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官方一個多月來接連出臺《國家安全戰(zhàn)略報告》和《國防戰(zhàn)略》報告,將中國、俄羅斯定義為“對手”,并視與中俄開展大國競爭為美國國家安全的首要關切。特朗普日前在其首份國情咨文中,則把中俄同“流氓政權”、恐怖組織并列在一起,稱為挑戰(zhàn)美國利益、經(jīng)濟和價值觀的競爭對手,表示要發(fā)展“無可匹敵的力量”作為防御的手段。美方新年以來還有阻撓中國公司在美投資,加征懲罰性關稅,干擾正常文化交流,派軍艦在南海挑釁等諸多行動。中美關系從華盛頓方向傳來陣陣寒意。
一段時間以來,美方對中國表達出諸多不滿。在朝核問題上,中國怎么做美方都嫌我們做得不夠。圍繞貿(mào)易糾紛,美方對自己的對華逆差2017年又增加200多億美元頗為惱火。美方最近鼓噪中國對美搞“滲透”的聲音迅速增多,美國精英中認為中國有意挑戰(zhàn)美國在世界上領導地位的看法不斷強化。
中美摩擦有增多之勢,如何認識這些摩擦,會影響兩國社會對對方國家的整體看法,包括好感度。兩國如果想積極發(fā)展彼此關系,避免它劇烈震蕩,就要首先管控好雙方對中美關系的基本認知,通過不斷穩(wěn)定兩國社會的情緒來減少中美關系顛覆性出軌的可能性。
兩國既要看到彼此關系呈下滑態(tài)勢可能意味的風險,又要冷靜區(qū)分中美競爭與當年美蘇競爭質(zhì)的區(qū)別。即使中美摩擦增加的趨勢一時難以扭轉(zhuǎn),雙方也都要對這種情況保持平常心,努力做到“帶著問題去生活”。
以中美當前開展“戰(zhàn)略競爭”的強度,雙方社會都沒必要“忌恨”對方,畢竟中美都沒有使出“有你沒我”的狠招。美作為守成大國,中國作為崛起大國,還談不上決絕地逼了對方。兩國都認同彼此存在共同利益,直到今天,兩國的合作面遠遠大于摩擦面。
近期中美各自采取了一些對方不希望看到的行動,但要認識到,盡管這些行動大多圍繞著雙方各自的核心利益或重要利益展開,但基本沒碰對方的底
線,只是有時打了“擦邊球”。從擴大本國利益和避免沖突這兩條邏輯線來看,對方不受歡迎的行為大多又都是可以解釋的。
因此很重要的一條是,中美競爭歸競爭,但不必把對方使勁“往壞里想”,掉入“陰謀論”不可自拔。雙方競爭的烈度無論有多強,都應保持冷靜。中美都不該沉浸到激烈的情緒中去,放縱對對方各種敵意的想象,防止理性的博弈演變成不斷加碼的情緒互動。
中美都應該保持自信,相信自己的力量足以遏制對方戰(zhàn)略上鋌而走險的沖動。你有多理性,實際上對方也會有多理性,少數(shù)人和力量的極端民族主義表現(xiàn)即使能給兩國各自帶來某種好處,但這種好處也與中美當前從兩國龐大交往中所獲取的利益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中美或許都在為可能出現(xiàn)的軍事沖突做準備,但這是為最壞情況而做的備份。兩國重視這種準備,但不能沉迷于其中,讓對這種極小概率風險的應對主導中美關系氛圍,毀掉兩國關系積極向好發(fā)展的前景。我們不能讓一條大河被河中心的一塊礁石左右了流向。
就中國來說,我們應堅持自己的原則立場,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同時我們有必要在對美關系中就事論事,決不主動把中美具體摩擦搞成嚴重戰(zhàn)略危機。我們要自信:只要我們認準這個態(tài)度,美國也就很難出圈。這就是中國的太極哲學,逼中國讓步難,用力量擊倒中國同樣難,與中國共存共贏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