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妮 王志 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東流鎮(zhèn)中心學校
古人常用“鳳頭”來比喻文章開頭要精彩亮麗;閱讀課堂教學亦是如此,第一課時也就是“鳳頭”。第一課時高效,才能為學生深入感悟文本鋪平道路,才能為后面的訓練蓄積力量。
然而,我們實際教學中卻發(fā)現(xiàn)第一課時仍然有很多錯位的地方。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循規(guī)蹈矩式的第一課時
傳統(tǒng)的教學中,第一課時往往是模式化的,其大致可以分為這樣四個環(huán)節(jié):導入新課、板書課題;初讀課文、布置自學;檢查反饋、集中識字;整體感知、討論分段。這樣長期以往的循規(guī)蹈矩,教師失去了激情,學生失去了興趣。
南轅北轍式的第一課時
有的教師嘗試變化——用盡各種辦法進行啟發(fā)談話,展示資料;有學生登臺或演或說或畫或唱;也有倡導讀書的,反復誦讀,讀了一遍又一遍,但效果如何,教師卻不得而知或者無暇過問;更時髦的是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式的教學,學生熱熱鬧鬧地討論、七嘴八舌地交流,教師一概表揚,課堂一片和諧,但到底多少學生在受益,究竟對文本解讀應該達到哪一高度,教師也不予關注。這樣的第一課時,學生游離于文本之外,教學失去了重心,做了很多花架子,只能是是南轅北轍。
越俎代庖式的第一課時
有些教師為了展示更精彩的教學,往往在導入課文后即直奔重點或難點句段,研讀重點句段,深究文本主旨,理解課文。雖然也安排了初讀環(huán)節(jié),但往往是虛晃一槍,沒有落實教學目標。書未讀通順就去做第二課時的事情,這樣的做法無異于“越俎代庖”。
那么,第一課時該怎樣上?筆者認為應當在適度創(chuàng)新中追求精彩。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一孔之見。
教學目標的確立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保障,第一課時也不例外。很多語文老師覺得第一課時“沒上頭”。其實都是目標定位出現(xiàn)偏差所致。如果說教學內容決定“教什么、學什么”那么教學目標則規(guī)定“教到什么程度、學到什么水平”。其實,不同的教材、不同的課時應達到不同的要求,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不同年齡階段或不同閱讀水平的學生所能達到的閱讀效果和層次也不盡相同。這些因素決定了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不可能是千篇一律,一成不變,而要做到因文而異,因人而異。
1.因學段高低而變。第一課時的目標不是僵化不變的,它應隨學生知識水平而變。在第一學段,學生語文知識能力有限,字詞教學是第一學段的重點。而第二、三學段,學生的語文能力逐漸提升,字詞教學的要求更高一些,而花在字詞教學上的力氣卻不一定大。即使在以字詞教學為重點的第一學段,處理不同的課文,教學的目標也應有所變化。有些課文生字詞不多,我們可以先集中教學;而有的課文生字詞很多,我們采用在語言環(huán)境中識字的辦法。
2.因課文特點而變。同樣的學習對象,如果課型不同,我們的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就不應該相同。比如蘇教版教材四年級下冊《公儀休拒收禮物》《永遠的白衣戰(zhàn)士》都是描寫人物的文章,前者用人物的對話來展開故事情節(jié),后者用生動事例描述人物的品質。作為第一課時,除了字詞目標以外,前者我就擬定了“能根據(jù)人物特點分角色朗讀課文對話,能根據(jù)課文順序有條理地概述課文”的目標;后者的教學目標則是“理清文章脈絡,了解非典型肺炎,初步了解故事內容”。
3.因課堂生成而變。課堂是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第一課時應該隨著課堂生成狀態(tài)去調整教學目標,也就是我們要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例如:我在教《祁黃羊》一課時,破題質疑后,學生很快觸到了關鍵性的問題——“祁黃羊是怎樣的人”“課文用什么事例來表現(xiàn)人物特點”。于是我根據(jù)學生的閱讀期待,因勢利導,組織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字詞的學習自然放在后面了。
當然,不論什么課文,第一課時都是學生與文本的初次接觸,這就決定了第一課時的目標定位必須考慮一些具有共性的要素,如生字的解決,對課文主要內容的感知及對文本情感的最初感悟等。因此,在確立第一課時教學目標時,首先要考慮基本要素的達成,在此基礎上,再根據(jù)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文本有所側重地考慮其他要素,然后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去實現(xiàn)多元化的教學目標。
語文教學總是由整體到局部再回歸整體的,第一課時也不能停留在整體感知上,必須有一定的局部感悟。倘若總是采用先分段說段意、再逐段深入的方法,學生肯定會產生厭煩心理,且不利于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就要求教師深究教材,根據(jù)課文的特點,巧妙地選準突破口。
下面,筆者以自己執(zhí)教過的幾篇課文為例,談談如何找突破口。
1.沿線行進。在《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中,我整理出了兩條線索。一是游覽的順序,二是水流的來路,一明一暗,相互映襯。而第一課時就讓學生去細究水流的來路是有難度的。所以,我在設計時緊緊抓住第一條線,單線行進,避免了內容的糾纏不清,而水流的來路放在質疑存疑環(huán)節(jié),留待第二課時研讀。
2.緊扣課題。許多課文,課題很有概括性,教師要善于把握,做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為下節(jié)課教學做好鋪墊。如《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第一課時,我抓住課題中的“司馬遷”“史記”和“發(fā)憤”三個詞組織學生讀書。①了解一個人——司馬遷是怎樣的人?逐段把課文讀正確,說段意,再總結司馬遷的一生。②知道一本書——《史記》是怎樣的一本書,瀏覽課文,讀有關語句。③感悟一種精神——比較“發(fā)憤”和“發(fā)奮”,知道“發(fā)憤”是指在某種逆境和打擊下振作精神,那么司馬遷又遭受了怎樣的逆境呢?閱讀第三自然段,初步感知司馬遷的不屈不撓。
3.順藤摸瓜。課文一般有著自己的行文線索,循著線索,順藤摸瓜,水到渠成。如《水》一文,我在導入后拋出問題:“村子里缺水,但不是沒有水,課文寫了哪些水呢?”學生初讀后很自然地拎出“泉眼里的水、雨天的水、水窖里的水”三個要點。接著我圍繞“這三種水分別給我們帶來什么”讀課文,引導學生理解“苦與樂”。這樣的設計,學生在讀書、學詞中整體感知了課文。
第一課時我們要重視并深化字詞教學,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有的老師認為,第一課時字詞教學板塊的教學套路就那么幾樣,沒什么好講的,也沒什么好上的,這也是許多老師感到困惑的地方。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根據(jù)教材和學生實際,靈活合理采用教學方法。
1.我經常在第一課時做過三關游戲。第一關,讀準詞語,解決音的問題;第二關,選詞釋義(自選詞語,交流詞義,說說方法,讀讀文中語句);第三關推薦詞語(選擇一個詞語,把它所在的段落通過朗讀推薦給大家)。游戲的形式激發(fā)了學生朗讀文章的興趣。其次,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突出了重點字詞的認讀,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同時,交流獲得詞義方法,適當?shù)亟榻B和課文相關的材料,這樣的教學過程知識和方法、過程和方法融為一體。第三,每一關緊緊相連,它不是單純詞語認讀,也不是單純課文朗讀,以詞語教學為突破口,引領學生認識文本、熟悉文本、貫通文本,可謂一箭多雕。
2.詞串教學。說到詞串教學,我不能不想起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老師。例如薛老師《我和祖父的園子》一課中——
第一環(huán)節(jié)字詞教學,教師將課文中的生字詞語分成三組讓學生聽寫朗讀:
蜜蜂、蝴蝶、蜻蜓、螞蚱
玉米、黃瓜、倭瓜、韭菜、谷穗
栽花、拔草、下種、鏟地、澆菜
這樣的設計樸實扎實且獨具匠心,因為詞語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類出現(xiàn)的;詞語教學既檢查了預習,又訓練了學生的聽力以及迅速把握信息的能力;聽寫后及時反饋又能有效鞏固詞語的識記;更精彩的是這個環(huán)節(jié)與后面的教學相互輝映,互為支撐。
最后,借用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老師的一句話結尾——“第一課時處于鳳頭之顯,理應光彩照人,出人意料,給人驚喜。鳳頭一顯,驚鴻一瞥,奪人眼球,給人無限的遐想和期待。作為語文教師,第一課時莫輕視,應做足文章吸引學生,讓學生充滿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