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輝
一次,筆者所在的教研組開展磨課活動,以鑒賞《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篇課文中細節(jié)描寫為例,研究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實施審美鑒賞。
首先,大家都認為教學這篇課文主要目標之一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所表達的主題,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主要途徑有二,即分別從情節(jié)、人物兩方面入手。我們擬在第一課時引導學生梳理情節(jié),亦即從林沖的系列經歷遭遇上來把握他的命運,即通過林沖這樣的人物刻畫,以及他最終走向反抗道路的敘述,讓學生了解那個社會的黑暗、腐敗的政治現(xiàn)實,理解民眾不得不起來反抗殘暴的統(tǒng)治者和惡勢力的原因。在此基礎上,第二課時主要從人物的思想性格變化的軌跡及其原因來認識主題。認識人物思想性格除了從情節(jié)角度之外,主要就是抓住那些在不同情節(jié)階段之中與人物相關的細節(jié)描寫進行分析,而文本中情節(jié)非常曲折,其中有關林沖的各種細節(jié)描寫也十分繁復,如何化繁為簡,切中肯綮,就成為提高本節(jié)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問題。
在集中討論上述問題時,我結合自己以往教學這篇課文的經驗,談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我認為從描寫方式上來看,以集中學習直接描寫的內容為宜,因為相對而言,本篇中與人物相關的間接描寫的內容(即主要關于風雪描寫的內容)與人物思想性格的關系并不十分緊密,對塑造人物形象的意義并不十分突出。后來,我又借鑒了鮑鵬山《新說水滸》中的解讀方法,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林沖總是隨身帶有一些瑣碎的器物,而在不同的情節(jié)階段,林沖對它們的處置又不盡相同,抓住這些細節(jié)進行分析,林沖思想性格的變化更加生動,形象更加飽滿,學生于此也有耳目一新之感。但教學過后,仍嫌整個教學過程拉拉雜雜,不利索,且學生注意力和思維比較容易分散。
這時,有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提出一個設想——可以刪繁就簡,干脆從眾多瑣碎的器物中找出幾件有代表性的器物,引導學生圍繞它們的來龍去脈去分析討論,以此揭示出林沖思想性格及其變化。為此,大家展開熱烈的討論,終于選定“尖刀、鑰匙、酒葫蘆”這三件器物,認為這三者分別貫穿于一些情節(jié)之中,且與林沖的處境心理、性格命運密切相關,但又容易被忽視,是比較理想的切入點。后來,大家又對具體內容、問題設計、教學流程、組織形式等方面上獻計獻策。最終,我們做出如下兩個最主要方面的設計。
首先通過探究尖刀、鑰匙、酒葫蘆在文本中的來歷、去向以及內涵(即在當時的林沖生活、思想中意味著什么),由此概括出林沖性格的幾個基本元素——委曲求全的堅忍、安于現(xiàn)狀的平庸、救弱濟貧的俠義、謹小慎微的細致、以牙還牙的辛辣等等,從而認識到人物性格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在此基礎上,在引導學生考察這些性格元素之間的關系,不難發(fā)現(xiàn)它們在林沖身上交錯、轉化、變異,從而認識到林沖這一人物的性格發(fā)展變化的軌跡。最后通過探究、討論這一發(fā)展變化的主要原因,使學生加深對小說“官逼民反”這一主題的認識。
先將學生分成三個大組,要求他們緊扣文本的描述,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閱讀積累,分別對“鑰匙、酒葫蘆、尖刀”的來歷、去向及其內涵進行討論,并由此概括出林沖的性格元素,旨在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以及深入細致探究文本的能力,這是一項基礎性的學習任務。小組學習完成這一節(jié)內容后,師生共同探討林沖各性格元素之間的關系,分析林沖思想性格發(fā)展變化的原因。期間,教師應敏銳注意到學生在這個審美鑒賞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偏差,可以通過評點、質疑、提供相關材料等方式予以調整、糾正;對正確的意見、合乎情理的個性化的解讀,應該及時肯定,并能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歸納。
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對審美鑒賞過程之中的關鍵節(jié)點作出精心的引導。
對文學作品進行審美鑒賞是比較復雜、高級的心理活動和思維活動,它要求審美主體具有一定的藝術素養(yǎng)、文化知識、生活閱歷、審美能力,并能將它們有機結合起來,在接受藝術作品的過程中,通過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各種心理因素的復雜作用對審美對象進行藝術再創(chuàng)造。一般而言,高中階段的學生,其審美綜合素養(yǎng)的積累剛剛起步,審美能力才開始逐漸形成,對藝術作品的接受還時常有很多困難和障礙。在這種情況下,要真正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審美鑒賞能力,使之初步具有獨立地體驗、欣賞、評價,甚至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及品質,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那么,教師該如何在學生的審美鑒賞活動中發(fā)揮其主導作用呢?通過這次磨課,我以為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為學生的審美鑒賞活動過程精準定點上。具體說來,有如下四“點”:1.作為鑒賞對象的文本,可供鑒賞的方面(內容)一般都很豐富,教師要抓住其中最富特色的部分,為審美鑒賞活動確定出發(fā)點(具體的審美對象);2.同一內容,可從不同角度去鑒賞,為能更好地引發(fā)學生的有意注意,激發(fā)學生的鑒賞興趣和熱情,教師要找到一個新穎、恰當?shù)那腥朦c(比如我們選擇尖刀、鑰匙、酒葫蘆這三個器物來鑒賞);3.要使鑒賞活動順利進行,達成培養(yǎng)審美能力的教學目的,就要將學生的注意力往關鍵問題上引導,即引導學生找準鑒賞的著力點;4.教師應引導學生緊扣文本主要的認知、鑒賞價值,分析、評價審美對象的價值、作用,即幫助學生找準比較確切的落腳點。
既指給學生留足體驗思考、交流探討的時間,也包括留足思維橫向聯(lián)系、縱向深入的空間。
首先,課堂教學中,不留足時間,使得學生的體驗思考、交流探討不充分,審美鑒賞往往難免停留在表象,而流于膚淺,急于求同,而形成概念化的結論。這種失敗的審美鑒賞活動,對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積累和鑒賞能力的形成有害無益。
再者,教學內容明晰簡潔,板塊組織科學合理,無疑能更好地使學生獲得審美知識,積累審美經驗。作為導引的問題具有包容性和啟發(fā)性,才能拓展學生聯(lián)想想象的空間,收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提升思維靈活性的品質;才能引領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fā)展,挖掘探究,提升學生思維深刻性的品質。我們設計這節(jié)課學生探究的問題,概括起來講就是一個中心問題三個層面?!耙粋€中心問題”是從細節(jié)描寫看林沖的性格命運,“三個層面”即性格元素——其間關系——轉化原因。最終能使學生掌握小說鑒賞中“細節(jié)描寫——人物形象——主題思想”的審美路徑,能認識到要以聯(lián)系、發(fā)展的觀點去看待人物性格形象及其價值意義這一鑒賞原則。
最后,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我們把握住的是:精準定點,目的不是預設甚至限制學生的鑒賞范圍、思維結論,而是引導學生探索審美鑒賞的路徑,體驗審美鑒賞的過程;留足空白也不是放任學生無序爭論而不置可否,而是要態(tài)度明確,相機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