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光安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 副主任醫(yī)師
目前,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中醫(yī)外治法來治療或緩解病痛,尤其是推拿療法。但有人擔心,療法使用過度,會不會如同身體對某些藥物的耐受一樣,穴位也會對療法產生耐受,從而作用越來越小呢?
探討這個問題,首先要談到針灸推拿治病的關鍵,也即是通過針或手法調動人體氣機,讓身體進行自我修復。也就是說,運用推拿治病,其實不是用手法把身體調理好,而是通過調整氣機,促進了人體的自我修復。因此,療法起效有兩個前提,一是人體元氣充足,二是施術者的手法能調動元氣。
拋去人為因素,推拿療效如何,首先取決于人體的正氣足與不足。若此人身體較為虛弱,正氣不足,那么無論針刺還是推拿都不容易取效。這也是為什么臨床上有的人一直扎針或推拿,效果卻不明顯的原因。因此,所謂的穴位耐受,在我看來,其實是人體正氣的修復程度與病變損傷的程度勢均力敵,甚至損傷程度更高的一種體現(xiàn)。對于正氣不足、身體較為虛弱的人群,建議選擇中醫(yī)內治法,比如辨證選用中藥方劑來調理身體。
再者,有些穴位耐受表現(xiàn)為治療作用起初明顯,后來卻越來越弱。這可能是因為有些穴位散氣、耗氣作用強,比如太沖穴,在運用它疏肝理氣時,會同時消耗人體的元氣,所以在一開始正氣足時,效果可能很好,但后來隨著元氣的耗散而變得微弱,呈現(xiàn)出一種耐受的表現(xiàn)。
所謂的穴位耐受,還有第二種情況。臨床上常會出現(xiàn)運用推拿或針刺治病,當下有效果,但一段時間后癥狀又反復出現(xiàn)的情況。有人因此認為推拿或針刺療法不能從根本上治愈疾病。但其實,這類情況往往是因為選穴或治療方法有偏差所致。打個比方,有人因生氣導致胃痛,用合谷穴治療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卻不如丘墟穴明顯,這也是穴位耐受的一種。
遇到所謂的穴位耐受,人們也大可不必驚慌,這是身體在提醒我們正氣不足,不要一味用通經(jīng)活絡、活血化瘀等具有攻伐之性的治療方法或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