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念珠
我丈夫老黃是一名客車司機。有一次,他的車子開到中途時突然發(fā)生故障,老黃下車查看了故障,趕緊打電話聯(lián)系他的一個朋友——汽車維修員小陳。打完電話后,他對車上二十幾名乘客說:“實在抱歉啊,這車子一時半會兒動不了,維修人員馬上趕過來。但因為距離較遠,估計得一個小時左右能到,加上半個小時的維修,大家估計得等上一個半小時了……”
話音未落,車上乘客就怨聲四起:“要等上一個半小時?怎么搞的?”老黃一邊道歉一邊給大家分發(fā)車頭放著的報紙雜志,讓他們解解悶。然而僅僅過了十分鐘,老黃突然宣布:“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剛剛聯(lián)系的那位維修朋友,從附近聯(lián)系了一位幫手,十幾分鐘就能到,我剛才又仔細查看了車子故障處,估計維修人員十多分鐘就能搞定,所以最多耽誤大家半個小時?!?/p>
“只要等半個小時?那太好了!”乘客聽完個個歡呼雀躍,剛才的不悅也一掃而光。幾分鐘后,幫手就來了,可他不是別人,還是小陳。維修工明明就在附近,為何要杜撰出一個“幫手”來騙大家?這簡直就是招罵啊。
對于老黃的行為,我很是不理解。老黃卻說:招罵也是一種心理戰(zhàn)術。車子壞了,需要修,大家總歸要等。無論我是否告訴實情,抱怨聲依舊存在,與其這樣,不如找個理由把等待的時間往上加,增大乘客心理的落差感,隨后再給他們來個驚喜,失落感瞬間就會被掃光。
國際精神分析學家米歇爾·勒朱瓦耶在他的著作《落差:如何化解我們內心的失望》中說,要學會運用心理學原理,找到那些困擾自己的負面情緒的癥結所在,就能化解心中的“落差感”。老黃先是招罵再是討喜,算是很好地利用人類落差感做了一次文章。
有個朋友曾跟我討論過農(nóng)夫山泉“5秒可跳過”的廣告。她說:“那么長的廣告,本來就沒有什么人愿意去看,現(xiàn)在再蹦出來一個‘5秒后可跳過,這不是給自己判死刑嗎?”但是在我看來,“可跳過”不僅不是找死,反而十分明智。看視頻時突然跳出一個兩三分鐘的廣告,先是驚訝,緊接著就會吐槽。可當觀眾看到“5秒后可跳過”的按鈕時,情緒馬上會出現(xiàn)反差,瞬間就會開心起來。有時還會因為心情好,多看一會這個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