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星
摘要:“問題解決”教學模式強調以問題解決為核心,多種學習途徑相整合,強調教師指導下的師生互動以及學習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讓學生圍繞問題展開知識的建構過程。本文闡釋了在《大氣的壓強》教學過程中如何運用“問題解決”教學模式的過程:通過預設情境提出問題,討論探究分析問題,點撥指導共同研討解決問題,在歸納總結的基礎上反饋遷移,讓學生在溫故中知新,通過教學有效培養(yǎng)其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關鍵詞:問題解決;教學模式
教學活動圍繞問題進行探究,以問題為中心,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過渡,通過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這種教學模式通常伴隨著一定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環(huán)節(jié),在教學過程中展開,其基本框架如下圖?!皢栴}解決”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有效活躍課堂,充分提高學生積極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小組合作探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大氣的壓強》一節(jié)課是在八年級學生對大氣層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開展的,學生要能夠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一定的分析、提高、綜合和創(chuàng)新。力求在構建知識體系,活躍思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發(fā)現問題,巧妙設疑
這節(jié)課以神奇的水瓶為突破口,展示真空玻璃鐘罩內的不變扁的空礦泉水瓶,提出問題:你能否在不打開鐘罩的前提下讓空礦泉水瓶變扁?通過精心設置的問題,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好奇心,再通過層層遞進問題的深度,幫助學生逐漸構建起需要從大氣壓所能產生的一系列效果中來體會大氣壓的存在,為下一步表征分析問題、尋找大氣壓存在的證據指明了方向。我們平時不能感受到大氣壓的存在,所以我們得用一些方法讓大氣壓的作用效果顯現出來,從而找到大氣壓存在的證據,這是認識大氣壓的第一步,也是如何找到大氣壓存在證據的方法。本節(jié)課的第一個問題的設計就是建立在上述知識和思想基礎之上。
二、提出問題,多點探究
學生的思維起于問題,問題可以引起學生的思考。通過設計問題把教材中分散零碎、無系統(tǒng)的內容進行串聯,使教學難點由大化小化為一系列具體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大氣的壓強》一課中,通過層層過渡,層層引入,教師設計了多個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
1、在尋找大氣壓環(huán)節(jié),教師主要設計了如下問題:
(1)如何讓大氣壓的作用顯現出來從而找到大氣壓存在的證據?
(2)覆杯實驗:當你把杯子倒過來時,紙片會掉落下來嗎?為什么?這說明了什么?
(3)喝牛奶:牛奶喝完時,牛奶盒發(fā)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這說明了什么?
(4)杯中取袋:能否輕易將袋子從杯中取出?這說明了什么?
2、在利用大氣壓環(huán)節(jié),教師主要設計了如下問題:
(1)如何利用大氣壓讓雞蛋進入瓶內?說說你的方法,并思考為什么?
(2)你能否利用桌上的物品設計一個利用大氣壓的實驗?設計時帶著這三個問題:這物品平時是怎么工作的?他在工作的時候有沒有利用大氣壓?若有利用大氣壓,它又是怎么在利用的呢?
(3)為什么敞口放置的杯子喝完飲料杯子不變扁,而剛才的牛奶盒變扁了呢?你能猜想下原因并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你的猜想嗎?
3、在感受大氣壓的環(huán)節(jié),教師主要設計了如下問題:
(1)有沒有工具可以直接測量出大氣壓的大小?如果沒有,我們可以進行怎么樣的轉化間接得到大氣壓的大???
(2)當所需的力太大,我們無法較輕易將吸盤拉開,甚至拉力的大小超過了電子秤的量程,我們要如何改進實驗呢?
(3)馬德堡半球實驗說明了什么?在當時的科技背景下,馬德堡半球實驗能帶給人們怎樣的啟迪和思考呢?
4、在挑戰(zhàn)大氣壓中,教師主要設計了如下問題:
(1)如何將瓶內的氣球吹大呢?如何改進瓶子?除了吹氣球以外,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讓氣球變大呢?
(2)如何改進拔火罐,使得火罐的力度可以調節(jié)?
這一系列問題具有挑戰(zhàn)性,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通過層層深入的問題,拓展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從多個角度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與應用能力。此類問題可以使學生增進對相關知識的了解,優(yōu)化認知結構,通過對知識、技能的應用起到鞏固效果,同時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思維,提高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
三、分析問題,點撥引導
對于學生而言,對科學的復習應是一個活躍、具有個性的學習過程。在《大氣的壓強》一課中,教師出示情境并設疑:如何將雞蛋壓入瓶內?學生思考片刻,沒有人示意回答。此時,教師又做了一個實驗:將一個空礦泉水瓶中灌上少量熱水,震蕩片刻后倒掉熱水,迅速擰緊瓶塞。
師:說說瓶子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生:變扁了。
師:為什么會變扁呢?你能否解釋下這個現象?
生:瓶內氣壓變小了,外面大氣壓把瓶子壓扁了。
師:他是利用了什么方法讓瓶內氣壓變小的?為什么用這種方法可以讓瓶內氣壓變小呢?(提示:氣壓的大小跟空氣的密度有關。)
生:往瓶內倒了熱水,使瓶內空氣受熱膨脹了,擰緊瓶蓋后,瓶內空氣密度變小,所以瓶內氣壓就變小了。
孔子有言“不悱不啟,不憤不發(fā)”,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對問題有基本的了解后,教師可以給予必要的講解與點撥,再順勢提出“瓶子吞蛋“的問題,學生自然就會沿用剛才的設計思維,從而達到引導的效果。同時,為了啟發(fā)學生思維,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讓雞蛋重新從瓶子里吐出來”,從而增強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促進學生學會逆向思維。
四、歸納總結,應用遷移
在歸納總結中整理知識,總結規(guī)律。向學生提出問題,啟發(fā)學生自主思考,可以使學生較好的掌握知識。在《大氣的壓強》這節(jié)課中,學生在指導下,通過自主討論,自主運用對所學的大氣的壓強的了解,教師可以設計若干后續(xù)問題,幫助學生對新知識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如結合馬德保半球實驗來進一步引導學生如何更為恰當的測量出大氣壓的大小,也可以利用所學知識對生活中的物品進行改造,使整節(jié)課的內容更加飽滿,留給學生深層次思考的問題也更多。
“問題解決”教學模式的關鍵是要創(chuàng)設恰當的情境、準確設置有層次的問題以及教師精心的引導學生;通過不斷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疑引思,激起學生的創(chuàng)設性思維;通過循序漸進的問題激起學生的探索意識,營造良好的求知氛圍。在教師精心的引導下,使學生自主探求知識。如何發(fā)揮其最佳效果,對不同的課型、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學生有所不同,對于不同的教師其做法也有差異。綜上所述,“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也有待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繼續(xù)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秦守進:《問題式教學的層次性及環(huán)節(jié)設計》,化學教學,2008(12)
[2]吉雍芳:《如何發(fā)揮教師在初中化學問題解決教學中的作用》,考試周刊,2009(48)
[3]高傳富:《淺談初中物理探究性實驗教學》,考試周刊,2007(12)
[4]廖伯琴:《物理教學探討》.,第26卷第317期,2008(6)
[5]陳建華:《中學物理問題解決教學探究》,中學物理教與學,201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