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
摘 要:在某些典型熱點案件中,公眾意見對司法裁判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而媒體在公眾意見的形成與最后的司法裁決之間扮演了重要角色。熱點案件中媒體與司法機關之間也需良性的互動,但同時媒體也需要處在監(jiān)管的狀態(tài)中。
關鍵詞:公眾;媒體;輿論;司法裁決
司法裁判與媒體之間的關系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在某些典型熱點案件中,公眾意見對司法裁判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而媒體在公眾意見與司法裁決之間扮演傳聲筒的角色。一個小案能夠成為熱點案件絕不是空穴來風的,從無人知曉的個案,演變成為家喻戶曉、眾說紛紜的公共話題,媒體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地方性的訴訟小案,通過媒體的報道,呈現(xiàn)在公眾面前,公眾通過分析過濾,形成自己的觀點,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等傳媒工具,形成公眾意見,影響司法判決。媒體在此間應當如何演繹好自己的角色呢?又應該如何規(guī)制媒體呢?
一、熱點案件中媒體與公眾意見的形成
正是媒體尤其是自媒體的快速發(fā)展,為公眾了解爭議案件,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提供了更多快捷的平臺。傳媒成為民意與司法機關溝通的媒介,例如近年來發(fā)展勢頭良好的微信公眾號,一些熱點案件的文章閱讀量都達到了10萬+的高閱讀量。與此同時,公眾沒有能力去搜尋或者閱讀可靠、翔實的材料,對案件的了解多半來源于媒體的報道,公眾對案件的印象很大程度上也來自于媒體的報道,因此媒體對公眾意見的形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即使是地方性、私人間的訴訟小案,一經(jīng)媒體揭露,個案被高度關注而演變成“過度曝光的案件”(也稱之為公案)。劉涌案、許霆案、藥家鑫案、李昌奎案、老太擺攤打氣球獲刑案、聊城于歡案等等,在媒體和網(wǎng)絡的傳播下,引起了高度關注。
但媒體畢竟只是媒體,雖然它傳播信息、匯聚意見,但真正發(fā)揮作用的還是報紙雜志的讀者、電視屏幕前的觀眾和電腦前的網(wǎng)民。我們可以通過媒體這個多棱鏡來觀察公眾不同群體在法律議論中的作用。公眾是直接影響司法裁判的社會力量,媒體只是傳播媒介而已,但公眾的反應對法律適用的影響又通過媒體作用于司法。
二、熱點案件中媒體與司法機關之間的良性互動
美國著名法學家卡特曾說過:“在任何實行民主政治和法治的社會中,新聞自由和公平審判皆為國家和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價值?!陛浾摫O(jiān)督司法的必要性在于司法權力濫用、司法不公、司法腐敗等現(xiàn)象的存在,只要這些現(xiàn)象客觀存在,或者公眾和媒體有合理的理由進行質疑,針對司法活動的輿論監(jiān)督便是合理、正當?shù)?。相反,如果輿論監(jiān)督司法超越了合理的限度,則很容易淪為“媒體審判”。[1]2003年的劉涌案一波三折,一審判處死刑,二審改判死緩。期間有十四位法學專家出具“法律意見書”,法院審判中又適用“刑訊逼供排除證據(jù)”規(guī)則,最后由最高人民法院提審并判處死刑。劉涌案一波三折的背后是媒體對法院審判的直接干預。2016年聊城于歡案更是媒體審判的典型,一審判決一出,輿論嘩然。2017年5月27日,該案二審公開開庭審理,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采取微博直播的方式通報庭審相關信息。2017年6月23日,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認定于歡屬于防衛(wèi)過當,構成故意傷害罪,于歡被判處有期徒刑5年。
司法機關不應一味地回避媒體,而應試圖主動跟媒體交往。司法機關在提高新聞準確程度上也負有一定責任,因為,媒體記者缺乏有關法院制度的知識,司法機關有責任提供背景信息,并對裁決給予清楚的解釋。當出現(xiàn)錯誤及誤導性的報道,導致輿論誤解時,司法機關可以通過召開新聞發(fā)布會的方式加以說明。在法庭上,法官不要用煽動性的詞語及感情色彩濃烈的詞語。法官可以告訴記者,他將努力不讓個人的批評影響到司法裁決。讓他們知道真實情況,可能會降低不滿程度。司法機關還可以通過向媒體提供裁決副本,或者以再下個裁決中說明的方式來回應批評。[2]
三、媒體也需法治
新聞自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一些媒體利用憲法中的言論自由權——新聞自由的權利,在報道時毫不顧忌所使用的言語,帶有濃烈的主觀色彩,各種傾向性的話語,誤導公眾,嚴重影響司法審判。自由的媒體并不代表不負責任的媒體。在案件未審結前,媒體傾向性報道,甚至失實報道,會誤導公眾。
我國法律中沒有任何規(guī)定可以調整傳媒對司法公正的影響,缺少共識、缺少規(guī)則。僅僅通過“宣傳口徑”和“宣傳紀律”實現(xiàn),其強制力和操作性都比較差,媒體與司法的關系正處于較不穩(wěn)定的時期。新聞自由與司法公正、新聞批評與司法尊嚴、新聞采訪與法庭秩序的沖突時有出現(xiàn)[3]。媒體在報道時絲毫不顧及所使用的語言、表達的情感是否足以造成法院不得不聽命于傳媒的輿論環(huán)境。[4]一旦面對司法權力,媒體又處于絕對弱勢地位。
司法與傳媒應統(tǒng)一于公正、事實。新聞自由對維護司法權的正當行使乃至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應當發(fā)揮積極的作用。在制度上,形成媒體與法院關系的法律框架。傳媒監(jiān)督司法權的過程應該遵守一些必要地限制。從法律上明確媒體的地位,界定其基本權利與義務,使之成為合格的權利主體,明確新聞自由權利與公平審判權利皆為公民針對國家和政府的權利,構設這兩類權利相互沖突與協(xié)調的制度空間。傳媒人應當恪守自己的職業(yè)道德,在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范圍內活動,為社會準確提供信息。同時,司法應當切實地保障和保護新聞自由。
參考文獻:
[1]馬知遠.《輿論監(jiān)督與“媒體審判”邊界論》,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9期,第202頁.
[2]孫笑俠,熊靜波.《判決與民意——兼比較考察中美法官如何對待民意》,載《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學報),2005年第23卷第5期,第53頁.
[3]徐迅.《中國媒體與司法關系的現(xiàn)狀評析》,載《法學研究》,2001年第6期,第149頁.
[4]賀衛(wèi)方.《傳媒與司法三題》,載《法學研究》,1998年第6期,第24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