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瓊
(內蒙古烏海市海勃灣區(qū)中醫(yī)院婦科,內蒙古 烏海 016000)
因為宮頸癌癌前病變期較長,具有可逆轉特點,所以如果能早期發(fā)現癌前病變并給予及時的治療,可以使患者宮頸癌的發(fā)病率及死亡率明顯降低[1]。宮頸環(huán)形電切術是臨床治療宮頸癌前病變的重要方法,本研究具體就其應用效果及對患者妊娠結局進行綜合分析。
選取70例我院收治的宮頸癌前病變患者參與本次研究,收集時間為2013年7月~2015年5月之間。依據治療方法分為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年齡平均為(33.28±6.36)歲,伴隨癥狀:12例為接觸性出血,23例為腰骶部疼痛;對照組年齡平均為(33.59±6.14)歲,伴隨癥狀:14例為接觸性出血,21例為腰骶部疼痛。2組各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僅接受保守治療,包括激光治療、微波治療、陰道局部上藥處理。
觀察組接受LEEP術治療,手術時間確定在月經干凈后3~7天,選擇Quan Tum 2000 型高頻電刀進行手術,叮囑患者保持膀胱截石位,常規(guī)消毒術野,暴露出宮頸,依照陰道鏡檢查結果經碘染著色區(qū)對病變范圍進行確定,通過5ml 2%的利多卡因注射在宮頸3點、9點位置實施局部麻醉。將電刀功率控制在45Hz左右,依照病變橫向范圍大小、宮頸管內擴展深度對環(huán)形電極直徑進行選擇,進刀和出刀的位置在距碘不著色區(qū)外緣0.5~1cm部位,一次性全部切除移行區(qū)病變組織,按照實際情況對切除深度進行確定。如果病灶面積較大,分成多次切除,一直到病變組織完全切除。假設病變中央部位較深,通過錐切電刀進行處理,將與病變外相距2-3mm、深度8-13mm位置作為切除范圍,組織切除后標記好送至病理檢查。手術結束后通過球形電極進行電凝止血,功率控制在35Hz左右。手術結束后持續(xù)3-5天選擇止血消炎藥口服,指導患者做好外陰清潔工作。
療效:優(yōu):患者術后癥狀全部消失,隨訪期間沒有出現并發(fā)癥,也沒有復發(fā);良:術后臨床癥狀如糜爛等消失,創(chuàng)面呈良好恢復,少數存在白帶混血;可:術后糜爛面消除,接觸時有出血,白帶混血;差:術后子宮仍存在嚴重糜爛,接觸出血,白帶混血。
妊娠結局:全部患者均接受1年半隨訪,觀察兩組一年半內受孕情況及受孕患者妊娠結局,包括早產、胎膜早破、羊水量異常、低體重兒、胎兒窘迫。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n(%)]表示,進行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術后療效為優(yōu)的有11例,良有16例,可有6例,差有2例,優(yōu)良率為77.14%;對照組優(yōu)有6例,良有11例,可有10例,差有8例,優(yōu)良率為48.57%,P<0.05。
觀察組受孕患者有27例,對照組有22例,觀察組早產1例,胎膜早破2例,羊水量異常1例,低體重兒1例,胎兒窘迫1例,不良妊娠結局率22.22%;對照組早產2例,胎膜早破3例,羊水量異常1例,低體重兒3例,胎兒窘迫2例,不良妊娠結局率50%,P<0.05。
當前由于臨床檢測技術的不斷進步,加上宮頸癌普查的不斷推廣,接受宮頸癌檢查的女性越來越多,宮頸癌的早期檢出率逐漸增加,同時也發(fā)現發(fā)病年齡逐漸降低,一些患者確診為宮頸癌前病變時還沒有生育史,所以臨床治療應該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2]。以往實施的傳統(tǒng)保守治療盡可以對宮頸表面病變起到作用,無法有效治療重度糜爛、宮頸肥大、宮頸管炎患者。隨著醫(yī)學技術的進步,LEEP刀逐漸廣泛的應用于臨床治療中,LEEP術式主要是經環(huán)形金屬絲傳導高頻低電壓電波原理的應用,接觸病變組織后瞬時產生高熱實施快速切割[3]。這一術式的主要優(yōu)勢在于操作簡便、術中出血量低、手術所需時間短,最重要的是可以將子宮功能保留,不會對患者生育功能形成影響,對孕齡期女性的適用度較高[4]。從本研究結果可以得知,觀察組手術優(yōu)良率為77.14%,明顯高于對照組48.57%,觀察組不良妊娠結局占22.22%,明顯低于對照組50%,P<0.05。
綜上所述,LEEP術治療宮頸癌前病變能夠獲得良好效果,同時能夠改善患者妊娠結局,值得推廣。
[1] 邢志艷.探討LEEP手術治療宮頸癌前病變的臨床治療效果[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6,11(31):73-74.
[2] 康 紅.LEEP治療宮頸癌前病變的臨床療效研究及追蹤情況[J].中國婦幼保健,2016,31(15):3025-3027.
[3] 蘇菊蕓,鄧慧聰,嚴小玲,等.優(yōu)質護理干預在宮頸癌前病變LEEP刀手術治療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15):66-67.
[4] 張藝峰.宮頸環(huán)形電切術治療宮頸癌前病變的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6,23(29):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