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洪彬
我國現(xiàn)有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者約9 300萬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約有2 000萬例。我國肝硬化和肝癌患者中,由HBV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別為60%和80%。HBV是CHB疾病進展、發(fā)生肝硬化、肝癌的病原因素,抗病毒治療是CHB治療的根本[1]。核苷(酸)類似物藥物可以有效地抑制CHB患者體內(nèi)HBV復制,從而抑制疾病進展[1]。長期用藥易發(fā)生病毒耐藥,尤以拉米夫定(LAM)突出。出現(xiàn)拉米夫定耐藥后,作為挽救治療,以往采取加用阿德福韋(ADV)或改用恩替卡韋(ETV)單藥治療等手段,均不盡人意。本研究選擇ETV聯(lián)合ADV治療LAM耐藥的CHB的療效進行觀察,希望為LAM耐藥的CHB患者提供優(yōu)化的長期治療方案。
選擇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就診的LAM耐藥的CHB患者160例進行治療、隨訪。其中,男性113例,女性47例,年齡21~56歲,平均年齡為(34.5±15.3)歲,入選標準:CHB患者應用;AM治療1年以上,治療中HBVDNA<500 IU/ml,ALT正常,規(guī)律用藥中出現(xiàn)血清HBVDNA>1×104IU/ml;檢測HBVYMDD變異陽性;腎功能、血清磷正常;排除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或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無其他原發(fā)或繼發(fā)導致肝臟疾病的病因。診斷符合2010年我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標準[1]。
將入選患者隨機分為兩組,ETV聯(lián)合ADV組(A組,80例),男性55例,女性25例,平均年齡為(35.2±16.8)歲,HBVDNA載量(5.02±2.11)gIU/ml,HBeAg陽性率60.00%,ALT(60±33)U/L。LAM聯(lián)合ADV組(B組,80例),男性5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齡為(33.8±17.2)歲,HBVDNA載量(4.95±2.51)gIU/ml,HBeAg陽性率56.25%,ALT(63±36)U/L。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肝功能、HBeAg陽性率及HBVDNA載量等各項指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A組給予ETV 0.5 mg/d聯(lián)合ADV 10 mg/d;B組給予LAM 100 mg/d聯(lián)合ADV 10 mg/d。
檢 測 12周、24周、48周 時 HBVDNA、ALT、HBeAg、HBsAg、血常規(guī)及腎功能。
血清HBV DNA定量檢測采用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PCR)法,試劑購自上??迫A生物技術有限公司;HBsAg和HBeAg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試劑購自北方生物制品研究所;HBV DNA YMDD變異測序采用實時熒光PCR法,試劑為購自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肝功能和腎功能檢測用日本奧林巴斯AU640全自動分析儀及配套試劑。
采用SPSS 11.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病毒學應答:治療第12、24、48周時,HBVDNA<500 IU/ml患者比率,A組分別為:55.00%、75.00%、80.00%,B組分別為:26.25%、42.50%、45.00%,A組均優(yōu)于B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
生化學應答:治療第12、24、48周時,ALT復常率,A組分別為:65.00%、85.00%、90.00%,B組 分 別 為:37.50%、57.50%、62.50%,A組均優(yōu)于B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
血清HBeAg轉(zhuǎn)陰率:治療第12、24、48周時,血清HBeAg轉(zhuǎn)陰率,A組分別為:12.50%、20.83%、35.40%,B組分別為:11.90%、17.40%、30.40%,A組與B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血清HBeAg血清轉(zhuǎn)換率:治療第12、24、48周時,血清HBeAg血清轉(zhuǎn)換率,A組分別為:10.40%、16.67%、20.80%,B組分別為:10.80%、15.20%、17.40%,A組與B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血清HBsAg轉(zhuǎn)陰率:A組與B組均無HBsAg轉(zhuǎn)陰。兩組患者均無嚴重不良反應。
《中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防止肝硬化、失代償肝病及原發(fā)性肝癌的發(fā)生是CHB治療的目標,可通過最大限度地抑制HBV來實現(xiàn)[1]。核苷(酸)類藥物在抗HBV治療過程中最大的困擾就是出現(xiàn)HBV臨床耐藥。一旦耐藥發(fā)生,會出現(xiàn)病毒學和或生化學突破,影響和改變臨床結局。因此,預防耐藥和耐藥后挽救治療成為CHB治療的熱點和難點。LAM是最早治療CHB的核苷類藥物,有大量初始應用患者,且有較高耐藥發(fā)生率[2]。ETV抑制HBV復制作用強,初治患者5年耐藥率在3%左右,對LAM耐藥的HBV仍有抑制作用。ADV抗病毒強度相對較弱,耐藥率相對較低,與LAM、ETV無交叉耐藥,對YMDD變異株有抑制作用,可用于初始及LAM耐藥變異后的挽救治療[3]。對于LAM耐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以采用聯(lián)合ADV進行治療,雖然臨床療效肯定,但仍有部分患者應答不佳,且常再出現(xiàn)ADV耐藥[4]。
本研究采用了ETV聯(lián)合ADV進行優(yōu)化治療。研究證實,LAM耐藥患者,通過ETV聯(lián)合ADV治療12、24、48周時,HBVDNA<500 IU/ml的患者比例分別為55.00%、75.00%、80.00%,均優(yōu)于B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HBVDNA下降速度更快。ALT復常率,治療組亦優(yōu)于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這可能與ETV抑制乙肝病毒作用較強、耐藥屏障高、耐藥位點多有關。這與楊峻山、鮑軍、陸建國等報道相近[5-8]。兩組血清HBeAg轉(zhuǎn)陰率和轉(zhuǎn)換率相似,且均無HBsAg轉(zhuǎn)陰。這與朱建榮、劉秀榮等報道相近[9-10]。觀察2年時間,兩組均無腎臟損傷表現(xiàn)和低血磷、低磷性骨病等不良反應,亦可能與觀察時間尚短有關。因此,對于LAM耐藥時,ETV聯(lián)合ADV優(yōu)于LAM聯(lián)合ADV,是一種可選擇的優(yōu)化治療方案,可以達到盡快控制HBV復制,減少遠期多重耐藥發(fā)生的治療目標[11-12]。這兩組治療方案的遠期耐藥率是否相同,從理論上講,ETV抗病毒作用更強,且有更高的耐藥屏障,ETV聯(lián)合ADV治療組可能優(yōu)于LAM聯(lián)合ADV組,需要較長療程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