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
文藝是人類的心靈之花,探尋社交的本質(zhì)才能理解這朵花的生存土壤。
從2017年年中開始,一場“日歷大戰(zhàn)”形成出版新熱點,無論是從2009年開始就一直以國寶品質(zhì)保持網(wǎng)紅地位的故宮日歷,還是以文學感覺見長的單向歷,文藝氣息復活了日歷品類。
在這場從2016年開始的日歷歸來浪潮中,一些曾推出過創(chuàng)意日歷的出版社卻選擇了放棄,給出的官方解釋是不如投入精力做本好書。過熱的市場也提升了對創(chuàng)作者的要求。
2017年的日歷書《時光本草》得以再次延續(xù)出版,相信獨特的設(shè)計理念讓出版機構(gòu)在這場大戰(zhàn)中有了堅持下去的信心。在用完即棄的日歷中,日歷書用了撕邊角的方式,可以讓購買者保留每頁的水彩畫,最后留下一本完整的書。插畫師人五曾出版《歲月綻放的花·水彩繪》(2016年)和《手繪本草》(2014年)。
人五曾經(jīng)在“豆瓣和我”的故事中這樣描述過:“我的書出版,拿到更多書約,我告訴家里人要出國讀書。終于足夠出色到不用再掩飾自己的不合群,可以大聲的說,我就是文藝矯情,就是喜歡畫畫,為了好看做飯,就是喜歡作?!?/p>
這位最初在豆瓣上出名的插畫師,喜歡這種“成為另一個自己”的感覺:“我和你們一起在豆瓣上這樣矯情地生活,用彩鉛和水彩畫植物圖譜,做好看的飯菜拍照,為友鄰寄明信片,學習辨認植物與顏色的名稱,做羊毛氈娃娃和手工胸針,自己寫詞譜曲錄音,標記看過的每一本書和每一部電影,在這個風馳電掣的社會里做最好的消磨。是豆瓣上的你們給了我這個機會,是你們的肯定和期待,讓我繼續(xù)畫畫。你們鼓勵我,給我表達自己的機會,不是像這個殘酷社會一樣隨意地嘲笑、謾罵、揣測?!?/p>
現(xiàn)在“愛生活!愛家居!愛藝術(shù)!”、“畫畫小組”、“獨立設(shè)計師小組”、“色彩愛好者小組”、“創(chuàng)意生活小組”等,藝術(shù)相關(guān)大組大約有數(shù)百萬級別的用戶群。類似人五這樣在豆瓣上引起關(guān)注,進而帶來出版機會,從而走上藝術(shù)道路的插畫師依然是一種相對傳統(tǒng)的轉(zhuǎn)換方式。
社交的本能
尋找同類是人類的社交本能。豆瓣這個自2005年成立的文藝網(wǎng)站,以交流讀書、觀影等內(nèi)容聚集了大量文藝青年。各種活躍的用戶以小組為形式聚集,最初的社交屬性也建立在輸出的內(nèi)容上。豆瓣小組、豆瓣小站都從興趣出發(fā),高質(zhì)量的文章和討論成為豆瓣的品質(zhì)。上豆瓣談文藝,尋找到共鳴,是豆瓣初始的社交屬性。
直到今天,豆瓣上的電影評分一向被認為是一種標準。一些評分低的作品甚至以絕望的營銷姿態(tài)想要在各種社交媒體上刷出顏面來。然而,豆瓣于他們像是一個不可攻破的堡壘。這一方面說明了豆瓣用戶的“死忠”與高水準,另一方面不可否認的是,在移動互聯(lián)時代,PC時代的豆瓣社交屬性被沖散了:微博上能夠輕易找到KOL的影評(雖然很有可能是口碑營銷刷了屏)、微信占據(jù)了主要社交戰(zhàn)場(想聯(lián)系和不想聯(lián)系的都在朋友圈面面相覷)……
始終堅持內(nèi)容的豆瓣,盡管在各種風口面前從未放棄過商業(yè)化嘗試:電商導流式的豆瓣讀書種的賣書、豆瓣電影的賣電影票,以及針對用戶的會員收費——豆瓣FM,內(nèi)容付費的豆瓣時間等,但其商業(yè)化活動始終小心翼翼,因為文藝而帶來的社交天生是弱關(guān)系。
文藝的存在
也許在一些人看來,這樣的購買行為特征足以描述文藝青年:花幾百元買Moleskine筆記本,因為梵高和海明威都是該品牌的用戶;喜歡購買無印良品的居家用品,因為自然簡約的設(shè)計和環(huán)保理念;會因為村上春樹對川久保玲立體剪裁的夸獎而購買Comme des Garcons牌的衣服;喜歡穿著匡威帆布鞋,因為歐美超過一半的知名搖滾樂隊和樂手都穿過All Star系列上鏡……
不過,這始終只是一種表象。從社交的本質(zhì)上來看,處于共同的興趣和愛好而進行分享的共情社交是文藝社交的共同點。由被觸動而樂于分享,進而擴散,最終形成一種風格、一種生活方式。對于這類基于文藝的社交需求,2015年左右曾經(jīng)出現(xiàn)一批“輕豆瓣”風格的社交軟件。然而風口過去,真正存活下來的寥寥。在現(xiàn)實的狂風暴雨中,文藝社交的商業(yè)鏈條往往因無法快速變現(xiàn)而斷裂。
和豆瓣幾乎同時期成立的單向街書店,在連續(xù)9年虧損,幾度面臨倒閉之后,終于在新媒體時代,為文藝社交探尋出了一條看起來可行的道路。在賣書被電商折扣以及配送到家的服務(wù)幾近逼入死地之后,這家書店搬過家、將自己升級為多元文化場所,通過線下文化沙龍聚集了同好粉絲。不過,如果這些粉絲只是為了興趣而來,也會迅速離開。
單向街借助新媒體將文藝的社交需求沉淀,單讀APP、微在、微在漲姿勢、微在不懂愛、微在動物園等微信矩陣,讓文藝社交的線上分享更為細分。善于抓住年輕人的話題,甚至將許知遠的“文青氣”自帶的擰巴感各種放大,都能形成傳播熱點。而“單向歷”、MOOK“單讀”、線下制作咖啡西點的“單廚”、設(shè)計師合作款“單品”,以及依托線下書店的“文學之夜”、“駐點作家”等項目,都讓文藝社交能夠落地并有生長空間。
一個不可否認的現(xiàn)實是中產(chǎn)崛起消費升級當中,讀書、電影、音樂、旅行這類文藝需求已越來越成為人類的基本需求。對于天生孤單的人類,尋找同類的狂歡是必然的選擇。只是在這條路上,控制資本迅速贏利的本性,避免廉價售賣與隨意貼標簽才是保持文藝氣的根本。畢竟,在這個情懷都被各種標了價、故事講得好像復制黏貼的PPT一樣的時代,文藝這朵人類心靈之花,需要理想主義的長期灌溉才能避免成為塑料花的命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