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離
(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 江蘇南京 210097)
關(guān)于唐代黨項部族與吐蕃的關(guān)系,先后有多位學者進行了探討①,本文主要利用近年發(fā)現(xiàn)的四川石渠洛須吐蕃時期藏文石刻題記結(jié)合其他史料記載對唐代吐蕃與黨項部族的關(guān)系再進行一些考辨,略抒己見。
近年發(fā)現(xiàn)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洛須照阿拉姆石刻藏文題記是吐蕃贊普赤松德贊(khri srong lde btsan)在位時期(755-797)雕鑿的佛教摩崖石刻題記,其內(nèi)容先后由瑞士學者艾米·海勒、夏吾卡先等進行了錄文和釋讀,現(xiàn)將之轉(zhuǎn)錄如下:
“菩薩贊普赤松德贊之世,積大功德,拓展圣冕之權(quán)勢,遠播四境十方,弘揚佛法,設(shè)立譯場,所譯大乘經(jīng)典淵博宏富,如彌藥王等得入解脫之道者,逾百千人。廣建寺廟,向差役屬民劃歸農(nóng)田,佛法永存,大乘四道永固。(1)/btsan po byang cub sems dpav khri srong lde btsan gyi skuvi ring la(2)bsod nam che/dbu rmog btsan de/phyogs bcur mthav skyes nas(3)sbad cing dar ma theg pa chen po mdov sde mang mo zhig gtan la bab par bsgur to(4)me nyag–khri rgyal la stsogs pa brgya stong prag du ma zhig thar par zhug so(5)-ra gtsug lag khang rgyas par brt?sigste/rkyen vbangs du rje zhing la(6)-ldan par phul/dam pavi chos nam du yang myi-ig par(7)theg pa chen po bzhe ste brtan par bzhigs so//”②
赤松德贊當時大力興佛,以佛教為國教,推行寺院屬民制度和三戶養(yǎng)僧制,一所寺院劃撥100戶屬民供養(yǎng),一個僧人由 3 戶屬民供養(yǎng)[1](P202-203),故被稱為菩薩(byang cub sems pa),彌藥王等也受到感染,皈依佛門。所謂“廣建寺廟,向差役屬民劃歸農(nóng)田”,即指吐蕃在彌藥王居住區(qū)域石渠等地也建立佛教寺院并推行寺院屬民制度和三戶養(yǎng)僧制,并給寺院劃撥土地以供養(yǎng)寺院。
謝繼勝先生認為刻文中的彌藥王又可以譯為彌藥座主,這是目前有關(guān)彌藥(me nyag)的最早記載。謝繼勝先生還指出16世紀成書的藏族史籍《賢者喜宴》記載:“(彌藥)東為漢地,南為南詔,西為吐蕃,北為霍爾,在此諸國中心為彌藥之國土。(De yang shar ni rgya nag lho na vjang nub nab na bod byang hor gyis bcad pa dbus ni mi nyag gi rgyal khams te)”③,可以印證石渠一帶就是唐代彌藥的領(lǐng)地。
彌藥(me nyag,也寫作mi nyag)是藏文史籍對黨項部族的專稱,該部族很早就與吐蕃發(fā)生了關(guān)系?!顿t者喜宴》記載松贊干布時期:“是時自東方漢地(rgya)及木雅(mi nyag)獲得工藝與歷算之書。自南方天竺(dkar povi rgya gar)翻譯了諸種佛經(jīng)。自西方之胡部(sog po)泥婆羅,打開了享用食物財寶的庫藏。自北方霍爾(hor)、回紇(yu gur)取得了法律(khrims)及事業(yè)之楷模。如是,松贊干布遂統(tǒng)治四方,將邊地之全部受用財富悉聚于(松贊干布)權(quán)勢之下?!盵1](P30)同樣的記載還見于另一部藏族史學名著《西藏王統(tǒng)記》。[2](P47)木雅即彌藥,該部族的工藝及歷法同漢地一樣處于較為先進的地位,一起輸入吐蕃,對吐蕃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賢者喜宴》還記載松贊干布當時娶彌藥王(mi nyag gi rgyal po)之女茹雍妃潔莫尊(ru yongs bzav rgyal btsun)為王妃④,而吐蕃王朝勢力擴張,周邊部族紛紛歸附:
“東方之咱米興米(rtsa mi shing mi)、南方之洛(klo)與門(mon)、西方之香雄(zhang zhung)及突厥(gru gu)、北方之霍爾(hor)及回鶻(yu gur)等均被收為屬民。遂統(tǒng)治半個世界。”⑤
據(jù)學界研究,咱米(rtsa mi)是彌藥(mi nyag)的別稱,同書又稱松贊干布去世后,吐蕃大相噶爾對松贊干布所致的悼詞云:“彌藥雜米(mi nyag tsa mi)贊普,聞你名而五體投地,道你名者賜予獎賞?!盵1](P89)彌藥雜米贊普即與吐蕃通婚的彌藥王。
另外該書還提到松贊干布時在康區(qū)(khams)以彌藥人為工頭建造壓女魔右手掌的隆塘準瑪寺(Klong thang sgron ma),以彌藥人為工頭,又在彌藥熱甫崗地區(qū)(mi nyag rab sgang,今甘孜道孚、乾寧、雅江一帶)建造雍佐熱甫嘎神殿(yong rdsogs rab dgavi lha kang),松贊干布的彌藥妃子也建有寺院邏娑卡查寺(lha sa mkhan brag)[1](P73-74)。
這個松贊干布時期的彌藥王(mi nyag gi rgyal po)或彌藥雜米(mi nyag tsa mi)贊普與四川石渠洛須照阿拉姆石刻藏文題記中的彌藥王(me nyag khri rgyal)應該存在一定關(guān)系,后者應為前者的后裔。khri rgyal中khri為萬或座之意,rgyal po為首領(lǐng)、王之意,則me nyag khri rgyal可以譯為彌藥座主(王)或彌藥王,其領(lǐng)地的具體位置應該就在今四川石渠一帶,下轄若干部落。
林冠群先生對敦煌吐蕃歷史文書及藏文傳世史籍的有關(guān)記載考察后認為對于地方勢力,吐蕃史官以rgyal phran(含義為小王)一詞來稱呼,其統(tǒng)治者王號為rje,用以區(qū)隔外邦君主rgyal po,以及吐蕃君主的btsan po,rje在位階上乃低于后二者[3](P40)。敦煌文書及《賢者喜宴》記載吐蕃統(tǒng)治下的吐谷渾汗國可汗就被稱為rje,松贊干布在位時期的彌藥王(mi nyag gi rgyal po)或彌藥雜米(mi nyag tsa mi)贊普屬于尚未被吐蕃征服的外邦君主。而四川石渠洛須照阿拉姆石刻藏文題記中的彌藥王及其屬民在赤松德贊時期已經(jīng)被吐蕃吞并,成為吐蕃的附庸和屬民,彌藥王的地位應當相當于或略低于吐蕃小王(rje)。另外法藏敦煌藏文文書P.t.1185號中也出現(xiàn)了彌藥(me nyag),P.t.1185《軍需調(diào)撥文書》相關(guān)內(nèi)容節(jié)錄如下:
“上峰來函,弭藥納部落卓局之死/sphring yig gcig kyang dngos kyis skri zhing skur ba lags//me nyag sna ldivi vtso mgyogs gum/”“退渾追兵長官本為囊依擔任,甥吐渾王子下令:‘派追兵長官貢達僧拉來代替囊依,’/va zha ded dpon du da red gnang yi bdus pha las dbon va zha rje bkas gthade//gnang yi sk?yin bar//ded dpon du da kong dav seng lag/thong shig ces byung nas/”“尚論子侄能效勞王差者很多,與誰替換,要向甥退渾王衙門或內(nèi)長官尚綺立心兒中一人啟稟。/zhang blon gyi bu tsha vam rjes blas kyi rn?go thog pha ni mang ste/gang dang rje ba/dbon gyi pho brang vam/nang rje po zhang khri sum rje vam gcigi thog du zhes/”“陣亡費收齊后發(fā)給。安撫論與……向?qū)Ψ绞拐呒某觯?gum skyin ni gzhi nas vthus ste/gtong bar vtsal/bde blon por dang/……po nya dang//vphar rol la/spring du/……”[4](P232-233,310)
關(guān)于該文書的年代,王堯、陳踐先生認為是吐蕃大相噶爾家族專政時期,即在唐高宗及武后時期,但是文書出現(xiàn)有安撫論(bde blon,德論),該官職的設(shè)置是在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吐蕃占領(lǐng)河隴西域時期,主持德論盟會(bde blon vdun sa),負責總管該地區(qū)軍政事務,所以P.t.1185《軍需調(diào)撥文書》應該是中唐時期文書⑥。文書記載甥吐渾王子(dbon va zha rje)就是吐蕃統(tǒng)治下青海地區(qū)的吐谷渾王國可汗,他與安撫論等吐蕃官員一起負責當?shù)剀娬聞?,?nèi)長官尚綺立心兒(nang rje po zhang khri sum rje)有可能就是當時的吐蕃宰相大論,兼任河隴地區(qū)最高長官東道節(jié)度使,該人在822年前后參加了唐蕃會盟,列名吐蕃僧相缽闡布之后。
弭藥納部落卓局(me nyag sna ldivi vtso mgyogs)當為弭藥納部落(me nyag sna ldivi,ldi可能是sde之誤)成員,該部落成員當時駐扎于吐谷渾所在的青海地區(qū),弭藥納部落正是吐蕃統(tǒng)治下的黨項部落,被吐蕃征服后部落成員隨吐蕃軍隊駐扎在這一地區(qū)服役,參與吐蕃同北方回鶻、唐朝軍隊作戰(zhàn)等軍事行動。與四川石渠洛須吐蕃赤松德贊時期藏文石刻題記一樣,該文書記載的弭藥納部落同樣也屬于關(guān)于彌(弭)藥(me nyag)的最早記載,填補了關(guān)于唐代弭藥部族在青海地區(qū)分布的史料空白。弭藥納部落應當來自青藏高原東北部,與石渠洛須石刻題記的彌藥王(me nyag_khri rgyal)之間應該有著較密切關(guān)系,有可能是彌藥王所管轄之部落。在敦煌藏文文書P.t.1089《吐蕃官員呈請狀》等中將河隴地區(qū)黨項為主的羌部族稱為dor po,該詞包括范圍應該比彌藥寬,晚唐五代敦煌漢文文書中則稱dor po為羌,同樣指黨項等羌部族⑦,而藏語dor po可能是黨項首領(lǐng)姓氏拓拔的音譯。
漢文史籍對隋唐時期黨項部族的分布遷徙也有很多記載?!端鍟h項羌傳》云:
“(黨項)東接臨洮、西平,西拒葉護,南北數(shù)千里,處山谷間。每姓別為部落,大者五千余騎,小者千余騎?!盵5](P1845)
《舊唐書》卷二二一《黨項羌傳》則記載的更為具體詳細:
“其界東至松州,西接葉護,南雜舂桑、迷桑等羌,北連吐谷渾,處山谷間,亙?nèi)Ю??!盵6](5290)
黨項羌南部與舂桑、迷桑雜處,據(jù)今人考證,舂桑、迷桑地當在今青海、四川交界處,即今果洛、阿壩藏族自治州一帶[7](P3)?!捌浞N每姓別自為部落,一姓之中復分為小部落;大者萬余騎,小者數(shù)千騎,不相統(tǒng)一。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辭氏、房當氏、米擒氏、拓拔氏,而拓拔最為強族?!盵6](P5290)
《隋書》卷八三《附國傳》記載在附國東北往往有羌部族存在,“大、小左封,昔衛(wèi),葛延,白狗,向人,望族,林臺,春桑,利豆,迷桑,婢藥,大峽,白蘭,叱利摸徒,那鄂,當迷,渠步,千碉,并在深山窮谷,無大君長。其風俗略同于黨項,或役屬吐谷渾,或附附國?!盵5](P1895)
舂桑、迷桑居地與《舊唐書》卷二二一《黨項羌傳》記載相符,在黨項之南?!版舅帯奔础皬浰帯保溆嘟郧疾柯涿?,其地在今青海東南和四川西北一帶。
《新唐書》卷二一六《吐蕃傳》記載松贊干布向唐朝求婚未獲許可,開始進討吐谷渾、黨項、白蘭等部族:“弄贊怒,率羊同共擊吐谷渾,……又攻黨項、白蘭羌,破之。勒兵二十萬入寇松州?!盵8](P6072)松贊干布去世后,大相噶爾專政,咸亨元年(670),吐蕃攻陷唐朝西域十八州,占據(jù)龜茲、于闐、疏勒、焉耆四鎮(zhèn),調(diào)露二年(680),吐蕃“盡收羊同、黨項及諸羌之地”,東與涼、松、茂、嶲等州接[6](P5224)。黨項拓拔、野利等部被迫內(nèi)徙于今寧夏、甘肅東部及陜西北部一帶,故地皆陷于吐蕃,“其處者皆為吐蕃役屬,更號彌藥。”[8](P6214)吐蕃占有今四川木里、康定、理縣、松潘以西,及甘肅迭部、夏河以西、以南,青海湖東南部廣大地區(qū)的黨項部落居地,基本確定了對被征服黨項的統(tǒng)治區(qū)域⑧。
《舊唐書》卷一九八《黨項傳》同樣也記載:“又有雪山黨項,姓破丑氏,居于雪山之下,及白狗、春桑、白蘭等諸羌,自龍朔以后,并為吐蕃所破而臣屬焉?!盵6](P5292)這個雪山據(jù)考證為今青海省境南部的大積石山。
由以上史料可知在唐高宗調(diào)露二年(680),居住在青海、甘肅、四川地區(qū)的各黨項部族被吐蕃征服后,被統(tǒng)一稱為彌藥,而在此之前隋朝的官方記載中彌藥(婢藥)和黨項是分開的。具體來說隋代彌藥(婢藥)在黨項之南,大致分布在今青海東南和四川西北一帶,當時依附于吐谷渾或附國,較之黨項各部族離吐蕃更近,其活動地域與今天四川石渠洛須照阿拉姆石刻所在地也比較接近⑨,實力與白蘭、舂桑、迷桑、當迷等相當,并不是很強大,應該像兩唐書所記黨項各部族一樣,人馬在萬余騎至千余騎之間。故此筆者認為,松贊干布時期嫁女給吐蕃贊普的彌藥王(mi nyag gi rgyal po)或彌藥雜米(mi nyag tsa mi)贊普可能就是《隋書》卷八三《附國傳》中記載的婢藥(彌藥)部族首領(lǐng),吐蕃崛起后不久附國隨即消失,實際為前者吞并,曾經(jīng)依附附國的婢藥(彌藥)則與吐蕃保持友好關(guān)系,開始依附吐蕃,與之通婚和親。
后來隨著吐蕃的不斷向北擴張,與吐蕃關(guān)系密切的婢藥主動歸附吐蕃,而青海、甘肅和四川地區(qū)的白蘭、春桑、黨項等羌部則被吐蕃逐一派兵征服,族源與婢藥(彌藥)相同的黨項部族則被吐蕃統(tǒng)一改稱彌藥。婢藥首領(lǐng)由于歸附吐蕃時間很早,與吐蕃聯(lián)姻,關(guān)系密切所以受到優(yōu)待,在赤松德贊時期仍然保留有彌藥王的稱號,定居于今四川石渠洛須一帶,其人數(shù)或仍然保持原有規(guī)模。對于原來在其北面活動,后來被吐蕃征服的各黨項部族,彌藥王則并無管轄之權(quán),而且在敦煌藏文文書中隨吐蕃進入河隴地區(qū)的黨項部族也并不稱為彌藥,而稱為dor po,與《新唐書》卷卷二二一《黨項傳》記載有所不同,《新唐書》卷《黨項傳》所記為唐初吐蕃吞并黨項地區(qū)時將黨項都改稱彌藥,而敦煌藏文文書P.t.1089和敦煌吐蕃歷史文書《贊普、尚論傳記》等中則記載中唐以后吐蕃占領(lǐng)河隴西域地區(qū),將隨吐蕃進入該地定居的黨項部族稱為dor po,當時情況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所以對于黨項部族的稱謂也發(fā)生了變化。贊普赤松德贊大力扶植扶植佛教,迎請?zhí)祗?、漢地僧人入蕃傳法,建立起吐蕃本土第一所佛法僧三寶俱全的寺院桑耶寺,第一批吐蕃人剃度出家,佛教被吐蕃確立為國教,在國內(nèi)廣泛傳播,彌藥王也皈依佛門,在其轄地摩崖上刻石造像,虔心禮佛。前面提到《賢者喜宴》所記松贊干布時期即在彌藥地區(qū)建造寺院,還有彌藥人擔任工頭具體負責修建,贊普的彌藥王妃也曾修建寺院,從洛須照阿拉姆石刻藏文題記來看在赤松德贊時期彌藥地區(qū)建有寺院是確定無疑的。成書于元代的藏文史籍《奈巴教法史》記載,赤祖德贊時期全國有30所重要寺院,據(jù)考證其中龍?zhí)劣嫷亲楷敚╣long thang vjig rten sgron ma)在金沙江左岸丹瑪(vdan ma)地區(qū),亦即石渠一帶,梅爾雪賽金格威耐(mer shod seng ge dben gnas)位于今甘孜德格(sde dge)一帶,也就是彌藥王及其部眾居住區(qū)域⑩,而藏文史籍《第吾宗教源流(rgya bod kyi chos vbyung tgyas pa)》也有同樣記載,但將赤祖德贊時期(815-836年)的重要寺院龍?zhí)劣嫷亲楷敚╣long thang vjig rten sgron ma)記為glong thang vjig rten sgrol ma,sgron應該是sgrol的異寫[9](P357)?!兜谖嶙诮淘戳鳌罚╮gya bod kyi chos vbyung tgyas pa)還記載龍?zhí)磷楷斔拢╣long thang sgrol ma lha khang)也是松贊干布所建鎮(zhèn)邊四寺之一?,該寺院就是前引《賢者喜宴》所載松贊干布時期彌藥人擔任工頭在康地負責修建的隆塘準瑪寺(Klong thang sgron ma),此寺也應該就是赤祖德贊時期的重要寺院龍?zhí)劣嫷亲楷敚蓮浰幦藫喂ゎ^修建該寺正說明當時石渠一帶是彌藥人居住地區(qū),也可印證石渠洛須藏文石刻題記中確實出現(xiàn)了彌藥王,雖然后來拍攝的照片中這幾個詞已經(jīng)漫漶不清了。
定居在今四川石渠地區(qū)的彌藥王在赤松德贊時期地位較高,受到優(yōu)待,由于吐蕃在779年建立起本土第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寺院桑耶寺,以佛教為國教,大力興佛,所以石渠洛須藏文石刻題記年代可以進一步確定為779-797年之間。而《拉達克王統(tǒng)記》和生活在中尼邊境地區(qū)的夏爾巴人歷史文獻還記載,古代康藏高原氏族董(ldong)族人由藏南雅魯藏布江流域的約如(g.yo ru)遷至多康六崗一帶繁衍生息,某些支系在塞莫崗(zal mo sgang)谷底的彌藥日芒(mi nyag ri mang)與木雅(彌藥)融合而成董木雅(ldong mi nyag),也稱彌藥巴(mi nyag pa,即彌藥人)[?。塞莫崗在今四川石渠、鄧柯、德格和白玉等縣境,正與石渠地區(qū)的彌藥王轄地重合,所以彌藥王當時應該受到吐蕃及其所統(tǒng)領(lǐng)部眾的監(jiān)控,吐蕃的這一做法在河隴西域青海地區(qū)的吐谷渾可汗、龍王、于闐王等投附吐蕃的邦國首領(lǐng)身上都曾使用,黨項首領(lǐng)也當不例外。
而吐蕃統(tǒng)治下的黨項部族首領(lǐng)拓拔氏曾被鎮(zhèn)壓?!缎绿茣肪矶赌显t傳》記載南詔王致韋皋帛書(時間在793年)云:
“吐蕃陰毒野心,輒懷博噬,……往退渾王為吐蕃所害,孤遺受欺;西山女王,見奪其位;拓拔首領(lǐng),并蒙誅刈;仆固志忠,身亦喪亡?!盵8](P6273)
隨著吐蕃的不斷擴張,征服青藏高原各部族,黨項部族中勢力最強的拓拔部族一部分內(nèi)徙歸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黨項大酋拓拔赤辭在貞觀初年的內(nèi)附[8](P6215)。另外還有部分成員沒有內(nèi)徙而歸順吐蕃成為吐蕃屬民,留在原居地的拓拔部族首領(lǐng)應該是對吐蕃的統(tǒng)治不滿有所抵抗,所以遭到了誅殺,此事影響很大,在敦煌文書S.1438v《書儀》殘卷中記載,795年沙州地區(qū)玉關(guān)驛戶反抗吐蕃統(tǒng)治起義時就自稱拓拔王子[10](P137)。這些個被誅殺的拓拔首領(lǐng)可能也包括定居在今四川石渠一帶的彌藥王,彌藥王亦即《隋書》卷83《附國傳》中記載的婢藥(彌藥)部族首領(lǐng),歸附吐蕃較早,對吐蕃比較忠心,關(guān)系密切,但如果其姓為拓拔,在793年之前也有可能被誅殺,793年也是赤松德贊在位期間。而被吐蕃誅殺的拓拔首領(lǐng)也應該包括在彌藥王領(lǐng)地以北地區(qū)居住、活動在今甘南、青海及四川西北一帶的黨項部族首領(lǐng)。在赤松德贊之后目前尚未再見到關(guān)于彌藥王的記載。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吐蕃占領(lǐng)河隴地區(qū),對于唐前期內(nèi)徙至此的一些黨項部族又進行拉攏懷柔?!缎绿茣肪矶弧饵h項傳》則記載:“先是,慶州有破丑氏族三,野利氏族五,把利氏族一,與吐蕃姻緣,贊普悉王之,因是擾邊凡四十年?!盵8](P6217)吐蕃則竭力拉攏當時居住在唐蕃邊境慶州地區(qū)的黨項破丑氏、野利氏、把利氏等內(nèi)徙黨項部族,賜予王號,并與之聯(lián)姻,給予不亞于石渠一帶地區(qū)彌藥王的寵遇,以使之成為與唐朝爭衡的助力。所以吐蕃對于彌藥(黨項)各部族策略并不相同,而且因時而異,或殘酷鎮(zhèn)壓,或給予優(yōu)寵,一切皆以其自身利益為出發(fā)點。
唐初閻立本所繪《西域圖》中在附國嘉良夷之旁記錄一國名為“彌羅國”,元人戴表元文字表述為:
“一王皮韜小髻,余發(fā)垂雙髻如縷,皮裘玄鞾解衽交手按膝。一奴布絳,余發(fā)獨垂辮,朱裘玄鞾者,吐谷渾之南,白蘭之北,彌羅國也?!?
據(jù)湯開建先生考證彌羅國應在今四川阿壩、若爾蓋一帶?。湯先生認為彌羅即彌藥的異譯,彌羅國王就是藏史記載的與松贊干布通婚的彌藥王。彌藥又可以譯為彌諾,當然也可以譯為彌羅,二者古音相通。戴表元所記唐初彌羅國地望在吐谷渾之南,白蘭之北,與《隋書·附國傳》所記當時婢藥部族活動的地域相合,而且戴表元文字表述中還有“黨項之西千碉國也”?,說明在《西域圖》中黨項與彌羅國并不是同一國,所以,如果戴表元所記不誤,這個彌羅國當是初唐時期活動在四川西北地區(qū)黨項以南的彌藥,亦即《隋書》卷83《附國傳》所記在黨項之南離吐蕃較近的婢藥。只是兩唐書《黨項傳》的作者記載吐蕃命名黨項為弭(婢)藥,沒有再單獨列出弭(婢)藥族名,說明他們認為在唐代二者已經(jīng)是一個部族,婢藥姓氏當為兩唐書《黨項傳》所列黨項八種姓氏之某一種。當時附國還沒有滅亡,彌羅國仍然依附附國,吐蕃滅附國之后,彌羅國就轉(zhuǎn)而依附于吐蕃,其首領(lǐng)當然有可能就是藏史記載的與松贊干布通婚的彌藥王,亦即石渠洛須石刻題記中出現(xiàn)的彌藥王的先祖。
湯先生還認為由彌羅國王辨發(fā)的記載可以證明此國王是來自鮮卑的黨項拓拔氏,而非羌人?,但是實際上辨發(fā)即為羌人之俗?!缎绿茣肪?16《吐蕃傳》就記載吐蕃本為西羌之屬,“衣率氈韋,……婦人辮發(fā)而縈之?!盵8](P60720敦煌文書P.4638《大番敦煌郡莫高窟陰氏修功德記》記載,吐蕃占領(lǐng)敦煌后,當?shù)鼐用瘛傍x鴦夫妻,解鬟鈿而辮發(fā)?!盵11](P239)S.6161+S.3329《張氏功德記》記載歸義軍節(jié)度使張議潮的父祖在吐蕃占領(lǐng)時期“形遵辮發(fā),體美織皮,左衽束身,垂肱跪膝?!盵12](P400)吐蕃贊普赤祖德贊則將頭發(fā)編成兩條辮子,讓僧人分別坐在上面,以示尊崇[1](P259),而且近年公布的開元二十五年立石之《拓拔守寂墓志》明確記載隋代黨項名王拓拔木彌本系羌族[7](P16),所以彌羅國即婢藥、彌藥,應為西羌部族,而非鮮卑。
另外彌藥在西夏政權(quán)中一直作為黨項人或西夏人的稱號,西夏人追述祖先來源的詩歌說道:“黑頭石城漠水邊,赭面父冢白高河,居此長彌藥之國。”[13](P51)這應該與婢藥部族在吐蕃建國初期即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聯(lián)姻,在吐蕃王朝一直受到優(yōu)寵禮遇,保持王號,后來吐蕃又將所征服的黨項部族全部改稱彌(弭)藥,吐蕃文化典制對西夏建國影響很大有關(guān)。據(jù)《夏爾巴先祖世系》一書記載,今天分布在中尼邊境的夏爾巴人遷自多康六崗中的塞莫崗(zal mo sgang)谷底的彌藥日芒(mi nyag ri mang),其祖先形成于該地,故而自稱彌藥巴(mi nyag pa),即《拉達克王統(tǒng)記》等藏文文獻記載的董木雅(ldong mi nyag)?。另外在今四川甘孜州道孚、木里、乾寧、雅江一帶,即今雅礱江中游以東地帶,藏語文獻稱之為木雅熱崗(mi nyag rab sgang),該地區(qū)的居民被認為是黨項羌未北徙而留居下的原始居民,西夏滅亡后,有一部分黨項部族南徙與之共同生活,遂融合于其中[14](P372-373)。夏爾巴人及其祖先彌藥巴、木雅熱崗地區(qū)的木雅(彌藥)遺民與唐代定居在甘孜石渠一帶的彌藥王及其部眾無疑存在著淵源關(guān)系。
綜上所述,隋唐時期居住于青藏高原東北地區(qū)與吐蕃方位較接近的婢(彌)藥部族最先歸附吐蕃,與贊普松贊干布通婚聯(lián)姻,故一直受到優(yōu)待,在赤松德贊時期仍然保持著彌藥王的稱號,統(tǒng)領(lǐng)所部,定居在今四川甘孜石渠一帶,并與當?shù)氐膩碜酝罗静康牟孔暹M行了融合,赤松德贊時期彌藥王也皈依佛教,吐蕃在該地區(qū)修建寺院,實行寺院屬民制度和三戶養(yǎng)僧制度弘揚佛教。而漢文史籍記載活動在婢藥以北與之族源相同的黨項各部族被吐蕃征服后都被改稱彌藥,但這些部族并未劃歸婢藥首領(lǐng)彌藥王管轄,而是分而制之,吐蕃對這些黨項部族或鎮(zhèn)壓或懷柔,都是根據(jù)自己利益分別制定不同策略。甘孜石渠洛須照阿拉姆石刻藏文題記記載了8世紀后期吐蕃統(tǒng)治下今川西北地區(qū)的黨項部族活動以及吐蕃對其的統(tǒng)治情況,填補了史料空白,其價值也是不言而喻的。
[注 釋]
①主要論著有:張云,《吐蕃與黨項政治關(guān)系初探》,張云,《論吐蕃文化對西夏的影響》,張云,《論吐蕃與黨項的民族融合》,張云,《黨項名義及族源考證》,收入氏著《唐代吐蕃史與西北民族關(guān)系史研究》,中國藏學出版社,2004年,第229-313,420-436頁;張云,《吐蕃、黨項關(guān)系雜議》,《西夏學》第五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90-194頁;周偉洲,《早期黨項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1-89頁;湯開建,《關(guān)于彌羅國、彌藥、河西黨項及唐古諸問題的考辨》,《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
②故宮博物院,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石渠縣洛須“照阿拉姆”摩崖石刻》,《四川文物》2006年第3期,第29頁。該錄文參考了瑞士學者A.Heller于1997年發(fā)表的錄文(A.Heller,“Eighth-and Ninth-Century Temples&Rock Carvings of Eastern Tibet”,In Tibetan Art:Towards a Definition of Style.Jane Casey Singer and Philip Denwood,eds.London: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1997:86-103,296-297);另外2012年夏吾卡先對該石刻也發(fā)表了錄文及譯文,在其提供的照片上me nyag(彌藥)二字已經(jīng)漫漶不清,參見夏吾卡先,《石渠吐蕃摩崖刻文的整理與研究》,《藏學學刊》第12輯,中國藏學出版社,2015年,第29頁。本文錄文、譯文系根據(jù)二者錄文、譯文而轉(zhuǎn)錄。
③謝繼勝,《川青藏交界地區(qū)藏傳摩崖石刻造像與題記分析》,《中國藏學》2009年第1期;《賢者喜宴》藏文版,民族出版社,1981年,第1480頁。
④巴臥·祖拉陳哇著,黃顥,周潤年譯注,《賢者喜宴——吐蕃史譯注》,第63頁;又索南堅贊著,劉立千譯著,《西藏王統(tǒng)記》,第94頁。
⑤《賢者喜宴——吐蕃史譯注》,第53,93頁;但是時間應該在唐龍朔年間吐蕃進占西域及攻略突厥以后,當時的吐蕃贊普為芒松芒贊。
⑥參見陸離,《敦煌藏文P.t.1185號〈軍需調(diào)撥文書〉及相關(guān)問題研究》,《西藏研究》2015年第2期,第49-56頁。
⑦巖尾一史,《ドルポ考-チッベト帝國支配下の非チッベト人集團》,《內(nèi)陸アジア言語の研究》ⅩⅩⅪ,2016年,第1-20頁。
⑧張云,《吐蕃與黨項政治關(guān)系初探》,氏著《唐代吐蕃史與西北民族史研究》,第234頁。
⑨據(jù)《隋書》卷83《附國傳》記載今石渠一帶是隋唐時期附國故地,參見石碩,《附國與吐蕃》,氏著《青藏高原東緣的古代文明》,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90-298頁。
⑩札巴孟蘭洛卓著,王堯、陳踐譯,《奈巴教法史——古譚花蔓》,《中國藏學》1990年第1期,第117頁;Helga Uebach.On Dharma-colleges and their teachers in the nineth-century Tibet?an empire,In Paulo Daffina(ed.),Indo-Sinica-Tibetica:Studi in Onore di Lucian Petech.Rome 1990:Bardi Editore.p.404.
?夏吾卡先,《石渠吐蕃摩崖刻文的整理與研究》,《藏學學刊》第12輯,第19頁;弟吾賢者著,許德存譯,《弟吾宗教源流》,西藏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39頁。
?陳乃文《夏爾巴人源流探索》,《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3年第4期;石泰安著,耿升譯《川甘青藏走廊古部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5-6頁;張云《論吐蕃與黨項的民族融合》,氏著《唐代吐蕃史與西北民族史研究》,第305-306,309頁;李范文主編《西夏通史》,第375-376頁。
?(元)戴表元《剡溪文集》卷4《唐畫〈西域圖記〉》,四部叢刊景明本。
?湯開建,《關(guān)于彌羅國、彌藥、河西黨項及唐古諸問題的考辨》,《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參見湯開建,《閻立本〈西域圖〉在宋元著作中的著錄及其史料價值》,《唐宋元間西北史地叢稿》,商務印書館,2013年,第15-17頁。
?湯開建,《關(guān)于彌羅國、彌藥、河西黨項及唐古諸問題的考辨》,《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
?陳乃文,《夏爾巴人源流探索》,《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3年第4期;張云,《論吐蕃與黨項的民族融合》,氏著《唐代吐蕃史與西北民族史研究》,第305-306,30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