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朝是成吉思汗停止了蒙古部互相殘殺掠取的形勢,合并蒙古草原各個部落后成立的一個朝代。元代的樂舞文化是多元化的。本文通過對元代樂舞《白翎雀舞》來分析元代樂舞特點和元代的文化狀況。
關鍵詞:白翎雀舞;樂舞;文化
元代宮廷樂舞在戰(zhàn)爭中從西夏、金、南宋得到了一些樂舞的遺存,因此元代的樂舞是融合了本民族的文化以及其他民族的文化后,最終才形成了元代的宮廷樂舞。根據(jù)史料《元史·禮樂志二》中記載:“太祖初年,以河西高智耀言,征用西夏舊樂”,成吉思汗打敗了黨項人的西夏之后,采納了高智耀的建議,使用了西夏樂,這是元代使用禮樂的開始。后來成吉思汗的第三子孛兒只斤·窩闊臺在打敗了金代之后也使用了金代的宮廷禮樂。到了元代建立成國的時候,蒙古族統(tǒng)治者又延續(xù)使用了宋代的樂舞,①元的樂舞表演形式上也是建立在宋代的形式上,比如宋代著名的女弟子隊舞和小兒隊舞,每隊有十小隊,而元代也是如此。②因此在元代的宮廷、祭祀等都會展現(xiàn)出蒙漢文化相互融合的別樣風姿。蒙古族在宗教上有特殊的信仰,尤其對圖騰的信仰更為深刻,舞蹈就成為了一種能夠寄托自己內心情感的形式。宗教的傳播大都是有舞蹈,這種身體動作的藝術更能為人們所接受,因此這就成為了宗教中的樂舞能夠在很多民族中占有特殊地位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一、《白翎雀舞》
《白翎雀》是元朝十分出名的《答罕曲》?!按鸷薄睘槊晒耪Z,亦名《白翎雀雙手彈》。③楊維禎《元宮詞》有“開國遺音樂府傳,白翎飛上十三弦”之句。④它在元初曾盛行一時,但它的創(chuàng)作卻在遼、金時代。文獻記載中說: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初外出行獵的時候,看到了天空中飛翔的白翎雀,內心不禁對故鄉(xiāng)的塞外草原風光產(chǎn)生了深深的四年,于是命宮中的樂工碩德閻來作一只曲子,體現(xiàn)在大漠中能戰(zhàn)勝猛獸,又能駕馭飛禽。因此碩德閻按照忽必烈這一旨意,對這類飛禽的生活行為習慣和外部特點,進行了特別細致的考察與研究,并根據(jù)它的鳴叫聲來譜寫出了曲子。曲子的開始,寫了一些舒展溫和輕柔的段落,其中一些段落還使用了擬聲的技術,用來描寫白翎雀的聲音;最后,曲子的節(jié)奏開始急促,展現(xiàn)它的剛強,為保護遼闊草原而展翅在長空。因此,這首曲子便很快地在蒙古草原上廣為流傳。據(jù)說元世祖忽必烈因為曲終有哀怨之聲,想要進行適當?shù)母?,但是這首曲譜已經(jīng)深受大家的喜愛并且開始流行。而元世祖忽必烈也是極為欣賞這首曲子,把它定為了國樂、大樂⑤。
后來樂舞由女真人來創(chuàng)作而成。元人張昱的《白翎雀歌》中,說:“女真處子舞進觴,團衫鞶帶分兩傍,玉纖羅袖柘枝體,要與雀聲相頡頏,朝彈暮彈白翎雀,貴人聽之以為樂?!雹匏@段話說的是女真族跳起的舞十分輕盈優(yōu)美,仿佛是要和白翎雀比賽一樣,人們早晚時分都要彈奏白翎雀,聽得也十分開心。
二、元代的樂舞特點
(一)元代樂舞中的民族色彩
蒙古族在建立朝代取得政權之前一直過著游牧生活,因此他們的樂舞中帶有了濃厚的民族色彩。元代建立后雖然延續(xù)了宋代的隊舞,但是也形成了自己的隊舞,比如,《樂音王隊》《壽星隊》《禮樂隊》《說法隊》,其中《壽星隊》《說法隊》中就有“為烏鴉之象,作飛舞之態(tài)”,“為金翅雕之相”,其樂舞風格正體現(xiàn)了游牧人民的豪邁、奔放。⑦《白翎雀》舞主要表現(xiàn)了那能擒猛獸,翱翔藍天的勇猛姿態(tài)。陶宗儀《輟耕錄》中元末明初·張憲《白翎雀歌》記載:
真人一統(tǒng)開正朔,馬上鞮鞻手親作,教坊國手碩德閭,傳得開基太平樂。檀槽訝呀鳳凰腭,十四銀環(huán)掛冰索,摩訶不作兜勒聲,聽奏筵前白翎雀。霜霍霍,風殼殼,白草黃云日色薄。玲瓏碎玉九天來,亂撒冰花灑氈幕。玉翎錚珄起盤礴,左旋右折入寥廓,崒嵂孤高繞羊角,啾啁百鳥紛參錯,須臾力倦忽下躍,萬點寒星墜叢薄。?然一聲震龍撥,一十四弦喑一抹。鴐鵝飛起暮云平,鷙鳥東來海天闊。黃羊之尾文豹胎,玉液淋漓萬壽杯。九龍殿高紫帳暖,蹋歌聲里歡如雷。白翎雀,樂極哀。節(jié)婦死,忠臣摧,八十一年生草萊,鼎湖龍去何時回?⑧
這首詩歌描寫了《白翎雀》樂舞的產(chǎn)生,是女真人在馬上所作,后來成為了開國太平樂。舞蹈也更是用直觀形象展現(xiàn)了白翎雀擒猛獸的姿態(tài)。
《白翎雀》舞表演時,人們把手中的海東青鳥撒向天空。鳥兒飛得很高,一會兒就進入了云層。表演者仰望天空,拍打著手掌,身體隨之左右搖擺,然后開始旋轉著,跳躍著,并且也會跳的極高。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白翎雀》舞中所描述的蒙古族的人們十分能歌善舞,熱情歡樂。白翎雀是游牧人民的忠實伙伴,它可以幫助游牧人民擒拿獵物,所以游牧人民對它十分喜歡,這個舞曲《白翎雀》,也正是反映了游牧人民的生活。
(二)元代樂舞中的宗教色彩
元代樂舞的宗教色彩也十分濃厚,其統(tǒng)治者對宗教信仰采取了十分寬容的態(tài)度。元代的宗教文化色彩分外濃厚,尤其是對圖騰的信仰?!栋佐崛肝琛分?,白翎雀,又名白海青或者海東青,學名“白尾海雕”。它是蒙古族所崇敬的戰(zhàn)神,與圖騰的崇拜相關。⑨人們用信仰的圖騰來編創(chuàng)舞蹈,寄托自己的信仰,祈求美好的祝愿能夠實現(xiàn),可見當時的樂舞帶有濃郁的宗教色彩。
在元代,同樣帶有濃郁的宗教色彩的樂舞還有《十六天魔舞》,是元順帝至正十四年創(chuàng)制的贊佛用的樂舞。⑩《十六天魔舞》因有十六名舞女表演,因此而得名。表演時,他們分別扮演僧侶,菩薩等,可以看出整個舞蹈有很強烈的佛教色彩。
三、元代的文化狀況
元代的文化比較復雜,因為融合了不同文化?!栋佐崛肝琛肥桥嫒司巹?chuàng),它的內容風格基本上是來自游牧人民的生活情況,音樂是模仿白翎雀的鳴叫聲,舞蹈是表現(xiàn)白翎雀在天空翱翔的姿態(tài)。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元代文化的通俗化。女真族雖然能歌善舞,但是他們入主中原后,卻更多的是學習、模仿中原的文化,元代在學習時即尊重本民族的文化,也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因此元代的文化也就呈現(xiàn)出來了多元化的特征。蒙古族人民本身就是能歌善舞并且喜愛音樂的。因此對樂舞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元代樂舞反映了草原人民的生活和風俗,是人們用來表達情感的方式。所以也讓我們看到了草原人民的風土人情、熱情豪邁。
【注釋】
①湯娟.元朝樂舞中的文化融合及宗教色彩探討[J].蘭臺世界,2015(15):141-142.
②劉青戈.中國舞蹈通史——宋遼西夏金元卷[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133.
③劉青戈.中國舞蹈通史——宋遼西夏金元卷[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140.
④劉青戈.中國舞蹈通史——宋遼西夏金元卷[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140.
⑤中國最早的箏曲《白翎雀》
⑥紀蘭慰,邱久榮.中國少數(shù)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168.
⑦龐蓉.中國舞蹈與戲曲舞蹈之關系[D].山西師范大學,2013.
⑧金秋.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舞蹈[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288.
⑨紀蘭慰,邱久榮.中國少數(shù)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167.
⑩劉青戈.中國舞蹈通史——宋遼西夏金元卷[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137.
【參考文獻】
[1]湯娟.元朝樂舞中的文化融合及宗教色彩探討[J].蘭臺世界,2015(15):141-142.
[2]龐蓉.中國舞蹈與戲曲舞蹈之關系[D].山西師范大學,2013.
[3]金秋.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舞蹈[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288.
[5]袁禾.中國舞蹈[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6]馮其庸.中國藝術百科辭典[K].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作者簡介:吳曉雨(1995-),女,陜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方向:中國舞蹈文化史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