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匯波
語文學科的基本活動為讀寫聽說。動筆,其范疇比寫要寬廣,可以是寫、記、畫,只要因思考而在頁面上留下痕跡,均是動筆。語文教學中的動筆,以文字書寫為主,是與思考融合而在紙面上留下線條符號的活動。
語文教學中學生不動筆、不會動筆,已是普遍現(xiàn)象,已嚴重制約了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探索如何促使學生動筆,是一個重要而又迫切的課題。
課堂上教師學嘮叨學生要動筆:“大家要動動筆!”“你記下來了嗎?”“大家把這些記下來!”“大家要記下這些重要的知識點!”“大家要把這些內(nèi)容抄下來,要考到的!”
千叮萬囑千呼萬喚,可學生似乎不為所動。或是動筆了,但至多是抄抄寫寫,教師不要求不檢查了,他們又停下來了,又不動筆了。
一教師苦于學生語文學習不動筆,教學效果很打折扣,于是組織一個動筆專項活動以促進學生動筆:
師:老師接下來把XX的XX講清楚。大家先不動筆,我講完后,大家再把要點寫出來。我要看看大家寫得怎樣!
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講后,學生寫,教師巡視。
師:你們都能寫下內(nèi)容要點,很好!
師:以后,大家都要這樣做,平時聽課時都能動動筆。
這個專項指導似乎很成功,但并沒有改變學生的動筆習慣,后來的語文教學中學生還是不動筆。
就教師而言,是很苦惱的:我要求學生動筆,學生為什么不動筆?我教學生動筆了,可無效呀!
否定語文教學中學生動筆,斷定學生不動筆或沒有動筆,過于主動絕對與武斷。但學生的動筆顯然更多是應付,并沒有真正促進語文學習,動筆沒有真正走進語文學習。故仿亞健康概念而提出“亞動筆”一詞,以概括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動筆現(xiàn)狀較為恰當,即學生應付性動筆,動筆并沒有真正進入語文學習范疇。
語文教學中學生“亞動筆”表現(xiàn)為:
聽課中教師要求時才動筆抄寫,教師無要求則從不動筆。
閱讀時一般不動筆,教師要求做圈點批注,才會應付性地在頁面上動動筆。
完成書面作業(yè)時不愿動筆,盡量不動筆。
口頭表達作業(yè)時從不動筆,沒有感受到動筆對口頭表達的提升促進作用,也沒有體驗過。
考試時只寫答案,考試中的文本材料閱讀從不動筆。
學生語文學習中動筆少,或不懂得動筆,甚至是拒絕動筆。有時,會覺得動筆似乎是學生們“最惡心最恐怖”的事情,教師的動筆教學努力于他們而言似乎是外星球那么遙遠。很多教師意識到并正努力糾正這個缺失,但因探索少,實踐與認識都停留于淺層次,動筆教學收效不大。
語文學習中學生“亞動筆”的原因有:
一是動筆教學意義不明確。動筆教學孤立片面,沒有放到課程上去整體認識。如上面案例,教師所做動筆專項訓練,只是一種當下記憶、信息篩選的訓練,意義上并沒有指向語言素養(yǎng)中的動筆能力與習慣。
二是動筆教學活動不完整。教學活動的設計及組織實施上有欠缺,如只籠統(tǒng)或簡單化地要求學生動筆,學生不知怎么動筆,也沒有實際動筆,教師不管不顧,最后是不了了之。
三是動筆教學不持續(xù)。即教師想到動筆時,發(fā)現(xiàn)動筆的需要時,就強調(diào),就做專項訓練;但大多時間不要求學生動筆,忙著講課,忙著進度,忘了動筆是語文學習的必需。
四是沒有形成動筆教學的方法體系。學生動筆的教學,有探索與實踐,但成熟而典范的少。如圈點批注,都知道必須做,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具體怎么做才是成功的,則大都不清楚,沒有建立起教的方法體系,沒有積累起足夠的支撐動筆教學的成功典型案例。
五是動筆評價促進體系沒有建立。語文學習中的動筆,促進性與過程性意義突出。可現(xiàn)有的語文學習評價更多是指向閱讀與思考的答案或結(jié)論,沒有指向動筆等過程性的參與因素。
于是,語文教學中學生的“亞動筆”成為一種普遍狀態(tài)。學生似乎都有動筆,但沒有主動動筆的需求,不想動筆,不懂得動筆,沒有感受到動筆于語文學習的積極影響,沒有形成動筆能力與習慣。學生動筆是被動與消極的,常是應付狀態(tài),動筆沒有與語文學習掛上勾。
2017年版的高中新課標提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gòu)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xiàn)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zhì)”。語言實踐,無非就是讀寫聽說,寫表現(xiàn)為動筆,是語言實踐的基本方式,也是基本能力,關(guān)鍵能力。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語言能力、語言品質(zhì)是在語言實踐中表現(xiàn)出來的,積累與構(gòu)建起來的。思語言是思維的外殼,維是語言的內(nèi)核。動筆表達,讓思維外顯;動筆,讓思維具體化。動筆形成文字,而至形成文本,是思維品質(zhì),思維品質(zhì)提升的表現(xiàn);動筆書寫表現(xiàn)語言品質(zhì),是語言素養(yǎng)、能力提升的表現(xiàn)。動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語言實踐方式。
新課標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闡述中,倡導“豐富”“積極”“主動”的語言實踐。動筆作為語言實踐的主要方式,并不是學生能抄抄寫寫那么簡單,應相應提升至主動動筆。把動筆提至主動作為,于破解“亞動筆”怪圈,走出學生語文學習不動筆而致低效的泥沼,有積極意義。主動動筆,才稱得上語文品質(zhì),才稱得上關(guān)鍵能力或核心素養(yǎng)。
什么是主動動筆?主動動筆是語文學習中學生主動用筆記錄思考,促進思考與表達,提升語言品質(zhì)的積極行為與習慣。
語文學習中的主動動筆意義有:
主動動筆提升思考質(zhì)量。語文學習中學生不時在紙面上寫寫畫畫,期冀通過動筆而燃起思考的火花,表現(xiàn)出認識跨越的強烈愿望。動筆不是簡單的抄寫或記錄要點,動筆表現(xiàn)思考成果,動筆能促進思考,提升思維能力。
主動動筆提升表達質(zhì)量。表達之前通過動筆列提綱,或是寫出關(guān)鍵詞,思想外顯并明朗;動筆促進表達資源整合,表達脈絡清晰,提升表達質(zhì)量。學生在寫作或口頭表達時,產(chǎn)生動筆需求與行為,通過動筆提升表達質(zhì)量。
主動動筆提升對話互動水平。語文教學中所考察的交流性對話主要是課堂互動,如問答,如學生互評互答等。聽課是師生對話,也是自我對話,與他人交流是交際性對話。思考有所得時,能自然而然地寫下;互動中的主動動筆表現(xiàn)為在紙上列提綱或?qū)戧P(guān)鍵詞,也可以是打腹稿,以整理思路提升交流水平。
主動動筆不全是顯性的,還可以有隱性的類主動動筆。在沒有充裕動筆的條件下,就有類似于主動動筆的行為,手中無筆似有筆,同樣完成著主動動筆的過程,實現(xiàn)著主動動筆的意義。類主動動筆是隱性的,是打腹稿,表現(xiàn)為一個深入思考的過程。類主動動筆更接近真實生活情境的語言實踐,學生主動動筆關(guān)鍵能力的形成,最高境界應是這種類主動動筆能力與習慣的形成。
“不動筆墨不讀書”,不動筆墨就不是有效閱讀,不是語文學習,“不主動動筆就不是有效語文教學”。以主動動筆來審視,值得質(zhì)疑的語文教學有:
(1)教師講授中學生不動筆記錄;(2)學生表達時沒有動筆打草稿做準備;(3)學生思考活動中沒有動筆;(4)學生閱讀中沒有動筆做圈點批注。
有效的語文教學與學生主動動筆相伴隨。有效語文教學中,學生主動動筆發(fā)自內(nèi)心的需求,具備動筆能力,動筆成為習慣。若語文教學中學生沒有動筆,不主動動筆,就是有問題的,其教學有效性就值得質(zhì)疑。
我們來看看鄭桂華老師的一個教學片斷,看看她是如何指導學生主動動筆的。
(學生初讀課文后,說不出安塞腰鼓的特點,教師組織觀看錄像,大約2分鐘。)
師:有什么感覺?我們請剛才沒有說話的同學先講。
生:有一種野氣。(板書:野氣。)
生:他們打鼓的時候是熱情奔放的,有一種轟轟烈烈的感覺。(板書:熱烈奔放、轟轟烈烈。)
師:還有誰想講?
生:他們的手勢、腳步都很整齊。
生:氣勢雄壯,場面壯觀。(教師板書“整齊、雄壯、壯觀”。)
師:安塞腰鼓有2000多年歷史了……“野氣”是什么?請?zhí)岢鲞@個說法的同學講一講。
生:我覺得野氣有點像原始人的樣子。
師:大家應該做做筆記。是一種原始人的……
生:非常樸實,所有的東西都是來自大自然的。
師:太好了!記下來了嗎?我們同學有這么好的智慧,要把同學的智慧記在筆記本上,集中到我們的腦海中去。(板書:原始的、樸素的、來自大自然的。)
這個片斷中,可看出鄭桂華老師在努力引導學生主動動筆,動筆脈絡為:“師生一起思考→教師板書,動筆示范→教師提示學生動筆→學生動筆→教師肯定學生的動筆”。這個教學片斷可分析出下面幾個主動動筆教學要素:
“初讀課文→觀看錄像→形成安塞腰鼓特點→文字表達”,教學中鄭老師有動筆教學課程意識,說出安塞腰鼓特點是教學重點,毋寧說最終動筆寫出才是教學重點?!疤昧耍∮浵聛砹藛??我們同學有這么好的智慧,要把同學的智慧記在筆記本上,集中到我們的腦海中去”,鄭老師先肯定學生表達的精彩,暗示值得動筆寫下;然后是反問句,強調(diào)學生要完成動筆記錄;再闡釋動筆寫下的意義。顯然,鄭老師是有學生主動動筆的教學意圖,在片斷中才會不斷提醒“做筆記”“記下來”“記在筆記本上”,把學生主動動筆當成基本教學任務。
鄭老師在片斷中的動筆示范很清楚。她不只是要求學生動筆,不只是不斷提醒,一個短短片斷中她三次板書,是以自己的主動動筆做示范,引領(lǐng)學生學會主動動筆。
案例中鄭老師的板書內(nèi)容非學生原話,而是對學生表達的概括提煉,一定程度完成從形象感受及思維到抽象概括的文字形成的過程,把學生零碎的思考與表達串成規(guī)范意義上的語言,語言品質(zhì)意義突出。這個過程形象具體地演繹出語言實踐中主動動筆的方法。
從這個教學片斷的實際看,學生能把教師的板書抄下來,是動筆。但顯然還是處于低層次的動筆,是教師提示下完成的。教師暗示式的肯定,不是現(xiàn)實,不代表動筆習慣已經(jīng)形成。借班上課,在一堂里完成主動動筆教學不可能也不現(xiàn)實,但主動動筆的種子已經(jīng)萌芽。
即使意識到動筆的意義,意識到語文教學的課程應提升學生主動動筆能力,落實過程中會存在困難。如,學生書寫慢,動筆影響聽課,動筆時思維受阻礙,跟不上進度,會產(chǎn)生挫折感,終而放棄動筆。主動動筆,即是學生能動筆,會動筆。主動動筆需要必要的條件,需要完成基礎性工作,具體可有:
(1)快速書寫能力。書寫速度快,書寫質(zhì)量高,達到熟練或自動化程度,動筆時能筆隨心動。
(2)合理分配注意力的能力。動筆是與其它活動同一時間里同時完成的活動。動筆寫,寫多少,用多少時間,與其它活動內(nèi)容的關(guān)系怎樣,怎樣協(xié)作進行,需要怎樣分配注意力,是一個需要方法、技巧而至練習熟練的過程。
(3)掌握動筆的方法。動筆寫什么,怎么寫,有一個方法體系,且與具體學習內(nèi)容聯(lián)系緊密。如此,就應掌握動筆方法,實踐中能判斷學習內(nèi)容類型與動筆、課型與動筆、學習步驟與動筆等幾種基本關(guān)系,使用恰當?shù)闹鲃觿庸P方法。
(4)教師教的協(xié)調(diào)能力。如果教師不給學生動筆的機會,不在乎學生能否主動動筆,學生要有主動動筆的收獲與成功,要獲得繼續(xù)主動動筆的動力,則較為困難。要“給時”,給學生動筆時間,讓學生自己動起來,語文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兒。因而教師在課堂推進時要心中有數(shù):學生對語言悟到什么程度,需要寫什么,能寫下什么,又能寫出多少,有合理的估計,從而給學生安排恰當?shù)目臻g。這就需要教師有動筆的教學設計及課堂實施,需要師生間的不斷磨合,學生才可能配合著動筆,而至自主動筆,最終能主動動筆。
顯然,本文開頭的案例非主動動筆教學。主動動筆教學并非專項訓練,而是與具體的語文學習活動融合在一起的。學生主動動筆能力與習慣的形成,需融進具體教學之中,在活動中組織學生主動動筆,促進主動動筆能力與習慣的形成。
對鄭桂華老師的教學案例,筆者擬出兩個改進性方案,以促進學生主動動筆能力與習慣的形成。
方案一 就鄭桂華老師的教學增添主動動筆細節(jié)。
(1)看錄像,對照課文,動筆寫特點。
師:任務是什么?大家應邊看錄像邊做什么?
(學生觀看錄像,有的學生能動筆。教師巡視學生動筆情況。)
(2)班級交流動筆情況。
師:有什么感覺?我們請剛才沒有說話的同學先講。
生:有一種野氣。(板書:野氣。)
師:你剛才動筆這樣寫?好!
生:他們打鼓的時候是熱情奔放的,有一種轟轟烈烈的感覺。(板書:熱烈奔放、轟轟烈烈。)
師:還有誰想講?
生:他們的手勢、腳步都很整齊。
生:氣勢雄壯,場面壯觀。(教師板書“整齊、雄壯、壯觀”。)
師:安塞腰鼓有2000多年歷史了……“野氣”是什么?請?zhí)岢鲞@個說法的同學講一講。
生:我覺得野氣有點像原始人的樣子。
師:大家做做筆記。是一種原始人的……
生:非常樸實,所有的東西都是來自大自然的。(板書:原始的、樸素的、來自大自然的。)
師:誰上來把你所概括的寫到黑板上?
生上黑板寫。
(3)提升至主動動筆的策略能力
師:對安塞腰鼓特點的概括,我寫得好,還是你們寫得好?
太好了!都記下來了?!我們同學概括得這么好!有這么好的智慧,都應記在筆記本上,集中到我們的腦海中去。
師:剛才我們的同學能寫出安塞腰鼓的特點,是怎么形成的?誰來說說?
生說。
三個推進步驟,從自主學習有動筆,到動筆結(jié)果有交流,再到教師指導形成動筆的策略能力,是一個完整的主動動筆能力形成過程。
方案二 重組,以主動動筆推動活動進程。
(1)看錄像,概括并寫出安塞腰鼓特點。
(2)小組討論,得出安塞腰鼓特點。記錄討論結(jié)論。
(3)班級展示,互動評價,得出最佳答案。
(4)教師指導,提升主動動筆的策略能力。
四個步驟,以學生主動動筆活動為主線,推進閱讀教學,推進學生語言實踐及言語品質(zhì)的提升,學生在活動中形成主動動筆的關(guān)鍵能力。
尋找造成語文教學低效的頑疾,已成為語文教學課改深水區(qū)的重要課題??陀^認識教學中學生“亞動筆”的存在,倡導主動動筆,在教學中落實主動動筆,是破解語文教學低效怪圈的重要而積極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