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非
毋庸諱言,中小學生學習負擔過重,思維品質(zhì)不佳,是基礎教育的弊端。學生思維品質(zhì)究竟是如何敗壞的,需要有冷靜客觀的分析,如果在這個問題上缺乏客觀的態(tài)度,無助于問題的解決。應試教育的傳統(tǒng),專制文化的遺毒,社會的功利主義,都對學生的思維產(chǎn)生消極影響。今天僅具體地從閱讀狀況來觀察。
過低的閱讀量,狹窄的閱讀面,制約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閱讀量不足,諸事皆廢。
中國社會在介紹名人洽學成功經(jīng)驗時,用“博覽群書”的頻率遠遠要高于“獨立思考”。這個“博覽群書”是不是很難?在古代,“學富五車”“汗牛充棟”確實不容易,現(xiàn)今,無論書籍出版還是閱讀方式,遠比舊時代優(yōu)越:印刷技術(shù)高度發(fā)達,書籍極其豐富,閱讀方式空前便捷。然而青少年的閱讀量和閱讀視野反而不及先前,不似早先的“沒有書讀”“貧苦無助”,而是“有書不讀”“有書沒法讀”“有書不想讀”。
教育部中小學各科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閱讀書目,數(shù)量并不算多,就連這樣一個基本的閱讀量,大部分學生都無法達標。以語文科為例,因為有應試的壓力,對待擴展閱讀,教師不積極;一些學校抓應試,連語文教科書的配套讀本也不為學生訂(更不用說“課外閱讀”了)。教師和學生手頭只有一本語文教科書,一個學期“在一本教材中反復打滾”。
一些高校教授,對中小學課外閱讀的狀態(tài)一無所知,對學科素養(yǎng)的要求完全不了解,比如,有教授鼓吹“教什么就考什么”“就考六本語文書”(他們連課改后的教科書格局也不了解)。在把學生閱讀局限在教科書范圍內(nèi)的同時,也把他們的思維死死地固定在一個框里。教科書“不過是個例子”(葉圣陶語),熟知或背誦這個例子是不是能解決其他問題?一個學期的課文不過二十多篇,即使全是經(jīng)典名篇,全背下來,爛熟于心,也不可能替代語文思維,因為生命中、生活中的語文,不能只靠這二十多篇課文去發(fā)展。可作為反證的,是很多文盲的口頭表達并不差,倒是熟背經(jīng)史的人往往口訥不知變通,究其根本,是沒有能力在生活中發(fā)展“活的語文”,拓展語文視野。
為什么中學教學會出現(xiàn)拒絕閱讀的現(xiàn)象?在二十多篇課文中“打滾”,是不是能對付考試?相當多的語文教師竟然認為“不一定對付不了”“讀書少未必吃虧”。現(xiàn)行語文考試命題思路、形式及評價標準比較落后,中小學教師“身經(jīng)百戰(zhàn)”,輕車熟路,自有一套對付考試的經(jīng)驗,這便讓大批學生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誤解。如此低的閱讀量,“閱讀視野”也就無從談起,而他們的思維,也只能長期停留在應付考試的低水平上。
學生在學校學習,會思考些什么?以學生視角,他喜歡“聰明的老師”“有辦法的人”,那些人善于學習,能從學習中獲得快樂,跟從他們學習,能獲得智慧,培育趣味。他找尋有智慧的人,未必有功利的目的,而會觀察其人格理想、德行、情操、風格和生活品質(zhì)。
中小學需要大批有智慧、有職業(yè)精神的教師,這些教師自身也應是優(yōu)秀的讀書人。很遺憾,在一些學校觀察教師業(yè)余狀態(tài),往往感到悲觀,他們成年不讀一本書,言行舉止惡俗,很難想象他們培養(yǎng)學生學了什么。一些學校和地區(qū)教研室不得不組織培訓講座,宣傳“讀書的重要性”,開展“教師讀書活動”,在講常識的社會,這是令人難堪的事。由于沒有最低限度的閱讀積累,這些教師完成教學工作有困難,對自己的教學很難有正確判斷;交流中經(jīng)常聽聞教師種種荒謬絕倫的錯誤,這些人不愿接受新的知識,不愿反思個人教學行為,這也是一些教師教學離不開“教參”或反對教學改革的原因。
語文科如此,其他學科教學同樣存在閱讀能力的問題,歷史、地理教師的觀點和知識停留在二十年前的大學時代,物理、化學教師完全不了解學科發(fā)展及世界科技新發(fā)現(xiàn)的,大有人在。知識陳舊,缺乏見解,教法僵死,竟然沒影響他們帶領(lǐng)學生對付中考高考,這足以說明目前教育改革的困境,然而這種狀況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澳軌蚧斓孟氯ァ?,就不需要改變,教師的這類惰性和功利主義教育觀,影響了學生的思維和判斷,也為下一波“讀書無用論”推波助瀾。童年或少年時代教育條件不足造成的思維力能力不強,有可能通過廣泛閱讀逐步實現(xiàn)自我啟蒙,但如果學校奉行應試教育,不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則會關(guān)閉走向智慧的大門。
閱讀量不足,就不可能有“質(zhì)”;沒有“質(zhì)量”的學習,則難以形成真正意義的“思維”。學習一旦成為簡單的“記誦”或熟練的“操作”,所謂“思維”不過是本能的機械反應。有廣泛的閱讀,學生能發(fā)現(xiàn)“異同”,在辨識、分析和判斷的過程中,“認識”“看法”“觀點”“見解”等會出現(xiàn),這是“思維”。我在一些課堂看到教師講錯了知識,學生也沒有任何反應,因為他們?nèi)鄙僦R儲備,無法憑某個方面的經(jīng)驗去作判斷。如果這樣的課成為常態(tài),學生安于這樣的狀態(tài),這個學生的思維是不可能有價值的。
微言
陜西漢中中學向家長征求意見:想在學生宿舍門上設置“觀察口”,具體做法就是在宿舍門上“打孔”,生活老師無須開門,通過“觀察孔”就能看清宿舍內(nèi)學生的起居情況。此舉引發(fā)熱議,學生稱感覺像在住監(jiān)獄。
@安迪:很正常!要是不打孔,怎么知道你們在里邊干沒干壞事?干壞事就得學校背鍋,難道不知道嗎?
@這是我:學生也越來越不好做,想當年我們宿舍還裝了竊聽器,宿管只要打開機器就能聽到每個宿舍學生的對話。
@Miss喵:教室裝就忍了,因為教室相對來說算是公共場所,但憑什么宿舍也要裝?這是個人生活區(qū)!他們能干些什么壞事?置他人隱私權(quán)于何地?置人的尊嚴于何地?
@爆笑君:為什么當時宿舍門的中間部分是塊大玻璃,我們也沒上新聞?
@鈺:我們高中就一直都有,永遠忘不了,大晚上一抬頭,就看見宿管阿姨貼在小窗口上的發(fā)白的臉。高中生活的陰影好嗎!
@欣欣之火:支持學校做法!很多學生都沒有真正“長大”,靠自覺完全不可能!
有微博爆料濟南某高校向即將畢業(yè)離校的學生強制收取十塊錢,每個畢業(yè)生都要交,不交不行,收費的名義叫“愛校費”。雖然錢不多,但這種做法讓學生很不滿。愛學校嗎?愛就來十塊錢。有人就說了:難道我對母校深沉的愛就值十塊錢嗎?
@青梅子一顆:高中的時候歷屆畢業(yè)生都要交錢給母校捐紀念品。說實話地方高中經(jīng)費有限,讓我們出十塊錢給學校添置點有用的設施也還能忍,但是我們領(lǐng)導年年拿錢去買破石頭、大根雕、大號地球儀這種不好看的擺設就太氣人了。
@清晨:這不就是披了件外衣的“巧取豪奪”嗎?學校為學子們上了最后一課!
@大根君:這種收費多得很,無非吃相好不好看,有的收了告都不告訴你。這跟學校好壞沒關(guān)系,只跟領(lǐng)導素質(zhì)有關(guān)。
@王大大赫:必須交?不得不愛的意思?
@杰杰超人:一看就是不會做生意的學校,我們學校都是靠做生意賺錢的,什么吹風機收費啊,洗衣機收費啊,澡堂偷偷漲價什么的。不對,去掉“偷偷”兩個字。
@浮在狂熱下:我們學校的做法就文藝多了,只是強制我們給學校公眾號點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