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君
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當下的熱門話題?!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層面。這四個層面既具漸進性,又有互融性,這就要求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逐步實施,全面推進,以語言建構為基礎,發(fā)展思維品質,培養(yǎng)審美能力,實現(xiàn)文化傳承。
在文化傳承上,我國歷來重視語文學科中古詩文的教學,但是一直以來,這個板塊教學是所有教學中最為迷惘的:教學方式單一,課堂氣氛沉悶,師生互動匱乏,課外衍生欠缺……作為語文教學的一線工作者,筆者根據(jù)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內容提出了文言文活動化課堂教學模式的四組設想。
“語言建構和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最為基礎的內容,對于教學來講,這是最基礎的一步,也必須是做得最為扎實的一步。但我們傳統(tǒng)課堂在落實這一環(huán)節(jié)時,一方強行灌輸,另一方勉力接收,短期效應固然明顯,卻不利于學生的長期發(fā)展。所以,即便是積累字詞,也要講求方式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化被動為主動。
比如,同一個文言字詞在不同時期不同文本中有不同的意思,教師可指導學生將其不同義項加以整理和比較,并根據(jù)詞意發(fā)展變化來探尋字詞意義的本源和聯(lián)系,從而幫助學生組建一個文言字詞的系統(tǒng)。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適當借鑒許慎《說文解字》一書,利用一些常用的偏旁部首進行形義分析,尤其是針對某些通假字和古今異體字,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加深對字形詞意的理解,也可以借此展示古漢字的造字歷史和藝術魅力。
江蘇省特級教師陳杰在《人格語文論綱》一書中認為,人格的不斷發(fā)展是教育追求的本原目標,是教育“使人成其為人”的根本。而獨立思維和自我意識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著名語文教育專家吳非先生曾說“不跪著教書”,傳達了一種理想的知識分子人格,同樣,我們也要讓我們的學生“不跪著讀書”,不強迫,不被動,不盲從。尤其是在解讀經典作品時,引導學生跳出文本的拘囿,努力在前人認識的基礎上探求新的突破,形成獨到的見解。
比如在《廉頗藺相如列傳》“完璧歸趙”這一章節(jié)中,傳統(tǒng)教學在感情色彩上都會傾向于褒趙貶秦,但事實上,當時的秦昭王真的是如此昏庸無能,居然被趙國一小小使臣玩弄戲耍嗎?而藺相如在秦國的所作所為真的能讓他如此理直氣壯嗎?結尾最后秦王大赦相如回國真是為了體現(xiàn)大國風范嗎?這些問題能使學生能以更客觀更真實的角度去看待文本之外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并通過跨學科的融合學習獲得更為全面的多元感知。再比如,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批判秦始皇的窮奢極惡,那么歷史上的秦始皇真是一代昏君嗎?魯迅在《記念劉和珍君》中并不贊同徒手請愿,那《五人墓碑記》中又該如何看待挺身赴難的五位平民?諸如此類。利用教材文本的獨特性,合理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多維度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是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途徑之一。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體驗、欣賞、評價、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及品質。如果說思維偏于客觀理性,那么審美應該偏于主觀感性,在體驗中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進而創(chuàng)造美。
“美”緣起于客體,作用于主體。體現(xiàn)在古詩詞教學中,就是讓學生深入詩詞內容,審意象明意境,并用自己的語言對作品進行再創(chuàng)作。除了詩文轉換,也可以嘗試課本劇的改編。作為一種新興的校園文化藝術,它把課文課堂教學及德育、美育結合在舞臺藝術的表演之中,是學生對文本語言的審美再創(chuàng)造。比如將白居易的《琵琶行》改編成歌舞劇,通過角色扮演可以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到琵琶女的一生悲慘的飄零身世,加深對封建社會壓迫下的底層婦女和正直知識分子的同情。其他適合改編的還有《長亭送別》《漁夫》《氓》《知其不可而為之》等等。
“文化傳承與理解”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第四層內容。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淵源流長,只有通過理解經典古詩文的精神實質和審美旨趣,才能認同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群文閱讀”是指根據(jù)某一焦點選擇一組文本,師生圍繞焦點對文本展開比較閱讀,最終歸納整合形成共識?!敖裹c”可以涉及語言、結構、人物、主題等各個層面。以女性形象為例,《氓》《孔雀東南飛》《陌上桑》《琵琶行》《木蘭辭》可作為一組進行“男權社會下的女性意識”主題探討;品讀《燭之武退秦師》《觸龍說趙太后》《鄒忌諷齊王納諫》《諫太宗十思疏》等,領略戰(zhàn)國名家的諷諫藝術;同樣是愁,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聲聲慢》、柳永的《雨霖鈴》、屈原的《離騷》等都各有情狀。群文閱讀可以將“點”延展為“面”,增加學生的知識儲量和素材積累,并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篩選、整合、歸納信息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綜上所述,以上文言文活動化課堂教學是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下的一次教學探索,目的是為了改變文言文教學機械化、單一化的現(xiàn)狀,激發(fā)學生文言學習興趣,尋求文言教學中提高學生思維和審美能力的方法,使我們的下一代能在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中樹立起更為強大的民族自信和社會責任感。期待在日后的實際教學操作中,能給我們的文言文課堂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