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溫州市甌海區(qū)人民檢察院辦理的網絡犯罪案件為樣本"/>
□陳賢木,張啟飛,虞純純
(1,3.溫州市甌海區(qū)人民檢察院,浙江 溫州 325000)
(2.浙江警察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3)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互聯(lián)網成為海量數據的擁有者,也成為電子取證的重要來源。傳統(tǒng)取證方式在大數據時代捉襟見肘,難以應對網絡犯罪態(tài)勢,而結合大數據,依托網絡平臺,創(chuàng)新取證方式,已迫在眉睫。2016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頒布的《關于辦理電信網絡詐騙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1](以下簡稱《意見》)第六條第一項規(guī)定:“辦理電信網絡詐騙案件,確因被害人人數眾多等客觀條件的限制,無法逐一收集被害人陳述的,可以結合已收集的被害人陳述,以及經查證屬實的銀行賬戶交易記錄、第三方支付結算賬戶交易記錄、通話記錄、電子數據等證據,綜合認定被害人人數及詐騙資金數額等犯罪事實?!边@項規(guī)定考慮到網絡犯罪案件取證難、破案率低等特點,放寬了取證要求。在大數據背景下,因網絡犯罪技術手段的特殊性,在取證中依然面臨諸多問題。
2017年以來,利用定制的“百度站長APP”“谷歌APP”實施的詐騙團伙案、利用“財神爺”“琥珀”等軟件實施的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數據案、利用境外Apple ID的退款策略實施的“退款不需退游戲點券”詐騙案等一系列網絡犯罪案件先后進入司法程序。在這些網絡犯罪中,行為人利用網絡技術手段、使用軟件工具、針對互聯(lián)網公司的安全策略漏洞實施犯罪,涉及面廣,且犯罪手段容易迅速蔓延,參與人數眾多。概括起來,在大數據背景下,網絡犯罪案件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
(一)網絡犯罪技術新、專業(yè)性強。許多網絡犯罪采用的都是新型網絡技術,專業(yè)性極強。以溫州市甌海區(qū)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甌海檢察院”)近期經辦的幾個有代表性的網絡犯罪案件為例予以分析闡述?!癆PP刷廣告”詐騙案中,犯罪團伙在其“谷歌刷廣告APP”的說明文件《Google App點擊及所有資料》中提及到,Xposed(被譽為安卓第一神器)是Android平臺上最負盛名的一個框架。Xposed是一款可以在不修改APK的情況下影響程序運行(修改系統(tǒng))的框架服務,可以制作出許多功能強大的模塊,且在功能不沖突的情況下同時運作。另外,還提及谷歌手機廣告平臺“Admob”的封號規(guī)律。由于該APP詐騙案結合了最具專業(yè)性破解軟件,又提出規(guī)避官方審查的策略,虛構的事實又具有極強的迷惑性,以致多名大學生被騙。再如,在一起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數據案中,犯罪嫌疑人利用批量買到的原始郵箱賬號密碼去“撞庫”批量獲取的Apple ID賬號密碼,而完成這一犯罪行為的關鍵在于使用“財神爺”軟件。“財神爺”軟件可以規(guī)避蘋果公司的安全策略,能批量模擬人工使用蘋果ID去登陸蘋果官網。又如,在DDOS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案中,犯罪嫌疑人注冊境外DDOS平臺(www.critical-boot.com和www.instabooter.com),該類DDOS攻擊平臺均可調用百萬臺級別的“肉雞”資源(中木馬被遠程控制的計算機)實施DDOS攻擊。傳統(tǒng)的DDOS攻擊需要高超的黑客技術并且需要大量的“肉雞”資源才有可能發(fā)動DDOS攻擊,而www.critical-boot.com和www.instabooter.com平臺使DDOS攻擊的門檻極大降低,更加平民化。在網絡安全攻防戰(zhàn)中,一些開發(fā)者充分利用網絡上免費共享的“開源代碼”,在這些開源代碼的基礎上開發(fā)出一系列用于作案的代碼程序,并產生極大的破壞性。
(二)網絡犯罪行為人善于規(guī)避互聯(lián)網公司的安全策略。網絡犯罪行為人通過各種方式鉆研互聯(lián)網公司的安全策略,查找漏洞,利用漏洞非法牟利。最近,甌海檢察院批捕的多起網絡犯罪案件都與Apple ID有關。案件中,行為人對蘋果公司的支付規(guī)則和安全策略相當熟悉,他們利用蘋果公司的“小額支付免驗證”規(guī)則,獲取大量可充值36元的賬號,實施惡意消費詐騙蘋果公司;利用德國Apple ID賬號的退貨規(guī)則,通過購買游戲充值點券進行惡意消費,再多次申請退款實施詐騙。在一起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數據案中,行為人盜取Apple ID后,再對Apple ID進行檢測,以區(qū)分在Apple Store的“權重值”,進而開展“刷榜單”等盈利活動。這些與Apple ID相關的犯罪嫌疑人,都是基于對蘋果公司的支付規(guī)則和安全策略的充分了解,甚至與蘋果外包公司中的“內鬼”相互勾結,獲取蘋果公司安全策略,從而使犯罪得逞。
(三)網絡犯罪教程、技術手段易被復制,且傳播極其迅速。由于網絡的可復制性,作案的技術手段、教程通過網絡被無限次復制、傳播,使得網絡犯罪技術手段擴散蔓延極為迅速。有的犯罪嫌疑人專門通過買賣網絡犯罪教程獲利,買賣雙方利用微信、支付寶或其他第三方支付工具完成交易。例如,甌海檢察院審查批捕的某網絡犯罪技術交易案中,犯罪嫌疑人利用“財神爺”掃號軟件非法獲取Apple ID的技術是從江蘇徐州傳播過來的。徐州的軟件開發(fā)者以300元的價格在網絡上兜售,使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數據犯罪迅速蔓延。再如,甌海檢察院審查批捕的“刷廣告賺錢APP”團伙詐騙案,雖然對其偵破的只是漯河和鄭州兩個窩點,但相關被害人就有幾百人。預計在全國范圍內,有大量的營銷公司從事相關軟件的推銷詐騙。另外,當前網絡上存在大量的網絡技術型教程,而這些教程也可能都是潛在的網絡犯罪教材。如甌海檢察院批捕的涉及Apple ID綁定美國信用卡進行小額消費盜刷案中,所有的犯罪方法全部來源于QQ群內的一些網絡技術教程文檔分享。
在網絡犯罪中,存在犯罪人員與網絡公司雙方的攻防戰(zhàn),還有處于第三方的偵查機關。從上述的分析得出,網絡犯罪人員掌握和運用的犯罪技術已處于互聯(lián)網技術的前沿,一定程度上擁有可與蘋果、谷歌等網絡巨頭安防技術相抗衡的技術力量。如蘋果小額支付免驗證存在漏洞,馬上就被網絡犯罪人員運用并發(fā)展成為詐騙技術。再如,蘋果退貨政策存在瑕疵,馬上可以被網絡犯罪人員轉換為“退款而不退貨”。犯罪方法和犯罪技術的可復制性使網絡犯罪最大程度地擴散蔓延,實際上是降低了犯罪的技術門檻;同時,網絡犯罪無地域界限,使網絡犯罪的地域得以無限擴大,網絡犯罪被害人數得以最大程度地增長。
實踐中,網絡犯罪的電子數據主要存在于各網絡平臺服務器、網盤、移動存儲設備及移動終端,證據難以通過傳統(tǒng)偵查手段獲取,需要偵查人員通過技術手段破解密碼、防火墻等防護裝置進入各存儲介質,并需要依靠電子設備加以固定儲存。[2]目前,網絡犯罪案件在偵查取證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受害人數眾多,分布范圍極廣?!八V告賺錢APP”的詐騙團伙窩點一般集中在某地,但由于網絡的無邊界,被害人的地域分布卻極為廣泛。甌海檢察院審查批捕的兩個涉“刷廣告賺錢APP”的詐騙團伙有近20名犯罪嫌疑人。該兩個詐騙團伙招聘大量營銷人員,通過網上發(fā)布虛假收益圖等方式銷售“百度站長APP”“谷歌APP”等刷廣告軟件。從偵查機關獲取的支付寶、微信和銀行賬單信息分析看,該兩個詐騙團伙已賣出軟件幾百套,涉及十余省份的幾百名被害人,初步預估涉案金額達200萬以上。但由于警力局限,雖輾轉多個省份,在審查批捕階段卻只獲取了8個被害人的證言,從而嚴重影響詐騙金額認定和批準逮捕工作的進行。而利用美國Apple ID家人共享實施的信用卡詐騙案中,100多名被害人都在美國。可以看出,網絡犯罪案件被害人分布極為廣泛,并無明顯區(qū)域界線。
(二)異地取證難度大,辦案經費負擔重。由于被害人分布廣泛,在取證中不但要多方聯(lián)系當事人所在地公安機關協(xié)助通知取證,且跨省異地取證導致辦案經費大幅增加。甌海檢察院辦理“刷廣告賺錢APP”詐騙案時,甌海區(qū)公安部門的四名民警兵分兩路,輾轉4個省份獲取8名證人證言,但辦案經費卻達七萬余元。取證的效率低,辦案經費很高。面對如此眾多的被害人,大范圍取證在現(xiàn)實中難以實現(xiàn),警力和經費也難以保障,從而降低了對網絡犯罪的打擊力度。可以說,傳統(tǒng)犯罪案件的取證模式,難以適應打擊網絡犯罪案件的現(xiàn)實要求。
(三)辦案部門與互聯(lián)網公司未建立常態(tài)協(xié)作機制,辦案時難免遇到阻礙。在涉及互聯(lián)網公司的案件中,難以一次調取全部證據,需互聯(lián)網公司多次配合提供證言及材料。比如,“刷廣告賺錢APP”詐騙案涉及到百度公司的廣告推銷政策。犯罪嫌疑人注冊該平臺賬號,并嵌入所謂“刷廣告APP”中。尋覓被害人難以一蹴而就,需要百度公司多次提供相關被害人賬號的點擊情況、損失情況、賬號被封存的記錄等。再如,“蘋果36元充值技術”詐騙案、“德國蘋果ID”詐騙案都涉及蘋果公司的官方證據材料。在辦理制作銷售DDOS的游戲外掛軟件案時,對該款軟件是否屬于破壞性程序,還需聯(lián)系專業(yè)部門取得鑒定意見。目前,我國并未建立司法機構與互聯(lián)網公司的遠程協(xié)助機制,在辦理網絡犯罪案件時,都是辦案部門與互聯(lián)網公司逐案協(xié)作。由于未建立雙方常態(tài)協(xié)作機制,辦案時難免會遇到阻礙,增加了不必要的困難,常常使相關賬號信息數據未能及時取證,影響了相關案件的司法審查工作。
由于網絡犯罪的上述技術特征,該類案件證據的特征不同于一般犯罪案件的證據。用傳統(tǒng)的取證方式辦理互聯(lián)網犯罪案件,必然存在效率低下、專業(yè)不精、警力不足、經費受限等諸多問題。
近些年,隨著刑事司法規(guī)范化執(zhí)法水平的不斷提升,犯罪案件偵查行為全程可接受檢察官、法官的檢驗。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重大刑事案件和檢察機關的自偵案件在訊問時應當錄音或錄像。筆者以為,既然已經對訊問進行全程音像記錄,就沒有必要再制作筆錄進行重復記錄。摒棄全面、客觀、真實的錄音錄像,卻使用片面的、可能被曲解的筆錄,完全是本末倒置。在全面推行錄音錄像作為唯一證據之前,可在辦理網絡犯罪案件中對被害人陳述、證人證言時試行開展遠程視頻取證。在取得成功經驗后,再對輕微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訊問推行錄音錄像制度,并在不久的將來把該制度運用到所有犯罪案件的訊問中。
(一)遠程視頻取證可以保證視頻證據的客觀性、關聯(lián)性和合法性。遠程視頻取證,即運用網絡技術手段,向被害人、證人詢問,并將相關的詢問視頻予以刻錄,采用相關的技術手段保存視頻的一種取證方法。目前,遠程視頻取證已具備技術條件和群眾基礎,在民事案件中已經使用。從司法實踐來看,可以保證視頻證據的客觀性、關聯(lián)性和合法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替代筆錄。
1.MD5技術可確保視頻資料的客觀真實性,避免被篡改和編輯。“作為公檢法及城管等執(zhí)法部門的取證工具,要將視頻信息作為證據保存,必須保證視聽資料證據的客觀性。”[3]視頻資料的移送和傳輸的過程中,最主要的問題是視頻資料容易被復制、剪切和修改。MD5技術可用于確保信息傳輸的唯一性。MD5的作用是讓大容量信息在用數字簽名軟件簽署私人密鑰前被“壓縮”成一種保密的格式。任意長度的數據,算出的MD5值長度都是固定的。對原數據進行任何改動,哪怕只修改1個字節(jié),所得到的MD5值都有很大區(qū)別。當前,偵查機關提供的電子證據,都標注了文檔的MD5值。遠程視頻數據文檔,也應標注MD5值,以防范被篡改和刪減。
2.視頻取證方便快捷,視頻錄制客戶端隨手可得。當前,視頻錄制軟件非常多,既有網頁端登陸的視頻錄制軟件,也有蘋果、安卓系統(tǒng)的視頻錄制APP,可直接對微信、QQ視頻聊天進行錄制,如安卓系統(tǒng)下的“錄屏大師”“屏幕錄制Screen Recorder”等。偵查機關如果推行遠程視頻取證的辦案方式,可專門開發(fā)定制軟件,嵌入人臉識別系統(tǒng),通過固定設備進行遠程錄音錄像。
3.遠程視頻身份驗證技術已經成熟。鐵路部門正在車站安檢區(qū)域逐步推行用于身份識別的高科技安檢系統(tǒng)——人臉識別系統(tǒng),可以對人臉明暗偵測,自動調整動態(tài)曝光補償人臉追蹤偵測,自動調整影像大小。而公安部門早在十多年前,就創(chuàng)建了較先進的人像識別技術,并擁有龐大的數據庫。為此,在定制的遠程視頻取證軟件中,可將采集的人臉信息遠程接入人臉識別數據庫進行比對,從而實現(xiàn)被取證對象的身份識別,確保證據來源的真實可靠。
4.智能手機的語音和圖像,能滿足證據上的要求。音頻96kbit/s就達到FM音頻質量,聲音已非常清晰;視頻384kbit/s已達到視頻會議質量,1.25Mbit/s達到VCD質量(使用MPEG1壓縮)。而FM音頻效果和VCD視頻效果,已實現(xiàn)圖像、音頻清晰效果,具備證據上的要求。當前的智能手機硬件設備升級換代迅猛,市值600多元的紅米4X,前置攝像頭500萬像素,后置攝像頭1300萬像素,可以錄制1080p視頻,視頻的比特率(碼率)接近為30Mbit/s,已是VCD效果的30倍。
當前,國內的網絡寬帶普遍在10M以上,基本能勝任1080高清視頻點播,語音視頻交流更不再話下。在WIFI信號隨處可得、智能手機遍地的情況下,遠程視頻取證的方式更能被當事人接受。在浙江省開展的“最多跑一次”行政審批服務改革大背景下,偵查機關也需要轉變理念,大膽破解取證“當面性”的禁錮,創(chuàng)新使用遠程視頻取證的辦案方式,從而實現(xiàn)刑事取證“少跑腿”,節(jié)省人力和物力,最大程度節(jié)約司法資源。
(二)遠程視頻取證是互聯(lián)網精神融入司法的實踐。2017年以來,中央政法委先后舉辦兩期全國政法干警講座,分別邀請馬云、馬化騰講授互聯(lián)網精神;2017年7月,又在貴州舉辦司法改革經驗交流會,介紹互聯(lián)網大數據在司法中的運用。2017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六次會議通過了《關于設立杭州互聯(lián)網法院的方案》,[4]實現(xiàn)司法適應互聯(lián)網發(fā)展大趨勢的重大制度創(chuàng)新。要將互聯(lián)網精神有效融入刑事司法實踐,以下幾個方面值得重視。
1.高效是互聯(lián)網最核心的精神,遠程視頻取證方式是順應時代發(fā)展的趨勢。馬云開辦的“無人超市”顛覆了大眾對“傳統(tǒng)超市”的認識,其核心就是精簡人力,提升效率,用機器替代人工,實現(xiàn)對偷盜監(jiān)督和商品結算;杭州互聯(lián)網法院的成立提供“網購”般便利的訴訟服務。起訴、立案、送達、舉證、開庭、裁判全流程在線,訴訟參與人的任何步驟即時連續(xù)記錄留痕,當事人“零在途時間”“零差旅費用支出”就完成訴訟。犯罪案件的取證,也必須充分融入互聯(lián)網精神,最大程度地減少司法人力支出。以全程錄音錄像替代人工記錄,以監(jiān)控設備強化“兩人辦案監(jiān)督”模式,以遠程取證替代當面取證,從而建立并完善遠程視頻取證機制,實現(xiàn)司法效率的最大化。隨著人工智能的高速發(fā)展,機器人替代偵查人員實行簡單訊問和對證人取證,將會在司法實踐中得到運用。針對案情簡單、要素單一的犯罪案件,設置訊問的標準化問題,實現(xiàn)人工智能設備遠程提審,初步實現(xiàn)“機器人提審”,并在未來發(fā)展中最終實現(xiàn)互聯(lián)網司法的“無人提審”。
2.全復制是互聯(lián)網的本質特征,錄音錄像將替代筆錄成為“以審判為中心”司法制度改革的關鍵點。不管是電子數據還是計算機程序,完全、快捷的復制是其本質特征,錄音錄像正符合這種本質特征。當前司法改革的核心是建立“以庭審為中心”的審判制度,庭審的焦點就是證據,就是圍繞證據進行舉證、質證、抗辯。由于筆錄可能被污染和歪曲,在筆錄之上建立的庭審可能存在“毒樹之果”的問題。而錄音錄像卻完全、無保留地復原審訊和取證過程,同時可檢驗偵查人員是否存在誘供、逼供的問題,最大程度辨識敘述人所敘述內容的真實性,較完美地迎合當前司法改革的趨勢。如錄音錄像作為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的唯一記錄載體,改庭審上“讀筆錄”為“看視頻”,將極大地促進偵查規(guī)范化水平,最大程度地提升庭審對抗性,實現(xiàn)人權保障和司法公正的新高度。
3.自動化是互聯(lián)網的最終實現(xiàn)目標,未來將實現(xiàn)司法數據互通互聯(lián)和司法全程智能化。有款叫IFTTT的軟件,全稱為“If this then that”,意思是“如果這樣,那么就那樣”,屬于一款網絡自動化軟件。該軟件包含了近百種的“觸發(fā)器”和“動作”,當條件滿足“觸發(fā)器”的內容,就會引發(fā)網絡“動作”,實現(xiàn)網絡行為的初步自動化。在大數據時代,司法也應學習這種互聯(lián)網自動化精神,實現(xiàn)司法全程自動化。未來,在對犯罪嫌疑人刑拘后全面實行“遠程審訊”,犯罪嫌疑人供述、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的錄音錄像在取證結束后將自動化保存、打包、上傳送到偵查人員辦案系統(tǒng)中。公安機關、檢察院、法院等部門將建立辦案數據互通平臺,如執(zhí)行報捕程序,有關錄音錄像數據、書證影印、物證圖片、鑒定文書等數據將會自動打包傳送到檢察院辦案系統(tǒng)。同樣,提起公訴和庭審階段,相關數據自動傳送到法院辦案系統(tǒng),在庭審時接受質證。通過設置各種案件的證據要素,系統(tǒng)將自動檢測報捕、提起公訴以及案件歸檔時各種證據材料是否齊全。如不完整,系統(tǒng)將自動發(fā)送郵件和短信,通知經辦人補全,并實現(xiàn)電子數據智能統(tǒng)一歸檔。
(三)遠程視頻取證相較筆錄的優(yōu)勢。與筆錄相比,遠程視頻取證具有如下優(yōu)勢。
1.遠程視頻相較筆錄更為客觀、真實。筆錄可以說是整個犯罪案件的最核心材料,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被害人陳述、證人證言,全是以筆錄作為載體。從詞義上解釋,筆錄是用筆書寫文字記錄當事人的話語。北宋黃庭堅說:“今供狀及文契亦有手指摸者,蓋以手摸人罕相同,最易辨別真?zhèn)我??!盵5]“書寫供狀、畫押捺印”,這是兩千年來斷獄的基本方式,并一直傳承到互聯(lián)網時代的今天。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由于技術的限制,只能以文字為載體記錄口供,并作為證據使用。但筆錄畢竟是一種很古老的記錄方式,在證據證明力中存在較大問題。其一,筆錄是一種不完整的記錄方式。辦案人員制作筆錄,并不能一字不落地記錄下原話。實踐中的筆錄,更多的是對當事人話語的“節(jié)選”,存在較大的片面性,從而影響了證據的客觀性和全面性。其二,筆錄存在人為歪曲的可能性。由于辦案人員文化素質參差不齊,筆錄內容上經常會出現(xiàn)“概括不準”“語序不當”“表意不明”“要素不全”等問題,甚至出現(xiàn)筆錄內容曲解口述內容的問題。其三,筆錄無法反映出敘述者的語境和語調?,F(xiàn)實中,不同的語境下,不同的語調可能具有不同的含義,而筆錄只是生硬記載,無法表現(xiàn)出口述者的表情、語氣、語調,也就無法檢驗其敘述是否是口述者真實意思的表示。
在互聯(lián)網時代,科技高速發(fā)展,影音錄制技術無處不在,錄音錄像完全可以替代筆錄這種載體,其完整性、真實性、客觀性的記錄方式,符合司法的本質特點,也完全滿足“以審判為中心”的司法制度改革總體要求。
2.遠程視頻取證可精減人手,解決案多人少的問題。由于筆錄制作中,存在較多的人為因素,為了保證筆錄的客觀真實性,《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審訊、制作筆錄時,必須是兩名辦案人員一同進行,以此互相監(jiān)督、互相制約,保證辦案的客觀性。這種制度的設計前提是偵查人員存在誘供、逼供的可能,筆錄制作上存在歪曲口供原意的可能,故需通過兩名辦案人員相互監(jiān)督,保證筆錄的客觀性和真實性。
辦案必須由兩人共同辦理的規(guī)則,貫穿于刑事訴訟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一方面,訊問犯罪嫌疑人需要兩名辦案人員,對證人的調查取證也需要兩名辦案人員;另一方面,偵查階段要兩名辦案人員共同辦理,檢察批準逮捕和審查起訴階段的提審也要兩名辦案人員共同參與。兩人辦案這種規(guī)定已經成為一種常態(tài),從而使司法資源更趨緊張,案多人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如果在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害人陳述、證人證言等言詞證據制作上不是用筆來記錄,不是用書面文字作為載體,而是用錄音錄像作為記錄載體,那么將能更好地保證上述言詞證據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并且錄音錄像本身需要被審查、被檢驗,辦案人員的誘供和逼供將會一覽無遺。此時,錄音錄像將成為最鐵面無私、不可能被收買的監(jiān)督者,成為真正的“證據之王”。雖然制度上設計兩名辦案人員以期實現(xiàn)互相監(jiān)督,但人性存在不可靠的弱點,辦案人完全可能互相串通,沆瀣一氣,共同誘供和逼供,從而使筆錄失去原意。這也是冤假錯案的源頭。如果在辦案過程中全程用音像進行錄制,并將錄音錄像作為口供的唯一載體,那所有的審訊記錄將會被檢察院審查,會在法庭上接受質證。用錄音錄像設備實行“機器監(jiān)督”,可有效防范“人為監(jiān)督”的弊端;用錄音錄像的“全面監(jiān)督”“現(xiàn)場復原的監(jiān)督”可避免筆錄上“片面監(jiān)督”和“純粹書面監(jiān)督”的問題。若錄音錄像作為口供的承載體和唯一證據渠道,將使口供錄音錄像受到檢察官、法官、律師和庭審中旁聽公眾的監(jiān)督,監(jiān)督力量和監(jiān)督效果將成倍擴大,從而有效防止冤假錯案,提升司法規(guī)范化水平。同時,“兩人取證”也可變更為“單人取證”,節(jié)約司法資源。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對被害人、證人取證時,需兩名辦案人員進行詢問。故在遠程視頻取證時也應遵守這一規(guī)定,由兩名辦案人員一同詢問。詢問開始前,應當做好錄音錄像的準備工作,對訊問場所及錄音錄像設備進行檢查和調試,確保設備運行正常。
1.出示證件與核實身份。身份的核實與說明既包括偵查人員向被詢問人說明其身份,也包括偵查人員核實被詢問人的身份。2012年《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guī)定》第二百零五條第三款規(guī)定:“在現(xiàn)場詢問證人、被害人,偵查人員應當出示工作證件?!盵6]遠程視頻取證的身份核實,可參考阿里巴巴旗下的網上銀行注冊時的驗證方式,被驗證人對準攝像頭,以手持身份證的方式驗證身份,并通過搖頭、眨眼等行為,進行動態(tài)化的識別。偵查人員可通過攝像頭在視頻中出示詢問通知書和工作證件,以向被取證人說明其身份。另外,公安機關人像識別系統(tǒng)已在偵查中大量運用,因此可在遠程取證軟件中嵌入人臉識別系統(tǒng),對被取證對象進行智能化的身份驗證。此外,在進行遠程視頻取證前,可以由當地派出所民警采取查看身份證等方式予以核實身份。
2.制作定制版視頻取證APP和告知事項。據2018年8月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2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為8.02億,互聯(lián)網普及率達57.7%。[7]微信、QQ等即時通訊工具已在人群中大量運用,并將成為未來互聯(lián)網的接入平臺。目前,微信的視頻聊天并沒有錄制功能,只能依靠第三方錄制軟件進行。今后,若公安機關大量使用微信視頻交談方式進行遠程取證,可由公安部門與騰訊公司協(xié)商,委托開發(fā)具備視頻錄制的定制版?zhèn)刹槲⑿牛瑥亩WC錄像不會出現(xiàn)丟幀等現(xiàn)象發(fā)生,確保視頻和語音的清晰及視頻數據的安全可靠。
為此,偵查機關應委托互聯(lián)網公司設計、開發(fā)取證專用的微信和QQ,用于與被取證的當事人建立溝通聯(lián)系。在取證時,應告知當事人以下幾點內容。一是告知當事人,其陳述被遠程視頻取證,并全程予以錄制;二是告知當事人,其陳述作為犯罪案件的證據使用;三是告知當事人,取證時應先進行身份驗證,并告知身份驗證方法;四是取證結束時,參考筆錄上書寫“以上筆錄我已看過,和我說的一樣”的規(guī)定,告知當事人需再次作陳述的真實性聲明。
3.取證地點和取證工作室的建立。根據我國2018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的規(guī)定,詢問被害人、證人可在以下三種場所進行詢問:一是現(xiàn)場;二是被害人、證人所在的單位、住所或者證人提出的地點;三是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為了保證被害人、證人提供陳述、證言時不被他人脅迫、影響、干擾,在視頻取證時,被害人、證人宜到當地公安機關提供陳述、證言。關于異地公安機關之間的協(xié)作已有明確規(guī)定,《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guī)定》第十一章明確了辦案協(xié)作的內容和程序,其中第三百三十五條規(guī)定:“對異地公安機關提出協(xié)助調查、執(zhí)行強制措施等協(xié)作請求,只要法律手續(xù)完備,協(xié)作地公安機關就應當及時無條件予以配合,不得收取任何形式的費用。”[8]
此外,各地公安機關還可建立智能化取證工作室以規(guī)范取證。未來,遠程視頻取證的辦案方式將會大量運用,建立硬件配置高、軟件功能強的專門取證工作室是大勢所趨。另外,應研究開發(fā)視頻證據自動化軟件,對錄音錄像證據進行自動化刻錄,并對數據文檔實現(xiàn)自動化傳輸。視頻數據的觀看會耗費較長時間,可在錄制軟件中嵌入語音識別系統(tǒng),對視頻證據的關鍵點進行語音識別,并制作視頻證據文字版摘錄,提升檢察和審判環(huán)節(jié)的審查效率??梢詫W習借鑒貴州省司法大數據的經驗,建立公、檢、法電子證據傳輸和共享平臺,聯(lián)通犯罪偵查、起訴、庭審各環(huán)節(jié),使電子證據無縫鏈接,隨時共享,以提升司法自動化、智能化水平。
4.錄制視頻的一般準則。我國2018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三條第二款規(guī)定:“錄音或者錄像應當全程進行,保持完整性。”2014年《公安機關訊問犯罪嫌疑人錄音錄像工作規(guī)定》第三條規(guī)定:“對訊問過程進行錄音錄像,應當對每一次訊問全程不間斷進行,保持完整性,不得選擇性地錄制,不得剪斷、刪改?!盵9]第十二條規(guī)定:“訊問錄音錄像的圖像應當清晰穩(wěn)定,話音應當清楚可辨,能夠真實反映訊問現(xiàn)場的原貌,全面記錄訊問過程,并同步顯示日期和24小時制作時間信息?!盵10]在對被害人、證人遠程取證時可參照以上規(guī)定,在偵查機關取證時,應先讀取錄音錄像的開始時間,結束時再讀取時間,取證背景應同步顯示日期和具體時間信息,以保持錄音錄像的完整性。取證結束后,應由技術人員將數據刻錄成光盤或保存在存儲設備上,在光盤標簽或相關文件名稱上注明制作的案件名稱及案件編號、被訊問人、制作時間、制作單位、制作人等信息。同時,做好遠程視頻數據資料的備份。
互聯(lián)網技術是一場顛覆舊世界的革命。倡導和學習互聯(lián)網精神,就是要敢于打破常規(guī),敢于否定慣例,突出互聯(lián)網高效、便捷的優(yōu)勢,建立起智能化、自動化的刑事司法體系。當前,網絡犯罪呈高發(fā)趨勢,辦案人員疲于奔命,關鍵在于取證模式陳舊,犯罪打擊效率低下。為此,在網絡犯罪案件上先行開展遠程視頻取證試點,探索符合互聯(lián)網時代的高效取證方式勢在必行。在總結經驗、修改法律之后,全面推行遠程視頻取證的辦案方式,并在不遠的將來,建立“機器人審訊”系統(tǒng),從而構建起人工智能的刑事司法體系,實現(xiàn)對犯罪嫌疑人審訊、證據制作與移送、證據出示與審查、案件數據歸檔整理、法律文書送達等環(huán)節(jié)的自動化運作,全面解放司法人力,建立真正意義上智能型的互聯(lián)網刑事司法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