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禾
在案發(fā)現場,在文件物證上,一張平淡無奇的紙條,一句平常的留言,幾個很不起眼的文字,甚至是紙張上書寫過的壓痕……都可能成為破案的關鍵。
“X局您好!自從那晚過后,我一直忘不了您……但我最近手頭有點緊,請您匯3000元到下面這個賬戶上……”
一封附有“艷照”的勒索信出現在某單位領導的信箱里。接信后,該領導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這時,技偵民警出動,通過對信件的照片和筆跡進行鑒定,從而推斷出犯罪嫌疑人。
在業(yè)內,這樣的警察也被稱為筆跡鑒定師,在這些人眼里,每個筆跡的一撇一捺中都可能藏著破案的線索。
20世紀80年代,一個所謂的納粹收藏家?guī)е?0本“希特勒日記”來到了德國的一家出版社。該出版社花費230萬美元買下了這些日記,并把轉載權賣給了多家外國報社。其中《泰晤士報》邀請了多名專家,以一份希特勒的手稿為樣本,進行了筆記鑒定,結論是:真的!
不過隨后的紫外線檢測擊碎了那些想發(fā)財的人,紙張中的一種配料1954年才開始使用。那么筆跡鑒定錯了嗎?也沒有,因為那些用于對比的所謂“手稿”,其實就是那位騙子收藏家偽造的。
筆跡是一種特殊的痕跡,指具有書寫能力的人為表達自己的意念,利用書寫工具在一定表面上書寫文字符號形成的、能反映本人特有的書寫動作習慣的一種特殊痕跡。而筆跡鑒定,則是通過對兩部分或多部分筆記之間的比較鑒別,來判斷是否為同一人所寫。這種鑒定更偏重于對于筆跡這一種客觀事實的比對,而不追究文字內容所表達的含義。
用筆跡解決訴訟糾紛、斷案,在我國已有兩千余年的歷史,歷代司法實踐中,“對筆跡”被列為傳統(tǒng)的辦案手段之一,因此,筆跡鑒定可堪稱為一項古老的鑒定技術。
如何判斷這個簽名究竟是不是本人所簽?“每個人的字跡,有可能隨著年齡、書寫環(huán)境等原因而有所變化,但書寫習慣是變不了的?!?/p>
據陳波介紹,當人在寫字的時候,頭腦中并沒有清晰的意識去指揮手指怎樣運動,怎樣把每個筆畫以一定的順序組合起來,怎樣用不同輕重大小的力度去寫,用詞習慣、語句順序都會有一些相應的規(guī)律和特殊性。
陳波是一名技偵民警,也就是人們口中的筆跡鑒定師?!霸阼b定的過程中,我們會用肉眼看。還使用放大鏡、顯微鏡、文件檢驗儀等設備,依靠對檢材和樣本字體的比對進行仔細鑒定,依靠其中發(fā)掘出的特征得出鑒定結果,所謂樣本字體,便是警方收集到的調查對象的一些曾經書寫的‘范本,我們需要做的是,從這些大量的樣本中尋找調查對象的細微的筆跡特征、用詞用語習慣,有時候,甚至是經常出現的錯別字都能揭露出很多秘密?!标惒ㄑa充道。
比起需要較強主觀判斷的字跡鑒定和言語識別,另一位筆跡鑒定師王世全更擅長技術鑒定。曾經有一個偽造印章的詐騙案件,涉及金額高達1350萬元,四張支票上的公章和法人代表名章印文的樣式、內容、尺寸、文字布局等規(guī)格特征都與樣本相符;畫線比對、重疊比對檢驗也沒有明顯差別。千萬元詐騙案陷入了僵局。
后來找到了王世全。一沓20厘米左右厚的文件端到面前,他放在放大鏡或顯微鏡下逐一比對。
印章雖是死物,不會變化,但是同一個印章蓋出來的印文也不是一模一樣的。著墨的深淺,用力的程度,不小心移動導致的變形,都會使印文產生差別,所以只能大量比對。最后發(fā)現涉案支票上的印文在著色較淺的地方存在小瑕疵。檢本的印文恰好和單位預留印鑒的印文相同,原來偽造的樣本是單位的預留印鑒。
檢材和樣本的比對說起來容易,但實際操作起來卻是一份異常枯燥而繁雜的工作,對陳波和王世全而言,這就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和所有奮戰(zhàn)在一線的民警一樣,他們也在橫豎撇捺中追尋著所有犯罪嫌疑人可能留下的蛛絲馬跡。
回到“艷照”勒索信的案子。
該案件發(fā)生在貴陽,當地公安機關接到報案后,對信封內照片進行鑒定,發(fā)現“艷照”是合成的。后經過摸排走訪,民警發(fā)現該單位的一名女中層干部有很大作案嫌疑,但要證實她就是敲詐勒索的犯罪嫌疑人,就需要對這封信進行筆跡鑒定。
貴陽市公安局刑偵支隊技術科副科長張穎接下了這一任務。
“首先我們要查看每個字的細節(jié)特征,主要分析運筆形態(tài)、連筆方式、筆順等特征,然后我們還要特別注意筆跡的力度,不同的人寫字時,運筆有著不同的力度走向,我們稱為‘動力定型,這幾乎是一個人一輩子都改不了的習慣”。
但筆跡的力度怎么能用肉眼看出來?張穎說,他們最近裝備了一個“神器”——文件檢驗儀。這臺像烤箱一樣大的設備價值90多萬元,將筆跡樣本放進去后,可以進行各種光源的照射操作,還可以將樣本清晰地放大數十倍,進行復制、翻轉角度等操作,結果就清晰地顯示在電腦顯示器上。
“不過在筆跡鑒定方面并不像在DNA檢驗中,機器的作用幾乎是100%,在鑒定筆跡時,機器的作用很小,主要還是靠人工觀察比對?!睆埛f說,在機器的作用下,待檢樣本的所有特點幾乎完全暴露出來,就像再細小的生物,在顯微鏡下也能清晰地呈現,而運筆力度的不同,會導致筆跡的顏色深淺不一,在機器上,就能清晰地呈現。
經過大量的縝密工作,警方給出了鑒定結論:這封信就是這個女干部所寫。后據她交代,其由于升遷無望,遷怒于領導,PS淫穢圖片后,再試著用扭曲的字體寫了這封勒索信。
事實上,在案發(fā)現場,在文件物證上,一張平淡無奇的紙條,一句平常的留言,幾個很不起眼的文字,甚至是紙張上書寫過的壓痕……都可能成為破案的關鍵。
它們,都是不會說話的“目擊者”。而真正能讀懂它們的人,就是這些以筆跡鑒定師為代表的技偵民警們。
(徐雅敏薦自《文史博覽·人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