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由于動產公示方式為占有,而動產抵押的公示方式為登記,同一動產上具有了兩種權利表彰方式,因而動產抵押的公示效力為對抗力?!段餀喾ā芬?guī)定動產抵押“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為正確理解動產抵押公示的對抗力,需要對第三人的范圍進行明確,界定其主觀態(tài)度。同時,因動產抵押權的善意取得和動產抵押物的轉讓與動產抵押公示對抗力有密切關聯(lián),也需要對此進行分析。
關鍵詞 動產抵押 對抗力 關聯(lián)
作者簡介:鄭子涵,鄭州大學法學院2015級本科生,研究方向:物權法、合同法。
中圖分類號:D92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1.352
法律上的對抗力,是指在幾種權利發(fā)生沖突時,哪種權利應優(yōu)先受到保護。物權公示的對抗力,是指經過法定方式公示的物權,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在第三人的權利與已公示的權利發(fā)生沖突時,公示的權利應受到法律保護。 就動產抵押而言,其對抗力表現(xiàn)為當幾種權利發(fā)生沖突時,哪種權利具有優(yōu)先受償的效力。
根據我國《物權法》第188條和第189條的規(guī)定,動產抵押權自抵押合同生效時設立,其公示方式為登記,同時賦予經公示的動產抵押權以對抗力,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本文根據理論和實踐,對動產抵押公示的對抗力進行簡要分析。
一、對“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的正確理解
為正確理解“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需要根據解釋規(guī)則,對其進行正反兩方面解釋。
(一) 正面解釋
由于在我國立法上和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中,對于“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沒有明確定義,因此對其應如何理解,學者中有不同看法。
第一,債權效果說。該說認為,抵押權未經登記,抵押合同在當事人不會引起物權關系的發(fā)生,當事人之間僅存在債權關系。這種理論不承認未經登記的動產抵押權的法律效力。
第二,相對無效說。該說認為,未經登記的抵押權可以在當事人之間發(fā)生物權變動的效力,但在對第三人的關系上則完全不發(fā)生物權變動的效力。該理論上不承認未經登記動產抵押權的物權性質,實質上也是認為其只具有債權性質。
第三,不完全物權變動說。該說認為,抵押權未經登記,在當事人之間及對第三人關系上雖已發(fā)生物權變動的效力,但物權的權利并不完全,對于具有完全權利的權利人不具有對抗效力,但對無權利人和不完全權利人,仍然具有對抗效力。
第四,第三人主張說。該說認為,未經登記的動產抵押權,在當事人之間及對第三人均已完全發(fā)生物權變動的效力,但如果第三人否認該效力或提出與該物權變動相抵觸或對立的事實時,則對該第三人不發(fā)生效力。
由于在意思主義的立法下,承認因當事人的意思合意即可發(fā)生物權變動的效果,因而上述四種學說中,第一、二種學說由于否認根據當事人之間的意思合意就能發(fā)生物權變動的效果,違反了意思主義的立法原意,不被普遍認可;第三和第四種學說僅是觀察的角度不同,實為同一學說,被多數學者所承認。 依通說,《物權法》規(guī)定的“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并不是指沒有經過登記的動產抵押權沒有效力,而是指如果動產抵押權沒有經過登記,動產抵押權人不得對善意第三人主張抵押權的效力。
(二)對“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的反面解釋
依據解釋規(guī)則,其反面解釋可以有兩種:
第一,“已經登記,即可對抗善意第三人”。動產抵押如果依法進行了登記,則當事人所擁有的動產抵押權就具有絕對效力,可以對抗任何善意第三人。
第二,“未經登記可以對抗惡意第三人”。未經登記只可以對抗惡意買受人,而不能對抗已公示的其他惡意第三人。就動產抵押權而言,后成立的惡意抵押權人,雖為惡意,但其已登記,自然應優(yōu)先于未登記的動產抵押權;對質權人和留置權人而言,雖為惡意,但二者以占有為法定公示方式,應受公示制度保護,可以對抗動產抵押權人。
二、第三人的范圍的界定
第三人范圍的大小,直接影響抵押權人和第三人的利益,因此準確界定第三人的范圍,在實踐中有著重要意義。
能與動產抵押權人發(fā)生沖突的權利人主要包括以下幾種人:一是動產標的物善意購買人;二是其他動產抵押權人;三是留置權人; 四是抵押人的破產債權人;五是抵押物的租賃權人;六是抵押物的質權人;七是抵押人的普通債權人。下面就這七類人和未經登記的動產抵押權人之間的權利沖突,進行具體分析。
(一)動產標的物善意購買人
由于動產抵押權沒有經過依法登記,沒有取得對抗力,因而不能對抗抵押物的善意購買人。
(二)其他動產抵押權人
其他動產抵押權人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后成立已辦理登記的動產抵押權人,二是后成立未辦理登記的動產抵押權人。對于第一種情況,由于在先成立的動產抵押權未經登記,沒有取得公示效力,而在后成立且已辦理登記的動產抵押權人,具有了公示效力,因此,沒有經過登記的動產抵押權,當然不能對抗雖然在后成立但已經辦理了登記手續(xù)的動產抵押權人。對于第二種情況,根據《物權法》第199條確定的原則,應認為在先未登記抵押權人與在后未登記抵押權人在受償時處于同一順序,在先抵押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抗在后抵押權。
(三)留置權人
由于動產抵押不轉移對動產的占有,因而在抵押物上可以設定轉移標的物占有的留置權,這樣就產生了動產抵押權與留置權的沖突。由于留置權在成立時就已占有了動產,完成了公示,而未經登記的動產抵押權,未進行公示,沒有取得對世效力,因此無論動產抵押權設立在先或在后,其都不能對抗留置權人,《物權法》也對此作了規(guī)定。
(四)抵押人的破產債權人
按照破產法中有關別除權的規(guī)定,在破產宣告前已作為擔保物的財產不屬于破產財產,債權人享有不依照破產程序而先于一般破產債權就該抵押財產受先受償的權利。未經登記的動產抵押權,雖然未辦理登記手續(xù),但仍然屬于物權,按照“物權優(yōu)先于債權”的原則,仍然可以對抗破產債權 。endprint
(五)抵押物的租賃權人
由于現(xiàn)代民法中逐漸形成了買賣不破租賃的規(guī)則,使租賃權呈現(xiàn)出物權化,因而動產抵押權不能按照“物權優(yōu)先于債權”規(guī)則,完全優(yōu)先于租賃權。租賃權雖具有物權的性質,但沒有公示,應和動產抵押權按照設定的先后順序確定誰具有優(yōu)先效力。因此,未經登記的動產抵押權不能對抗在先的租賃權。
(六)抵押物的質權人
動產抵押權如果未經登記,其雖然設立,但并沒有產生對世效力,而質權的設立必須轉移對標的物的占有,占有為其公示方式,質權設立時就已完成占有公示,產生了對世效力。因而未經登記的抵押權不能對抗動產質權。
(七)抵押人的普通債權人
動產抵押權屬于物權,其物權性質不會因登記與否而不同,按照“物權優(yōu)先于債權”的原則,無論是否登記,動產抵押權人都可以對抗抵押人一般債權人。
基于以上分析, 此處第三人的范圍應包括:動產標的物善意購買人、已登記的在后抵押權人、在先的租賃權人、質權人、留置權人。而抵押人的破產債權人、在先未登記動產抵押權人、抵押人一般債權人則不能包括在內。
三、第三人的主觀態(tài)度
在動產抵押公示對抗力研究中,對于第三人的主觀態(tài)度,學者間有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第三人不應區(qū)分善意或惡意。因為登記制度的公益性表現(xiàn)在對權利外觀做統(tǒng)一處理,應對信任權利外觀的人進行一體保護,如對當事人態(tài)度進行區(qū)分,則失去了登記的公益價值,不利于保護市場交易。
第二種觀點認為僅應指善意第三人,因為登記制度的目在于保護善意第三人,不保護惡意第三人。
第三種觀點認為,此處的第三人不包括背信的惡意者,背信的惡意者分為兩種:一是其行為違反公序良俗且主觀惡意者,二是其行為違反誠實信用原則且主觀惡意者。
《物權法》規(guī)定動產抵押,“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明確了第三人的主觀態(tài)度應為善意。在我國一向將誠實守信作為最高的道德準則,司法實踐中也一向注重考察當事人的主觀態(tài)度,以主觀惡意或善意作為評判當事人行為應否受保護的重要標準。在司法實踐中,均認為第三人僅指善意第三人,因為惡意第三人明知動產上已設定抵押權但仍為買賣、抵押等物權變動行為,均屬于損人利己、違反公序良俗和誠實信用的行為,不應受到法律的保護?!段餀喾ā返囊?guī)定符合我國的司法實踐和人們的道德觀念,值得肯定。
一般認為,《物權法》中的善意應理解為第三人主觀上不知情,即根本不知道某項動產上設定抵押權,而不宜理解為“善意無過失”。因為動產作為生產、生活必需品,種類多,交易頻繁,如果理解為善意無過失,則對第三人過于嚴克,會使第三人在交易時縮手縮腳,不利于動產交易的安全。因此,只要第三人在交易時不知交易物上有動產抵押權存在就應認為其為善意,對于其不知情是否出于過錯在所不問,但為平衡第三人和擔保物權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如果第三人不知情出于重大過失,則應將其視為惡意。對于“重大過失的”認定標準,《最高人民法院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十七條做出了規(guī)定,即“交易的對象、場所或者時機等不符合交易習慣的,應當認定第三人具有重大過失?!?/p>
四、與動產抵押公示對抗力相關的兩個問題:動產抵押權的善意取得和動產抵押物的轉讓
除上述善意第三人外,動產抵押公示的對抗力還會涉及到動產抵押物轉讓和動產抵押權的善意取得,為正確理解動產抵押公示對抗效力,需要對此問題進行簡要分析。
(一)動產抵押公示的對抗力與動產抵押物的轉讓
法律雖然規(guī)定“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但在實踐中常會發(fā)生抵押人在為他人設定抵押權并進行登記后,又將抵押物轉讓給善意第三人的情況。由于動產抵押不轉移對抵押物的占有,在這種情況下,抵押權人的權利進行了公示,取得了對抗力,而第三人依據占有的公信力進行了交易,符合善意取得的法理基礎,抵押權人的權利和抵押物的善意受讓人的權利會發(fā)生沖突,這種沖突需要立法予以解決。
1.《物權法》的規(guī)定
我國立法中,把嚴格限制抵押人轉讓抵押物,作為了解決抵押權人和善意受讓人之間沖突的唯一方式。《物權法》第191條第2款規(guī)定:“抵押期間,抵押人未經抵押權人同意,不得轉讓抵押財產,但受讓人代為清償消滅抵押權的除外?!绷⒎ㄖ匀绱艘?guī)定,是認為轉讓抵押物會加重抵押權人和抵押物買受人的風險,為維護抵押權人和抵押物買受人的合法權益,應對抵押物的轉讓進行嚴格限制。
抵押權人和善意受讓人間的利益沖突,源于抵押人對于抵押物的轉讓,限制抵押財產的轉讓有其合理性,但卻不會在實踐中發(fā)揮出很大的作用。因為法律雖然規(guī)定抵押人不得對抵押物進行轉讓,但在全民法治意識淡漠的社會背景下,抵押人常會不遵守法律規(guī)定而進行轉讓。這時,如果認定抵押人的轉讓行為無效,抵押物權利的轉移被否定,雖然可以保全抵押權人的利益,但受讓人不但不能取得抵押物的所有權,甚至在要求抵押人承擔賠償責任時,也會因轉讓合同被認定為無效而無法主張,其利益會受到極大損害。同時,按照所有權理論,抵押人設定抵押后,其仍享有抵押物的所有權,禁止轉讓抵押物,不利于對物的充分利用。
2.對動產抵押權人和抵押物善意買受人利益協(xié)調的構想
在不動產抵押中,是通過賦予抵押權追及力來協(xié)調抵押權人和善意買受人之間利益關系的。抵押權的追及力,又叫抵押權的追及效力,是指抵押物因轉讓或其他原因而發(fā)生所有權主體變更時,抵押權不因此受到影響 。不論抵押物落入何人之手,抵押權人都可以根據抵押權的追及力對抵押物行使抵押權,以抵押物的交換價值優(yōu)先受償。不動產抵押的追及力,是建立在不動產抵押公示,即登記的公信力理論基礎之上的。 由于動產公示方式為占有,而動產抵押的公示方式為登記,在動產抵押權中,同一動產具有了兩重權利表彰方式,理論上普遍認為動產抵押公示(登記),不能產生不動產抵押登記一樣的公信力,因而動產抵押權沒有追及力,不能以抵押權的追及力理論來構建抵押權人和抵押物善意買受人的利益協(xié)調模式。因此,必須跳出傳統(tǒng)的抵押權理論,另辟新徑,尋找一種可以平衡三方利益的解決辦法。endprint
抵押權是以支配抵押物的交換價值為目的的,無論標的物形態(tài)如何變化,只要其交換價值存在,抵押權就不會發(fā)生實質變化。因此從抵押權人角度考慮,只要其可以取得抵押物的交換價值,其利益就可以得到維護。而從善意受讓人角度考慮,只要其可以取得抵押物上無負擔的所有權,無論向誰支付對價都可以?;谏鲜龇治?,有學者認為應該借鑒《日本民法典》中擴大物上代位權適用范圍的做法,不僅承認在抵押物毀損滅失所得賠償金上的物上代位性,也承認轉讓抵押物所得價金上的物上代位性。采用這種方式,可以使受讓人取得無權利負擔的受讓物所有權,同時可以使抵押權人利益不受損害;而且對于抵押人來說,既能防止其逃避擔保責任,又能保障其以抵押物進行交易的需求。 這種方式達到了三方利益的協(xié)調,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方式。為了使抵押權人對抵押物轉讓價款的權利能夠順利實現(xiàn),在制度設計上,可以規(guī)定抵押人在接受善意受讓人價金后,對價金進行提存,抵押權人在實現(xiàn)抵押權時,從公證處領取價金。
(二)動產抵押公示對抗力與動產抵押權的善意取得
善意取得是指無權處分他人動產的讓與人,在將其占有的他人的動產交付給買受人以后,如果買受人取得該動產時系出于善意,則取得該動產的所有權,原動產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讓人返還。 善意取得制度最初只適用于動產所有權,后來隨著社會實踐的發(fā)展,逐步擴大到質權、留置權、甚至不動產所有權。 善意取得的理論基礎是占有的推定力與公信力。
在動產抵押中,常常會發(fā)生非所有權人在未經所有權人授權的情況下,擅自以其合法占有的動產為第三人設定抵押,第三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與之簽訂抵押合同并辦理了動產抵押登記手續(xù)。這時,善意第三人可否基于對于登記的信賴,取得該動產上的抵押權? 這就產生了動產抵押權的善意取得問題。
動產抵押權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法律沒有明文規(guī)定,在理論上有爭議。一種觀點認為,對于動產抵押,立法上均規(guī)定以登記為公示方式,采登記對抗主義,登記具有對抗力,不具有公信力。因而從理論上來說,動產抵押權不會發(fā)生善意取得問題,第三人不能從非權利人處取得動產抵押權。 另一種觀點認為,在動產抵押設定時,善意第三人信賴的是無權處分人占有抵押物的事實,占有具有公信力和推定力,為維護交易安全,應承認動產抵押權也可以適用善意取得。
筆者認為,在合法占有人為善意第三人設定動產抵押權的情況下,占有人的占有是合法占有,其占有具有權利推定力和公信力,在其以占有物設定抵押權時,善意第三人完全可以根據占有的狀態(tài)信賴其對抵押物有處分權,在這種情況下善意第三人取得動產抵押權,完全符合善意取得的法理基礎。
注釋:
許明月.抵押權制度研究(第1版).法律出版社.1998.199.
高圣平.動產抵押登記制度研究(第1版).中國工商出版社.2001.397.
劉生國.動產抵押公示方式選擇的思考.武漢大學學報.2001(3).
王闖.規(guī)則沖突與制度創(chuàng)新(上).人民法院報.2007年6月20日,第6版.
《物權法》第239條明確規(guī)定“同一財產上已設定抵押權或者質權,該動產又留置的,留置權人優(yōu)先受償。”
王愛琳.對動產抵押公式方式的剖析.湖南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4).
梁慧星.中國物權法建議稿條文、說明、理由與參考立法例(第1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615.
王利明.物權法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701.
徐明月.動產抵押制度研究(第1版).法律出版社.1998.205.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民法室編.《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文說明、立法理由及相關規(guī)定(第1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349.
孫鵬楊會.動產抵押物的轉讓.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5,7(2).
朱慶育.抵押物轉讓之比較研究.政法論壇.2000(2).
梁慧星、陳華彬.物權法(第2版).法律出版社.2003.203.
《物權法》第106條.
肖厚國.動產善意取得制度研究//民商法論叢:第13卷(第1版).法律出版社.2000.
陳本寒.比較擔保物權法(第1版).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305-306.
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1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2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