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瑞穎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2-0-01
黃執(zhí)中說過一句話:“我們還很年輕,但我們的判斷太老。”還記得他的意思大概是指:我們非常溫順的就接受了周遭的一切規(guī)則,這種溫順有時就意味著一種懶惰,換言之就是好奇心和創(chuàng)造力的缺乏,是對既有思想方式的服從。帶著這句話審視自己讀過的書,做過的理解與判斷,恍然發(fā)現(xiàn)自己曾經(jīng)的狹隘。于是此篇文章,不如換個角度,換種思維,帶著幾分好奇,幾分認真,聊聊《紅樓夢》里的劉姥姥,不過于寥寥數(shù)語,抒發(fā)一些感想,無非是才疏學(xué)淺之人,從劉姥姥的故事里,窺見紅樓一角罷了。
一、第一人稱世界里的主角
言及《紅樓夢》多數(shù)人想到的是“天上人間諸景備”的大觀園,是黛玉、寶玉、寶釵之輩或是湘云、王熙鳳、賈母等人,毫無疑問他們是本書的主角,時至今日我也依然樂于與他人談?wù)撈渲星啻?、生命與情感的糾葛。然而在我們視線可及的范圍邊緣,劉姥姥也經(jīng)歷著她的悲歡離合。然而大多時候讀者對于她都是一種漠不關(guān)心的感覺,是有意無意對她的忽視,這其實是人們對于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中普通人的共同態(tài)度。恰如那句“驚心動魄和九死一生不一定會擊垮你,但是無奈和無聊會”,介于極端的好與壞之間,劉姥姥所代表的普通人處在一個最尷尬的位置,它是曖昧不清的混沌,處在這個位置上的人往往讓人們沒有理由喜歡也沒有理由討厭,久而久之就成了對其的忽視。“生活是對藝術(shù)的模仿”,相對于柏拉圖的“藝術(shù)是對生活的模仿”,英國劇作家和散文家王爾德曾這樣針鋒相對地寫道。許多人向往文學(xué)、影視作品中的生活,因為那往往足夠有趣、浪漫、冒險,那里的生活也永遠富有生機,永遠有一種讓人繼續(xù)探索的欲望。人們在其中尋找快感,不自覺地把自己帶入主人公的生活,感受他們生活的酸甜苦辣。可反過來講,恰如約翰巴斯說的那樣:“波洛紐斯并不認為自己是《哈姆雷特》中的小人物,《哈姆雷特》完全可以從波洛紐斯的角度加以重寫?!弊x者眼中的龍?zhí)?,在自己第一人稱的世界里其實都是主角,包括劉姥姥在內(nèi)的《紅樓夢》中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nèi)在價值,縱是芥豆之微,其生命本身也自有萬鈞之力。
二、植根于土地原野的篇章
在《紅樓夢》一書里,劉姥姥曾三進榮國府,第一回是因家道艱難,在冬天即將到來的情況下卻面臨著斷炊的窘境。萬般無奈下,只得“舍著老臉”到“候門深似海”的賈府去碰一碰。古人云“積貧起盜心”,劉姥姥無依無靠,雖是借貸,但不偷不搶也是難得。第二回進賈府,則是為了報恩,她在最時運不濟之時得到了賈府的二十兩銀子,正所謂“得意濃時易接濟,受恩深處勝親朋”(第六回),“受人滴水之恩,當(dāng)以涌泉相報”,來年糧食多了些,蔬果也算是豐盛,劉姥姥并未忘記接濟她的賈家,“并未敢賣”,送去賈府,“也算是我們的窮心”。本想送了瓜菜早些出城回家,沒想到二奶奶留宿,賈母也正想找積古的老人說說話,投了這二人的緣,于是隨之留下,有了信口編造的故事,有了大觀園中插的滿頭鮮花,有了牙牌令,醉臥怡紅院等令人捧腹的經(jīng)典故事。第三次她走進的榮國府,已是“樹倒猢猻散”,家破人亡,妻離子散,親朋好友唯恐避之不及,落井下石者也不在少數(shù),而此時劉姥姥走進榮國府,伸出那雙富有真情、溫暖和道義的手,救了王熙鳳的女兒巧姐。劉姥姥的生命價值也從知恥告貸、感恩送菜到重義救人,從卑微走向崇高,從被救到救人再到自我救贖,實現(xiàn)了生命價值的躍進。她粗俗,但懂得報恩,她出身貧寒草根,但也樂觀淳樸。她深深植根于原野上的沃土,帶著麥苗的清香味兒和莊稼人的汗味兒,她是中華民族最真實的生命體現(xiàn)。英國詩人濟慈寫道“美即真,真即美”,劉姥姥正是因為真實而富有美感,她的生命,何嘗不是遼闊土地上動人的篇章?
三、一段經(jīng)歷就是一個故事
每一個名字、每一個人背后,都有一個真實動人的故事,對小說作者曹雪芹也不例外。他享受過錦衣玉食的繁華生活,有著志存高遠的理想,但他又像劉姥姥一樣,置身于涵養(yǎng)中華文化最深沉土地的底層,也曾窮困潦倒,賒酒度日,懂得生活的艱辛。他不僅洞悉了林黛玉等人的生命、情感、理想和追求,也體察了劉姥姥的生存困境,明白現(xiàn)實的殘酷。他的世界里有大觀園的千姿百態(tài),更有遼闊土地的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他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為主線,卻也關(guān)注劉姥姥、唱戲的十二個女孩、醉金剛倪二等人,記得看過一句小詩形容曹公:“通曉人情和世故,寫盡皇親和走卒”,他深刻洞悉了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把自己最真切的體驗、情感和認識按照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通過自己所塑造的形象表現(xiàn)出來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氣質(zhì)美如蘭,才華腹比仙”之人用一卷《紅樓夢》,展現(xiàn)了他的境界,留給我們無限的思索。
“第一眼故事,第二眼經(jīng)典,第三眼生活,第四眼自己。”這大概就是閱讀《紅樓夢》最直接的感受。我們在這里讀到黛玉的“花謝花飛花滿天”,也讀到劉姥姥的“一頭蘿卜一頭蒜”,無論俗雅,都因真實而富有魅力,都是我們審視人生與自我的一個角度,劉姥姥或是賈母都有著豐富的故事,都在這本書里展示著她們的本色。真實,也是生命美的一部分,身為讀者,我們應(yīng)學(xué)會以公允的態(tài)度對待所有角色,身為人,我們也應(yīng)學(xué)習(xí)以平等的視角看待所有生命。
你會不會好奇世間所有名字的故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