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寬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教師往往花了很多的精力,付出了許多心血,學生的作文水平卻難見大的提高。尤其是一些寫作困難的學生,往往產(chǎn)生一種厭煩作文的思想。對于這些寫作困難學生,只要我們善于挖掘,就能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從而因勢利導,發(fā)現(xiàn)并發(fā)展學生的潛能,這些學生寫作困難的情況就能得到有效改善。
一般人不可能出口成章,但如果我們把這個“章”不要看得太嚴肅的話,那完全是可以讓寫作困難學生“出口成章”的。其實,一些老師眼中的“差生”在說話方面并不比一些“優(yōu)生”差,他們能夠暢順的表達自己的思想,有時還不乏精彩的語言。只要我們鼓勵寫作困難學生“我手寫我口”,就完全可以消除學生對于作文的神秘感和畏難心理。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對一些作文“困難戶”,我鼓勵他們口中怎么說就怎么寫,即使語言不夠簡練,也沒關(guān)系。作文不是做出來的,而是內(nèi)心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為了讓學生更流暢地寫話,我有意識地在課堂上請他們回答問題,在課前讓他們做3分鐘演講,或者讓他們講述自己的見聞,還不定期地舉行演講賽、辨論會、故事會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增強了,寫出的“話”也就文通字順了。
所謂“積蓄”是指學生通過對生活的觀察、思考,從而直接或間接掌握的知識、經(jīng)驗,心中產(chǎn)生的情感。作為一個十多歲的中學生,他們的積蓄已經(jīng)很豐富了,這些豐富的積蓄是寫文章的可貴的原料,我們應(yīng)該引導學生將這些“積蓄”傾吐出來,使之成為生動的好文章。
學生多年來積累于頭腦中的諸多經(jīng)驗、感受、情思,像一座沉睡的火山,當有一種外力來沖擊它、碰撞它時,它可能就會醒過來,噴發(fā)出熊熊燃燒的巖漿。每次我確定好作文的范圍后,我便找一些與主題相關(guān)的文章讀給學生聽,或者向?qū)W生講述與主題有緊密聯(lián)系的生活中故事或生活現(xiàn)象,以此來撞擊沉睡在學生大腦中的那些經(jīng)驗、感受和情思,促使它們蘇醒過來。尤其是寫作困難學生,他們的生活積累、情感體驗往往比一般的學生更多更深,一旦這些沉睡著的“積蓄”被喚醒,文思便會在他們的筆下汩汩涌動。
寫作困難學生大多比較自卑,缺乏寫作激情,他們不相信自己能寫出好文章,對這種情況,我常用富有鼓動性的語言激起他們的的自信心,引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作沖動。天津王根造老師的做法很具代表性,他在河北辛集中學搞了一次講座,他在 《咱們刨刨作文這棵樹的根兒》這個總標題下,引了五個小標題:(1)在座的都是詩人;(2)快打開你的第五扇門(瑣事、平庸之事)吧;(3)請毫不怯懦地講出你的獨特感受來;(4)把感受美迅速升華為思想美;(5)文章是思想的潮水沖出來的。單從這五個小標題中,我們就可以看出王老師的講座多么富有鼓動性。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三個下午的講座,不僅使學生 “產(chǎn)生了從未有過的沖動”“在黑暗中突然看到了光明”,而且“連摸不著作文之門的‘差生’,最后也能寫出成功之作發(fā)表。”正是王老師極富鼓動性的話引燃了學生心中的情感之火,充分調(diào)動了他們的內(nèi)驅(qū)力,使他們產(chǎn)生了強烈的創(chuàng)作沖動。
班里有一位學生平時作文寫不滿一頁,還常常辭不達意。有一次我檢查早讀時發(fā)現(xiàn)他正給幾個住校生講昨晚看的一部電視劇,那眉飛色舞的神情,繪聲繪色地講述,儼然一位能說會道的說書先生,圍著他的幾個學生聽得也很入迷??吹竭@一幕,我心中忽然一亮:何不讓他在作文中將這些故事寫下來呢?于是我找他談話,起初他一臉狐疑,后來他看我態(tài)度很認真,就很樂意地答應(yīng)了。在后來的作文講評中,我特意讓他讀自己的作文,讀完后我讓別的學生進行評論,指出哪兒該講卻沒講到,哪兒該簡潔卻講羅嗦了,有沒有注意畫面中的細節(jié)等。然后我讓他結(jié)合大家的意見,將故事的內(nèi)容重新寫一遍。這既讓他明白了作文中該寫什么,又學會了剪裁,還懂得了細節(jié)描寫的作用,可謂“一箭三雕”。
老師講評學生作文很少顧及寫作困難學生的作文,即使“有幸”得到講評,也往往是作為反面材料來點評。其實,只要我們不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寫作困難學生,便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作文中也有不少閃光的亮點,只要我們將這些點點螢光放大,讓它在所有的學生面前閃光,將會產(chǎn)生我們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次作文中,一位寫作困難學生寫他的奶奶,其中有兩個細節(jié)寫得非常好,一是寫奶奶拾吃他掉下的饃饃渣,二是寫奶奶走路時兩個小腳“一挪一挪”的動作,盡管這篇文章錯別字較多,而且文中還有幾處不通,但我仍抓住這兩點,作了細致的點評。我在稱贊他寫得好的同時,又委婉地指出如果文中的錯別字少一點的話,這將是一篇非常棒的作文。此后,這位學生寫作文特積極,而且非常注重用細節(jié)來表現(xiàn)人物。后來,我還在班級小報《柳笛》上設(shè)置了一個“螢光點點”的小專欄,專門選登寫作困難學生作文中精彩的句、段,極大地提高了他們的寫作熱情。
有人把學生學習的過程比作摘蘋果,要讓學生跳一跳能夠得著,也就是說對學生的學習目標不可定得太高,尤其是寫作困難學生,要讓他們時時感到摘到蘋果的快樂。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我對寫作困難學生的作文要達到的目標定得較低,只要能達到我預(yù)期的目標就給高分。給分太低也是抑制其寫作熱情的一個重要原因,適當給他們高分可以激發(fā)他們的寫作熱情。錢夢龍先生回憶他求學時代生活時說,是國文老師給他一篇習作以高分的偶然事實才引起他學習語文的激情,甚至決定了他以后的人生選擇。有不少名師不在60分以下判分,魏書生老師鼓勵一位從不寫作文的差生,只要他寫出題目就給80分。對寫作困難學生判高分其實是老師對他們的一種態(tài)度和語言,他們從中感到的是熱情和鼓勵。同時,他們也從“跳一跳”中感受到摘到“果子”的快樂。
在寫作方面,每個學生都是具有很大潛力可挖的個體,只要老師善加誘導,學生的潛能總會被挖掘出來。那時,我們將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寫作困難學生”并不比班里那些妙筆生花的學生差,他們同樣可以寫出精彩的文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