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慶柱
髖部骨折的高發(fā)人群為老年人,由于髖部骨折的解剖學位置、力學位置改變等原因,傳統(tǒng)外固定治療效果較差,無法保證患者骨折愈合效果,且愈合后患者的髖關節(jié)活動功能也隨之受到影響,因此多利用手術內固定治療老年髖部骨折,或對骨折嚴重、無法有效愈合的患者選擇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1]。上述手術方法均能夠起到有效的治療效果。患者從入院就診開始,直至骨折痊愈出院,這一期間的影響因素多,患者治療效果也出現(xiàn)差異[2-3]。為了給老年髖部骨折患者提供系統(tǒng)化的治療,本文對所選老年髖關節(jié)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開展對比研究,分析臨床治療流程管理對改善患者治療效果的作用,現(xiàn)報告如下。
選擇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32例老年髖部骨折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66例。研究組男30例,女36例,年齡65~86歲,平均年齡(70.53±15.47)歲,病程8~38 h,平均病程(27.06±10.94)h。對照組男33例,女33例,年齡66~87歲,平均年齡(70.67±16.33)歲,病程9~37 h,平均病程(28.06±8.94)h。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治療,術前為患者進行X線檢查和常規(guī)檢查,根據檢查結果為患者開展手術治療,術前保證患者身體狀態(tài)適合手術,術中讓患者行側臥位,全麻下實施手術,術后利用早期功能鍛煉輔助患者預后。
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加用臨床治療流程,治療流程涵蓋術前術后治療、麻醉、康復以及出院前健康教育。具體包括:在患者就診時即開展治療流程,根據流程內容為患者開展入院后的早期處理,急診拍攝X片,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為患者安排手術。首先對患者做好圍手術期的相關準備工作,完成常規(guī)檢查并進行術前評估。對患者進行有效麻醉并術中監(jiān)護。沿患者股骨頸中軸偏內側打入導針,觀察導針位置,如果位置符合要求,再使用空心加壓螺釘進行內固定。手術后為患者進行引流,在患者引流量不足50 ml的情況下,進行拔管處理,并為患者按摩小腿肌肉,患者在術后第1 d采用口服止痛藥、肌肉注射方式鎮(zhèn)痛,第2 d僅口服止痛藥治療。如患者術后引流量超過50 ml,則需要手術后第2 d拔管。術后早期活動,以預防深靜脈血栓和便秘。多學科合作指導康復,給患者及家屬發(fā)放康復指導手冊,并進行出院前的健康教育。
對比兩組住院時間,對比兩組總有效率,包括痊愈、顯效、有效和無效。痊愈:患者骨折愈合,未影響患者的生活;顯效:患者骨折愈合,生活能夠自理;有效:患者骨折愈合,通過輔助生活能夠自理;無效:患者骨折未見有效愈合,甚至出現(xiàn)死亡;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數×100%。對比兩組滿意度,包括滿意與不滿意,滿意度=滿意例數/總數×100%。
研究組痊愈30例,顯效18例,有效17例,總有效率98.49%,滿意患者60例,滿意度90.91%,住院時間(22.07±2.55)d,對照組痊愈20例,顯效12例,有效20例,總有效率78.79%,滿意患者50例,滿意度75.76%,住院時間(35.41±5.07)d,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髖部骨折在我國臨床的就診率與檢出率逐年上升,且由于患者普遍存在年齡較高、免疫功能下降,愈合效果相對較差等,導致髖部骨折患者的治療效果也隨之受到影響,并增加患者的致殘率[4-5]。臨床為統(tǒng)一患者就診、治療效果,規(guī)范接診、處置、治療流程,采用臨床治療流程對老年髖部骨折的治療開展管理[6]。臨床治療流程是根據患者的治療需求,對臨床診治進行規(guī)范,促進治療迅速開展[7-8]。臨床治療流程的主要內容,是在患者骨折入院后即開展工作,減少患者等待治療、等待處置的時間,改善治療效果,提高治療效率,并且增加患者對治療的配合度,減少患者由于病痛產生的不適感,改善醫(yī)患關系。本文對所選老年髖部骨折患者開展臨床治療流程,發(fā)現(xiàn)患者的治療效果、滿意度得到顯著改善,患者的住院時間也隨之縮短,促進骨折愈合,提高預后效果[9-10]。
綜上所述,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在傳統(tǒng)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臨床治療流程,能夠有效縮短治療時間,提高治療效果。