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學鴻
(揚州大學文學院,江蘇 揚州225002)
《詩經(jīng)》時代,宇宙天象被先民賦予了至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人們通過觀測天象來判斷時間、方位、節(jié)氣乃至吉兇,并將這些觀念直接滲透到《詩經(jīng)》的詩句中。如《小雅·漸漸之石》提到“月離于畢,俾滂沱矣”,是說月亮靠近畢宿,就會下大雨。這是通過星象預測天氣變化?!缎⊙拧な轮弧分小叭沼惺持?,亦孔之丑”的詩句,是把日食的出現(xiàn)與周幽王的無道行為相聯(lián)系,日食被認為是不祥之征。《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諷刺造謠人的大嘴張開像南箕星,表達的是厭惡和憤懣之情。此外,一些篇目借助星象表達時間,如風詩中的《召南·小星》《鄘風·定之方中》《鄭風·女曰雞鳴》《齊風·雞鳴》《唐風·綢繆》《陳風·東門之楊》《豳風·七月》和《小雅》中《苕之華》《天?!芬约啊洞笱拧ぴ茲h》等。而《小雅·大東》出現(xiàn)的星象最為繁多,包括天漢、啟明、長庚、牽牛、織女、畢星、箕星和北斗。針對《大東》星象集中展示的文本特征,陳子展先生有如下論述:
蓋先有詩人之小《天問》,而后有騷人之大《天問》乎?二者雖有椎輪大輅之殊,但亦不妨同視為古典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jié)合之杰作。[1]729
陳先生稱《大東》為小《天問》,是因為詩中涉及多種星象,與屈原《天問》針對天象連續(xù)追問的行文有相通之處。他所說的“椎輪大輅之殊”,用的是蕭統(tǒng)《文選序》的比喻,意謂《大東》的星象描寫如同原始車輛,樸素質(zhì)實,而屈原《天問》則如后代祭天時所乘之車,已經(jīng)踵事增華。
《大東》是一首政治批判詩,其中所列星象服務(wù)于政治批判。古今學人對《大東》的解讀和研究,基本沿著這個理路進行,已經(jīng)取得一系列成果。盡管如此,有關(guān)《大東》中的星象,仍有拓展的空間。從藝術(shù)手法來看,《大東》對星象所作的展示,可以概括為三種方式:一是直賦其事,二是根據(jù)星宿名稱展開聯(lián)想,三是依托星宿的樣態(tài)作出形象的比喻。
《大東》描寫星象,有兩處采用賦的筆法,即直陳其事。一是天漢,一是太白金星。
詩中寫道:“維天有漢,監(jiān)亦有光?!泵珎?“漢,天河也。有光而無所明。”鄭玄箋:“監(jiān),視也。”[2]731意思是:天空中的天河,光明可見。毛傳釋“天漢”為天河,符合詩的本義。至于把“監(jiān)”字釋為“有光而無所明”,則屬于添字增義,進行了發(fā)揮。鄭玄釋“監(jiān)”為視,是取其常用意義,《詩經(jīng)》中多次出現(xiàn)?!缎⊙拧す?jié)南山》:“國既卒斬,何用不監(jiān)?”毛傳:“監(jiān),視也?!编嵭{:“天下之諸侯日相侵伐,其國已盡絕滅,女何用為職,不監(jiān)察之?”[2]685毛傳釋“監(jiān)”為視,鄭玄釋為監(jiān)察,二者意義相通?!豆?jié)南山》是朝廷執(zhí)政大臣的批判詩,所謂的“何用不監(jiān)”,是質(zhì)問對方為什么對國運危機不加以審察、監(jiān)管。
監(jiān),指注視,但并非任何方式的注視都可以稱為監(jiān),而是有它自身的限定。繁體監(jiān)字從臥,從皿。皿,表示盛水的器具?!墩f文解字·臥部》:“臥,伏也。從人、臣,取其伏也。”[3]380臥的本義是身體下伏,監(jiān)即人用盆中水照視自己的容貌,是古人“以水為鑒”習俗的反映?!肚f子·天道》篇稱:“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4]457這里所說的“水靜則明燭須眉”,就是指人以水面為鏡映照自己的面容。
監(jiān)的本義是向下俯視,在《詩經(jīng)》中反復出現(xiàn)?!洞笱拧ご竺鳌?“天監(jiān)在下,有命既集?!编嵭{:“天監(jiān)視善惡于下,其命將有所依就。”[2]829這是把“監(jiān)”釋為監(jiān)視,居上臨下進行審視?!洞笱拧A民》:“天監(jiān)有周,昭假于下。”鄭玄箋:“監(jiān),視。假,至也。天視周王之政教,其光明乃至于下?!保?]967《周頌·敬之》:“敬之敬之,天維顯思,命不易哉!無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監(jiān)在茲?!编嵭{:“監(jiān),視也?!保?]1040在以上三首詩中,鄭玄都把“監(jiān)”釋為視、監(jiān)視,能夠一以貫之。而監(jiān)視的行為主體是上天,監(jiān)視對象是人間世界。監(jiān),指自上而下地進行審視、觀照。
現(xiàn)在再回到《小雅·大東》的“維天有漢,監(jiān)示有光。”漢指天河。在古人的直觀印象中,天漢是上界浩渺的水域。《大雅·云漢》開頭寫道:“倬彼云漢,昭回于天?!敝祆渥?“賦也。云漢,天河也。昭,光?;?,轉(zhuǎn)也。言其光隨天而轉(zhuǎn)也。”[5]270稱天河“昭回于天”,取其光亮而又旋動之象。對于“倬”,朱熹未釋,其具體含義可用《詩經(jīng)》內(nèi)證?!洞笱拧どH帷?“倬彼昊天,寧我不矜?!编嵭{:“倬,明大貌。昊天乃倬然明大,而不矜哀下民?!保?]942倬,字形從卓,指的是高、遠?!对茲h》所指寫的天河,高遠而發(fā)光,這是古人對天河樸素直觀的印象?!洞髺|》作者也把天河視為高懸于蒼穹的巨大明鏡,下界所有物類事象均映照在天河之中,無所遁逃。
那么,明鏡中的人間世界情形如何呢?對此,《大東》前四章已經(jīng)作了充分的揭示:那里存在東方與西方、小人與君子的差別,貧富懸殊、苦樂不均,具體表現(xiàn)在衣、食、行、做事等多個方面。在充分揭示社會的不公平現(xiàn)象之后,用“維天有漢,監(jiān)亦有光”作總結(jié),言外之意,天上銀河是人間不公平現(xiàn)象的見證者。關(guān)于這兩句詩采用的筆法,朱熹歸入“賦”。詩中“監(jiān)”字用的是它的本義,指自上而下進行監(jiān)照。不過,不再是人俯身下視,而是天河自高空向下審察。天河猶如明鏡,運用的是暗喻,其深層意蘊,隱含在詩句表面的敘述之中,因此,這幾句詩的直賦其事,韻味更加豐富。
“維天有漢,監(jiān)亦有光”,把銀河視為人間不公平現(xiàn)象的見證者,那么,詩的作者對于銀河星象所持的態(tài)度如何呢?單從這首詩本身無法作出確切的判斷,需要以其他相關(guān)詩篇作為參照。如前所述,《大雅·大明》稱:“天監(jiān)在下,有命既集?!背炭∮⑾壬g為:“上天監(jiān)視看下方,天命已經(jīng)屬文王。”[6]493上天在監(jiān)視下方之后,把福祉賜給文王?!洞笱拧A民》寫道:“天監(jiān)有周,昭假于下。保茲天子,生仲山甫?!睂τ谇皟删洌嵭{:“天視周王之政教,其光明乃至于下?!保?]967對于后兩句,程俊英先生譯為:“為保天子能中興,生下山甫輔君側(cè)?!保?]592《大明》《烝民》在提到上天對下界的臨視之后,緊接著就敘述上天對周族的恩賜,造福于人間??墒?,《大東》一詩“維天有漢,監(jiān)亦有光”的敘事,沒有相關(guān)的后續(xù)情節(jié),見不到上天對下界的恩惠。由此看來,詩歌作者對天漢的態(tài)度有所保留。人世間的事天河可鑒,然而是否真的看見并且賜福給有德之人呢?詩人沒有明說。
對于《大東》“天漢”詩句的意義指向,古今學人已經(jīng)感覺到其中有所寄托。毛傳把“監(jiān)亦有光”釋為“有光而無所明”,作為詞義訓詁,這種方式不太可取,但是必須承認,毛傳已經(jīng)覺察到詩句對天漢的微詞。鄭玄箋在毛傳基礎(chǔ)上進一步發(fā)揮:“喻王闿置官司,而無督察之實?!保?]731闿置,設(shè)置之義。由此而來,就把這兩句詩與周王朝的政治直接掛鉤,帶有微言大義的性質(zhì)?,F(xiàn)當代的《詩經(jīng)》論著,有的沿襲鄭玄箋的理路,釋為“以上二句是說天上的銀河閃閃發(fā)光,像一面鏡子照臨大地,反喻西周統(tǒng)治者高高在上,卻對臣民無任何好處?!保?]37毋庸置疑,《大東》的基調(diào)確實是怨天尤人,不過,怨天和尤人有時直接結(jié)合在一起,有時則處于若即若離的狀態(tài),不能對二者的關(guān)聯(lián)理解過于直接。“維天有漢,監(jiān)亦有光”這兩句詩主要是怨天,而對周王室的批判只是詩句的背景,不能把天漢與周王朝直接掛鉤,否則,很容易被牽強附會所泥滯。
《大東》對太白金星的描述,也是直賦其事。第六章曰:“東有啟明,西有長庚?!碧捉鹦浅鰱|方為啟明,夕見于西方為長庚。這兩句詩采用的也是直賦其事的筆法,但只展示出星辰出現(xiàn)的空間位置,沒作其他交代。對此,陳子展先生寫道:
啟明、長庚,實為一星,是謂金星。此星較地球更近太陽,距太陽不過一萬萬多公里。以其接受更多之太陽光與熱,有以其表面有一層非常濃厚之大氣,其反射太陽光之力量亦非常強;故除日月大流星大彗星而外此亦天空中最亮之一星也。[1]762
金星是人們常見的明亮星辰,《大東》一詩把它納入作品,確實取其明亮之象。它在清晨和黃昏出現(xiàn)在東方和西方天空,閃閃發(fā)光,照射著人間大地。如果把銀河視為天鏡,那么,金星就是天眼?!洞髺|》也是把金星作為人間不公平事象的見證者加以展示。
然而,在先秦時期的星象觀念中,金星并不只是鑒照人間事象。戰(zhàn)國時期魏國天文學家石申有如下論述:“太白者,大而能白,故曰太白?!瞎瘢鰱|方為明星。”[8]卷四十五·335金星被古代先民奉為“上公之神”,既然如此,先民認為它神通廣大,對人間事務(wù)具有重大影響。石申稱:
太白出東方也,為德舉事,左之近之吉,右之背之兇。太白出西方也,為刑舉事,右之背之吉,左之近之兇。[8]卷四十五·337
按照這種說法,金星兼司德、刑,人間的德和刑受它制約,取法于它??墒?,《大東》詩中列舉人世間一系列無德、失德之事,金星并未發(fā)揮任何作用。戰(zhàn)國時期齊國天文學家甘德寫道:“邦將亂謀,太白往守之?!保?]卷四十六·345依此推斷,金星具有安邦定國的功能,可是,《大東》一詩對此絲毫未有涉及。
上述事實表明,金星與天河在《大東》詩中作為人間不公平事象的見證者出現(xiàn),表現(xiàn)出作者對這些星體的失望與責難。它們既然對人間的不公平冷眼旁觀,漠不關(guān)心,詩的作者也就對它們進行冷處理,只是把它們淡淡列出,而不加任何評說。先民對這些星體的崇拜、期待和依賴,通過這種冷處理而被稀釋、被質(zhì)疑,傳達的是對它們無所作為的失望和責難。而詩人通過“述而不論”的方法,引領(lǐng)人們反思,詩歌的藝術(shù)性便彰顯出來。
《大東》中出現(xiàn)的織女、牽牛、畢星等星象,均與先民觀念中具體的人或物相對應(yīng),牽牛與牛和放牛郎相對應(yīng),織女則對應(yīng)從事紡織的女性,畢星與狩獵的網(wǎng)罟有關(guān)。在對這幾個星宿進行描寫的過程中,通過星辰名稱展開聯(lián)想,把星宿對應(yīng)的人或物與它們在現(xiàn)實中的作用進行對比,展示二者之間的巨大反差。這種方式可稱為循名責實。
“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边@是對織女星的描寫。程俊英先生翻譯如下:“織女星座三只角,一天七次移位忙。雖然來回移動忙,不能織出好花樣?!保?]409—410織女是農(nóng)耕時期女性的代表,以紡織為業(yè)。而詩中的織女是有名而無實的形象,雖然整日在織機前忙碌,卻織不出布帛,屬于空忙,徒具虛名。在先秦時期的星象學中,織女是位光彩照人的正面形象。石申稱:“織女主經(jīng)緯絲帛之事。大星皇圣之母,二小星者,太子、庶子位也。三星俱明,天下和平?!保?]卷六十五·455先秦星象學中的織女,不但是統(tǒng)轄紡織事務(wù)的星神,而且具有崇高的地位,是皇圣之母,屬于天界的高層貴族??椗亲膬蓚€小星,被說成是織女所生的太子和庶子,亦是天界高層貴族。石申的星象學中,織女兼絲帛之神與圣母之神于一身,是先民崇拜的對象。而在《大東》詩中,對于織女在天界高層貴族的身份避而不談,只是針對她掌管經(jīng)緯絲帛的職責加以展示,而她對絲帛的編織又一事無成。這就從根本上解構(gòu)了織女形象的崇高性,而成為令人嘲諷的對象。
在先秦時期的星象學中,織女是天界圣母,是統(tǒng)轄絲帛事務(wù)的星神,人世間布帛的興衰貴賤,直接受到織女星的影響。對此,石申有如下論述:
織女之道,與貫索相直,布帛賤;不相直,天下有急,布帛貴。
織女主絲帛之事,與扶筐為妃。其足常向扶筐即吉,不則絲帛有變。[8]卷六十五·455
貫索,星名,在織女星東側(cè),與織女星相對。扶筐,星名,在織女星北側(cè),與織女星相鄰。先秦時期星象學斷定,織女星與貫索、扶筐二星保持正常的相對、相鄰位置,人世間的絲帛就興盛吉利、價格便宜。否則,天下的絲帛業(yè)就會出現(xiàn)逆轉(zhuǎn)。織女是統(tǒng)轄人世間絲帛業(yè)的星神,那么,當時人世間絲帛業(yè)的狀況如何呢?《大東》展示的景象是:“大東小東,杼柚其空。糾糾葛屨,可以履霜?”朱熹注:
賦也。大東小東,東方小大之國也。自周視之,則諸侯之國,皆在東方。杼,持緯者也。柚,受經(jīng)者也。空,盡也?!詵|方小大之國,杼柚已空矣,至于以葛屨履霜。[5]187朱熹結(jié)合周代背景對詩歌原意進行追索。杼柚指代織機,所謂“杼柚其空”,指織機上已經(jīng)無絲可織,不僅是絲帛,就連絲線都已被周王朝搜刮一空??棽娜藚s沒有絲帛做鞋,只能穿著葛草鞋過冬。詩句的反問語氣表現(xiàn)出詩人的怨憤之情。據(jù)《尚書·禹貢》記載,處于東部的兗州,“厥貢漆絲,厥篚織文”,[9]147向中央朝廷進貢的物品包括絲和各種花紋的絲織品。處于東部沿海的青州,“厥貢鹽絺”“岱畎絲枲”“厥篚檿絲”[9]148,給朝廷的主要貢品包括細葛布、做麻布的纖維以及柞蠶絲。上述《大東》詩句反映的正是當時的進貢制度。
先秦星象學中的織女,統(tǒng)管天上和人間絲帛的生產(chǎn)和加工??墒?,在盛產(chǎn)絲帛的周王朝東部地區(qū),不但所生產(chǎn)的絲織品被朝廷搜刮一空,甚至連紡織的原料也被全部奪走,以至于織機處于停運狀態(tài)。對于織女星來說,屬于嚴重失職,是名不副實的又一體現(xiàn)。織女星神織不出布帛,又未能讓人間的絲織業(yè)正常運轉(zhuǎn),確實是有名無實。
《大東》中有名無實的星神還有牽牛:“睆彼牽牛,不以服箱?!睜颗P鞘呛庸淖虚g一顆,又名牽牛。亮度較大,故用“睆”字加以形容。既然星名為牽牛,乃是牛受人牽系之象。農(nóng)耕時代,牛駕車拉犁是常見現(xiàn)象??墒?,天上的牽牛星卻徒有虛名,不能拉車?!胺{也。廂,車輛?!保?0]312由此可見,牽牛星也是名不副實。
牽牛星是天界重要的星宿,先秦星象家曾高度關(guān)注?!兑葜軙ぶ茉陆狻穼τ谥軞v正月的天象有如下描述:
日月俱起于牽牛之初,右回而行。月周天起一次,而與日合宿。日行月一次周天,歷舍于十有二辰。終則復始,是謂日月權(quán)輿。[11]575-576
周歷正月的天象,太陽和月亮均是從牽牛座升起,經(jīng)過一周天的運轉(zhuǎn),歷經(jīng)十二個星次,最終又回到牽牛星座。所謂權(quán)輿,指初始,是確定周歷一年之初日月運行的參照物。牽牛星對于古代制定歷法具有重要作用,漢代認為它屬于二十八星宿中的牛宿?!稜栄拧め屘臁吩?“星紀,斗、牽牛也。”郭璞注:“牽牛、斗者,日月五星之所終始,故謂之星紀?!保?2]767所謂星紀,是古代天文學中的十二次之一,依《漢書·律歷志》順序,為十二次之首次,其對應(yīng)標志是斗宿和牛宿。在牛宿位置日月交匯,作為運行周期之開始。
牽牛星在星辰世界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先秦時期的星象家賦予這個星座特別重大的功能,石申寫道:
牽牛六星,天府也。日月七政,所王者即察政。視牛星明,大次第相承,王道大昌,天下安寧。牛星不明其常色,其歲五谷不成,牛多災(zāi)兇。[8]卷六十一·426
按石申的說法,牽牛座共六顆星,在西方天文學中當屬于摩羯座β星。先秦星象家把牽牛星宿視為天府,也就是天界主管部門所在之處。所謂七政,古代天文學指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尚書大傳》認為是四季、天地和人??傊依ㄖ螄碚母鱾€主要方面。在先秦星象觀念中,牽牛星宿的正常與否,直接關(guān)乎人間世界的興衰治亂,可謂神通廣大。然而,《大東》一詩對于星象家賦予牽牛星的巨大功能棄置不論,而是由牽牛之名聯(lián)系到牛的駕車功能。牛不能拉車,則名實不副。
星名牽牛,先秦星象家對于這個星宿所賦予的功能,確實涉及它與牛的關(guān)聯(lián)。如前所述,石申就把牽牛星的光色是否正常,與牛的安危相勾連。戰(zhàn)國時期齊國星象家甘德亦稱:“牽牛動,牛災(zāi),四方皆然?!保?]卷六十一·426所謂的牽牛動,指牽牛星偏離正常位置。對此,石申說得更加明確:“中星高下,牛多殃?!保?]卷六十一·426牽牛六星,中間的二星位置偏高偏低,失去常態(tài),都會給牛造成禍殃。戰(zhàn)國星象觀念中的牽牛星,是牛的保護神。而《大東》一詩把牽牛星視為牛的化身,按照牛的功能加以衡量,這也是對星官神性的顛覆。
《大東》還提到畢星:“有捄天畢,載施之行?!背炭∮⑾壬g為:“畢星似網(wǎng)長柄彎,斜掛在天沒用場?!保?]410畢,星宿名,有八顆大星,另有附耳一星,形似古代田獵時用的長柄網(wǎng)。九顆星在天空斜列成行,柄的部位呈彎曲狀?!妒酚洝ぬ旃贂贩Q:“畢曰罕車,……其大星彎小星為附耳?!睆埵毓?jié)《正義》注解:“附耳一星,屬畢大星之下,次天高東南隅,主為人主聽得失,伺僭過?!保?3]1306張守節(jié)把畢宿八星及附耳釋為司察過錯之星,是臣下向君主進諫之象。張守節(jié)在為《史記·天官書》的織女星作注時,援引《晉書·天文志》的如下記載:
晉太史令陳卓總甘、石、巫咸三家所著星圖,大凡二百八十三官,一千四百六十四星,以為定紀。今略其昭昭者,以備天官云。[13]1311
《晉書·天文志》主要取材于先秦時期甘氏、石氏、巫咸三個星象學派的說法,張守節(jié)為《史記·天官書》作注則是以《晉書·天文志》為依據(jù),反映的先秦時期星象家的觀念。石申稱:“附耳著畢,司街候邪?!保?]卷六十一·432這是把畢宿及附耳之星說成是伺察、禁邪之星,與張守節(jié)所說的“聽得失,伺僭過”,在職能上有相通之處。
先秦星象學把畢星的功能鎖定在伺察過失邪惡,對錯誤的行為加以匡正,因此,畢星又稱為濁星。《爾雅·釋天》:“濁謂之畢?!焙萝残袑懙?
濁者,假借字也?!堵蓵吩啤皾嵴?,觸也,言萬物皆觸死也,故曰濁?!笔菨嵋杂|為義,亦象星形。[12]774
“畢”稱為濁,取其觸犯之義?!爱叀北玖x指田獵所用的長柄網(wǎng),其功能確實是捕捉觸犯捕網(wǎng)的動物。先秦巫咸星象學派稱:“畢為天獄”,[8]卷六十一·432就是把畢星與執(zhí)法聯(lián)系在一起。
先秦星象觀念中的畢星,是伺過執(zhí)法之星,具有禁惡去邪的功能?!洞髺|》對畢星所作的描寫,卻一再凸現(xiàn)它彎曲歪斜的形態(tài)特征?!坝袙禾飚叀保瑮W,指彎曲,即天畢的網(wǎng)柄彎又彎。有,郭晉稀先生稱:“《詩》中形容詞、副詞以‘有’字作詞頭者,相當于該詞之重疊詞”,[14]42這確實是《詩經(jīng)》詞語運用的重要規(guī)律之一?!吨茼灐ち捡辍窋⑹黾漓胗蒙鼤r寫道:“殺時犉牡,有捄其角?!睜颇?,指身長七尺的公牛?!坝袙浩浣恰保概=堑膹澢群艽??!洞髺|》對畢星所作的描寫,凸現(xiàn)它的歪斜之貌。古語稱:己不正,焉能正人?既然畢星本身彎曲歪斜,怎么能夠扶正除邪、伺僭察過?徒有其名罷了。因此,依天行道的人間,自然是不平事象泛濫成災(zāi),無法禁止了。
《大東》末章提到的星宿是箕星和斗星。前四句如下:“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灑漿。”箕星四顆,連成梯形,形似簸箕,故詩的作者把它比成簸揚谷物的簸箕。“斗,北斗星,有星七顆,形似斗,有柄。古代的量斗有柄?!保?0]312這是把北斗七星比作量斗。上述四句詩從喻體出發(fā),繼續(xù)采用循名責實的方式向星辰發(fā)難,揭露它們有名無實的本質(zhì)。星名為箕,卻不能像簸箕那樣把米糠灰塵揚棄。星名為斗,卻不能像量斗那樣舀取酒漿。都是徒有虛名,實則無用。這與前面對織女星、牽牛星、畢星所作的譏諷異曲同工。
《尚書·洪苑》稱:“月之從星,則以風雨。”孔安國傳:“月經(jīng)于箕則多風,離于畢則多雨”,[9]192這是把箕星視為預報氣候之星,有致風雨的功能。石申對此有詳細陳述:
箕星,一名風星,月宿之必大風。一名天陣,一名狐星,主狐狢。一名風口,一名天后也?!?、斗,天子之冠服也,并后宮于別府也。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女,妾別宮四者,女相也。故尾、箕主百二十妃。[8]卷六十·424石申的星象說賦予箕星眾多重大功能,它不但是主管風的星官,而且又是狐狢類動物的管理神,還把她說成是天帝的后妃之府。張守節(jié)稱:“箕主風,亦后妃之府也?!保?3]1298他所采納的是石申的說法,強調(diào)箕星在天界的重要地位。
先秦的星象家賦予箕星眾多重要功能,確認它在星界的崇高地位??墒?,《大東》詩中提及箕星,卻把它比作揚棄米糠灰塵的家常工具,并且有名無實,只是擺設(shè)而已?;窃谛窍蠹夷抢锼哂械某绺咝?、神圣性,被《大東》作者作為嘲笑對象,顛覆得蕩然無存。
北斗七星在天穹中所處的位置非常顯眼,中國古代先民對它的崇拜由來已久,甲骨卜辭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祭祀北斗的材料:
《尚書·舜典》記載,舜繼承堯的位置,“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睂Υ?,李民、王健所作的解釋如下:
在,《爾雅·釋詁》:“察也。”觀察的意思。璇璣玉衡有二說:一謂星名,即北斗七星。玉衡是杓,璇璣是魁;一謂是渾天儀一類的天文儀器?!瓬喬靸x乃東漢張衡制造,堯舜時代不可能制造,故從前說。[16]14
《尚書·舜典》把舜的繼位理政與北斗七星相聯(lián)系,戰(zhàn)國時期的星象家則把北斗七星視為主管政務(wù)的星宿。石申有如下論述:
北斗第一星曰正星,主陽、主德,天子之相也。第二星曰法星,主陰、主刑,女主之位也。第三曰令星,主福。第四曰伐星,主天理,伐無道。第五曰殺星,主中央,助四旁,殺有罪。第六曰危星,主天倉五谷。第七曰部星,一曰應(yīng)星,主兵。[8]卷六十七·476
石申以人事附會天象,把北斗七星描述成主管天下多種政務(wù)的星官,天下的治理很大程度上由北斗七星統(tǒng)轄,稱它為“七政星”。而在詩歌《大東》中,北斗七星不再是司命神,也不再是主管政務(wù)之星,而是把它比作舀取酒漿的量斗,淪落到器具層面,并且有名無實,沒有使用價值。北斗七星的崇高性、神圣性,通過由稱謂的喻義循名責實,被矮化、俗化,不再具有任何靈光。
《大東》一詩對箕星、斗星崇高性、神圣性所作的解構(gòu),并沒有就此終止,而是繼續(xù)深化。詩歌結(jié)尾四句:“維南有箕,載翕其舌;維北有斗,西柄之揭?!睂Υ耍祆溥@樣解釋:
言南箕既不可以簸揚糠秕,北斗既不可以挹酌酒漿,而箕引其舌,反若有所吞噬;斗西揭其柄,反若有所挹取于東。是天非徒無若我何,乃亦若助西人而見困。甚怨之詞也。[5]191
朱熹的解說頗為可取,釋“翕”為引,接近本義。翕,向內(nèi)收斂之義,故構(gòu)形從合。“箕的前面部分叫做舌,箕的舌是向里縮的?!保?0]312這是把箕星比作舌頭向里收縮,攝取食物之象。說斗星的斗柄向西方舉起,便利西方周王室用于舀取之象。如果說箕星不可以簸揚、北斗不可以舀酒漿,還只是有名無實,是令人嘲笑、諷刺的對象,那么,箕星如同舌頭內(nèi)縮斂取食物,北斗把斗柄主動提供給西部周王室,事情到了這種程度,它們不僅顯得可笑,而且令人厭惡。作者對它們不再限于嘲諷,而是表現(xiàn)出極度的怨憤?!洞髺|》對于星象崇拜所作的解構(gòu),至此也達到最大強度?;馄渖啵繁鹘?,都是攝取食物之象,與《大東》開篇的“有饛簋飧,有捄棘匕”遙相呼應(yīng),凸顯出西部周王室的貪得無厭,橫征暴斂。
《大東》詩中的“維北有斗”,毛傳、鄭箋均未作出具體解釋。進入唐代,注解漸多,而對于“斗”的理解也開始出現(xiàn)不同看法。關(guān)于《大東》中的“斗”字,南朝梁時的字典《玉篇·斗部》有釋:“枓,有柄,形如北斗星,用以斟酌也?!对姟吩?‘維北有斗’亦飲水器也?!钡@一解釋被清人陳喬樅否定,因為他覺得此解釋參照了“不靠譜”的《韓詩》。清人王先謙援引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有這樣一段疏解,揭示出分歧的由來:
《說文》:“枓,勺也?!薄吧?,所以挹取也?!薄对姟纷鳌岸贰闭?,皆“枓”之借字?!墩x》:“箕斗并在南方之時,箕在南而斗在北,故云南箕北斗?!薄都瘋鳌芳娌赡隙贰⒈倍范f。案,孔疏以為“南斗”是也?!稜栄拧?“析木之津,箕斗之間,漢津也?!惫?“箕,龍尾。斗,南斗。”是凡箕、斗連言皆為南斗。王氏念孫云:“南斗之柄常向西,而高于魁,故經(jīng)言‘西柄之揭’,若北斗之柄固不常西,即指西亦不得云‘揭’。”其說是也。[2]734
在馬瑞辰看來,唐代孔穎達主張“南斗說”;宋代朱熹則模棱兩可,兼采北斗、南斗觀點;王念孫則否定了“北斗說”。他自己認為,斗與枓是同音假借,由《爾雅》及其注解推斷,斗指南斗確定無疑。至此,清人多持南斗說。進入20世紀,對這個問題的爭議仍然存在。高亨先生稱:“斗,北斗星,有星七顆,形似斗,有柄?!保?0]312繼承的是《說文》和《玉篇》的北斗之說。程俊英先生則稱:“斗,星座名,即斗宿。斗星和箕星都在南方,共六星聚成斗形。因為它在箕星以北,所以與箕星并稱南箕北斗?!保?]412這是對孔穎達《正義》的發(fā)揮,明確說明“維北有斗”指南斗。而有的教材則與朱熹一樣,兼取南斗、北斗之說[7]37,沒有給出定論,讓讀者去思考。有鑒于此,對于這個問題有進一步加以辨析的必要。
《說文》和《玉篇》由字形入手,以生活用具的形狀解釋《大東》中的“斗”,符合詩歌本義。古代天文學對星宿的命名,確實采用聯(lián)想和比喻之法,但這種解釋不能解決“北斗”“南斗”的問題??追f達說箕、斗二宿會同時出現(xiàn)在南方,二宿的相對位置是箕在南而斗在北,故有“南箕北斗”之稱??资纤府斒腔藓投匪?,屬于人馬座,由六顆星組成,是古代二十八宿之一。朱熹關(guān)于《大東》“維北有斗”所作的論述如下:
箕斗二星,以夏秋之間見于南方。云北斗者,以其在箕之北也?;蛟?北斗,常見不隱者也?!隙繁讨肝?,若北斗而西柄,則亦秋時也。[5]191
朱熹從時間維度切入進行辨析,為后人提供了參考?;藓投匪尥瑫r出現(xiàn)在南方天空是在夏秋之際,斗柄指向西方。而北斗則是每個夜晚都出現(xiàn)在北方天空,斗柄不斷旋轉(zhuǎn),秋季昏時指向西方?!尔i冠子·環(huán)流》篇稱:“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17]11這里所說的斗柄,應(yīng)該指北斗星之柄,當它指向西方的時候,正值秋季。朱熹所說的“若北斗而西柄,則亦秋時也”,與《鹖冠子·環(huán)流》篇記載一致。由此提出一個尖銳的問題,《大東》所說的“維北有斗”,指的是夏秋之際出現(xiàn)在南方天空的南斗,還是秋季出現(xiàn)的北斗?對此,首先需要從《大東》詩中尋找內(nèi)證。
《大東》寫道:“糾糾葛屨,可以履霜”。意謂反復纏結(jié)的葛草所編制的鞋,怎么能夠踐履寒霜。這兩句詩還見于《魏風·葛屨》。可,通“何”,表示反問,何以、豈能之義。詩中出現(xiàn)的霜,是確定具體時段的可靠物候?!抖Y記·月令》:“季秋之月,……是月也,霜始降?!敝毂蚍Q:“高注《呂氏春秋》曰:‘秋分后十五日寒露,寒露后十五日霜降,故曰始也’”。[18]267霜始降是在夏歷九月,也就是季秋?!兑葜軙r訓解》:“霜降之日,豹乃祭獸。”潘振稱:“此解九月中氣也。”[11]606霜降是在夏歷九月,先秦文獻多有記載?!洞髺|》的上述兩句詩,出現(xiàn)的是季秋九月的物候。
《大東》還有如下兩句:“舟人之子,熊羆是裘?!濒?,指皮衣,是能夠保暖的服裝?!洞蟠鞫Y記·夏小正》:“九月,……王始裘。王始裘者何也?衣裘之時也?!蓖跗刚浞Q:“高注《呂氏孟冬紀》云:‘裘,溫服?!端爵谩仿氃?‘季秋獻功裘?!保?9]45所謂的《司裘》,見于《周禮·天官》。季秋九月開始穿裘衣,當時正值霜降季節(jié)?!洞髺|》所記載的“熊羆是裘”,屬于季秋九月所穿的服裝。
《大東》第三章開頭兩句如下:“有冽氿泉,無浸獲薪。”獲,指砍取。薪,這里指用作燃料的劈柴。程俊英先生把這句譯為:“冰涼泉水從旁來,不要浸濕那劈柴?!保?]408譯得甚為準確。獲薪指用作燃料的劈柴,因此,不能讓它浸泡在水中。劈柴是砍伐樹木所獲,而古代樹木砍伐有固定的季節(jié)?!兑葜軙の膫鹘狻?“山林非時不入斧斤,以成草木之光。”[11]239草木生長的春夏兩季,通常不許砍伐木材。那么,每年哪個季節(jié)可以砍伐樹木呢?《禮記·王制》稱:“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保?8]180草木零落,一般是在秋季。《禮記·月令》稱:“季秋之月,……是月也,草木黃落,乃伐薪為炭?!敝毂?qū)懙?“高注《呂氏春秋》曰:‘草木節(jié)解,斧入山林,故伐木作炭?!保?8]270所引《呂氏春秋》之文又見于該書的《季秋紀》。[20]474《大東》所說的“獲薪”,指的是季秋九月砍伐樹木用作劈柴。
綜上所述,《大東》一詩出現(xiàn)的履霜、熊羆是裘、獲薪,所對應(yīng)的時段均是季秋九月。而在這個季節(jié),“斗柄指西”,北斗星的柄指向西方。《大東》一詩出現(xiàn)的物類事象提供的內(nèi)證充分表明,詩中的“維北有斗”,指的是北斗,而不是南斗。
再從《大東》一詩對星象加以展示的行文規(guī)則來看,前邊得出的結(jié)論也可以成立。詩中先把織女星和牽牛星對舉,然后又稱“東有啟明,西有長庚?!笨椗蜖颗Vg被天漢隔開,兩個星座遙遙相望。啟明、長庚分別在清晨和傍晚出現(xiàn)東方和西方,所處天區(qū)相距遙遠。以此推斷,詩的末章箕斗對舉,箕星位于南方,與之相對的“維北有斗”,指的應(yīng)該是與箕星有較遠距離的北方北斗,而不是與箕星相鄰的南斗。
《大東》詩寫道:“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边@是把斗星比作舀酒的量器。無獨有偶,《楚辭·九歌·東君》對太陽神所作的描述也有類似的想象:“操余弧兮反淪降,援北斗兮酌桂漿?!焙榕d祖寫道:
《詩》云:“酌以大斗”。斗,酒器也。又曰:“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此以北斗喻酒器者,大之也。[21]76
洪興祖用《大東》詩的“維北有斗”兩句為《東君》的“援北斗兮酌桂漿”作解,三者確實可以互證。從《詩經(jīng)》到先秦的楚辭,把北斗比作酒器的聯(lián)想,都是以北斗七星為對象,前后一脈相承。
北斗,象征著權(quán)力,在《大東》中,權(quán)力沒有發(fā)揮積極的作用,政治批判的力度顯得更加強烈。
《大東》是《詩經(jīng)》中星象描寫最為集中的作品,如何解析詩中出現(xiàn)的星象:有三方面的問題值得注意:一是星象描寫的轉(zhuǎn)換與作者情感寄托的層次劃分;二是對原始星象文獻的援引利用;三是星象描寫與詩中物類事象的關(guān)聯(lián)。
《大東》通過星象描寫抒發(fā)情感,這是從古到今《詩經(jīng)》研究者公認的事實。至于星象描寫所采用的具體手法,以及表現(xiàn)手法與情感抒發(fā)之間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則缺乏深入細致的梳理?!洞髺|》的星象描寫有的采用直賦其事的筆法,其中展示的銀漢、啟明、長庚屬于作為漠視人世間不公平的對象出現(xiàn),詩的作者也以冷峻的筆法對它們加以刻畫,暗含對它們無所作為的不滿??椗?、牽牛、畢星的展示,采用的是循名責實的方式,根據(jù)星宿的名稱而聯(lián)想到它們應(yīng)有的功能,揭露它們的名不副實、形同虛設(shè),帶有明顯的嘲諷意味,所抒發(fā)的情感漸趨強烈。而對箕星、北斗星所作為的展示,在循名責實的基礎(chǔ)上又借用形象的比喻,把這兩個星座寫得既有名無實,又貪得無厭,作者抒發(fā)的情感,由厭惡而進一步發(fā)展到怒不可遏。三種展示所對應(yīng)的情感寄托,呈現(xiàn)攀升的走勢。
《大東》所作的星象描寫,是對傳統(tǒng)的星辰崇拜的解構(gòu)。如何把這種效應(yīng)揭示出來,涉及對先秦時期星象材料的理解與運用。先秦時期的星象學主要有三個流派,即魏人石申、齊人甘德以及所謂的巫咸。因此,充分利用先秦星象家的論述,把他們對相關(guān)星宿所作的解說與《大東》詩的描寫進行比照,是最為有效的運作方式。只有對先秦星象家的一系列論述充分加以利用,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揭示《大東》一詩對星象崇拜消解所達到的程度。而對秦漢以后的星象文獻,則沒有必要過多地加以援引。
《大東》的星象描寫比較典型,同時還展示出一系列不公平的社會現(xiàn)象。如何把詩中的星象與相關(guān)的物類事象作深度溝通,是能否真正進入作品語境最大限度地進行歷史還原的關(guān)鍵。通過對詩中履霜、熊羆是裘、獲薪等事象的辨析可以看出,《大東》的星象描寫是以季秋時段為背景。西方文學理論有典型環(huán)境之說,《大東》營造的確實是典型環(huán)境。它的星象描寫、物類事象的展示往往體現(xiàn)出秋季的特征。詩作者所抒發(fā)的情感、所呈現(xiàn)的心理狀態(tài),也都帶有凄清、蒼涼的色調(diào)。陳子展先生在評論《大東》第五章時寫道:“忽而轉(zhuǎn)到夜觀天象,見景生情,開拓思路?!袼计嫦?,光怪陸離”,[1]725說得極為精當。更確切地說,詩歌作者是秋夜觀天象,最終以“西柄之揭”結(jié)尾,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有別于宋玉《九辯》的早期悲秋之作,是一首秋怨詩。
[1]陳子展.詩經(jīng)直解[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
[2]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7.
[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4.
[5]朱 熹.詩經(jīng)集傳[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6]程俊英.詩經(jīng)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7]袁世碩.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第一冊[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8]瞿曇悉達.唐開元占經(jīng)[M].北京:中國書店,1989影印本.
[9]孔穎達.尚書政[M]∥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
[10]高 亨.詩經(jīng)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1]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逸周書匯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2]郝懿行.爾雅義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3]司馬遷,撰.裴 骃,集解.司馬貞,索引.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14]郭晉稀.詩經(jīng)蠡測(修訂本)[M].成都:巴蜀書社,2006.
[15]溫少峰,袁庭棟.殷墟卜辭研究——科學技術(shù)篇[M].成都:四川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16]李 民,王 健.尚書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7]鹖冠子[M]∥欽定四庫全書薈要.影印本.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5.
[18]朱 彬.禮記訓纂[M].北京:中華書局,1996.
[19]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0]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1]洪興祖.楚辭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