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寧
(臨沂市蘭山區(qū)區(qū)直幼兒園)
當代社會正在從工業(yè)社會向信息社會轉型,當代教育也正從專才教育向通識教育轉換,當代教學觀也發(fā)生了重大的變革,這些對個體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合作學習理論認為幼兒間相互作用本身便可以提高技能素養(yǎng),強調幼兒共同活動本身對幼兒技能素養(yǎng)提升的影響。合作學習小組在進行討論時,要求小組成員思考問題時帶有靈活性,能變通應對突發(fā)事件,當個人的觀點被其他成員否定時,他就要調動思維想出新的解決方案以反駁對方的批評。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的討論,給了參與者多次解釋各自不同見解的機會,通過討論合作,探究問題,表明觀點,使整個學習過程變得鮮活起來,加深了他們對問題的理解,增強了幼兒思維的靈活性,也提高了幼兒分析問題的能力,幼兒在合作學習中就會主動的學習,積極的感知、思維和活動自覺地解釋、消化知識。
研究合作學習的學者認為,在一個異質團體中學習對每個幼兒都大有好處。合作學習過程中,合作小組為了達到目標,每個小組成員都會出謀劃策,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拿出來同伙伴共同分享,這樣就使彼此的知識互補,原來靠死記硬背才能學到的知識通過彼此間的交流更有生命力,更容易被幼兒掌握。知識技能較好的幼兒在傳授過程中既能鞏固習得技能,又能體會到幫助他人的滿足感與成就感;知識技能較差的幼兒則能在沒有外界壓力(同伴相較于教師更親和)的情況下,更好快地獲得進步與提升。合作學習研究者曾做過這樣的實驗:在兩個成績水平相當的班級中分別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和合作學習方法進行教授,經過測驗得出,通過合作進行學習的幼兒無論在成績還是能力都略高于獨自學習的幼兒。合作學習提高幼兒對學業(yè)學習的價值判斷,也改變其對于成功的看法,樹立了積極的自我意象和增加對別人的關注,使以前不很成功的幼兒的成績在合作性的團體中得到提高,也改變了學困生對學習成績聽天由命的態(tài)度。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fā)展變化,人們的參與意識愈來愈強,社會各行各業(yè)都要有強烈的參與意識,而學校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也應該要合乎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而且參與意識也是教學高效率的一個前提條件,幼兒沒有參與意識,是無法開動腦筋積極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的??突J為一個人要成就事業(yè),只有15%建筑于其專業(yè)技術,另外的85%要靠人際關系及與他人相處、合作的品德和能力。
據美國學者統(tǒng)計,在諾貝爾獎設立的第一個25年中,合作研究獲獎者占總數的40%;第二個25年中,這個比例上升為65%;第三個25年中,合作研究者的比重達到79%??梢?,彼此間合作促進了成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由于全體幼兒都有充分的參與機會與權利,分工合作,責任明確,教師對合作學習活動過程的干預和控制大大降低,幼兒的自主性和參與性就大大提高了,這樣就避免了部分幼兒由于得不到參與機會而處于“旁觀”的被動地位,由“聽眾”“觀眾”變成了參與者,從而為幼兒的進一步發(fā)展鋪設了路徑,創(chuàng)建了平臺。
在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下相互競爭的環(huán)境中,幼兒間的相互幫助與交流較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孤立的、冷漠的,個人的成功是建立在其他人失敗的基礎之上的,競爭與個體化的學習情境阻礙了幼兒學習成效和知識技能的提升。而在合作學習的條件下學習互動以小組為單位,整個小組的成員為了獲取團隊成功而合作互助,每個組員都爭相為團隊成功做貢獻,大家學習的積極性活躍性空前提升。幼兒通過在充滿合作機會的個體與群體的交往中確定共同的目標,制定活動方案,搜集資料來進行分析處理,進而經由探討找到問題的解決途徑或者比較圓滿的答案,而幼兒個體則在不斷的角色互換體驗中體味責任乃至領導的滋味。如此以來,通過合理的回報來品嘗互動合作的甜頭,使幼兒學會了如何與他人合作,如何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培養(yǎng)了幼兒團結互助、善于合作的精神,增強了幼兒與同伴的交往能力。
師生關系是教學關系中的基本關系,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實現教學目的的關鍵要素,是順利成教學任務的保證。傳統(tǒng)意義上的師生關系強調教師的權威地位,強調知識的灌輸,這樣,幼兒的主體地位和需要被教師忽視,這既不符合幼兒的心理特點,也與現代社會的發(fā)展不相適合。
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幼兒的雙邊活動,新課程的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為本,呼喚人的主體精神,將教學的重點從知識的傳授轉向幼兒個體的發(fā)展,確立了幼兒的主體地位。傳統(tǒng)教學中,有的老師在面對幼兒時,惟恐“言無不盡”說得多而聽得少,教師的言語充斥了整個課堂,成為讓幼兒“望而生畏”的稻草人。甚至有幼兒這樣評價:“老師是一架教書的機器,而不是一個有感情的人”。合作學習改變了師生之間冷漠的關系,教師從“興奮的說話者”轉變?yōu)椤胺e極的傾聽者”。在合作學習方式下,師生關系以小組為中介,削弱了教師的權威作用,師生之間更加民主和諧,更易于交流合作。換言之,在合作學習中,教師的領導力量有所減弱,從課堂的主宰者變?yōu)轭檰?、學習伙伴,幫助和促進幼兒學習,這樣既提高了小組成員參與的積極性,也減輕了幼兒的心理負擔和課業(yè)負擔,使幼兒輕松地參與學習活動,更好地掌握知識。合作學習中教師與幼兒的互動、幼兒和幼兒的互動,使幼兒的主體性得以體現。
合作學習是當前課程改革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傳統(tǒng)的教學實踐中,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自我管理意識,忽視其他學習同伴的意見,我行我素,造成學習活動的不順利,缺乏實效性。而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效依賴于幼兒的自我管理,從另一方面看,合作學習又有利于幼兒的自我管理的培養(yǎng),不僅培養(yǎng)了幼兒自我管理意識,也培養(yǎng)了自我反思意識,有利于幼兒個體的個性的發(fā)展。
德國著名的作家約翰·保羅曾經說過:“一個人真正偉大之處就在于它能夠認識自己?!睂τ谟變簛碚f,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是一個過程的兩個側面。幼兒自己管理自己,首先體現出自己教育自己。在合作學習小組中,幼兒對自己所要承當的角色要有正確的認識,當參與者意識到自己是作為小組的主人而存在時,他會對自己的責任負責,也會對自己的行為自覺的監(jiān)控,同時,這也培養(yǎng)他們的自我反思能力、自我認識能力。合作學習為培養(yǎng)幼兒的自我反思能力、自我認識能力提供了平臺,讓幼兒在具體的活動中來實施,從而認識到自己對整個團體的重要性。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小組成員的分工合作是每個小組成員都有自己的明確的任務,為了團體目標的實現,每個成員都必須盡力做到自己的工作,這種“角色”定位為幼兒培養(yǎng)自我意志起到一定的作用,通過這種小組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定位,使幼兒意識到自己是合作小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己的行為對小組有重要的作用,從而促使幼兒對自己的行為加以控制,強化加強自我管理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