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沈姍姍
摘 要:近年來,在高校頻頻出現突發(fā)的事件,也使得越來越多的人群開始關注和重視這類事件,同時,為了能避免和及時處理好此類事件,合理的應急事件處理機制也迫在眉睫。本文通過探討高校群體突發(fā)事件的類型和特點,希望能為這類事件的預防措施提供有效幫助。
關鍵詞:大學校園;群體事件;處理機制
突發(fā)事件也被稱作:危機事件,最初是由一位名叫Posenthal的荷蘭專家所關注,該學者從社會系統(tǒng)角度進行定義認為:對社會既定的基本價值與行為準則產生嚴重威脅,并且必須在短時間與信息不全面的狀態(tài)下做出決策的事件即為突發(fā)事件。大學校園是社會未來人才聚集、培養(yǎng)之地,因此,它的存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幾年,高校突發(fā)事件頻繁發(fā)生,致使學校的正常秩序受到破壞,學生的身心健康也受到影響,這些突發(fā)事件通過網絡迅速傳播到社會后,也會給社會的安定與和諧造成不利的影響,為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和探討如何應對這一問題,特別是突發(fā)事件的應對機制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然而要想建立相應的機制就必須要先找了解和掌握這類事件的類型和特點,才能在事發(fā)時迅速、有效地控制處理,從而更好地保障學校的正常秩序,維護社會的和諧與安寧。
一、 中外大學生所面臨的校園突發(fā)事件的類型
(一) 自然災害方面主要包括地震、水災、旱災、風災等。近年來我國地震頻發(fā),根據統(tǒng)計結果顯示,我國地震重點監(jiān)視防御區(qū)及七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區(qū)共涉及1850個縣,已經覆蓋了我國60%以上的國土面積。其中,中小學校舍面積已經達到8.75億平方米,也就是說,位于地震重點監(jiān)視防御區(qū)及七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區(qū)的中小學校舍面積占我國學校校舍面積的64%。據調查,大學生對風險的總體認知水平偏低,對地震知識了解非常有限,對地震風險判斷有待提高、防震減災行為需要強化。
(二) 人為因素方面主要包括:(1)事故災難類。例如自殺傷害、交通事故、公共設施和設備事故、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事件等。2015年發(fā)生的大連財經學院爆炸事件和近日發(fā)生的東北大學二舍食堂失火事件都不得不引起人們對校園突發(fā)事件的關注。(2)公共衛(wèi)生事件類。公共衛(wèi)生事件主要是指傳染病、學生出現群體事物中毒、濫用藥物、以及其他群體性疾病或影響師生安全的事件。(3)社會安全事件類。主要指恐怖活動、非法游行示威、校園暴力以及盜竊等涉外突發(fā)事件。2016年2月,一起在美“三名留學生施虐同胞案”震驚中國家長。類似校園暴力事件屢見不鮮,尤其在大學校園中造成巨大傷害。再如,隨著各國留學生不斷涌入中國,他們與本土大學生之間的因文化差異和宗教信仰等也可能引發(fā)的一系列問題,也應防微杜漸。(4)失序型應急事件。例如,一些學生組織罷課、罷餐、破壞學校設施等等,違反了學校的正常秩序。(5)管理決策應急事件。是指由于領導失職所引起的管理問題、教學質量下降等問題。
二、 高校應急事件的特點
一是突發(fā)性。由于事件發(fā)生的太突然,往往讓學校師生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去面對和處理,結果往往不盡人意,因此,要求學校管理者應事先準備好相應的應急預案,以免類似事件發(fā)生后出現措手不及的處理方式,錯過最佳的處理時間;二是威脅性。高校突發(fā)事件的發(fā)生不僅影響了學校的正常秩序,更甚者會直接或間接造成生命和財產的嚴重損失;三是緊迫性。此類事件一旦發(fā)生,其蔓延的速度是很快的,因此,要求處理者務必在短時間內做出最正確、最有效的事件處理方案,然而在實際處理時由于受應急的處理時間有限、信息有限、資源有限等外界因素的影響,所以,應對方案無法按事先規(guī)劃好的實施;四是擴散性。學校雖然范圍小,但是現在是信息時代,很多事情不用口口相傳利用網絡就可以傳播的很遠,因此,若是不及時處理好,傳播到社會上也會造成一些不良影響。
三、 結語
通過獨特而豐富的實踐活動,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妥善處理校內突發(fā)事件,提高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理能力,建立運轉有序、反應迅速、處置有力的應急處置體系,最大限度降低突發(fā)事件的危害,切實維護和確保大學生的安全與穩(wěn)定,有計劃地建立起校園突發(fā)事件應急系統(tǒng),更好完善這一組織體系是當前社會發(fā)展校園安全和維護大學生權益的必然走向,對校園安全保障及高校維穩(wěn)工作起到重要作用。不僅有助于提高中國大學生安全應急處理能力,也能夠提高留學生安全意識及應急水平,對促進不同種族、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彼此友好也會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對世界而言,這也將是一筆寶貴的物質及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U. Rosenthal etc. Coping with Crises: 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s[M]. Illinois: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Ltd., 1989,10.
[2]耿依娜.近年來國內校園危機管理研究綜述[J].黑龍江高教研究.
[3]施雪華,劉耀東.中國高校應急管理的意義、問題與對策[J].新視野,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