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群 王亦莊
前不久,“千課萬人”全國首屆“越語文”課堂教學觀摩會在浙江紹興舉行,來自20多個省市區(qū)的語文老師們聆聽了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語文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紹興文理學院原中文系主任王松泉教授對王慧琴、洪志明、屠素鳳、王崧舟、吳淼峰等五位特級教師、“越語文”名師語文課堂教學的評點?!霸秸Z文”是我國浙江紹興一帶長期形成的體現(xiàn)地域人文精神,帶有歷史傳統(tǒng)印記,具有“越風勤謹、越味涵蘊、越膽大氣、越識理性”等特征的語文教學和研究活動的統(tǒng)稱,是“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上世紀80年代起,以“語文教育學學科大系構想”以及“閱讀教育學”和“板書學”等學科的創(chuàng)立者王松泉為代表的紹興語文教師們,就創(chuàng)造并推出了“主兼式教學法”“板書圖示導讀法”“探究式教學法”“導學式教學法”等新穎高效的語文教學方法,《春》《變色龍》《清明》等富有特色的課堂教學實錄曾風靡全國,多次被有關刊物評為“讀者最喜愛的文章”,并一一作為示范教例編入全國高師院校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教材?,F(xiàn)在,“越語文”教師群體中更涌現(xiàn)了一大批名師和特級教師,“越語文”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正在進一步發(fā)揚光大?!霸秸Z文”課堂教學觀摩會為此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王松泉教授的評課發(fā)言則對我們借鑒“越語文”的理念和經(jīng)驗,理解核心素養(yǎng)語文化,提升學養(yǎng),上好語文課,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茲將王松泉教授前后兩次評課發(fā)言合并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剛才與大家一起,心隨各位導游般的老師游覽了古色古香的越州古城、無邊無際的內(nèi)蒙林海、如圖如畫的非洲大陸,一度沉浸在名師引導的二度觀賞和三度觀賞的氛圍之中。為什么這么說?劉勰《文心雕龍》中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可見文本是作者首度觀賞的結晶。而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作為“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既讀出作者,又讀出自己,這是二度觀賞。我們觀賞老師們?nèi)绾我龑W生既讀出作者又讀出自己,既看出表達什么又懂得怎樣表達,這就是三度觀賞。首度觀賞的是人事景物,二度觀賞的是語言文字,三度觀賞的是導兒學步。剛才幾位老師“導兒學步”都做得很好。
正因為是觀賞,自然就會有觀后感。我的觀后感有三點:
第一,這是幾堂什么樣的課?第二,他們?yōu)槭裁茨苌铣蛇@樣的課?第三,借鑒這幾位名師,我們應當上成怎樣的語文課?——有的老師馬上就聽出來了,這不是“三然論”嗎:知其然(實然),又知其所以然(必然),更知其應然。
先說第一點,這是幾堂什么樣的課?
要評價這幾堂“越語文”課,首先必須確立參照系,今天的參照系,我想應該由三個維度組成:
一是國家認知,指的是課標、核心素養(yǎng)等要求,尤其是學生實際提高的語文素養(yǎng)。
二是地域情懷,指的是鄉(xiāng)土風范,“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越地更有越地的風土人情。
三是同行風采,指的是其他名師的水準。例如我近期觀賞過的北大附中、東北師大附中、河北、湖北、廣西的一些中小學語文老師的課……
這樣,這個參照系就由天地人三個維度組成:天就是國家認知,對照國家認知可以知天意;地就是地域情懷,對照地域情懷可以接地氣;人就是同行風采,對照同行風采可以通人脈。我們上課,假如能應天時,得地利,求人和,就自然會修煉出自己語文教學的精氣神。
那么今天的幾堂“越語文”課對照這個參照系,與同一爿藍天下、同一方國土上、同一個行業(yè)里的你我他,在精氣神上有什么共性和個性呢?我認為,共性主要體現(xiàn)在課標意識、課標情結,個性主要體現(xiàn)在教學風格、教學水平。
今天下午三位老師和上午兩位老師的課都上得很好,當然各有千秋,例如:
王慧琴老師的課像游學型,特點是玩味語文,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趣”。
洪志明老師的課像合作型,特點是循情拓展,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探”。
屠素鳳老師的課像審美型,特點是沉浸體驗,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賞”。
王崧舟老師的課像美讀型,特點是詩情畫意,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純”。
吳淼峰老師的課像品味型,特點是品詞擇語,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悟”。
而如果要說“越語文”與其他地方的語文課有什么共性,我覺得主要體現(xiàn)在親、和、清、新四字上。
親,老師親近學生,態(tài)度親切關愛。
和,師生和諧共處,教學和諧相長。
清,教學理念清醒,教學思路清晰。
新,教學內(nèi)容出新,教學設計創(chuàng)新。
但是,“越語文”在這些共性中體現(xiàn)出更多個性的,我認為卻是另外四個字,這四個字雖然不是人無我有,但一定意義上卻是人有我優(yōu)、人優(yōu)我特、人特我精。那就是精、實、醇、美。具體地說——
精表現(xiàn)在:
文本處理精(精當),無論選例、選景、選色,取樣都十分精心。
三維定位精(精準),每課有所得,做到一得為主,兼顧其他。
學程預設精(精細),教師心中有預案,但都能因時制宜,按學情隨機生成。
示范言語精(精練),教學言語深得“三個人心”:抓住人心,打動人心,深入人心。抓住人心是有吸引力,打動人心是有感染力,深入人心是有說服力。抓住人心是以聲引人,打動人心是以情感人,深入人心是以理服人。這樣的教學言語,才是聲情并茂、情理雙至!同時,我還發(fā)現(xiàn),五位老師的課堂言語很少語言雜質(zhì)。
實表現(xiàn)在:
新知學得實(實在)(例略)。
方法習得實(實效)(例略)。
思維練得實(實招)(例略)。
情意獲得實(實感)(例略)。
醇表現(xiàn)在:
內(nèi)涵意蘊醇(醇濃)(例略)。
課堂情調(diào)醇(醇和)(例略)。
描敘話語醇(醇樸)(例略)。
童心童趣醇(醇正)(例略)。
美表現(xiàn)在:
意境畫圖美(美好)(例略)。
流程線條美(美妙),人的認識一般總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所謂兩個飛躍。我們引導學生學習,就得從引導感知到引導理解,再引導應用。這樣就至少有四種課型:流線漸進型(或直線挺進型),螺旋上升型,輻射求異型,聚斂求同型。五位老師的課各自形成了不同流程的課型(例略),但都似行云流水,很有美感。
難易適度美(美意),五位老師的課都上得深入淺出。在把握難易程度上,通常有四種老師:深入淺出是最好的老師;第二種是深入深出的老師,水平高,但學生一時不易接受,不過他畢竟有學問,改進一下方法也是好老師;第三種是淺入淺出的老師,水平不高,但學生很容易接受;最差的是淺入深出的老師,“你不說我還清楚,你越說我越糊涂”。
教態(tài)從容美(美感),五位老師的教態(tài)是那樣的從容不迫、灑脫自然、云淡風輕,給人以美的享受。
但以上說的“精實醇美”其實只是“越語文”獨有特色中涉及到“味”的一點,因為“越語文”除了課堂教學中的“越味”,還有更為廣闊的相關領域,“越語文”至少涵蓋“風味膽色”四大特色:
風——越風勤謹?!霸街卸嗖趴。稳瞬磺谥??”陸游 “六十年間萬首詩”,馬一浮等著述宏富終成“一代宗師”……他們都是紹興遙遙領先的“中國之最”。“越語文”教師群體傳承越地先賢勤謹?shù)慕田L學風,無論從教治學,大都十分勤勉,又力求嚴謹,從而造就了一大批追求高效、勤謹精進的名師。
味——越味涵蘊?!霸街卸鄬W問,何人不涵蘊?”謝靈運作品的清閑恬靜、賀知章詩歌的膾炙人口、魯迅雜文的深刻精妙、劉大白文采的引人入勝……他們都是紹興津津樂道的“中國之最”?!霸秸Z文”教師群體傳承越地文人涵蘊的品性,在教學中逐步形成了包括“精”“實”“醇”“美”在內(nèi)的涵泳蘊藉、意韻深長的格調(diào),涌現(xiàn)了一大批追求品位、體現(xiàn)精湛教學藝術、獨具涵蘊氣質(zhì)韻味的名師。
膽——越膽大氣?!霸街卸囗频Z,何人不大氣?”王充《論衡》高舉起反迷信的大旗,謝安東山再起擊潰百萬強敵,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弘揚高風亮節(jié),巾幗英雄秋瑾等辛亥三杰“氣壯山河”“浩氣長存”,還有被譽為“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的陶行知,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蔡元培,現(xiàn)代幼兒教育的奠基人陳鶴琴,我國第一位語文教學法碩士研究生導師阮真,“國寶”級的小學語文特級教師斯霞,我國早期教育“0歲方案”的創(chuàng)始人和設計師、著名心理學家馮德全,我國漢語修辭學新體系的創(chuàng)立者鄭奠,首名獲得亞太地區(qū)普教專家稱號的呂型偉……他們都是紹興熠熠生輝的 “中國之最”?!霸秸Z文”不但具有越風勤謹、越味涵蘊的特點,而且在膽魄和膽略上也傳承了越地名士大氣的特質(zhì),不乏壯志豪情?!霸秸Z文”教師群體中,多有高瞻遠矚、高屋建瓴之人,也多有敢于創(chuàng)新、先聲奪人之舉。他們追求卓越,在語文教育領域創(chuàng)造了許多“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人優(yōu)我特、人特我精”的全國一流的業(yè)績,從而印證了包含魯迅“硬”和“韌”在內(nèi)的從逆境中突破、在平凡中創(chuàng)新的“膽劍精神”,值得“越語文”教師群體引以為榮。
識——越識理性。“越中多穩(wěn)慎,何人不理性?”朱熹、王守仁、劉宗周、黃宗羲、章學誠無一不是理性的代表,馬寅初則以理性堅守了真理……。他們都是紹興赫赫有名的“中國之最”?!霸秸Z文”的越風勤謹、越味涵蘊、越膽大氣,最終自然都應歸結于越識理性。傳承越地學者理性的修為,追求學養(yǎng),實現(xiàn)見識和學識的理論高標,是許多紹興學人,尤其是“越語文”教師群體骨子里自動流淌和洋溢的欲望,它與先賢名士理論遺產(chǎn)的精神延續(xù)和學識滋養(yǎng)有著無法割斷的關聯(lián)。越地學者的理性是“越文化”的一個基因,它已成為“紹興精神”的一個鮮明特征。
今天上課的老師們,就很好地體現(xiàn)了“越語文”的“越味涵蘊”,同時也在整體上為我們開啟了進一步領略“越語文”“風味膽識”的心路。
第二點,這幾位老師為什么能上成這樣的課?
臺上雖只幾分鐘,臺下何止十年功?我覺得,這幾位名師所以能取得成功,是用了非同一般的“力氣”??偨Y他們的成功經(jīng)驗,我認為主要是“三力三氣”:
第一個力氣是有定力,靠底氣,這指的是學養(yǎng);
第二個力氣是有魅力,靠才氣,這指的是教藝;
第三個力氣是有活力,靠朝氣,這指的是創(chuàng)見。
學養(yǎng)、教藝和創(chuàng)見,這是一個教師想取得成功必須奠定的三塊基石。這三塊基石分屬理論、教學和科研。一個教師,如果光教學,不學理論,不搞研究,就始終是個一般的教書匠。只有邊教學,邊學理論,邊搞研究,才有可能成為學者型的教師,成為“大匠”,成為教育家。
第三點,借鑒這幾位名師的寶貴經(jīng)驗,我們應當上成什么樣的語文課?
這幾堂課,無疑都是成功的。當然,沒有最好,只好更好……但在大江南北,我發(fā)現(xiàn),許多特級教師和名師,無論從課堂的學術含量看,或是從他們發(fā)表的一些文章來看,大多仍處于經(jīng)驗型和描述型,較少有科學解釋型的水準,從思維方式和話語系統(tǒng)看,其中有不少老師已滯留于高原期。但是你看,今天上課的五位老師,有的如王崧舟等已經(jīng)突破了高原期,有的也已走在突破高原期的路上……
如何走出高原期?我認為當前首先需要樹立并增強核心素養(yǎng)觀念。兩年前公布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明確提出了“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并將核心素養(yǎng)歸納為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大領域,而這三大領域與馬克思關于全面發(fā)展的人應具備的文化性、自主性和社會性分別對應,也與我國治學、修身、濟世的文化傳統(tǒng)相呼應,體現(xiàn)了中國化和時代化。同時,每一領域有虛實兩兩相輔的兩種素養(yǎng),一共歸納為6種素養(yǎng),每種素養(yǎng)中又各有3項指標,共有18項指標。特別對于核心素養(yǎng)的三大領域,在我心目中是真善美三足鼎立相融的立體化建構:求真,相當于人文底蘊與科學精神的文化基礎;求善,相當于責任擔當和實踐創(chuàng)新的社會參與;求美,相當于學會學習和健康生活的自主發(fā)展。當然,這個方案以后肯定還會不斷完善。
其實,對于核心素養(yǎng),我們不但需要洋為中用的中國化、古為今用的時代化,更需要為我所用的語文化。所謂語文化,就是以培育體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的語文素養(yǎng)為目標,讓核心素養(yǎng)滲透到語文素養(yǎng)中去。核心素養(yǎng)是各門學科、各項教育活動、學校家庭社會共同的培育目標,語文教師需要守正的畢竟是語文教育陣地,所以,語文教育的外延不能無限拓展,否則內(nèi)涵就會嚴重虛脫!
為此,我們要讓體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的語文素養(yǎng)成為語文教育中萬變不離其宗的“DNA”,要用這個“宗”以不變應萬變,這就要“我行我素”——這個“素”就是體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的語文素養(yǎng)的“素”,更是教師自身素養(yǎng)的“素”。這個“素”,來自我們的學養(yǎng)。有學養(yǎng),教學才有學術含量,才有所謂的含金量。有學養(yǎng),落實體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的語文素養(yǎng)就能自覺清醒,自然滲透。
關于學養(yǎng),上面說到,各地不少名師現(xiàn)在已滯留于高原期。那么如何走出高原期,進一步提高學養(yǎng)品位和學術檔次?盡管所有教師的人格、地位都是平等的,但不可否認,品位卻有高下之分。因此我一般把教師的品位分為三個檔次:
技術型合格教師——匠
藝術型優(yōu)秀教師——師
學術型名牌教師——家
一般的“匠”立足于職業(yè),多是技術型的,工匠是代表。一旦把工作視為事業(yè)和專業(yè),匠心獨運,富有創(chuàng)造,他就可能成為名匠、大匠,甚至大師、大家。
一般的“師”立足于事業(yè),多是藝術型的,教師是代表。一旦把工作視為專業(yè),師藝高超,富有建樹,他就可能成為名師、大師,甚至名家、大家。
一般的“家”立足于專業(yè),多是學術型的,專家是代表。一旦把工作視為大業(yè),專才卓著,富有造詣,他就可能成為名家、大家。
那么一般的匠、師、家各是什么樣子?什么叫有學養(yǎng)?什么是含金量?我舉個文字教學中的例子。有個學校的許多學生不知受校外墻頭標語還是墻報中錯字的影響,都將“闊”字里面的三點水移到外面做了左偏旁。三位老師分別在自己執(zhí)教的班上指導學生糾正——
第一位老師一上來故意演示寫錯的“闊”字,邊說:許多同學都把闊字寫成這個樣子,這是錯誤的!并告誡學生:以后應該把三點水移到里面去,記住了沒有?學生都大聲說記住了。接著他好心地又幫學生找原因,邊板書“潤”字邊說,大家也許是因為受了“潤”字的影響,以后應該注意區(qū)別字形和筆畫……這位老師講的沒錯,但不料弄巧成拙,結果適得其反。原來寫錯的,仍然寫錯了;原來沒寫錯的,后來也寫錯了。這是為什么?實在是因為他強化了學生的感知,給學生的負面印象太深了。加上“闊”“潤”二字相互混淆,既產(chǎn)生了前攝干擾,又產(chǎn)生了后攝干擾,形成了雙向抑制性遷移,將學生的思維打亂了。這位老師本來應當是技術型的合格教師,但缺乏匠心,在我心目中僅是一個蹩腳的“匠”,與“大匠精神”相去甚遠。
第二位老師去糾錯時先問哪幾位同學沒有將“闊”字寫錯,然后請兩位同學上來板書“廣闊天地”(字不離詞),并加以表揚,加深學生的正面印象。接著講這是一個形聲字(意聲字),“外形內(nèi)聲”……事后,原來寫對的學生因為得到了肯定,再沒寫錯;原來寫錯的學生,不少也改正了。但仍然有一些同學印象不深,積習難改。應當說,這位老師教得不錯,通過不斷改進和努力有可能成為藝術型的優(yōu)秀教師。
第三位老師,是利用課外合適的時機糾正這個錯字的。他的班上隔周都要舉行一次讀書會,在舉行“名著故事”讀書會時,他特地讓一位寫錯“闊”字的學生講曹操建花園的故事……,學生被故事深深地吸引了。當講到楊修說“門里一個活就是闊”時,這位老師趁機提醒學生“闊”字就應當這樣寫,并要學生邊說“門里一個活就是闊”這句話,邊用左手書空三次,充分利用右腦的優(yōu)勢功能(盡管這種優(yōu)勢不能過分夸大),手腦并用,五官聯(lián)動,加深正面印象,既收情境教學的效果,又發(fā)揮了腦科學的功能。結果顯而易見,學生因為印象深刻,遇到寫這個字,馬上就聯(lián)想到“門里一個活就是闊”,誰還會再寫錯呢?
這就是匠、師、家的區(qū)別。
但大家可能對閱讀教學更感興趣,下面我再舉個閱讀教學中的例子。
朱自清的《春》,上海曾編在小學教材中,統(tǒng)編教材和其他地方多編在七年級課本里?!洞骸返慕虒W大多要求學生背誦,但其中有的語段(句群)學生一時背不出來,例如“桃杏梨”這一段:“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ɡ飵е鹞秲?,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三位老師去指導背誦,效果卻并不相同——
第一位老師:反復強調(diào)多讀就能背,背不出就不斷地讀,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結果雖然疙疙瘩瘩勉強背出,但一知半解,食而不化,效果不理想,因為是沒有理解鋪墊的死記硬背——這位老師缺少匠意,僅是個蹩腳的“匠”,與“大匠風貌”有天壤之別。
第二位老師:先請學生看清楚這個語段共有幾個句子,學生說三個,然后讓學生分別朗讀三個句子,指導學生理解每句話的含義,引導發(fā)揮想象。在學生掌握語段內(nèi)容的基礎上,化整為零,讓他們分別背誦三個句子,然后連起來將整個語段順利背出,學生很高興,效果比較好。這是理解與想象結合的背誦——這就有點像“師”的樣子。
第三位老師:讓學生自己探究這個語段的句子是怎么排列的,有什么特點和規(guī)律。學生發(fā)現(xiàn)這個語段共三個句子,分別寫樹、花、果,看得出,縱向的排列是遞進關系,因為有樹才會開花,有花才能結果。同時發(fā)現(xiàn),每個句子中橫向并列的都是桃、杏、梨。學生猶如發(fā)現(xiàn)新大陸:“原來如此!”于是就用“樹花果,桃杏梨”這一規(guī)律作為要領,順利背出。這還不夠,這位老師還針對學生作文時常常將事物寫得顛三倒四的弊病,要求學生學習朱自清先生在形象思維中滲透嚴密的邏輯思維這一特點,仿寫這個語段。事后學生中有寫運動會的,有寫校園環(huán)境的,有寫家鄉(xiāng)風光的,也有寫自己的課桌甚至鉛筆盒的,縱橫關系條理井然。其實當時還有學生質(zhì)疑:開花的先后次序是否是桃杏梨?研討結果:一般情況應該像農(nóng)諺說的那樣“桃花開,杏花敗,梨子花蕾趕上來!”依次應該為杏、桃、梨。但因為地域和樹的品種不同,也會有例外。尤其通過對文本的解讀,使學生體會到,“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真實而形象地描繪了初春時節(jié)萬物蘇醒,春意盎然,百花競相開放、爭奇斗艷、難分先后的情景。這位老師的教學效果如此之好,是因為他不但讓學生理解,還引導學生欣賞、借鑒和應用,既讀出作者,又讀出自己——這就有點像“家”了。
說這位教師能成“家”,就是因為他有學養(yǎng),教學的“含金量”高。他的教學中,既滲透了課標精神,如“三維目標”中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又如自主、合作、探究的學法指導……也體現(xiàn)了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包括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和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和實踐創(chuàng)新的精神。同時,更蘊含了語文素質(zhì)教育規(guī)律,包括“正五觀”,即端正語文教育的性質(zhì)觀、目標觀、內(nèi)容觀、方法觀和師生觀;“循五律”,即遵循相應的習得律、語用律、升華律、開放律、合作律;體現(xiàn)了與“五觀”和“五律”相對應的五個“公式”的要求,即:言語-語言-言語,形式-內(nèi)容-形式,語感-思維-語感,生活-課堂-生活,學法-教法-學法。關于這些規(guī)律,老師們?nèi)缬信d趣,可以進一步參看有關的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