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瑛琦
春節(jié)是闔家團圓的節(jié)日,可是有些人卻懼怕過春節(jié),甚至有“春節(jié)焦慮癥”。節(jié)日焦慮從何而來,有沒有應對的錦囊妙計,能讓大家真正開開心心,歡歡喜喜過大年。
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象征之一,承載著游子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寄托著兒女對家的渴望與期盼。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包餃子、嗑瓜子、嘮家常、看春晚,看似平常,卻承載著每一個人的心理歸屬和精神寄托。
可是,熬夜好幾天才能搶到一張回家的火車票,帶著妻兒、提著大包小裹在人流中被擠得東倒西歪,回到家就開始聽父母的各種“嘮叨”,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讓本該溫馨祥和的春節(jié)帶上了一絲沉重的味道。身體上的疲憊尚且可以緩解,可心理上的消耗卻讓人想逃離。春節(ji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成為很多人不得不面對的“折磨和負擔”。
高密集的社會比較帶來心理壓力
春節(jié)期間,誘發(fā)人們產生焦慮的最主要原因在于被比較。作為群居生物,人的互相比較是時時刻刻都存在的,但在春節(jié)期間這么高頻次、高密集的社會比較,對于人們,尤其是年輕人來說,不啻為一場“災難”。不論是家庭聚會,還是同學聚會,哪怕是和相親對象不情愿的見一面,都難逃被比較的命運。學業(yè)情況、工資水平、婚戀狀態(tài)、別人家的孩子、老公、媳婦,就連胖了、瘦了都會有人關注。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個體對自我的看法與評價主要是參考他人對自己的反應。發(fā)展心理學家則認為,“他人”就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的養(yǎng)育者或是其他親近的人。這也就解釋了,人們在社會中謀生存時也會被比較,卻沒有那么氣憤,但是逢年過節(jié)回到家,各路親朋好友的問題卻讓人難以忍受,原因就在于他們是親近的人,他們的關注給人帶來的影響更大,也會帶來更大的壓力。
當然,如果這些關注間隔性地出現,人們可能也不會有太多的感覺。可是,當它們密集轟炸的時候,就會產生更大的壓力,人們會不由自主地去思考那些與自我有關的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個人處于積極狀態(tài)的時候,一般不會嚴肅認真地去思考。例如:我在別人的眼中是什么樣子,我應該要成為什么樣子,我已經擁有了什么,我還想要什么等。人們花了一年的時間來充實和提高自己,好不容易成為了Mary、Rebecca,結果在“年終獎多少錢”“有男朋友了嗎”“買房了嗎”三個經典問題的追問下,突然意識到自己還是翠花、招娣。短短幾天的時間里,關于自身存在的思考,激烈的內心沖突,巨大的心理落差以及隨之而來的自我否定,都會讓人不受控制地陷入迷茫和無助。人生如此艱難,還有人在傷口上撒鹽,也難怪很多人想跑路了。
缺乏“界限感”讓人心生不快
除了比較,還有一個問題困擾著許多人,那就是界限感。界限感并不是什么新東西,但很多人卻在這個問題上一再地栽跟頭。在中國傳統(tǒng)觀念中,父母和子女的關系是異常緊密的,甚至在很多家庭中,父母認為孩子就是自己的一部分。有了這樣的想法做根基,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子女所有的事父母都要理直氣壯地插手。哪怕是子女已經結婚成家生娃,父母也會在有限的見面時間里“發(fā)號施令”。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人們人生閱歷的豐富,對待很多事情的看法已經和父母有了分歧,想做到心甘情愿地順從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有不少人在職場中已經有了級別職務,在生活中也已經成為了父母,自己都成了那個發(fā)號施令的人,所以當父母還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自己,就會心生抵觸之感。而且回到了家,不僅僅有父母,還要面對那么多親朋好友,真是有點兒招架不住。所以,有些人認為,與其委屈自己或是和長輩發(fā)生正面沖突,還不如不見面,讓“距離產生美”。
還能好好過年嗎?當然能
既然過年有這么多讓人痛苦的地方,這年還過嗎?當然要過,還要好好過。
不辭辛苦地踏上歸途,相比于家鄉(xiāng)的美食美景,小時候的美好回憶,其實人們最看重的還是與父母的親密相處,體會那種被人牽掛和惦記的幸福感覺。有研究表明,高自我價值感的個體能夠體驗到更多的正性情感,也會對生活有更高的滿意度,而他們很少會產生無助感,出現抑郁癥狀的可能性以及焦慮水平也就更低。而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比濃厚的親情聯結,更能讓人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產生更高的自我價值感。
人們平時生活節(jié)奏比較快,陪伴父母的時間少得可憐,總是覺得內疚。其實不用,人就是這樣,當你有大把時間的時候,反倒不懂得珍惜,所以不用糾結時間,質量最重要。借著春節(jié)陪陪父母,雖然只有短短的七天,但只要好好珍惜,花心思去經營,就會產生加倍的幸福感,這對父母來說一樣是一種安慰。對于辛苦工作一年的人們來說,全身心地投入到過年這件事兒,也是一種放松?;氐郊依?,不用再勾心斗角,阿諛奉承,也不用再低三下四,忍氣吞聲,可以卸下所有的防備,也不用擔心有人會傷害自己,這是只有家才能帶給自己的安全感。
攻略:五招讓你放松過年
過年會給很多人帶來一些心理困擾,大家都想知道如何才能過一個好年。仔細想想,其實所有問題的發(fā)生都與人有關系,不外乎都是人際關系的問題。只要能處理好這些人際關系,這年其實就好過了。
先肯定對方,再說出自己的想法
試想一下,當你對一個項目付出了許多人力、物力、財力,如果突然有人宣布,不讓你負責這個項目了,你作何感受。換做是父母,在你成年之前吃喝拉撒全靠他們,好不容易熬到你成家立業(yè),買房帶娃還是離不開他們的幫助,更不要說還有血緣有感情,如此深度的參與和羈絆,現在你說要和他們劃清界限,你是你,我是我,你覺得他們能接受嗎?
有界限完全沒有問題,它標志著人們的獨立成熟,問題在于通常是在父母否定了自己的想法,或者嘮叨的時候才會要求父母有界限感??墒歉改冈趲椭I房、照顧孩子的時候,怎么不說界限呢?所以這個時候有這個想法,出發(fā)點就有問題。endprint
其實人們的愿望無非就是希望父母也聽一聽自己的想法,既然這樣,為什么不換一種方式和父母交流。子女要滿足父母想“當父母”的心情,不要簡單粗暴地阻止他們說話,允許他們發(fā)表意見,但同時也要給自己爭取一個發(fā)表意見的機會。
父母是你人生道路上的“合伙人”
“爸、媽,聽了你們的意見之后,我覺得很有道理,現在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想和你們聊一聊”。
不要著急去否定別人,而是先肯定對方,再提出自己的意見,這樣不僅會讓對方感受到尊重,也更容易讓對方接受你的觀點。尤其是對那些還要幫自己帶孩子的父母,更要注意說話的方式和語氣,不要讓老人家覺得“我只是傭人,是保姆”。其實,父母是你人生道路上永遠的“合伙人”和“合作者”。
換個維度看世界,換個角度看問題
前面提到七大姑、八大姨的經典問題讓人們在重壓之下不得不自我審視,這種狀態(tài)常會讓人焦慮、抑郁,但你是否考慮過換個角度看待這個問題
他們的問題為什么會讓你心里不舒服?他們問的問題是不是你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呢?他們只是會提出問題,不負責解決問題,但作為當事人的你,卻真的需要問題的答案。所以,與其一味地覺得他們討厭,倒不如直面他們所提及的問題,逼自己一把,好好地思考一下,沒準兒,就能找到通往新世界的大門呢。
過年這些天,看起來無非就是參加各種飯局、各種聚會,其實這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激烈碰撞與深度融合的機會。你輸出你的價值觀,別人也在向你展示他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碰撞的過程必然很痛苦,但只有在碰撞和交融中,才會發(fā)現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不想要的,將想要的融合進自我已有的價值觀,可以說是春節(jié)收到的一份最好禮物。親朋好友們不僅會說出他們的想法,也會把別人的生活狀態(tài)和奮斗歷程告訴你、分享給你,或許這些人正過著你想要而得不到的生活,或許通過他們的生活,你更真切地看清了自我手中“穩(wěn)穩(wěn)的幸?!?。好好去了解一下,學習一下,對你來說不是壞事兒,反而是好事。
適當變換場景,轉移注意力
有很多人都覺得和父母剛見面的時候什么都好,可是新鮮勁兒持續(xù)不上兩天,就變成了隨時都要爆發(fā)家庭大戰(zhàn)。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就是讓新鮮感持續(xù)下去?!吧涎离y免碰下牙”,大家總是待在同一個空間就有可能發(fā)生摩擦。所以不要總是和父母待在家里,陪爸媽出門走走,或組織全家出去旅游。找個氣候好、景色美、環(huán)境佳的地方過個年,大家自然心情就會好。如果實在不想出門,陪父母在家里打打撲克、玩玩麻將,邀請親朋好友來家里熱鬧熱鬧都可以。要么變換一下場景,要么在固定的場景中加入新鮮的元素,轉移一下大家的注意力,彼此都會更加輕松自在。
要讓父母有個心理準備
既然準備好了要回家,就第一時間告訴父母回家的日期,省得他們惦記。但是除了告訴家人回家的時間,更要記得告訴他們離家的時間,不要讓他們一直沉浸在你回家的喜悅中,然后突然得知你要走的消息,要讓他們有個心理準備。不僅如此,過年的時候不單單和父母團聚,有時候我們還要和朋友見一面,不過對于父母來說可能不太容易接受。他們會覺得好不容易過個年,你就應該24小時都和他們在一起。既然這樣,你就不妨在告訴他們要回家過年的時候就告訴他們:“爸、媽,過年的時候你們要是約了親戚,我陪你們過去,不過我也想約幾個朋友,你們告訴我約在了哪一天,這樣就不會有沖突了?!?/p>
心理學中有個黃金法則,就是當你希望別人以怎樣的方式對待你的時候,你就應該以怎樣的方式去對待別人。你希望別人尊重你,你就要先學會尊重別人。不要粗暴地打斷父母說話,不要帶著敵意去對待親戚的關心,放松心情,調整心態(tài),相信你一定會過個好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