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杉
坦白說,當來訪者秦又一次在咨詢室里說出“老師,我做不到”的時候,我亦有些無力。
幾個月來,秦一直念叨著“想換工作”,但又總是以“這周心情不好,打了一周的游戲,什么都沒做”這樣的理由搪塞自己。
而這一次,當我向秦指出“你好像在潛意識里,拒絕著很多事情”的時候,秦似乎被猛然驚醒,卻亦有些無助。他說:“可能是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吧,所以,什么都不想做。”
秦說,畢業(yè)工作后的這些年,談戀愛被分手,找工作四處碰壁,好不容易找到現(xiàn)在這份工作,工資八年幾乎沒漲過,似乎除了年齡,什么都沒有變……
被生活虐久了,打心里不太相信還有“心想事成”這件事,所以也不想做什么。
“做了,又怎樣呢?”秦沮喪地說。 聽著秦的講述,我的腦袋里閃過一個詞——“習得性無助”。
這是一個心理學概念,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于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
當時,他用狗做了一項經(jīng)典實驗。起初把狗關(guān)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多次實驗后,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但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xiàn)就先倒在地上開始呻吟和顫抖,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如實驗中那條絕望的狗一般,如果一個人在一件事或多件事上持續(xù)地受打擊,會形成“這 件事,我無論如何都做不好”或“我是一個糟糕的人”的感受,也因此,選擇放棄掙扎和努力。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進入“習得性無助”狀態(tài),用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和處理問題呢?有三個方法我們可以嘗試。
第一,檢查自己的歸因模式,客觀理性地為我們的成功和失敗找到正確的歸因。
比如,當你在工作中效率較低,令部門同事叫苦不迭時,你可以想當然地認為,是自己笨,做不好這項工作。當然,你也可以客觀地分析:自己剛剛到這個部門,業(yè)務跟之前從事的工作相差甚遠,需要熟悉;可能自己太追求完美,希望每個細節(jié)都做好,反而影響了工作效率……
這樣客觀分析過,便能對癥下藥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一味進入“我不行”的習得性無助狀態(tài),不可自拔。
第二,學著從自己擅長的事情做起,尋找“完成”一件事的確幸。
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并不是對所有的事情都習得性無助,而是針對某個或某幾個特定的領(lǐng)域。比如,有人成績不好,會覺得自己不是學習的料;有人談戀愛頻頻受挫,會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
其實,人的成就感是可以遷移的,當你在自己擅長的事情上獲得喜悅感后,就會更有能力去挑戰(zhàn)自己認為無助、無望的事情,更有能量去解決讓你覺得無從下手的事情。
第三,適當?shù)亟档蛯ψ约翰簧瞄L的領(lǐng)域的期待值。
當你對某一個領(lǐng)域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無力感,在之前多次的嘗試中已然挫敗,而如今又不得不面對時,記得,千萬不要逼自己把這件事做好,而要學會適當?shù)亟档皖A期,找一個容易開始的部分先去嘗試。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以及讓自己感到無力的領(lǐng)域,當我們用正確的方式分析失敗、正確歸因,并輔之以相應的解決方案,便不會進入習得性無助的惡性循環(huán)。
打破習得性無助,“你”便是自己最好的解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