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述飛+李添+胡雪
[摘 要] 跨期決策是指個體對在不同時間點發(fā)生的交易進行選擇與評估的過程。隨著人口老齡化速度日益加快,政府等重要決策部門的主要決策權(quán)也出現(xiàn)老齡化趨勢,因此,跨期決策的老齡化問題受到了各個領(lǐng)域研究者的廣泛關(guān)注。社會情緒選擇理論(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是由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Laura Carstensen教授提出的動機畢生發(fā)展理論。該理論將人的社會目標分為兩類,一類是與追求知識相關(guān)的目標,另一類是與情緒調(diào)節(jié)相關(guān)的目標。在日常生活中,兩種社會目標相互競爭,更為重要的社會目標決定著人的行為;而時間知覺在社會目標的權(quán)衡中起到了核心作用。
[關(guān)鍵詞] 老齡化;社會情緒選擇理論;未來時間知覺;跨期決策;決策心理
[中圖分類號] C9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8)02-0068-08
一、問題提出
跨期決策是繼風險決策之后決策領(lǐng)域研究的新熱點,它是指個體對在不同時間點發(fā)生的交易進行選擇與評估的過程[1]。決策不僅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還對社會經(jīng)濟建設有直接意義。隨著人類壽命的不斷延長,政府等重要決策部門的主要決策權(quán)也出現(xiàn)“老齡化”趨勢,這就需要考察:伴隨年齡增長,個體能否依然明智地決策?
研究發(fā)現(xiàn),老年人在進行跨期決策的過程中,會做出與年輕人不同的選擇。然而,老年人在跨期決策過程中到底是傾向于立即獲得較小的收益還是愿意等待一段時間以獲得較大的收益,目前還沒有得出一致的結(jié)論[2]。生物學因素、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等都會對老年人的跨期選擇產(chǎn)生影響 [3] 。本文以社會情緒選擇理論為基礎,探討未來時間知覺和情緒對老年人跨期決策的影響。
二、社會情緒選擇理論
(一)社會情緒選擇理論簡介
社會情緒選擇理論(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是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Laura Carstensen教授提出的動機畢生發(fā)展理論。此理論是在三個基本假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假設一,社會互動是社會生存的核心;假設二,人們根據(jù)自己預期的目標來實施行為;假設三,由于人們會同時擁有多重目標,那么目標的選擇會優(yōu)先于行為的產(chǎn)生。該理論有兩個核心概念,一個是社會目標,一個是時間知覺。人的社會目標分為兩類,一類是與追求知識相關(guān)的目標,另一類是與情緒調(diào)節(jié)相關(guān)的目標。在日常生活中,兩種社會目標相互競爭,更為重要的社會目標決定著行為的產(chǎn)生。時間知覺在社會目標的權(quán)衡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4]。
(二)老年人的積極效應
研究者最開始從記憶和注意領(lǐng)域著手對社會情緒選擇理論進行驗證,發(fā)現(xiàn)老年人在記憶和注意加工過程中的積極效應十分顯著 [5]。老年人的積極效應,是指老年人在認知加工過程當中,相對于消極刺激,對積極刺激表現(xiàn)出更多偏好的一種年齡相關(guān)的趨勢[6]。Mather & Carstensen用點探測任務來考察不同年齡個體對傷心、生氣或幸福等面部表情的注意和記憶成績。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注意任務中,老年人對中性臉的反應速度會快于消極情緒臉,而年輕人卻不會呈現(xiàn)出這種偏好;在記憶任務中,老年人對積極情緒臉的記憶會優(yōu)于消極情緒臉的記憶 [5]。然而在認知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老年人這種積極效應便會消失,也就是說認知資源會對老年人的積極效應產(chǎn)生影響[6]。老年人認知衰退的程度往往也會對情緒調(diào)節(jié)產(chǎn)生影響,認知能力下降越少,情緒調(diào)節(jié)方面也越好[7]。
為什么老年人會表現(xiàn)出積極效應?有的研究認為,老年人偏好積極信息,是由于“杏仁核”的老化,由此導致對消極信息的加工更加困難[6]。但是也有研究者認為老年人“杏仁核”的受損程度較小,老年人忽略消極刺激并不是“杏仁核”功能老化的結(jié)果[7],而是老年人以往經(jīng)驗降低了“杏仁核”對消極情緒刺激的反應導致的[8]。還有研究認為老年人大腦加工有兩條不同的認知路徑,一條路徑中的處理加工能力下降,而另一條關(guān)于判斷和情緒調(diào)節(jié)等方面的路徑卻保持相對完整[9]。
社會情緒選擇理論認為,由于時間知覺的不同,不同年齡個體兩種社會目標的權(quán)重會發(fā)生變化[4]。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與情緒調(diào)節(jié)相關(guān)的社會目標會變得越來越重要,而與追求知識相關(guān)的社會目標的重要性則會下降[10]。時間知覺不僅在社會目標的權(quán)衡和行為執(zhí)行方面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而且還會影響老年人高級的認知操作——跨期決策 [11]。
三、跨期決策的老齡化
(一)跨期決策定義與研究范式
跨期決策是指個體對于在不同時間點發(fā)生交易進行選擇與評估,從而做出自己的決定的過程[1]。例如,煙民是選擇繼續(xù)吸煙還是為了將來的身體健康選擇戒煙;在思考是否參加一項投資理財業(yè)務時,是選擇眼下消費的快樂,還是放在理財機構(gòu)以換取將來更大的收益等。
跨期決策的研究范式包括評估任務、定價任務、匹配任務和選擇任務等[1]。評估任務和定價任務只能大約估計被試者對結(jié)果的偏好,所以在實際研究中并不常用;選擇任務和匹配任務則應用更為廣泛。在匹配任務中,被試者通過填空使得跨期選擇的兩個數(shù)量相等。例如,現(xiàn)在的100元等于一年之后的多少錢。而選擇任務則是讓被試者在小的即刻的收益和大的較遠的收益中間進行選擇 [3]。
(二)老年人的跨期決策
老年人需要做許多關(guān)于未來的決定:醫(yī)療保健、退休計劃等。研究跨期決策的重要模型之一為貼現(xiàn)效用(discounted-utility)模型,該模型的核心假設是所有隱藏于跨期選擇當中的不同動機,都可以被提煉成為一個簡單的參數(shù)——貼現(xiàn)率[1]。貼現(xiàn)率又稱為折現(xiàn)率,是指今后收到或者支付的款項折算為現(xiàn)在的利率。貼現(xiàn)率越高,說明未來風險越大,更加重視眼前的收益。
目前關(guān)于跨期決策老齡化的研究還沒有得出一致的結(jié)論。有些研究發(fā)現(xiàn),在跨期選擇過程中,老年人相對于年輕人而言,會更傾向于等待一段時間而獲得未來更大的收益 [2]。比如,Read & Read選取了年齡在19-89歲的123名被試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老年人的貼現(xiàn)率高于年輕人,而中年人的貼現(xiàn)率最低 [12]。有些研究結(jié)果卻恰恰相反 [13]。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跨期選擇中,老年人和年輕人并沒有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 [14]。endprint
四、未來時間知覺和情緒對老年人跨期決策的影響
關(guān)于老年人在跨期選擇中貼現(xiàn)率是否高于年輕人,前人研究還沒達成完全統(tǒng)一的意見。但是,大部分研究者均認為老年人在跨期決策上的表現(xiàn)不同于年輕人。隨增齡所發(fā)生的血清素和腦功能的改變 [15],認知資源的下降[21],身體健康狀況變差等多種因素均可能影響老年人在跨期決策上的表現(xiàn)。比如,研究發(fā)現(xiàn),在面對收益時,身體不健康的老年人更愿意選擇立即獲得更小的利益[16]。這可能是由于身體不健康的老年人知覺到未來時間有限,更關(guān)注當前情感滿足。接下來,我們會從社會情緒選擇理論出發(fā),深入探討時間知覺和情緒對老年人跨期決策的影響。
(一)未來時間知覺的作用
根據(jù)社會情緒選擇理論,在進行跨期決策時,老年人會更關(guān)注當下,選擇立即獲得較小的收益;而年輕人則會更多考慮未來,更愿意等待更大的收益。相對于年輕人而言,老年人將未來描述為更加有限。老年人無意識的時間監(jiān)控系統(tǒng)和生活中發(fā)生的諸如孩子結(jié)婚、朋友去世等事件會促使他們意識到所剩余的時間逐漸縮短 [4]。決策者本身在時間知覺上的差異以及由此導致的動機狀態(tài)和目標狀態(tài)的差異會對決策任務的完成產(chǎn)生影響 [17]。那么時間知覺上的差異會對人們跨期選擇的結(jié)果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
從社會情緒選擇理論的角度來看,未來時間知覺是否有限,會影響人們社會目標的選擇。與年輕人不同,老年人知覺到未來的時間更加有限,從而追求的社會目標是讓當前的情境最優(yōu)化,即獲得情緒上的幸福感 [18]。因此更加注重與情緒相關(guān)的社會目標,相對于從未來的消費中獲得情緒上的滿足,他們更希望立即獲得快樂 [19];他們偏愛可以短期實現(xiàn)的目標,也更加專注于當下 [20]。
Fung和Carstensen的研究曾被廣泛用來作為支持以上觀點的實驗證據(jù)。實驗使用的材料是針對同一產(chǎn)品設計的兩個不同版本的廣告語。第一個版本是富含情緒意義的廣告語;第二個版本是與未來獲得成功相關(guān)的廣告語。被試者被隨機分配到兩個組。主試者讓實驗組被試者想象場景A:“你在休息時看到了一些雜志,其中兩本雜志用不同的方式對同一種產(chǎn)品做了廣告,你看看自己更喜歡哪一種廣告?”同時,主試者讓對照組被試者想象場景B:“醫(yī)生上周告訴你他研發(fā)出了一種新藥,這種藥可以延長20年壽命。今天你在休息時看到了一些雜志,其中兩本雜志用不同的方式對同一種產(chǎn)品做了廣告,你看看自己更喜歡哪一種廣告?”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老年人更偏好關(guān)注現(xiàn)在的廣告,而年輕人則沒有表現(xiàn)出這種偏好;而且,通過讓老年人想象擁有延長壽命的藥物來擴展其時間知覺后,對于廣告偏好的年齡差異消失了。這個研究表明,時間知覺會影響個體對信息的評估,當知覺到未來時間更多之后,老年人便不再局限于獲得當前的較小收益了 [21]。
(二)情緒的作用
根據(jù)社會情緒選擇理論,年輕人知覺到未來的時間很充裕,與知識相關(guān)的社會目標會變得越來越重要,甚至可以以損失情感方面的目標作為代價;而老年人知覺到未來的時間變得有限,則會更多追求與情感相關(guān)的社會目標 [4],相對于為了廣闊的未來而做準備,更愿意將立即獲得情緒上的幸福感作為優(yōu)先選項[20]。這一推論得到了一些研究結(jié)果的支持:比如,Read 等發(fā)現(xiàn),老年人的貼現(xiàn)率要顯著高于年輕人[12]。
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總體情緒體驗更積極, 情緒狀態(tài)更穩(wěn)定,而且往往更加注重情緒調(diào)節(jié), 將調(diào)節(jié)情緒狀態(tài)看得比知識獲得等目標更為重要[20]。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年齡增長,個體會表現(xiàn)出積極情緒偏差,即在情緒調(diào)節(jié)上會傾向于將積極情緒最優(yōu)化,消極情緒最小化[9]。老年人的積極情緒偏差會使他們對負性情緒的敏感性降低;而且,與年輕人相比, 老年人更加傾向于規(guī)避損失, 從而規(guī)避負性情緒。
老年人的積極情緒偏差可能導致其在跨期決策過程中對積極信息更加偏愛,從而影響其信息加工過程。老年人為了增加情感上的滿足感,會減少決策過程中的消極情緒而對積極決策相關(guān)的信息更敏感[17]。Mather &Carstensen研究發(fā)現(xiàn),老年人在任務中回憶的積極信息數(shù)量確實要顯著高于年輕人 [7]。另外,伴隨增齡所發(fā)生的認知功能下降,會促使老年人更傾向于利用情緒信息進行決策,以此來降低決策難度。因此,老年人特有的情緒特征和情緒調(diào)節(jié)策略會對其跨期決策行為有著重要影響。
(三)當前研究的爭議與不足
根據(jù)社會情緒選擇理論,在跨期決策的過程中,老年人會由于更關(guān)注當下情感上的滿足,而選擇立即獲得較小的收益。但也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了不一致的結(jié)果。Lockenhoff的研究認為,隨著年齡增長,對于相同時間長度,個體主觀知覺到的時間會變短,對于既定未來事件,老年人可能知覺到時間更為接近;同時,老年人很好的情感預見能力以及“未來快感缺失”現(xiàn)象的減少,使其在跨期決策過程中更可能等待一段時間來獲取更大的收益 [18]。還有研究認為,老年人的“晶體智力”彌補了“流體智力”的不足,使其在跨期決策上的表現(xiàn)與年輕人沒有差異[22]。
不同的研究之所以得出不同結(jié)論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跨期選擇的對象不同,可能影響跨期決策行為。Jimura讓老年人和年輕人分別參與兩個相同的跨期選擇任務。一個任務是讓被試者在立即獲得較小的金錢回報和延期獲得較大的金錢回報之間進行選擇,另一個任務是讓被試者在立即獲得一小杯他們喜愛的果汁和延遲獲得一大杯他們喜愛的果汁之間進行選擇。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以果汁作為決策對象時,老年人和年輕人沒有顯著差異;而以金錢作為決策對象時,年輕人的貼現(xiàn)率卻高于老年人[2]。
被試者的收入差異也可能影響跨期決策行為。研究發(fā)現(xiàn),有相似收入水平的個體延期回報貼現(xiàn)率相似;而年齡段相同但經(jīng)濟地位不同的個體,其跨期折扣貼現(xiàn)率卻存在差異。特別是低收入的老年人,其貼現(xiàn)率遠高于高收入群體;但是在高收入群體中貼現(xiàn)率卻不存在年齡差異[23]。而很多研究在選擇被試者時,卻沒有將這個因素考慮進去 。[16]endprint
另外,涉及到金錢的跨期選擇研究中,金錢數(shù)額的設置和等待時間的設置也會影響研究結(jié)果。在不同研究中,金錢的設置從少于10美金到1800美金之間不等,等待時間的設置也存在巨大差異,而這些因素都有可能影響跨期決策的結(jié)果[24]。因此,未來迫切需要設計嚴謹、控制嚴格的研究來考察老年人的跨期決策行為。
五、結(jié)語與展望
通過對前人研究的梳理可以看出,社會情緒選擇理論對于理解老年人的跨期決策行為有重要意義,未來時間知覺和情緒調(diào)節(jié)等因素在老年人的跨期決策行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爭議和不足之處,需要未來研究的進一步探討。
第一,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對情感相關(guān)的社會目標會越來越敏感。但是關(guān)于時間知覺是否是導致該結(jié)果的原因,卻沒有得到系統(tǒng)的檢驗。除了時間知覺伴隨年齡發(fā)生的變化,其他認知能力的衰退同樣會起到這樣的作用。因此未來的研究應該系統(tǒng)地操縱時間知覺,或者至少將被試者自我報告的時間知覺作為一個協(xié)變量來進行評估[18]。
第二,隨著老齡人口的快速增長,跨期決策的老齡化問題受到了各領(lǐng)域研究者的廣泛關(guān)注。但目前并沒有研究者直接以社會情緒選擇理論為理論基礎,從未來時間知覺和情緒調(diào)節(jié)的角度對跨期決策的老齡化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根據(jù)社會情緒選擇理論,我們了解到未來時間知覺和情緒調(diào)節(jié)策略確實會對老年人的跨期決策過程產(chǎn)生影響。但是,這種影響到底有多大,未來時間知覺和情緒到底是如何對老年人的跨期決策產(chǎn)生影響的,以及這種影響的腦神經(jīng)環(huán)路是什么,這些問題還需要未來研究的進一步探討。
第三,老年人的積極情緒偏差會影響其跨期決策行為。老年人在跨期決策過程中對積極信息更加偏愛,這有可能進一步影響其信息加工過程;而伴隨增齡所發(fā)生的認知功能下降,又可能促使老年人更傾向于利用情緒信息進行信息加工。也就是說,老年人的情緒和認知功能均會對其跨期決策行為產(chǎn)生影響。但這兩種因素到底是如何發(fā)揮作用的(即作用的認知神經(jīng)機制),以及這兩種因素是否存在交互作用等,目前還知之甚少。未來研究應進一步探討老年人的情緒和認知影響跨期決策的作用機制。
綜上所述,在今后的研究中,研究者要在對相關(guān)因素進行更好控制的基礎上,進一步考察未來時間知覺和情緒等因素在老年人的跨期決策過程中的作用及其神經(jīng)機制。這不僅能為社會情緒選擇理論提供實證證據(jù)支持,而且能為幫助老年人做出更理性的決策行為提供科學依據(jù)。我國正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gòu)建養(yǎng)老、孝老、敬老的政策體系和社會環(huán)境。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的關(guān)于老齡化、老齡社會的人文科研成果,將有助于為老年工作的決策提供有益借鑒。
[參考文獻]
[1]S Frederick, G Loewenstein, & T ODonoghue. Time discounting and time preference: a critical review.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2,(2).
[2]K Jimura, J Myerson, J Hilgard,J Keighley, TS Braver, & L Green. Domain independence and stability in young and older adults' discounting of delayed rewards. Behavioural processes, 2001,(3).
[3]CE Lockenhoff, T O'Donoghue, D Dunning. Age differences in temporal discounting: the role of dispositional affect and anticipated emotions. Psychology and Aging, 2011,(2).
[4]LL Carstensen, DM Isaacowitz, ST Charles. Taking time seriously: a theory of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9, (3).
[5]M Mather, LL Carstensen. aging and attentional biases for emotional face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 2003, (5).
[6]AE Reed, LL Carstensen. The th-eory behind the age-related positivity effect.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2.
[7]M Mather, LL Carstensen. Aging and motivated cognition: the positivity effect in attention and memory.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05,(10).
[8]KN Ochsner, RD Ray, JC Cooper, et al. For better or for worse:neural systems supporting the congitive down- and up-regulation of nega-tive emotion. Neuroimage, 2004.
[9]LL Carstensen, JA Mikel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emotion and cognition: aging and the positivity effect. 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 2005,(3).endprint
[10]SJ Barber, PC Opitz, B Martins, M Sakaki,M Mather,. Thinking about a limited future evchances the positivity of younger and older adult's recall: support for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 Memory & Cognition, 2016,(6).
[11]陶安琪, 劉金平, & 馮廷勇. 時間洞察力對跨期選擇偏好的預測[J]. 心理科學, 2015, (2).
[12]D Read, NL Read. Time Discoun-ting over the Lifespa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04,(1).
[13]SM Albert, J Duffy. Differences in risk aversion between young and older Adults. Neurosci Neuroecon, 2012,(1).
[14]GR Samanez-Larkin, R Mata, PT Radu, IC Ballard, LL Carstensen, SM McClure. Age differences in striatal delay sensitivity during intertemporal choice in healthy adults.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s, 2011.
[15]TM Lee, AW Leung, PT Fox,JH Gao, CC Chan.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neural activities during risk taking as revealed by functional MRI. Soc Cogn Affect Neurosci, 2008,(1).
[16]K Halfmann, W Hedgcock, NL D-enburg.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discounting future gains and losse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Psychology and Economics, 2013, (1).
[17]邢 采, 蔡嘉杰, 王文君, & 孫健敏.未來時間洞察力與決策判斷. 心理研究, 2013,(3).
[18]CE Lockenhoff. Age, time, and de-cision making: from processing speed to global time horizons.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2011,(1).
[19]LL Liu, XJ Chen, JF Cui, J Wang, YB Zhang, DL Neumann, . . . RC Chan. Age differences in delay discounting in Chinese adul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6.
[20]LL Carstensen. The influence of a sense of time on human development. Science, 2006,(5782).
[21]HH Fung, LL Carstensen. Sending
memorable message to the old:age differences in preferences and memory for advertisem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3,(1).
[22]Y Li, M Baldassi, EJ Johnson, EU Weber. Complementary cognitive capabilities, economic decision m-aking, and aging. Psychology and Aging, 2013,(3).
[23]L Green, J Myerson, D Lichtman, S Rosen, A Fry. Temporal discounting in choice between delayed rewards:the role of age and income. Psychology and Aging, 1996,(1).
[24]KT Lim, R Yu. Aging and wisdom: age-related changes in economic and social decision making. 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 2015.
[責任編輯:鄒立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