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成
管理和評價是推動課程實施的重要手段,課程管理與評價的目標是學校督促教師在一定的時期內與條件下所開展的教學活動或要達到的預定效果,同時通過評價的反饋調整和修正學校的課程目標,再來指導實踐。山東省肥城市儀陽街道中心小學的課程管理與評價注重以生為本,滲透服務意識,挖掘教師潛能,由此對學校課程的管理和評價進行了新的定位和詮釋。
一、管理就是鼓動教師,服務教師
法約爾說:“管理是預測、計劃、組織、指揮、協(xié)調和控制?!睂W校課程在實施過程中的管理既要體現(xiàn)計劃、組織、控制和監(jiān)督,同時更要體現(xiàn)管理是行動而不是了解,是實踐而不是實施,應該通過課程的管理來鼓勵教師、服務教師。
學校課程管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課程實施前的管理,二是課程實施后的管理。課程實施前的管理主要注重三個方面:課程目標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學生的需求;教師開發(fā)課程的能力;開展教學資源的條件。學校根據(jù)這三個條件,來確定課程是否進入了實施階段。目前,學校確定了“共生”課程體系,該體系中的五大課程圖譜就包含了技術體驗校本課程和項目研究校本課程。學校課程目標與學校“共生”教育理念、教育追求息息相關,對應著學?!芭囵B(yǎng)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yǎng)人”的問題。為了把“共生”課程思想裝進教師的頭腦,轉變教師對原有課程實施的認知,學校組織了多次務虛會,在“共生”課程圖譜的引領下,共同探討課程教育設想、課程育人目標,鼓勵教師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開發(fā)挖掘教師“一師雙技”中“技”的能力,讓教師主動參與到各種技術和項目的課程主題研討中。經過幾次蘇格拉底式思維的碰撞,學校確定了12項技術體驗校本課程和20項項目研究校本課程的主題。
案例先行,典型帶動。學校課程主題的確定,提高了教師開發(fā)課程的能力,這對于課程的高效開展至關重要,提前為教師的教學工作做好了服務。
資源的投入保障,是學校課程實施的基礎。為了更好地開展課程,學校將C區(qū)一、二樓作為技術體驗和項目研究課程的活動基地,共設立了“三坊兩室”和電子信息工作室(創(chuàng)客一)、夢想加工廠(創(chuàng)客二)和創(chuàng)意工作室(創(chuàng)客三)。每學期開學之初,教師就開始申請購買課程材料,由學校統(tǒng)一購置。
二、評價就是成就學生與教師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載體,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就意味著為其提供適合的課程。那么,什么樣的課程才是“最適合”的呢?就課程而言,有兩種價值取向:一種是社會取向,即體現(xiàn)國家意志,旨在提高公民素質,培養(yǎng)符合社會規(guī)范與需求的人;另一種是個體取向,即滿足學生個體發(fā)展的需求,激發(fā)其天賦潛能,實現(xiàn)個性的發(fā)展。
學校課程主要是體現(xiàn)個體取向,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讓他們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做出相應的選擇,以發(fā)揮校本課程實施的意義。學校開展了“網上選課”活動,每年暑假開課,教師都要精心制作微視頻,在學?!肮采逃诰€”網站上進行展播,學生可以隨時隨地觀看,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選擇課程,填寫選課表。每個技術體驗、項目研究課程的學生多數(shù)來自不同的班級,真正做到了“我的課程,我做主”。
在課程實施后的過程、效果管理中,學校編制了課程教師指導手冊和學生“傾聽花開”手冊。教師指導手冊就是教師的備課手冊,在一學期結束后,將其作為課程評價的一部分。學生“傾聽花開”手冊就是每位教師在課程實施中的“船舵”,因為該手冊主要包括學生的課程記錄、反思和課堂評價。學校每個月都會召開“課程分析會”,分析學生“傾聽花開”手冊中的反思和評價,以此了解學生的學情,調整教師的教學安排,不斷適應學生的需求。
每個學期臨近結束,學校就會進行課程考察展示工作,主要是課程微視頻展示和項目研究課程現(xiàn)場答辯活動。對學生答辯過程的設計,考慮的不是學生的研究課程價值有多高,而是讓學生全面體驗研究的過程,在項目研究課程不同階段的學習過程中留下屬于自己的體驗和感悟。
此外,結合學校活動實施多元評價。每學期“金秋藝術節(jié)”和“校園科技節(jié)”,學校都設立課程展示區(qū),開展技術體驗課程、創(chuàng)客夢幻工廠的作品拍賣活動。同時,設立每個課程的“點贊區(qū)”,給全校每名學生發(fā)放五枚小獎章,讓他們?yōu)樽约合矚g的課程粘貼小獎章,最終評出最受歡迎的學校課程。兩年來,參與學校課程管理與評價的教師與課程一起成長,他們在前進中思考、沉淀、收獲。
三、管理和評價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素養(yǎng)的提升
學校課程管理和評價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學生的素養(yǎng)。學會學科知識不是教育目的的全部,能夠打通課程之間的界限,建立學科知識的聯(lián)系,讓學校課程活動體現(xiàn)在用知識和技能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如梁靜紅的項目研究 “我們身邊的洗滌用品”的學科內容剖析(見表1)。
當學生的學習技能得到了提升,在學習活動中有所體驗和感悟時,管理和評價的目標也就達到了。管理和評價的不是教師在課程實施中按部就班的條文,也不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常規(guī)考核時的評分,而是學生在學校課程的學習中有哪些改變,有哪些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真實現(xiàn)象發(fā)生,其目的是把這些現(xiàn)象放大,使學生學習更輕松自如,從每一門課程中都能有所收獲。
以生為本的學校課程管理和評價是一個充滿挑戰(zhàn)和創(chuàng)新的動態(tài)“旅程”,是基于育人目標及學生發(fā)展的需求,在不斷評估、不斷調整、不斷改進中的高效管理。
(責任編輯 張慧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