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香,崔 勇,張 欣,李冠龍,戴芳芳
(壽光市人民醫(yī)院門診部,山東 壽光 262700)
腰椎間盤摘除術是臨床常見的治療方法,術后功能鍛煉的指導與護理對于患者的康復具有重要價值。我院收治了50例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在腰椎間盤摘除術后進行功能鍛煉的指導與護理,效果顯著,報道如下。
選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jīng)磁共振成像(MRI)和CT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23~70歲,平均(35.41±2.37)歲,病程10 d~8年,平均(3.38±1.21)年,12例合并神經(jīng)狹窄,38例單純腰椎間盤突出;3例L3-10突出,31例L4-5突出,10例L5-S1突出。
(1)下肢肌力鍛煉:于術后2 d進行,①局部關節(jié)鍛煉:屈伸患側(cè)踝關節(jié)、膝關節(jié)等關節(jié);②展腿式:側(cè)臥位,下肢伸直再復原;③伸腿式:俯臥位,交替后伸雙下肢;④踢腿式:仰臥位,屈膝和屈髖后伸腿放下,左右交替;⑤直腿抬高試驗;(2)腰背肌功能鍛煉:于術后10 d開始,主要作用是提升腰背肌肉力量,強化脊椎的耐久性、靈活性、穩(wěn)定性。①飛燕點水式:俯臥位吸氣,同時抬高雙下肢、胸、頸、頭,雙臂后伸,用腰部著床;②投雄后伸式:俯臥位,雙臂放于體側(cè),吸氣時抬頭、胸,雙臂后伸,讓雙下肢、胸、頸、頭離床;③挺胸式;④三點支撐式:仰臥位,屈膝,雙臂放胸前,在吸氣時用雙足和頭支撐全身;⑤五點支撐式:仰臥位,屈膝、吸氣、用雙足、雙肘、頭支撐,撐起下肢、臀、腰、背、肩;(3)腹肌鍛煉:①呼吸縮腹式:取仰臥位,將下肢伸直,在吸氣時縮腹;②抱膝式:也是采取仰臥位,然后屈膝、屈髖到最大程度[1]。
①首先要根據(jù)患者的心態(tài)進行心理指導,先進行監(jiān)控教育,然后列舉成功病例,提高患者依從性;②要保證患者的營養(yǎng),有足夠的維生素、蛋白質(zhì)、熱量,進行營養(yǎng)干預;③術后定時為患者翻身,不可強行扭轉(zhuǎn),避免上到腰部;④最后需在充分臥床休息后,由他人扶著下床進行適當?shù)男凶遊2]。
療效評價分為一般、良好和很好,一般:還存在一些腰痛,并伴隨有輕微腿痛,直腿抬高40°~50°,步行<500 m;良好:腰痛疾病消失,但步行500 m后就有輕微疼痛,直腿抬高50°~70°;很好:下腰腿痛消失,無運動障礙,直腿抬高>70°。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n)、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組50例患者均愈合,療效一般2例(4.00%),良好17例(34.00%),很好32例(64.00%),優(yōu)良率為96.00%。
腰椎間盤突出患者進行腰椎間盤摘除術后采用功能鍛煉,不僅可以鞏固治療效果,還能促進患者日后恢復[3]。通過功能鍛煉和護理,可減少局部的腫脹,并加速恢復,預防神經(jīng)根粘連、硬脊膜,強化肌肉的強度和耐力,同時還可以預防肌肉也萎縮[4]。脊椎關節(jié)有了靈活性和穩(wěn)定性,就可以維持正常生理,防止復發(fā)。
治療后本組50例患者均愈合,優(yōu)良率為96.00%。由此可見,腰椎間盤摘除術后再進行正確的功能鍛煉和護理,可促進患者恢復。
參考文獻
[1] 張園園.腰椎間盤突出患者術后早期康復訓練指導[J].世界臨床醫(yī)學,2016,10(7):85-86.
[2] 葛 梅.經(jīng)皮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護理[J].中醫(yī)正骨,26,2014(9):79-80.
[3] 楊吉風,牛玉珍,白建東.品管圈活動在腰椎間盤摘除術后功能鍛煉的應用[J].醫(yī)學美學美容旬刊,2015,24(6):884-884.
[4] 張 玲.心理干預在經(jīng)皮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的應用[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7,15(26):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