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薇
(松桃苗族自治縣人民醫(yī)院,貴州 松桃 554100)
ICU病房收治的多為病情危重、危險因素多、病死率高的患者,以往臨床護理工作的重點主要從患者生理機能、病情及病房等方面入手,對患者治療過程中心理情緒變化關注較少,患者極易出現孤獨不安、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影響其治療依從性和整體臨床療效[1]。人文關懷是在尊重和保護人性、人權基礎上,關心人與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生存、前途、命運,允許和提倡獨立人格與思想[2]。將其應用ICU護理工作中,有利于進一步增強ICU護理工作質量,減少醫(yī)療糾紛。本文選取我院ICU收治的130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現作以下報道。
選取2015年4月~2017年3月我院ICU收治的130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按照單雙號分為對照組(n=65)和研究組(n=65)。對照組:男、女患者分別為35例、30例,年齡在26~86歲,中位年齡56.9歲;其中休克22例,呼吸衰竭28例,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15例;研究組:男、女患者分別為36例、29例,年齡在27~84歲,中位年齡57.2歲;其中休克23例,呼吸衰竭25例,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17例。在一般資料比較上,2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開展常規(guī)護理:嚴格遵醫(yī)囑全面、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做好并發(fā)癥觀察及預防,發(fā)現異常及時向主治醫(yī)生匯報,并協(xié)助其盡快采取處理措施。研究組在此基礎上開展人文關懷:①環(huán)境方面:營造安靜、整潔、健康的ICU環(huán)境,合理調整溫度、濕度和光照,減少治療儀器、報警器等發(fā)出的噪聲,做好隱私保護。進行各項治療、護理操作時必須保持尊重、關懷和親切的服務態(tài)度,確保著裝整潔、面容端莊,對患者不適、疼痛及時了解,予以針對性鼓勵、支持和疏導,使其切實感受到醫(yī)護人員的關懷與尊重,提高其配合意識;②心理方面:若患者具備正常交流能力,護患之間需要強化語言溝通和交流,注意要規(guī)范用語,巧妙運用溝通技巧,以便對患者生理、心理及癥狀變化進行了解,將病情發(fā)展情況、治療方案、療效、注意要點等告訴患者,促使其可以積極樂觀的理性對待自身疾病,與護理人員保持良好配合。若患者不具備語言交流能力,則需要通過表情、動作、觸摸、寫字板等交流方式進行交流,對其神情、表情變化進行觀察和記錄,并明確患者要表達的意思。交流時必須全程保持微笑,可通過撫摸、握手等具有安慰鼓勵性作用的動作,對患者進行心理安撫,若有必要,可聯(lián)合患者家屬一起幫助患者緩解不良情緒,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③家屬方面:與家屬保持交流,對患者基本情況進行了解,以便更深入了解其心理、生理方面的需求,制定針對性護理計劃。安撫和寬慰家屬,使其可以理性對待患者病情和治療工作,納新解釋ICU家屬探視要求,并指導家屬在探視患者時需要保持平和心態(tài);④交接方面:待患者將要從ICU轉出時,需叮囑其保持平和心理,防止其過度興奮對病情造成影響;與病房護士做好交接班,妥善固定各種留置管,囑患者密切配合病房護士的護理操作,以促使病情快速恢復。
通過ICU護理質量評定量表和護理滿意度評定量表評價護理質量和護理滿意度,均為百分之,得分與護理質量、護理滿意度成正比。
對照組護理質量評分為(77.5±9.4)分,護理滿意度頻分為(80.6±8.2)分;研究組分別為(92.8±6.3)分、(95.6±7.9)分,經統(tǒng)計比較,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
ICU作為臨床收治危急重癥患者的主要場所,其具有病情兇險、變化迅猛、預后差等特點,其護理工作質量直接關系到患者生命安全和醫(yī)院的社會效益。在ICU護理工作中運用人文護理,可督促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平等性給予更加充分的尊重,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服務理念,保證患者生理、心理方面的健康,減少護理不及時或護理不到位引起的醫(yī)患糾紛,保持和諧友好醫(yī)患關系,確保優(yōu)質的臨床護理服務質量[3-4]。
本組實驗中,研究組護理質量、護理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證明,在ICU病房患者中實施人文關懷有利于顯著提升護理質量和護理滿意度,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應用和大力推廣。
[1] 楊滿梅.持續(xù)性人文關懷理念對ICU病人的護理效果[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7,42(3):408-410.
[2] 何秋月,張偉玲,吳素文,等.人文關懷在重癥監(jiān)護病房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6,11(7):137-139.
[3] 胡 艷.持續(xù)性人文關懷護理在重癥監(jiān)護病房中的作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32(z1):118-119.
[4] 馮 磊,韓銀風.持續(xù)性人文關懷在 ICU 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17):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