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曉明??
摘要:信息技術的理論知識,是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圍繞教師應如何重視并教好這些理論知識展開論述。作者認為只要精心設計,教學得法,運用語言藝術,學習資源詳實與多樣,適當引入邊緣材料,把理論知識貼近生活實際,就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好理論知識,增進學生信息素養(yǎng)內(nèi)涵。
關鍵詞:信息技術;理論知識;教法探索
一、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語言藝術
初中生的認知規(guī)律還不具備 “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注重教學語言的藝術化。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效率?!苯虒W過程中,教師要把自己內(nèi)在的知識和意向外化成語言、動作、表情等活動呈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更快、更直觀地理解和掌握這些理論知識。教學實踐也表明,學生的知識學習同教師的教學語言是有相當關聯(lián)的。
比如在學習WPS表格中的相對地址和絕對地址,設置這樣的情景:“請幫助他們分別找到各自的教室?!碧岢鰡栴}1. 這些同學的學號都是5,他們該到哪個教室去上課?問題2. 怎樣幫助他們找到正確的教室?“都可以去啊,因為每個班級都有學號為5的”(相對);“要看他們哪個年級的”;“還要看他們哪個班的”,學生通過討論得出尋找條件“確定每個人是哪個年級哪個班的5號”(絕對);教師根據(jù)學生的交流討論結(jié)果,適時階段小結(jié):學號為5的同學,這是一個相對的描述方法,他可以去任何一個班級(相對地址);而九年級3班學號為5的同學就是絕對描述,他只能去九年級3班(絕對地址)。這種具像化的表述,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和主動性,并樂于思考、善于思考,更愿意去窮根追源。
教師的課堂語言藝術多種多樣,不僅體現(xiàn)了教師的教學能力,還和教學效果緊密相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語言既生動、形象、幽默、風趣、親切、自然,充滿情和意,還融科學、嚴謹、深刻于一身,那么教師在學生腦中的印記不會隨著下課鈴聲而消失,甚至有的話語會成為學生永恒的記憶。
二、 理論概念描述中關鍵詞的精準抓取
初中涉及到的理論知識,需要解決的多是一些基本概念、原理闡述或者與理解和應用相關的知識,其中基礎性理論知識占有一定份量,如“信息及其特征”、“計算機病毒”、“圖片的分類”等,此類知識的特點是理論性較強,課堂教學內(nèi)容易枯燥、乏味,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等現(xiàn)象。對于這些理論知識的教學,除了激發(fā)學生興趣之外,精準抓取概念中的關鍵詞,對學生更好地理解、識記和實際應用顯得尤為重要。
比如關于位圖和矢量圖的定義,我引導學生討論找出位圖和矢量圖的關鍵詞,強調(diào)位圖的關鍵詞“像素”,矢量圖的關鍵詞“具有方向和長度的線段”,并輔以實例“現(xiàn)場拍照”進一步幫助理解定義,對圖片正確分類。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得出:手機攝像描述為XX像素,與位圖定義中關鍵詞“像素”重合,因此手機拍攝的照片為位圖。通過這種提取定義中關鍵詞、動手驗證的學習方法,學生不僅掌握了當前知識,知識層面得到相應擴展,認知也有了深度上的拓展,也讓學生驗證到了“動手實踐”在不同學習場景和學習不同內(nèi)容時的重要性。
三、 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資源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初中學生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產(chǎn)生了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感要求,這正是對初中學生進行理論滲入教育、促進他們身心技能發(fā)展的良好時機。而學習資源的豐富多彩,就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往往某一個有趣的資源就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豐富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使其處于一種亢奮狀態(tài),積極主動汲取知識。
比方在探討“信息的特征”時,我提供了大量的案例:①朝鮮戰(zhàn)爭與蘭德咨詢公司的故事,②“武侯彈琴退仲達”之“空城計”,③蕭伯納的蘋果論,④沃爾瑪啤酒與尿布的故事等。學生在聽讀故事的過程中,歸納提煉出信息的價值性、時效性、真?zhèn)涡?、共享性、可加工性等特點。此外,通過故事體會信息并不會因共享而消失,反而會發(fā)揮其更大的影響力;思想與思想交換,則變成兩種思想;善于從凌亂的信息中尋找出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得到意料不到的收獲。平時學生無法理解的“空洞言論”,在案例閱讀和總結(jié)歸納過程中融入并內(nèi)化。由此可見,與“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相關的理論知識,在教學中既要關注認知的強化,更要注重應用層面的引導,學生在閱讀學習中應自我感受、感悟、認同直至內(nèi)化。
四、 學科“邊緣材料”的合理使用
信息技術不同于其他學科,它的發(fā)展更新速度快,這就要求信息技術教師必須不斷更新知識,不斷豐富邊緣材料,從而在課堂上游刃有余,通過對邊緣材料的合理選取使課堂教學達到良好效果。
比方在講述信息技術在現(xiàn)代社會的應用時,我列舉了蘇州利用3D打印技術打印成功了首幢建筑屋的新科技革命,其中噴繪的“油墨”是由少量鋼筋、水泥和建筑垃圾制成,并以“這是一條信息,這也是一場新的技術革命,這就是信息技術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一種應用”作為本知識點的導入,這種發(fā)生在身邊的“邊緣材料”真實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其迅速關注到所學課題,清楚了解到本課的學習目標,極大地便利了學生知識的進一步深入和完善。
理論知識是實踐課的基礎。沒有理論知識支持的實踐,注定是緣木求魚。因此,信息技術理論課教學是對信息技術教師教學實力的一個重要考查,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通過不同途徑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感觀,更形象、更生動地展示授課內(nèi)容,把抽象的理論課變得具體、直觀、生動,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長足提升他們的信息素養(yǎng)內(nèi)涵。
我深信:信息技術理論課的課堂是另樣的精彩紛呈!
作者簡介:汪曉明,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常熟市楊園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