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自軒
(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重慶401120)
美國民眾普遍認為數字資產具有財產價值和精神價值,2011年的一項社會調查表明美國網絡消費者用戶估計他們存儲在多個數字設備上的數字財產的人均價值高達55000美元。①McAfee認為美國網絡用戶人均有37000美元的網絡財產處于未被保護的狀態(tài)。McAFEE(Sept.7,2011),http://www.mcafee.com/us/about/news/2011/q3/20110927-01.aspx.,last visited Oct.8,2017.這一價值主要來自于他們的知識產權收益、網站運營收入、微博的廣告收入、虛擬角色交易收益、網絡世界虛擬財產轉讓收益。盡管大部分的數字資產僅具有精神價值,但某些虛擬物品卻具有相當大的經濟價值,例如虛擬游戲世界中“稀有”的游戲裝備。在2005年的一宗交易中,Jon Jacobs抵押了他的房子買了一個價值100000美元的虛擬度假勝地(virtual resort),2011年這個虛擬度假勝地的估值已經達到了一百萬美元。②See Simon Hill,Most Expensive Items Ever Sold in an MMO,ALTERED GAMER,http://world-of-warcraft.alteredgamer.com/wow-other-items/29070-most-expensive-items-ever-sold-in-an-mmo/,last visited Oct.8,2017.2012年暴雪公司開設了虛擬物品交易平臺,玩家可以用真實的錢購買游戲裝備,在暴雪公司旗下的魔獸世界(World of Warcraft)中游戲玩家支付15美元可以購買1000個虛擬金幣。一位美國評論家寫道:“基于以個人數字檔案為基礎的對死者全息圖像(hologram)技術未來發(fā)展的展望以及數字數據(digital date)的未來潛在運用,用戶發(fā)布的數字信息應該是具有價值的?!雹跾ee Jason Mazzone,Facebook's Afterlife,90 N.C.L.REv.1643,1648(2012).即使互動全息圖技術尚處于研發(fā)階段,但越來越多的紀念物品以數字化的形式儲存,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之前以物質為載體的儲存路徑。數字資產作為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生活形塑的結果,其具有顯著的財產價值和精神價值。隨著信息技術對現實生活的深度滲透,美國人的數字資產逐年呈幾何級增長,但當前美國對數字資產的立法保護嚴重滯后于司法實踐的現實需求,其中基于自由主義的嚴格隱私權法律保護和商業(yè)利益最大化的單邊網絡服務協(xié)議構成了數字資產繼承立法的最大障礙。
1986年美國國會頒布了《電子通信隱私法》(the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Privacy Act,以下簡稱:ECPA),④S ee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Privacy Act of 1986(ECPA),Pub.L.No.99-508,100 Stat.1848[codified as amended at 18 U.S.C.§§1367,2701-2711,3117,3121-3127(2012)].該法第2編被稱為《儲存通信法》(Stored Communications Act,以下簡稱:SCA)。⑤See 18 U.S.C.§§2701-2711.根據SCA規(guī)定,公共電子通信服務提供商(Public providers of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以下簡稱:ECS)⑥根 據美國《電子通信隱私法》的規(guī)定,電子通訊服務包含用戶使用的任何使其具備發(fā)送或接收有線或電子通訊能力的任何通訊服務。see Id.§2510(15).不得故意向任何個人或團體披露用戶在其服務器上存儲的電子通信內容。⑦See§2702(a)(1).另外,SCA還禁止公共遠程計算服務提供商(Public providers of Remote computing service,以下簡稱:RCS)向任何個人和實體故意披露儲存在他們服務器上的任何通信信息。⑧See§2702(a)(2).在Crispin v.Christian Audigier,Inc案中,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中區(qū)聯(lián)邦地方法院認為,臉書像ECS一樣提供私人通信服務,但是基于用戶可以在上面發(fā)帖和評論的事實,它實際上可以在ECS和RCS之間自由切換,⑨See 717 F.Supp.2d 965,980-82,989-90(C.D.Cal.2010).因此,SCA中的所有限制性規(guī)定都對它適用。為了阻止電子通信服務商的非法信息披露行為,SCA并不是在孤立地起作用,聯(lián)邦貿易委員會(FTC)也阻止商業(yè)實體運用不公平的競爭手段或欺詐行為影響商業(yè)貿易。⑩See 15 U.S.C.§45(a)(2)(2012).FTC網站上明確規(guī)定:“當公司告訴消費者它們將保護他們的個人信息時,委員會將會采取法律強制措施(take law enforcement action)確保公司實現它們的承諾?!雹賁ee FED.TRADEColor'N,http://www.ftc.gov/opa/reporter/privacy/privacypromises.html,last visited Oct.8,2017.為了實現這一任務,FTC已對各網絡服務提供商(包括推特、臉書、我的空間、谷歌)提出了幾十項的指控。如果網絡服務提供者違背他的隱私政策為數字資產持有人之外的人披露其私人信息,則其將面臨來自FTC的訴訟,以及基于公共訴訟(public actions)引發(fā)公司信任危機。除了聯(lián)邦貿易委員會,在州的層面也存在“小的聯(lián)邦貿易委員會法案”(Little FTC Acts),其賦予州政府(有時是私人團體)對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欺詐行為提起訴訟的權利。
在美國聯(lián)邦層面上,如果第三人沒有網絡賬戶持有人的授權而對其數字資產予以管理,則將面臨1989年頒布的《計算機欺詐和濫用法》(The Computer Fraud and Abuse Act,以下簡稱:CFAA)的懲罰。該法第28條對那些“未經授權侵入他人計算機以及超越授權進入被保護的計算機獲取計算機信息的人”予以刑事制裁,被保護的計算機包括“被使用或影響國內外國商業(yè)或交往”的所有計算機。在United States v.Mitra案中,美國上訴法院第七巡回法院進一步澄清,任何用于訪問互聯(lián)網的工具都屬于CFAA定義的計算機。②See Mitra v.United States,546 U.S.979(2005).不過,CFAA沒有明確定義何為“授權”和“授權訪問”,如果受托人沒有提供正式文件(formal documentation)證明授權,則法院很可能認為其是沒有合法授權的。然而,盡管受托人具有網絡賬戶持有人的正式授權,受托人仍有違反法律的危險,因為進入一個網絡賬戶往往需要訪問服務提供者或者第三方供應商(a third party vendor)的計算機。因此,受托人不僅需要獲得賬戶持有人的同意,而且還需要獲得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同意,但依據當前普遍存在的網絡服務協(xié)議的規(guī)定,網絡服務提供者往往禁止第三方訪問用戶賬戶。例如,臉書的網絡服務條款即Terms of Service(以下簡稱:TOS)就規(guī)定:“你不能訪問屬于他人的賬戶?!币虼?,盡管賬戶持有人授權受托人訪問該賬戶,但由于該訪問違反了臉書的TOS協(xié)議,依據CFAA的法律規(guī)定,受托人的訪問仍可能構成非法訪問。
SCA與CFAA存在的問題是一樣的,正如CFAA沒有定義何為合法授權一樣,SCA也沒有定義什么是合法的同意(lawful consent)。同時,判例法也未能對受托人如何向網絡服務提供者證明其獲得了用戶的合法同意提供明確的指引。在In re Facebook,Inc案中,一位臉書用戶突然死亡,其母親為調查死因向法院申請傳票(subpoena),要求臉書公司提供死者的通訊記錄。③See 923 F.Supp.2d 1204,1205(N.D.Cal.2012).臉書公司訴請法院撤銷傳票,因為申請人不能提供使臉書公司合法披露死者私人信息的合法同意。盡管法院認為申請人的理由是足夠的,④See 923 F.Supp.2d at 1206.但最終拒絕對案件進行裁判。雖然法院最后斷定死者的母親可以代表死者作出合法的同意,但SCA并沒有規(guī)定網絡服務提供者披露私人賬戶記錄的義務,而僅是授權自愿披露。⑤See 18 U.S.C.§2702(b)-(c)(2012).法院最終在判決書中總結道:“臉書公司在民事案件中不能被強迫交出賬戶內容?!雹轘 ee In re Facebook,Inc.,923 F.Supp.2d at 1206.法院作出這個判決的依據在于,按照《美國法典》(儲存通信法)第 2702條的字面解釋,盡管賬戶持有人的同意可以允許服務提供者披露信息,但是它并沒有要求服務商必須予以提供。司法實踐中的現實情況是,網絡服務提供商往往不愿冒著承擔民事責任或刑事責任的風險披露用戶的私人數字資產,更何況網絡運營商對數字資產的披露往往無利可圖,因此不存在網絡服務提供者積極披露數字資產的利益動因。
繼承人若想繼承賬戶持有人的數字資產,首先需要進入被繼承人的網絡賬戶,因此賬戶持有人必須將訪問賬戶所需的信息(如用戶名、賬號、密碼等)提前告知其繼承人,但這一告知行為直接違反了TOS的禁止性規(guī)定。例如,臉書的TOS規(guī)定:“你不能將你的密碼進行分享,讓其他人進入你的賬戶,或者做任何可能損害你的用戶安全的事情?!贝送?,其TOS還規(guī)定:“如果你違背了協(xié)議精神……臉書將部分或全部地暫停對你提供網絡服務。”⑦See Statement of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legall terms,last revised Dec.11,2017.網絡服務提供者禁止繼承人獲取賬戶持有人的賬戶信息,他們也就實際上限制了賬戶持有人管理和處理其數字財產的權利。另外一項存在的阻礙是,一些網絡服務公司的TOS規(guī)定,賬戶持有人死亡或未在一定的期限登錄賬戶則網絡服務終止,網絡賬號和其中的數字資產即刻刪除。例如,雅虎的TOS規(guī)定:“你同意你的雅虎賬號是不可轉移的(nontransferable),你對雅虎賬號和其中內容享有的任何權利在網絡服務提供者收到死亡證明副本時都將終止,并且將被永久刪除?!雹郤ee Terms of Service,YAHoo!,http://info.yahoo.com/legal/us/yahoo/utos/utos-173.html,last revised Dec.11,2017.在Ricky and Diane Rash的案例中,⑨S ee Fredrick Kunkle,Virginia Family,Seeking Clues to Son's Suicide,Wants Easier Access to Facebook,WASH.POST(Feb.17,2013),http://articles.washingtonpost.com/2013-02-17/local/37149666_1_facebook-page-facebook-spokesman-andrew-noyes-privacylaws,last revised Dec.11,2017.里基和黛安的14歲的兒子自殺了,他們對兒子采取這樣的行為非常困惑,為了解開這些困惑,他們試圖訪問他們兒子的臉書頁面,但臉書公司援引州和聯(lián)邦的隱私權保護法拒絕了他們的申請。⑩為了回應這一事件,弗吉尼亞州議會出臺了一個立法文件允許父母或監(jiān)護人訪問未成年人的數字賬戶。see PBS News Hour,What Happens to Our Digital Lives When We Die?,NET NEB.http://www.netnebraska.org/node/845245,last revised Dec.11,2017.無獨有偶,2005年凱琳·威廉姆斯的兒子因摩托車事故而過世,①S ee Lauren Gambino,In Death,Facebook Photos Could Fade Away Foreve,ASSOCIATED PRESS(Mar.1,2013,2:47 PM),http:/Ibigstory.ap.org/article/death-facebook-photos-could-fade-away-forever,last revised Dec.11,2017.之后其試圖進入兒子的臉書賬戶但同樣受到了臉書公司的阻礙,在經過兩年的法律斗爭后,他才獲準進入了兒子的臉書賬戶。即便如此,他也僅僅獲得了在刪除賬戶前10個月的訪問期間的信息。然而,并不是每一個類似案件中的家庭成員都能夠成功地獲取訪問權限。
社交網絡公司通過網絡服務協(xié)議嚴禁第三方對用戶數字資產的訪問和繼承,既是對現行法的尊重,也是自身利益的現實需求。在當前個人隱私保護立法嚴禁第三方訪問數字資產的背景下,互聯(lián)網公司將自己的角色嚴格地定位為“公民隱私的守夜人”,正如同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對政府“守夜人”角色的設定,互聯(lián)網公司的職責是一種消極的不作為義務,僅限于防止第三人對用戶數字資產的不法訪問,而沒有將其保存的數字資產交由第三人的積極義務。同時,在自身利益驅動方面,美國的互聯(lián)網公司巨頭如Google、Facebook、Twitter的主要業(yè)務內容都是網絡社交服務,即他們提供一個開放的社交平臺和服務技術的更新與運用,并不提供具體內容服務,這一點與提供內容服務的游戲公司有很大不同。因此,作為一個交流媒介的互聯(lián)網公司,其本身的經營成本主要來自技術更新和維護,一旦允許第三人訪問和繼承數字資產,則其必將對第三人的資質予以審查,并承擔審查過失可能導致的民事?lián)p害賠償,甚至行政法與刑法的制裁。對于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經營目標的網絡公司來說,其利弊如此明顯,在缺乏足夠利益驅動的前提下,以單邊的網絡服務條款禁止數字資產的訪問和繼承,不啻是一種最為現實的選擇。
截至2014年底,美國已經有9個州對數字資產的繼承問題進行了立法,即康奈狄格州、愛達荷州、印第安納州、內華達州、俄克拉荷馬州、羅德島州、弗吉尼亞州、路易斯安納州、特拉華州。俄克拉荷馬州是第一個對死亡后數字資產的繼承進行立法的州,其立法文件明確規(guī)定:“財產管理人或者執(zhí)行人除非另有約定,有權控制、管理、繼續(xù)或終止死者在任何社交網站、微博、短消息服務網站、電子郵件服務網站上的賬戶”。②S ee OKLA.STAT.ANN.Tit.58,§269(2013).在立法記錄中,俄克拉荷馬州的代表Ryan Kiesel(他是制定該法的倡導者)的話被引用——“當一個人死亡時,一些人應該享有訪問他的賬戶的法定權利,以此完成沒有結束的交易,在必要的時候關閉賬戶或執(zhí)行死者在遺囑中表明的事項?!比欢?,愛達荷州的立法僅允許保護人“控制、管理、繼續(xù)、終止被保護人在任何社交網絡、微博、短消息服務網站、電子郵件服務網站上的賬戶?!雹跾ee IDAHO CODE ANN.§15-5-424(2013).印第安納州的立法在規(guī)制的范圍方面是七個州中最廣泛的,它規(guī)定:“任何對他人的文件或者信息提供儲存服務的個體,有義務對死亡時居住在印第安納州的自然人的個人代表(personal representative),提供訪問和復制其代表死者的任何文件和信息?!雹躍ee IND.CODE§29-1-13-1.1(2013).這意味著該法律文件適用于該州的任何網絡服務提供者。康涅狄格州、羅德島州、內華達州、弗吉尼亞州在立法上不是很全面??的腋裰莺土_德島州的立法只要求電子郵件提供者把發(fā)送和接受到的全部電子郵件移交給死者財產的執(zhí)行人或者管理人,⑤See CONN.GEN.STAT.§45a-334a(2013);R.I.GEN.LAWS§33-27-2(2013).該法僅適用于電子郵件服務,沒有明確要求電子郵件提供者保留死者電子郵件賬戶的內容。內華達州的立法僅授權代表人終止賬戶的權利,⑥See NEV.REV.STAT.§143.510(2013);S.B.131,2013 Leg.,77th Sess.(Nev.2013).弗吉尼亞州的立法僅賦予成年人繼承未成年人網絡服務協(xié)議內容的權利。⑦See Del.Code Ann.§5002(2014).這個階段數字資產法律規(guī)制的主要特點是地方色彩濃厚且法律規(guī)制不全面,同時,各個州對數字資產繼承規(guī)制各行其是導致了司法實踐中法律適用的沖突。除了州法中自我設定的這些差異外,受托人還必須考慮到服務提供者使用的州法,因為很多的服務提供者都在TOS中規(guī)定了法律選擇條款(choice-of-law clauses)。⑧例 如,谷歌公司的服務條款中有這樣的規(guī)定:“加利福尼亞州的法律排除了加利福尼亞州的法律沖突規(guī)則,因谷歌服務協(xié)議引發(fā)的任何糾紛都適用加利福尼亞州的法律規(guī)定?!県ttp://www.google.com/intllen/policies/terms/,last revised Dec.11,2017.例如,盡管賬戶持有人或受托人居住在俄克拉荷馬州,但如果服務提供者在服務協(xié)議的法律選擇條款中明確規(guī)定其適用于加利福尼亞州的法律,則數字資產糾紛的解決只能采用加利福尼亞州的法律,而法院也往往以該條款與涉及的事務存在合理關聯(lián)(reasonable relation)而非最大關聯(lián)(most significant relation)為由就予以該法律選擇條款。⑨See Cantu v.Jackson Nat'l Life Ins.Co.,579 F.3d 434,437-438(5th Cir.2009).州際之間立法的不統(tǒng)一以及互聯(lián)網公司的游說必將導致各州之間的“法律惡性競爭”,降低數字資產繼承立法的科學性。
在美國聯(lián)邦層面,2014年聯(lián)邦統(tǒng)一州法委員會(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mmissioners on uniform state laws)出臺了《統(tǒng)一受托人訪問數字資產法》(Uniform Fiduciary Access to Digital Assets Act,以下簡稱:UFADAA),該法總共有15個條文調整受托人(個人代表、監(jiān)護人、代理人、受信托人)對數字資產的訪問和管理,調整內容比較具體。雖然其作為示范法并不具有強制執(zhí)行力,但其畢竟在聯(lián)邦層面對數字資產的繼承問題進行了全面且正面的回應,或將在很大程度被各州采納或模仿,因此該法的公布受到了美國各界的廣泛關注。該法第2條是對法律術語的定義,第2條第6款規(guī)定“電子通信內容”包括:“(A)賬戶持有人已經發(fā)送或接收的信息;(B)管理人以電子方式儲存,以向公眾提供電子通信服務的信息,或者由管理人傳送或維護,以向公眾提供遠程計算服務的信息;和(C)公眾不能輕易獲取的信息?!钡?條第8款規(guī)定:“管理人是指傳送(carries)、維護(maintains)、處理(processes)、接收(receives)或儲存(stores)賬戶持有人之數字資產的人?!钡?條第9款規(guī)定:“數字資產是指電子化的記錄?!痹摲ǖ?條規(guī)定了法案的適用范圍;第4條、第5條、第6條、第7條、第8條分別規(guī)定了被繼承人的個人代表、監(jiān)護人、代理人、受信托人訪問其數字資產的范圍與權限;第9條、第10條規(guī)定了管理人的義務和責任豁免;第11條至第15條主要涉及該法的解釋和適用問題。UFADAA存在三大亮點。其一,規(guī)定了可以訪問和管理用戶數字資產的受托人類型,即個人代表、監(jiān)護人、代理人、受信托人,可以有效應對司法實踐中發(fā)生的數字資產繼承和管理需求。其二,確認受托人是授權用戶(authorized user),以此實現與計算機欺詐與非法訪問計算機法律的對接,從而使受托人免除受到刑事法律處罰的潛在風險。其三,默認受托訪問數字資產獲得了網絡用戶的合法同意。該法第8條b款規(guī)定:“除非賬戶持有人在本法生效之后,同意在服務條款協(xié)議中以獨立于賬戶持有人對協(xié)議中其他條款之同意的確認行為的方式,規(guī)定對受托人訪問賬戶持有人之數字資產予以限制,否則,(1)該條款因違反重要的國家公共政策而無效?!币虼耍绻~戶持有人在服務協(xié)議中沒有以獨立條款明確表示禁止或限制受托人對數字資產的訪問,則可視為受托人獲得了用戶的“合法同意”。
在《統(tǒng)一受托人訪問數字資產法》出臺以后,2014年特拉華州眾議院第147次大會通過決議對該法予以采納,從而使特拉華州成為美國第一個就數字資產的繼承問題專門立法的地區(qū)。然而,特拉華州作為第一個采納UFADAA的州,其采納的文本并沒有包括該法第8條b款的規(guī)定,即特拉華州通過的法案中并不包括“優(yōu)先權條款”(preemption clause),這意味著《統(tǒng)一受托人訪問數字資產法》的效果將由于點擊同意協(xié)議的存在而大打折扣,網絡服務提供者可能通過服務協(xié)議條款對數字資產的訪問和管理予以限制。然而,即使存在優(yōu)先權條款,UFADAA第8條b款對網絡服務提供者通過與用戶締結包含選擇限制條款合同(choice of forum restrictions)以限制受托人權利的路徑予以開放。UFADAA的優(yōu)先權條款主要是保護不知情的用戶盲目地放棄他們的合法權利,但它同時也尊重平臺與用戶雙方經討價還價形成個性化協(xié)議的自由,特拉華州的這一行為顯示了雙方利益妥協(xié)的一個很好的進路。起草UFADAA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處理州立法允許數字資產的遺囑轉移與聯(lián)邦立法對未經授權的計算機犯罪之間的矛盾。該法通過賦予受托人合法取得授權的方式避免了這一法律沖突,因此進入死者賬戶的個人或實體不再被視為“非法侵入”。
面對數字資產的訪問和繼承問題,美國社會團體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私人的法律和商業(yè)組織為賬戶持有人提供了可供選擇的數字資產計劃、社交媒體遺囑、信托和數字遺產服務,以此試圖將數字資產容納于遺產規(guī)劃程序。數字資產未來處理的計劃被稱為“數字遺產計劃”,⑩S ee Steven Maimes,Managing Your Digital Afterlife:Cyber Footprint,Ownership,and Access,THE TRUST ADVISOR(Jan.28,2013),http://thetrustadvisor.com/headlines/digital-afterlife,last revised Dec.11,2017.這一過程由個人或他們的律師在網絡公司一步步的指示(step-by-step instructions)下完成,以實現用戶對其數字資產的個性化處理,因此被稱為“社交媒體遺囑”。一個典型的數字資產規(guī)劃方案如下。首先,人們應該列明他擁有數字資產的詳細目錄。①See Frank S.Baldino,Estate Planning and Administration for Digital Assets,MD.B.J.,2012,pp.28,30.其次,人們應該將其網絡賬號和密碼記錄下來,并以數字或拷貝的形式予以保存。再次,人們需要選擇一個“數字受托人”(digital fiduciary),該人可以與執(zhí)行其他信托義務的受托人并立存在。②See Rex M.Anderson,Digital Assets in Estates,ARIz.Arr'Y,2013,pp.45.數字受托人一般應具有技術資格(technical qualifications),這樣,其就有能力完成委托人的委托事務,同時,用戶應該提供對其數字資產予以管理的說明書,這一說明將幫助數字受托人與服務提供者溝通并獲取訪問受托賬戶的合法授權。最后,用戶需要賦予受托人適當的授權,可供選擇的形式有社交媒體遺囑、信托證書、授權委托書等。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總務管理局(the 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也非常鼓勵這種形式的數字管理計劃。
數字遺產計劃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賬戶持有人將賬戶訪問信息披露給第三人的行為違背了TOS的規(guī)定,其或將導致網絡服務提供者以此為由終止提供網絡服務。對賬戶持有人來說,接受數字遺產計劃面臨的另一實際問題是,數字遺產服務公司往往是剛建立的小型公司(由網絡系統(tǒng)設計師、工程師和程序員組建),這些創(chuàng)始人很有可能并沒有意識到數字遺產服務的未來潛在需求(potential demand),直到該需求超過了原先的設計理念(original conceptions)。公司創(chuàng)始人也可能會因資金短缺而選擇賣掉數字遺產服務業(yè)務,而且這些公司有可能因資金問題而破產。如果公司出售或破產導致用戶持有人的數字遺產服務賬戶被清除,賬戶持有人或將失去數據和全部的數字遺產。同時,賬戶持有人在失去行為能力或死亡之前并不能看到數字管理服務的執(zhí)行和終結,除了數字遺產服務潛在的不可信賴性,數字遺產服務也可能會與個人在遺囑和可撤銷信托中明確表明的遺產處理計劃相沖突,個人花費時間和金錢獲取的數字資產規(guī)劃服務或許并不是他們最終所想要的。在最極端的情形下,這或將引發(fā)不公平和欺詐性貿易行為(an unfair and deceptive trade practice)。除了商業(yè)團體提出的數字資產計劃外,個別網絡服務提供商基于用戶和自身利益的需要也提出了自己的數字資產繼承問題解決方案,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臉書公司,臉書采取了一條混合路徑(hybrid approach)解決方法——為死去的用戶設立“紀念賬戶”(memorializes accounts)。③See FACEBOOK,What Happens When a Deceased Person's Account is Memorialized?,https://www.facebook.com/help/103897939701143,last revised Dec.11,2017.這種方法試圖保留一些用戶上傳的媒體資料,但是不允許家庭成員訪問賬戶重新獲得賬戶使用權,并且,紀念賬戶內容僅能被死亡用戶已經列為朋友的人看見,成為紀念賬戶以后,朋友的名單不能夠再被他人修改。
通過對UFADAA的文本分析可以看出,該法旨在破除美國個人隱私保護立法對受托人訪問數字資產的法律阻礙,其采取的主要路徑是對受托人訪問死者的數字資產進行了默示授權——除非賬戶持有人在死前獨立于網絡服務協(xié)議明確表明不允許他人訪問數字資產,否則即可默示認為受托人獲得了訪問死者數字賬戶和資產的“合法同意”,此時受托人的法律地位等同于賬戶持有人,網絡服務提供者不得拒絕受托人的訪問請求,否則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該法在利益衡量上明顯地偏向受托人一方,但數字資產的存在場域決定了其強烈的隱私屬性,如果受托人對數字資產的訪問權限過大,則死者的隱私利益將無處安放。同時,UFADAA在數字資產的訪問和繼承問題上無視網絡用戶和網絡服務商之間網絡服務協(xié)議的存在,置網絡服務公司的利益訴求于不顧,直接觸動了互聯(lián)網公司的利益。因此就不難想象UFADAA的出臺遭到公民隱私保護組織和網絡公司巨頭的聯(lián)合抵制。
2015年1月12日,民主和技術中心組織聯(lián)合美國自由聯(lián)盟、電子前沿基金會和消費者協(xié)會發(fā)表了一份公開信,其聲明:“任何默示授權訪問死者全部賬戶內容的立法模式都是錯誤的,因為它沒有考慮到數字資產內容的獨特性質以及因此引發(fā)的隱私擔憂?!雹躍 ee Civil Liberty Organizations Respond to the Uniform Fiduciary'Access to Digital Assets Act,CDT,http://cdt.org/insight/civil-libertyorganizations-respond-to-the-uniform-fiduciary-access-to-digital-assets-act/,last revised Dec.11,2017.他們在信中詳細列明了反對的原因。首先,數字資產與傳統(tǒng)上以物質形態(tài)存在的資產存在很大不同,因為數字資產的訪問需要借助于賬號和密碼,所以賬戶持有人一般不太可能允許他人對其數字資產予以訪問。數字資產與實物資產(physical assets)的區(qū)別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數字賬戶中的內容通常是自動保存的,而未經過用戶的篩選;其二,由于不產生儲存費用,就免除了用戶儲存大量個人數據的負擔;其三,由于數字資產類型不同,消費者對其進行處理的期待也不同,統(tǒng)一處理的絕對規(guī)則(unconditional rule)無法適用。⑤S ee Re:Civil Liberty Organizations Respond to the Unifbrn Fiduciary Access to Digital Assets Act,CDT(Jan 12.2015),https://cdt.org/files/2015/01/Joint-Letter-re-ULC-Bill-general-statement-2-FINAL.pdf.,last revised Dec.11,2017.其次,數字資產往往涉及第三方主體,就電子郵箱賬戶來看,其中的郵件不僅包括了用戶自己發(fā)出的電子郵件,還包括了他人寫給用戶的電子郵件,因此不受限制的受托人訪問或將導致他人的隱私信息泄露。然后,受托人的角色僅是幫助生者提供財務或健康建議,因此其不應該被授權訪問數字資產。最后,UFADAA與ECPA相沖突。UFADAA授權受托人全面訪問賬戶,而不考慮其是否屬于ECPA條款下的代理人。美國隱私保護組織的反對是有效的,因為就全國范圍來看,除了特拉華州通過了UFADAA以外,其他州關于采納UFADAA的提案都未獲得州立法機關的通過。⑥S ee The Uniform Fiduciary Access to Digital Assets Act(UFADAA),NOLO,http://www.nolo.com/legal-encyclopedia/ufadaa.html,last revised Dec.11,2017.
除了以上公眾組織對UFADAA的反對以外,NetChoice(由美國互聯(lián)網公司組成的團體)也對該法案提出了質疑。根據NetChoice在2015年1月27日作出的一項社會調查,超過70%的美國人想要在其死后使其網上的通訊信息保持隱私狀態(tài),這些人認為:“當一個人死后沒有表明如何處理其通信內容和照片時,法律應該站在保護隱私一邊(err on the side of privacy)?!雹逽 ee Americans Overwhelmingly Want To Control Personal Privacy Even After Death,NETCHOICE,http://netchoice.org/library/decedentinformation/,last revised Dec.11,2017.同時,65%的調查對象認為如果他們的個人通信和照片沒有經過自己的同意被分享,就構成了對個人隱私的侵害;43%的調查對象認為他們死后其網上通信內容應該被立刻刪除;只有不到10%的調查對象認為可以許可遺產執(zhí)行人完全地訪問自己的通信內容。NetChoice認為UFADAA對受托人訪問數字資產權限的放任必將導致公民個人隱私期待的落空,因此NetChoice提出了自己的數字遺產解決方案,即《死后隱私期待與選擇法》(Privacy Expectation Afterlife and Choices Act,以下簡稱:PEACA)草案,⑧See Privacy Expectation Afterlife and Choices Act(PEACA),NETCHOICE,http://netchoice.org/library/privacy-expectation-afterlifechoices-act-peac/,last revised Dec.11,2017.其旨在實現死者隱私保護與死者遺產管理沖突的調和。該草案涵蓋了死者遺產執(zhí)行人(executors)和管理人(administrators),它需要執(zhí)行人和管理人證明一個“善意”(good faith belief)——對賬戶記錄的訪問是管理死者遺產所必需的。為了獲取死者的賬戶內容,管理人或執(zhí)行人需要提供以下文件以獲取法院的命令:(1)用戶已經死亡;(2)死者是服務提供者的用戶或者消費者;(3)死者的賬戶已經被確定;(4)死者的賬戶沒有其他授權使用人;(5)披露不違背聯(lián)邦法律;(6)披露的范圍僅限于滿足遺產管理的目的;(7)僅限于死者死亡之前的一年以內的信息;(8)訪問的要求不能與死者的遺囑相沖突。此外,遺囑管理人或執(zhí)行人必須提交給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文件有書面的訪問請求、死亡證明書副本、法院命令。PEACA的意圖是非常明顯的,其試圖通過程序和實體的設計制約受托人訪問死者數字資產的權限范圍。
然而PEACA的局限性又是非常明顯的,其適用的范圍過于狹隘,僅僅規(guī)定了管理人和執(zhí)行人兩種受托人,并且受托人只能訪問死者死亡日期之前一年以內的數字資產。這對保護死者的財產利益是明顯失當的,隨著當前網絡金融的日漸發(fā)達,很多的金融產品都通過網絡平臺予以操控,如果網絡用戶購買的是長期的公司股票或債券,則其很可能會超出一年的期限范圍,就全面保護網絡用戶遺產的角度來看,PEACA提供的方案有明顯的缺陷。與此同時,UFADAA的支持者們認為PEACA為管理死者遺產制造了昂貴且艱難的過程,受托人每次訪問數字資產都需要獲取法院的命令,這不僅增加了訴累,而且花費也遠遠超過了典型的遺囑檢驗程序的費用。同時,PEACA還與美國近年來向更少的法院監(jiān)管和非遺囑認證遺產轉讓的發(fā)展趨向相悖。
面對以上民眾和互聯(lián)網公司的抵制,統(tǒng)一法律委員會不得不舉辦開門會議,經過多次的討論、妥協(xié),最終形成了修訂版的《統(tǒng)一受托人訪問數字資產法》(以下簡稱:RUFADAA)。其較好地緩和了受托人訪問數字資產需求與死者隱私利益保護的沖突,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立法初衷。該法修訂版已經在科羅拉多州、佛羅里達州、愛達荷州、印第安納州、密歇根州、俄勒岡州、田納西州、華盛頓州、威斯康辛州、懷俄明州和華盛頓特區(qū)得到了采納。⑨S ee Fiduciary Access to Digital Assets Act,Revised(2015),UNIFORM LAW COMMISSION,http://www.uniformlaws.org/Act.aspx?title=Fiduciary%20Access%20to%20Digital%20Assets%20Act,%20Revised%20(2015),last revised Dec.11,2017.該法修訂前后的主要變化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基于用戶指示的“三層優(yōu)先訪問體系”(three-tier system of priority)設計。
UFADAA中規(guī)定阻止受托人訪問數字資產的網絡服務協(xié)議被視為無效,因此激起了網絡公司的強烈反對,RUFADAA第4條為受托人訪問數字資產的權限范圍提供了“三層優(yōu)先訪問體系”設計。⑩See RUFADAA.§4(2015).第一層次是該條(a)款:“用戶可以使用在線工具指示管理人向指定接人披露信息,或對部分或全部數字資產不予披露,包括電子通信內容。如果在線工具允許用戶在任何時候修改或刪除指示,使用在線工具作出的披露指示在效力上優(yōu)先于用戶在遺囑、信托、授權委托書或其他記錄中作出的相反指示?!雹賁ee RUFADAA.§4(a)(2015).其確立了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技術作出的數字資產處理決策的優(yōu)先地位。臉書公司的“遺產聯(lián)系人”(Legacy Contact),②See What is a legacy contact?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help/1568013990080948,last revised Dec.11,2017.谷歌公司的“不活躍賬戶管理人”(Inactive Account Manager),③S ee About Inactive Account Manager,GOOGLE,https://support.google.com/accounts/answer/3036546?hl=en_,last revised Dec.11,2017.以及“密碼保險箱”(PasswordBox),④See PASSWORDBOX,https://www.passwordbox.com/legacylocker,last revised Dec.11,2017.這些網絡工具允許用戶在網絡服務協(xié)議之外與服務提供者達成單項協(xié)議,以便讓用戶決定在其死后是否允許其數字資產向第三方披露。例如,臉書公司允許美國用戶指定一個臉書好友作為其賬戶的遺產聯(lián)系人,讓該聯(lián)系人可以在本用戶死后訪問賬戶。遺產聯(lián)系人不能代表死者的利益發(fā)出帖子或查看死者的個人信息,但可以下載死者的照片并在用戶的個人資料頁張貼紀念標簽(memorial note)。與之類似,谷歌啟動了不活躍賬戶管理人項目,讓用戶告訴谷歌公司當他們死亡之后對賬戶作如何處理,用戶可以選擇當其賬戶連續(xù)數月未登錄時授權谷歌將其賬戶刪除,用戶也可以選擇一個信任的朋友接收他的數據?!懊艽a保險箱”則允許用戶將其數字資產儲存在網上,并在其死后將這些數字資產轉讓給其指定的人。第二層次是該條(b)款:“如果用戶未使用(a)款中的在線工具作出指示或管理人沒有提供在線工具,用戶可以通過遺囑、信托、授權委托書或其他記錄,許可或禁止將部分或全部的用戶數字資產,包括用戶發(fā)送或接收的電子通信的內容披露給受托人?!睋Q言之,用戶在生前作出的處理數字遺產的有效意思表示的法律效力大于網絡服務協(xié)議中對數字資產處理條款的法律效力。這一規(guī)定極大地拓展了用戶對數字資產的自主安排路徑,通過遺囑、授權委托書和信托證書的形式選派信任的受托人對其數字資產的處理計劃予以執(zhí)行。⑤See RUFADAA.§4(b)(2015).第三層次是該條(c)款:“用戶根據(a)款或(b)款作出的指示具有優(yōu)先于不要求用戶作出肯定和明確同意行為的服務協(xié)議中相反條款的效力?!雹轘ee RUFADAA.§4(c)(2015).根據該款規(guī)定的字面意思的反對解釋,如果用戶對數字資產的處理沒有提供任何指示,則要按照網絡服務協(xié)議的規(guī)定對其數字資產予以處理,這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用戶對網絡服務協(xié)議中數字資產處理條款的默認。
可以說,該法“三層優(yōu)先訪問體系”的設計帶有非常濃厚的技術特征,它將第一優(yōu)先權賦予了基于網絡工具作出的指示。雖然當前提供網絡輔助工具的只有臉書公司和谷歌公司,但是考慮到這兩大公司在美國以及在全球的互聯(lián)網領域所具有的強大影響力,其或將在以后起到引領潮流的作用,使更多的互聯(lián)網公司提供網絡工具以便用戶提前對自己數字資產的安排作出規(guī)劃。
其二,電子通信內容的默示隱私(Default Privacy)設定。
UFADAA規(guī)定,受托人訪問數字資產時擁有和賬戶持有人一樣的權限,反對者認為電子郵件具有自動歸檔功能,因此不能將其與紙質信件等量齊觀。如果允許受托人對電子通信內容予以任意訪問,其實際是允許受托人訪問賬戶持有人多年的通信記錄。RUFADAA對民眾的隱私擔憂予以了充分的回應。其第7條涉及對已故用戶電子通信內容的披露,該條規(guī)定:“如果已故用戶同意或法院指示披露用戶電子通信內容,管理人應當將用戶發(fā)送或接收的電子通信內容披露給用戶遺產的個人代表,如果個人代表給管理人提供了:(1)書面或電子形式的披露申請一份;(2)經認證的用戶死亡證明書副本一份;(3)經認證的個人代表任命書、小額遺產遺囑或法院命令的副本一份;(4)除非用戶使用在線工具、遺囑、信托證書、授權委托書或其他記錄證明用戶同意披露其電子通信內容;并且(5)如果管理人要求的,還要提供:(A)管理人分配的號碼、用戶名、地址,或其他用來識別用戶身份的唯一的用戶或賬戶標識符;(B)將賬戶與用戶聯(lián)系起來的證據?!雹逽ee RUFADAA.§7(2015).其第9條涉及披露委托人的電子通信內容,該條規(guī)定:“在授權委托書明確賦予代理人對委托人發(fā)送或接收的電子通信內容的權限范圍內,除非委托人或法院另有指示,管理人應當向受托人披露有關內容,如果代理人向管理人提供了:(1)書面或電子形式的披露申請一份;(2)明確賦予代理人對委托人電子通信內容權限的授權委托書原件或副本一份;(3)代理人在偽證處罰法下作出的授權委托書有效的保證一份;并且(4)如果管理人要求的:(A)管理人分配的號碼、用戶名、地址,或其他用來識別委托人身份的唯一的用戶或賬戶標識符;或者(B)將賬戶與委托人聯(lián)系起來的證據?!雹郤ee RUFADAA.§9(2015).其第11條涉及在受托人是原始用戶時,對托管的數字資產的披露,該條規(guī)定:“除法院另有規(guī)定或信托另有規(guī)定,管理人應當向作為原始用戶的受托人披露信托賬戶中的全部數字資產,包括受托人的電子通信目錄和電子通信內容?!雹酳ee RUFADAA.§11(2015).其第12條涉及在受托人為非原始用戶時,對托管的電子通信內容的披露,該條規(guī)定:“除非法院另有要求的,用戶另有指示或信托另有規(guī)定,管理人應當向非原始用戶的受托人披露原始用戶或繼承用戶發(fā)送或接收的,被管理人攜帶、維持、處理、接收或存儲的信托賬戶中的電子通信內容,如果受托人為管理人提供了以下文件:(1)書面或電子形式的披露申請一份;(2)同意向受托人披露電子通信內容的經認證的信托證書副本一份(或根據信托認證法規(guī),如《統(tǒng)一信托法》第1013條作出的信托證明一份);(3)在偽證處罰法下受托人作出的信托存在且其是現任受托人的保證一份;(4)如果管理人要求的:(A)管理人分配的號碼、用戶名、地址,或其他用來識別信托賬戶的唯一的用戶或帳戶標識符;或(B)將賬戶與信托聯(lián)系起來的證據?!雹釹ee RUFADAA.§12(2015).
RUFADAA對受托人訪問用戶電子通信內容的權限進行了小心翼翼地設計,在尊重用戶個人意愿的基礎之上,最大限度地保護用戶電子通信內容中所包含的個人隱私信息。該隱私風險防控主要是依靠嚴格的書面證明材料來實現的,即充分反映用戶對電子通信內容披露意愿和受托人訪問權限的證明材料,并嚴守電子通信內容的默示隱私設定,除非用戶明確表明電子通信內容的披露意愿和范圍。同時,管理人對于受托人的披露申請還可以要求其提供賬戶的登錄信息以及將賬戶與其權源聯(lián)系起來的證據,以防止受托人或其他人員以此非法訪問用戶信息,損害網絡用戶的合法權益。
其三,對管理人數字資產披露義務的必要限制與保護。
UFADAA對數字資產披露的范圍幾乎沒有限制,對網絡服務提供者課予過于沉重的義務,因此受到了網絡公司與公民團體的抵制,RUFADAA對數字資產的披露尤為關注管理人披露義務的必要性和適當性。例如,RUFADAA第6條a款規(guī)定,根據該法規(guī)定披露用戶的數字資產時,管理人可以自行決定:“(1)授予受托人或指定接受方全面訪問(full access)用戶帳戶的權限;(2)在受托人或指定接收方足以完成所承擔任務的限度內,授予受托人或指定接收方部分訪問(partial access)用戶賬戶的權限;或者(3)在管理人收到信息披露申請時,向受托人或指定接收人提供如果用戶活著且具有完全行為能力時可訪問的賬戶中全部數字資產記錄的拷貝(a copy in a record)?!雹賁ee RUFADAA.§6(a)(2015).同時,該法第6條b款規(guī)定:“管理人可以對根據本法披露數字資產的成本進行合理的管理性收費(reasonable administrative charge)?!雹赟ee RUFADAA.§6(b)(2015).這一規(guī)定主要是通過激勵措施促使網絡管理人能夠更加積極地向受托人披露死者數字資產。該法第6條c款規(guī)定:“根據本法管理人無需披露被用戶刪除的數字資產?!痹摲ǖ?條d款規(guī)定:“當用戶指示或受托人要求管理人根據本法披露用戶數字資產的一部分時,如果數字資產的分離會給管理人帶來過重的負擔,則管理人不必披露該數字資產。”該規(guī)定限定了管理人披露數字資產的范圍,降低了管理人數字資產披露的額外成本。③See RUFADAA.§6(c)(2015).同時,RUFADAA第16條還對“管理人的遵從與豁免”予以了詳細的規(guī)定,該條d款規(guī)定:“在管理人收到受托人請求后可以合法進入該賬戶的情況下,管理人可以根據本法拒絕受托人或指定接受人披露數字資產或終止賬戶的請求?!痹摋le款規(guī)定:“本法不限制管理人獲得,或要求披露、終止賬戶的受托人、指定接收人獲得法院命令的能力,即(1)說明賬戶屬于受保護人或委托人;(2)說明該披露獲得了受保護人或委托人充分的同意;并且(3)包含一項其他法律(非本法)要求的裁決?!痹摋lf款規(guī)定:“管理人及其管理層、雇員、代理人對其依據本法基于善意的作為或不作為引發(fā)的后果,免于承擔責任?!雹躍ee RUFADAA.§16(d)(e)(f)(2015).
可見,RUFADAA充分意識到了管理人在數字資產繼承中的技術中立地位,對管理人的規(guī)制更加符合網絡公司的業(yè)務內容和營利本性,盡量地使管理人積極而主動地參與數字資產披露,而非將其置于用戶與公眾利益的對立面。因此,該法對管理人義務、權利與免責的規(guī)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隔離管理人面臨的法律風險與企業(yè)經營成本的雙重顧慮。
從《統(tǒng)一受托人訪問數字資產法》的名稱就可以看出,該法關注的重點在于對數字資產的訪問(access),而非對數字資產的繼承(inherit)。該法中“三層優(yōu)先訪問體系”設計的目的只是為受托人管理委托人的財產(主要是實體財產)提供便利,即通過訪問委托人賬戶獲取其數字資產處理規(guī)劃(主要是刪除數字資產并終止賬戶);通過查閱死者的通信信息獲取死者的遺產信息,例如通過訪問死者的電子銀行賬戶查詢其銀行存款金額,訪問死者的網絡訂約付費賬戶,為死者清欠錢款并終止訂約賬戶。實際上,《統(tǒng)一受托人訪問數字資產法》及其修訂版都僅將數字資產作為一種新型的信息載體,充當信息媒介的作用,而非將其作為一種新型的財產形態(tài),否則就難以解釋該法自始至終未對數字資產的繼承問題有所回應。UFADAA和RUFADAA對數字資產的界定是廣義的,包括了所有以電磁形態(tài)存在的數字資產,在美國學界普遍存在著對數字資產法律性質的探討,如網絡游戲中的虛擬道具、購買的數字音樂、航空公司贈送的虛擬積分,這些數字資產都是由消費者投入“真金白銀”獲取的,其財產價值極為明顯,是否可以將其視為與實物財產具有同一法律地位還有不同認識?!督y(tǒng)一受托人訪問數字資產法》最為重要的價值是完成了對當前存在的禁止數字資產訪問的保護性法律和網絡服務協(xié)議的“撥亂反正”,明確了可以訪問的數字資產內容,確立了訪問數字資產的法定程序。
《統(tǒng)一受托人訪問數字資產法》極為重視那些具有隱私利益的數字資產類型,通過謹慎的法律制度設計實現委托人、受托人、網絡公司三方利益的調和,但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該法在關注公民隱私利益保護的同時忽略了對具有明顯經濟價值的數字資產的保護,沒有對數字資產亟待解決的繼承問題作出足夠的立法回應。當前網絡公司提供的網絡服務協(xié)議普遍規(guī)定數字資產是不可轉讓且不可繼承的。因此,用戶對數字資產享有的是一項“不可轉讓的使用許可”抑或是一項實實在在的財產權利,就存在疑問。⑤S ee Ajemian v.Yahoo!,Inc.,987 N.E.2d 604,606(Mass.Ct.App.2013).該案中的死者遺產執(zhí)行人主張死者雅虎賬號中的電子信息屬于死者的財產,但雅虎公司的服務協(xié)議規(guī)定個人信息在用戶死亡時不可轉移。最終曼切斯坦地區(qū)上訴法院認為死者與雅虎公司成立網絡服務關系時其服務協(xié)議中并沒有用戶死亡信息處理條款,而后來服務協(xié)議中增加“用戶死亡數據信息不可轉移條款”時并未有效通知用戶,因此該條款對死者無效。可見,該判決實際上采取了“迂回戰(zhàn)術”,并未解決數字資產的定性問題。就數字音樂這一典型的數字資產來看,用戶付費購買的是數字財產的所有權還是一項不可轉讓的使用許可呢?數字音樂的轉讓是否適用版權法上的“首次銷售原則”(the first sale doctrine)呢?⑥在 美國法中,首次銷售原則是指:“產品生產者對其版權產品銷售的控制不能超出產品的初次銷售?!眘ee 17 U.S.C.§109(a)(2008).網絡運營商禁止數字音樂轉讓、繼承的網絡服務協(xié)議是否構成對用戶合法財產權的排除呢?這些問題都是迫切需要立法者在相關立法中加以回應的。更不要說隨著網絡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而出現的各種類型的虛擬貨幣(Virtual Currency),這些數字資產具有財產性和流通性,甚至與法定貨幣存在較為穩(wěn)定的兌換比例,對此僅僅賦予受托人以訪問權限是否足以滿足被繼承人及其繼承人的合法利益訴求呢?⑦美國統(tǒng)一法律委員會2017年10月發(fā)布了《虛擬貨幣業(yè)務統(tǒng)一監(jiān)管法》(Uniform Regulation Of Virtual-Currency Businesses Act),其將虛擬貨幣視為“價值的數字表示,被用作交換媒介、記賬單位或價值儲存手段”。See Uniform Regulation Of Virtual-Currency Businesses Act§102(23).即使承認了數字資產的可繼承性,在司法實踐操作層面仍然面臨眾多的現實難題,例如,如何對數字資產估值,如何在繼承人之間分割數字資產,網絡公司在數字資產繼承中充當什么樣的角色,等等?!督y(tǒng)一受托人訪問數字資產法》對以上問題都未予以涉及,這也直接導致因數字資產涌現引發(fā)的法律問題難以通過一部法律而得到一勞永逸的解決,數字資產的繼承問題仍將成為未來美國各界繼續(xù)努力解決并激烈博弈的法律主題。
《統(tǒng)一受托人訪問數字資產法》之所以在公布之后廣受詬病,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立法者一味偏向受托人一方的利益保護,忽略了網絡服務商和網絡用戶的正當利益訴求。由于數字資產概念內涵的不確定性,該法并未對數字資產做出一個科學的法律定義,而是通過列舉的方法對數字資產的范圍予以限定,將數字資產作為一切存在于網絡上的“電磁記錄”。對數字資產繼承的法律保護必須區(qū)分不同類型數字資產的生成環(huán)境,游戲虛擬財產、虛擬貨幣、電子照片、電子郵件、金融賬戶等數字資產在生成路徑和功能指向上都存在巨大的差異,因此數字資產繼承涉及的主體的權利義務也有所不同。例如,銀行電子賬戶具有明顯的財產價值,允許受托人訪問死者的電子銀行賬戶有助于幫助死者處理生前的債權債務。社交媒體賬戶則基于其功能指向具有強烈的隱私色彩,其內容包括了電子郵件、照片、通信記錄,在一定程度上這些數字資產或許是死者不想為人所知的,如果默認受托人有權限全面訪問這些數字資產,不僅導致社會公眾的隱私焦慮,而且使網絡運營商承受著巨大的法律風險,這正是《統(tǒng)一受托人訪問數字資產法》公布后美國公民團體和互聯(lián)網公司紛紛對其表達異議的主要原因。
網絡經營者作為提供數字資產供給、使用、存儲、交換媒介的法律主體,其在網絡社會中承擔著一定的社會公共管理職能,即保證提供的網絡服務合格、持續(xù)、穩(wěn)定、安全,特別是不能未經網絡用戶同意而向第三方提供其搜集和儲存的用戶個人信息。我國《網絡安全法》第42條規(guī)定:“網絡運營者不得泄露、篡改、毀損其收集的個人信息;未經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但是,經過處理無法識別特定個人且不能復原的除外?!蔽覈度珖嗣翊泶髸瘴瘑T會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第3條也規(guī)定網絡服務提供者不得泄露、篡改、毀損,不得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業(yè)務活動中收集的公民個人電子信息。我國《刑法》第285條規(guī)定了“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罪”和“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數據罪”,嚴厲打擊非法的入侵計算機行為。與此同時,不管是受托人或其他主體都存在著訪問用戶數字資產的現實需求,例如當前我國法院已經認可了電子證據的法律效力,在一些案件中網絡用戶的通信記錄和轉賬記錄就成為案件事實認定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有必要賦予司法機關一定的訪問權限。⑧例如,《網易集團隱私政策》就規(guī)定:“根據法律、法規(guī)的要求、強制性的行政執(zhí)法或司法要求所必須提供您信息的情況下,我們可能會依據所要求的信息類型和披露方式披露您的信息。在符合法律法規(guī)的前提下,當我們收到上述披露信息的請求時,我們會要求接收方必須出具與之相應的法律文件,如傳票或調查函?!眳⒁姟毒W易集團隱私政策》,https://reg.163.com/agreement_mobile_ysbh_wap.shtml?v=20171127,2017年6月2日訪問。因此,在數字資產的繼承中網絡服務者、被繼承人、繼承人、其他主體都存在自己合法的利益訴求,在擬定具體的法條時,立法者應保持必要的價值中立,不能主觀地偏袒任何一方,這樣才能夠妥善地協(xié)調三方之間的利益沖突。
RUFADAA最大的貢獻是確立了數字資產訪問的“三層優(yōu)先訪問體系”,將被繼承人的意志自由與網絡服務商的服務協(xié)議結合起來,充分緩和了受托人訪問數字資產時的權限張力?!叭龑觾?yōu)先訪問體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益主體多向互動最終達成網絡共治理念的直接結果。網絡用戶可以通過網絡在線工具或各種遺囑工具對其對數字資產的處理予以提前規(guī)劃,通過適當的授權實現受托人訪問需求與自身隱私利益保護的協(xié)調。同時,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雖然RUFADAA賦予用戶處理數字資產的規(guī)劃以最優(yōu)先的法律效力,但并沒有否定網絡服務協(xié)議的法律效力,如果用戶沒有使用在線工具和遺囑工具對數字資產做出規(guī)劃,則網絡服務協(xié)議中的數字資產處理條款發(fā)生效力——終止網絡服務并刪除所有數字資產。一方面技術的發(fā)展使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更容易被記錄,另一方面人們又希望有關自己的記錄(特別是負面記錄)能夠盡快被人們“遺忘”。因此,當用戶沒有留下數字資產處理規(guī)劃時,基于用戶隱私利益保護的考慮和網絡公司做出的隱私保護承諾,應該終局地刪除用戶所有的數字資產。
然而,仍然存在的問題是,RUFADAA中默示隱私原則的主要指涉對象是電子郵件和電子通信信息,那么,其他類型的數字資產是否就不存在隱私泄露的風險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隱私作為一種個人信息,其載體除了文字形式外還包括電子圖片。電子圖片作為一種新型的信息記載工具,其信息表達和流通功能極為強大,互聯(lián)網強大的傳輸功能則進一步增加了電子圖片記載的個人信息的傳播強度,這一事實在一系列的“艷照門”事件中得到了直接的印證。因此,電子圖片、視頻作為個人信息記載工具,其中蘊含的個人隱私因素非常明顯,而對于這些類型數字資產的訪問問題似乎并未引起RUFADAA的關注。在具體的案例中,死者近親屬一項較為普遍的訴求就是要求訪問并下載死者生前的照片以寄托哀思,但死者的一些個人隱私照片(特別是涉及不正當性關系的照片)的訪問或許將導致對死者和其近親屬情感的雙重傷害,而這是數字資產權利人所極力避免的。⑨See Natalie M.Banta,Death and privacy in the digital age,NORTH CAROLINA LAW REVIEW,2016,pp.929.因此,我國未來的數字資產保護立法對個人隱私的保護應該在保護范圍上作進一步的擴張,特別是隨著網絡社交工具不斷推陳出新,個人隱私的表現形式和發(fā)生場域將更加多元和復雜。因此就個人隱私的保護就不能局限于電子郵件和通信信息,而是要充分考慮到用戶使用網絡的具體環(huán)境,凡是涉及聊天、交友、通信的網絡軟件就要特別注意用戶隱私的保護,除非用戶明確授權允許他人訪問數字資產或法律明確規(guī)定特殊情形下訪問用戶的數字資產,否則,一般應禁止訪問。
數字資產作為互聯(lián)網技術催生的新型事物,其面臨的法律問題都是技術發(fā)展給傳統(tǒng)法律秩序帶來的挑戰(zhàn)。在發(fā)展中遇到的問題必須要在發(fā)展中解決,現代技術帶來的一系列法律問題也必須采取技術的手段予以回應與化解。RUFADAA通過“三層優(yōu)先訪問體系”賦予用戶使用網絡在線工具做出的數字資產處理規(guī)劃以最優(yōu)先法律效力,這一立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利用了網絡技術的自身特點,使人們在使用網絡的同時更能夠未雨綢繆地對其數字資產作出規(guī)劃。同時,網絡技術手段的運用還體現為網絡公司開發(fā)的各種數字資產管理工具,如臉書公司的“遺產聯(lián)系人”和谷歌公司的“不活躍賬戶管理人”,這都是數字資產繼承問題解決的技術思維的體現??陀^上說,我國也有互聯(lián)網公司為用戶提供了在線工具管理數字資產,如《網易集團隱私政策》第3條第1款規(guī)定:“除以下情形外,未經您同意,我們不會與網易之外的任何第三方分享您的信息。”其中的情形就包括了“根據與您簽署的單項服務協(xié)議(包括在線簽署的電子協(xié)議以及相應的平臺規(guī)則)或其他的法律文件約定所提供”的信息。⑩參見《網易集團隱私政策》,https://reg.163.com/agreement_mobile_ysbh_wap.shtml?v=20171127,2017年6月2日訪問。這里的“在線簽署的電子協(xié)議”即屬于利用在線工具在主網絡服務協(xié)議之外單獨達成的數字資產處理計劃。
以技術手段解決數字資產的繼承問題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和可操作性,網絡用戶接受特定的網絡服務時都要經過注冊程序,此時一個可行的思路是在主網絡服務協(xié)議之外另行提供數字資產管理協(xié)議,在該協(xié)議中設計若干核心問題供用戶選擇,比如:(1)你是否已婚;(2)你是否愿意讓配偶管理你的數字資產;(3)你是否同意他人在你失去行為能力或死亡時管理你的數字資產;(4)你希望數字資產管理人如何管理你的數字資產;(5)請?zhí)顚憯底仲Y產管理人的姓名和聯(lián)系方式。同時,將該協(xié)議的簽訂作為用戶接受網絡服務的前置性條件。以技術手段解決數字資產法律問題還意味著網絡公司要承擔其應有的法律義務和責任,通過技術設計為用戶管理數字資產提供更多的便利,例如通過個性化的隱私設置程序允許用戶對數字資產的披露范圍、期限做出更具彈性的選擇。例如,微信平臺允許“我”自主決定是否讓他人看“我”的朋友圈;允許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圍;是否允許陌生人查看最近的照片(如僅限十張)。這都是利用技術手段解決數字資產法律問題的生動體現。我國《網絡安全法》明確規(guī)定網絡經營者要采取技術措施保障網絡安全、穩(wěn)定運行,維護網絡數據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因此,通過技術手段保障用戶的人身財產利益應該是網絡服務者一項不可推卸的法定義務。美國的網絡公司對此已經有所實踐,我國的網絡公司也應該積極地履行我國法為其設定的義務,利用其技術優(yōu)勢為用戶的數字資產利益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