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伊秉綬作為書法大家,其書藝五體兼善,開創(chuàng)了雄朗樸茂、大氣古拙的隸書風格。其為官、為人、治學備受世人頌揚。“正大光明”是對伊秉綬的準確概括。
【關鍵詞】 伊秉綬;隸書;正大光明
[中圖分類號]J29 [文獻標識碼] A
近年來,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題中應有之義,迎來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熱,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和《在中國文聯(lián)十大、中國作協(xié)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等發(fā)表以后,從政府到民間,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掘、整理、弘揚、創(chuàng)新,成為時代主旋律。福建省文化廳也高度重視這項工作,抓緊對八閩大地的優(yōu)秀特色文化及文化名家進行系統(tǒng)整理和宣傳推廣,其中清代著名書法家伊秉綬就是我們特別關注的一位。
伊秉綬生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病逝于清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字組似,號墨卿,福建寧化人,因當時寧化屬汀州府,故人又稱其“伊汀州”。對于伊秉綬,筆者曾經(jīng)在一篇推介文章中稱頌他是一個達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這一中國道統(tǒng)追求最高標準的偉人,這使宣傳他的意義超出了文化藝術的范疇,具有了為人、做官、從藝三方面的標榜意義。這也是這個福建先賢在更廣泛的地域領域備受推崇,歷經(jīng)時間歲月淘洗打磨聲譽日隆的根本原因。
在中國傳統(tǒng)評價體系中,書品即人品,而且對人品道德的要求比藝術水準更苛刻。這也是如趙孟頫、王鐸這樣不世出的藝術大家也會屢屢被人詬病的原因。同時,歷史上,數(shù)不勝數(shù)的文化名家為了追求藝術精神的自由與完整,會在有意無意間或者失意后選擇歸園田居、寄情山水、甚至參禪入道等出世無為的生活方式,也是因為立言易、立功難、立德最難使然。而伊秉綬的特出處,在于歷史對其的定位評價恰恰首重立德立功 。這可證于《清史稿》,《清史稿》中伊氏并不同和他交好的翁方綱、法式善等文人藝術家一起入“文苑傳”,而是載入了“循吏傳”。而伊秉綬恐怕也是《清史稿》中唯一載入“循吏傳”的大藝術家。從司馬遷為循吏作傳始,歷代相承,只有那些能通過興農(nóng)、理訟、文教造福一方深受百姓擁戴的廉能良吏才有資格入選。此外,建祠奉祀在封建時代是對道德楷模的最高標榜,而伊秉綬不僅被其為官一任的惠州、揚州百姓立祠奉祀,而且惠州立的還是生祠。
在揚州,嘉慶七年,伊秉綬因父病故,去官扶槨回鄉(xiāng)丁憂,數(shù)萬百姓灑淚相送。在他身故后,百姓將他和歐陽修、蘇東坡、王士禎奉為“四賢”并祀,永久懷念他。在惠州,百姓在其離任后就建了生祠,還是多年之后伊秉綬故地重游,認為自己身為知府,利國利民是份內(nèi)事,受頌則有愧,在其堅請之下這個生祠才撤去,可見他德望之隆。伊秉綬在生活上清廉耿介,摒謝聲色,“每食必具疏”“藉以清吾心耳”。他常自警:“人生也,直即天地之性,無少回邪,行則正?!?/p>
習近平總書記在《在中國文聯(lián)十大、中國作協(xié)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說“偉大的文藝展現(xiàn)偉大的靈魂,偉大的文藝來自偉大的靈魂”,并號召:“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藝作為一生的功課,努力追求真才學、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藝雙馨,成為先進文化的踐行者、社會風尚的引領者,在為祖國、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實現(xiàn)價值?!倍帘R就是這樣一位具有偉大靈魂的藝術家。我們今天紀念伊秉綬、推崇伊秉綬、學習伊秉綬,首先要紀念、推崇、學習他德藝雙馨的偉大靈魂。
當然,伊秉綬的書法藝術成就也是超越了時人并為后人難企及的。伊秉綬所處的時代是清代中后期,雖政治逐漸腐敗,然傳承有緒的中華文脈依然不斷開出新的氣象。當時學術上有乾嘉學派,書法上則有碑學興起。碑學重振起了宋代以來江河日下的書法創(chuàng)作風氣,開啟了全新的書法潮流,并涌現(xiàn)了一批大書法家。康有為推崇碑學的名著《廣藝舟雙楫》,標舉四大家伊秉綬(伊汀洲)、鄧石如(鄧頑伯)、劉墉(劉石庵)與張裕釗(張廉卿)為“集古大成”的典范,而把伊秉綬放在第一位。沙孟海的名文《近三百年的書學》對伊更是推崇備至:“伊秉綬是隸家正宗??涤袨檎f他集分書之成,很對!其實,他的作品無體不佳,一落筆就和別人家分出仙凡的界限來。除出篆書是他不常寫的外,其余色色都比鄧石如境界來得高。”
伊氏書法以隸書最為人所知。其早年從晉唐楷書和行書入,及至中年在碑學思潮的影響下確立了以碑書為主的隸書創(chuàng)作道路,廣涉博收,融冶一爐,尤以《衡方碑》《孔宙碑》《張遷碑》《裴岑記功碑》等碑浸淫最深,善于在取神遺貌中,遙接漢隸精神,繼而拓漢隸以大,開創(chuàng)了雄朗樸茂、大氣古拙的隸書風格。其隸書點劃省卻了漢隸蠶頭燕尾的特征,橫平豎直圓起圓收,富有裝飾性。在體勢四圍撐滿,方嚴寬博中不失奇肆恣縱,猶若縉紳垂度,具廟堂氣象。伊秉綬的隸書傳世較多,其中匾額榜書、對聯(lián)尤為精彩,有愈大愈壯之妙。后代以伊秉綬的隸書作為取法對象的書家不少,福建已故的老一輩著名書家如黃葆戉、謝義耕、章友芝等,都受到了伊氏的影響。
除隸書外,伊秉綬的行書亦戛戛獨造,獨樹一幟。其行書受到了二王、顏真卿、李東陽、劉墉書法的影響,尤其善于把顏真卿的篆籀用筆和漢隸的體勢巧妙地結合在行書創(chuàng)作中,疏朗清逸,古拙奇警,與當時規(guī)模趙董的書風有仙凡之別。伊秉綬還擅于繪畫、詩歌、篆刻,其水平亦不俗。
筆者常想,如果要用一個詞來集中概括伊秉綬的人品與書品,莫過于“正大光明”。正因為其為人正大溫厚,光風霽月;為官剛直不阿,愛民如子;為藝氣象宏闊,獨標高格,品德官德藝德兼善,才會為萬民欽敬、古今同表。每次面對伊秉綬的書法作品,不僅讓人對其藝術創(chuàng)新與成就擊節(jié)贊嘆,更對其偉大的人格油然生出高山仰止之情。
作者簡介:陳吉,福建省文化廳副廳長,福建省藝術指導委員會副主任、美術書法專業(yè)委員會主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