰寒內盛的各種病癥。
艾灸治療要注意這些問題
1.艾灸火力先小后大,灸量先少后多,程度先輕后重。
2.在頭面、胸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處艾灸,灸量宜小;在腰腹部、肩及兩股等皮厚而肌肉豐滿處艾灸,灸量可大一點。
3.體質強壯者,灸量可以大;久病、體質虛弱、老人、小兒,灸量宜小。
4.出現(xiàn)暈灸,須立即停灸,讓患者頭低位平臥,注意保暖,輕者休息片刻或喝點溫開水,重者掐按人中、內關、足三里。
5.精神緊張、大汗、勞累或饑餓時不宜灸。
此外,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艾灸,皮膚過敏者、孕婦、婦女月經期間不宜艾灸,有熱性病、陰虛陽亢以及邪熱內盛的人不宜艾灸。
總之,中醫(yī)防病治病是在中醫(yī)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的理論指導下進行的,艾灸也如此,它有嚴格的適應證,也不能包治百病。應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施灸的穴位、方法、時間要根據具體病情而確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